中国历史地理地域 第十九讲 明代的经济与社会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地域 第十九讲 明代的经济与社会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地域 第十九讲 明代的经济与社会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地域 第十九讲 明代的经济与社会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地域 第十九讲 明代的经济与社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地域第十九讲明代的经济与社会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号。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定。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南京中华门明聚宝门遗址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思宗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世宗→武宗→孝宗→宪宗嘉↓靖正德弘治成化崇祯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宣宗←英宗←代宗←英宗洪↓熙永乐建文洪武仁宗→成祖→惠帝→太祖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行政制度明代中央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分权,目的是互相牵制,彼此制约,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宰相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太祖实录》卷一一七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明史》卷二《太祖本纪》“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行政制度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行政制度“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在政务运行中,除重大事务需要奏请皇帝批准外,日常事务可以自行处理。皇帝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行政制度监察机构——督察院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置督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设科给事中,分工对六部进行行政监督。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又被称为“言官”。喉舌之司——通政使司掌收内外章奏,沟通内廷与外廷的联系。县州府15省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行政制度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省民政、财政布政使司作为中央差遣的巡抚和总督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卫、所制度一般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千户所;每千户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百户所。卫所制有唐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明“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五军都督府》军事制度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王天有著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春明梦余录》卷二五“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朱元璋:“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洪武十三年(1380),设置四辅官。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此时阁臣,品位比较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涉诸衙门执掌,诸衙门奏事也不得相关白,阁臣仅备顾问而已。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诸司奏事不相关白”的限制。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批红司礼监←皇帝←司礼监←内阁票拟↓内阁→司礼监→皇帝→司礼监→通政司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与汉、唐相比,明代宦官数量庞大,机构发达,权力广泛。明朝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王振像北京智化寺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

批红司礼监←皇帝←司礼监←内阁票拟↓内阁→司礼监→皇帝→司礼监→通政司内阁→司礼监→内阁→司礼监→通政司票拟批红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主管宦官年号庙号司礼监魏忠贤天启熹宗司礼监刘瑾正德武宗锦衣卫汪直成化宪宗司礼监王振正统英宗四大权阉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上……遍游宫中,日率小黄门为角觝蹋毱之戏,随所处辄饮宿不返,其入中宫及东西两宫,月不过四五日。…别构院籞,筑宫殿数层,而造密室于两厢,勾连栉列,名曰“豹房”。初日幸其处,既则歇宿,比大内。令内侍环值,名“豹房祗候”。群小见幸者,皆集于此。

——《明武宗外纪》

豹房勇士铜牌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明代宦官掌握东、西厂和锦衣卫,是明朝特务政治的代表,是其得以专权一因。明代宦官专权并未对皇权构成威胁。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锦衣卫印二、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农业:技术的改良从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所见,当时农业上各个生产过程中的工具都已齐备。水转连磨、水转翻车,以及木牛耕具的使用,对于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有深刻影响。

《农政全书》二、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农业:耕地扩大在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有限的情况下,主要增产的途径就是扩大耕地面积。随着平原地区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开垦越来越进入丘陵山区和边远地区。直隶开垦事帖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农业:新品种的引进新引进和传播推广的外来作物如甘薯、玉米、土豆、花生等具有耐干旱的特点,不需要很好的水土条件,这使地形崎岖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得到了利用。烟草始于明末传入中国,推广迅速,雍正、乾隆之际,遍及广东、江南、山东、直隶、湖广、陕西、甘肃各地。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农业:经营性地主的出现谭晓,邑东里人。与兄照俱精心计,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农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晓与照薄其值买之,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周以高塍辟而耕之,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蓄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ba)舍,蓄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污泽则种菰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于是赀日益饶。——《常昭合志稿》卷四八《轶闻》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手工业:规模扩大明代以后,手工业的生产,已开始脱离农家副业的性质,而向着工场手工业的道路前进,并在生产系统上逐渐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构成。如松江的棉布、苏州的丝织、江西景德镇的陶瓷等,不仅规模大、质量精,而且逐渐发展出一些专业的城镇、专业的乡村。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青地蕃莲印花布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宣德青花灵芝石榴樽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宣德云纹铜熏炉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

——傅衣凌

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江浙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明代中叶以后,全国各地粮食都在流动中。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工业原料生产与粮食生产分工逐渐明显,出现有些地区专种经济作物,而另一些地区则以粮食生产为主,因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不仅有消费品的交流,也有工业原料的交流。……象这一种工业原料品的交流,应为这时代的一个特征。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货郎图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南都繁会图卷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丝绸、瓷器的出口,在明清两朝为中国赚来大量的白银。“白银货币化”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万历五十两银锭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400年到1800年,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的这种更为核心的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明代经济发展之特色“一条鞭法”与赋役制度变迁特点:赋役合并赋役各项普遍用银折纳反映赋役制度变迁的趋势:1、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2、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此过渡直到清实行“摊丁入亩”才最终完成。徽州府祁门县江寿户帖三、明代市民社会及其文化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里,已经出现有相当数量的市民阶级。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明代市民社会及其文化李伯重著苏州府本是明清江南城市化水平最高之处,而苏州地区又是苏州府内城市化水平最高之处。明清苏州城市的扩大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与城市人口的增加。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城市工业人口的相应增加,并导致了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明代市民社会及其文化施耐庵《水浒传》人物图清初绘明代市民社会及其文化吴承恩《西游记》插图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市民社会及其文化汤显祖和《牡丹亭》明代市民社会及其文化童试童生生↑员乡试举↑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