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_第1页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_第2页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_第3页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_第4页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职场经验)在营销领域,菲利普·科特勒的成就首屈一指。科特勒之前,关于营销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产品、价格、地点、促销的分析基础上,科特勒对这种营销理论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使自己站在了营销研究的最前列。从科特勒开始,营销学真正树立了顾客至上的观念,营销的本质由产品销售转变为满足顾客价值。由此出发,科特勒提出了营销战略。而战略层次的营销研究,又使营销变成了整个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管理学与营销学融为一体,不但使营销学的视野更为广阔,而且使管理学也为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正是这种新的境界,进一步促使科特勒把营销研究扩展到非营利组织和社会领域。从营销理念到营销战略再到营销战术,从企业营销到国家营销在到社会营销,科特勒建立了一个营销学的新范式。他的《营销管理》教科书,迄今一直是全球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营销教材。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同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各有不同侧重,而思想内涵相通,引领着管理学的不同发展趋势。

一代营销宗师:菲利普·科特勒

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说过,一家企业只有两项基本职能,创新和营销。20世纪作为工业世纪,注定是营销的黄金时代。曾几何时,遍地都是营销专家,营销招数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一领域里真正成为泰斗式人物的,当属科特勒。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于1931年生于美国芝加哥。他在当今营销领域的名声如雷贯耳,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甚至还有称他为“营销界的爱因斯坦”者。他任职的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这是美国最有名的商学院之一,不亚于哈佛商学院,曾被美国的《商业周刊》6次评选为“美国最好的商学院”。这一荣誉的获得,科特勒功不可没。科特勒现在是这个学院的国际市场学S.C.约翰逊父子荣誉教授(theS.C.Johnson&SonDistinguishedProfessorofInternationalMarketing)。科特勒一生著作颇丰,1967年他完成了营销史上的巨著《营销管理:分析、企划、实施及控制》,成为这一领域最著名的教科书,至今还在不断再版(现在是第12版),有人称它为营销业的“圣经”。这本教科书加上后来的《营销学原理》、《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构成了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营销教科书系列,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在近60个国家发行。一位同时代的作家评价说,商业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像科特勒那样全面、清楚和权威地掌握自己的领域。

科特勒的少年时期,与一般的美国少年没有两样。他热爱学习也热爱棒球,善于倾听和思考,生活在芝加哥的普通工人家庭之中。他的童年,伴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萧条和恐慌而度过。经济危机中的社会救济活动,使他一度曾经想从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后,他走上经济学研究的道路。

科特勒1948~1950年就读于德保罗大学(DePaulUniversity),然后进入芝加哥大学,在这里他师从米尔顿·弗里德曼,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然后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师从保罗·萨缪尔森,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对科特勒的学术起步阶段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科特勒没有沿着这两位名师的经济学研究道路走下去,而是转向了营销研究。当有人问他为何没有选择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时,他不无幽默地说道:“如果这两位伟大的导师在经济学观点上不一致,我就可能在这一领域中有所建树。”但实际原因在于科特勒更重视现实问题,科特勒自己承认,他感兴趣的是那些在当时尚未引起经济学家重视的现实经营活动。当时的经济学,忙于为社会经济现象寻找规范的数理解释,沉迷于分析模型的完美和严密,而对于偏离了数学领域的因素不屑一顾,尤其是对实用性的问题有所忽视。科特勒则认为,那些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更有研究价值。例如,公司在广告上花了多少钱?为什么会这样花?销售力量到底该在经营活动中占多大比例?公司如何才能明智地定价?等等。这些,一步步把他引向营销领域。

提到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事业,不能不提到他的弟弟米尔顿·科特勒,他比菲利普小四岁,热情奔放,富有创造力,精通音乐,喜欢雪茄。哥哥菲利普进行营销学研究,而弟弟米尔顿从事营销实践。据米尔顿的回忆,他从小就喜欢做生意,是天生的商业高手。上中学时,米尔顿就贩卖书籍。进入芝加哥大学后,他们兄弟二人经营古典音乐磁带,靠着这笔收入,提供了上学的费用。后来,哥哥进行营销研究,弟弟开办了科特勒营销集团;哥哥负责写书,弟弟负责开公司。哥哥更多的是以学者身份出现,成为营销理论权威;弟弟热衷于商业角色,在市场上实践着相应的营销理念,成为现代营销的实战大师。兄弟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米尔顿将菲利普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后,再把实践结果反馈给菲利普,而菲利普根据弟弟的实践,补充完善和修正理论,使其不断升华。除了在营销领域的卓越成就之外,米尔顿·科特勒还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担任着华盛顿交响乐团的主席。

菲利普·科特勒从麻省理工毕业后,先在哈佛大学从事数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后来又到芝加哥大学从事行为科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1962年,科特勒被邀请到美国西北大学教学,他面临着从事经济管理或是从事市场营销的选择。相比之下,经济管理是个比较成熟的领域,而市场营销是个新兴的领域。科特勒感觉到当时经济学家并不关心市场营销的相关问题,他们只研究供需关系,而决定价格的某些因素被忽略了,比如广告、批发商、零售商等。凭借着直觉的敏感,他选择了市场营销,这成为他的学术发展契机。在科特勒进入这一领域之前,商学院的教学已经有了销售方面的内容,不过,仅仅是就销售论销售,而不是从经营管理的宏观角度看待销售。当时凡是论述销售的著作,只是热衷于“做买卖”,而没有从本质上“论经营”。科特勒发现,那些教科书里只是罗列了优秀销售员的特征、仓储的作用、客户人口的统计描述等,而这些都是市场解析,不是市场哲学。所以,他决定编写一本以决策为主的经典市场营销教材,于是撰写了《营销管理》。在他的倡导下,市场营销从此由企业经营中的一个从属行为上升为主要的经营活动,成为联结社会需求和产业运作的纽带,进而推动着科特勒的事业也一步步迈向顶峰。

接下来的几年里,科特勒在《营销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三次获得《营销学杂志》的最佳年度论文奖(阿尔法·卡帕·普西奖,AlphaKappaPsiAward),至今没有人在这一奖项上超过他的记录。他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8篇论文,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建立了良好的声誉。科特勒出手快,著述丰富,除了上述论文外,还先后为《加州管理杂志》、《管理科学》、《商业水平》、《斯隆管理杂志》、《企业战略杂志》、《未来学者》等杂志撰写过100多篇论文。出版了《营销管理》、《非营利机构营销学》、《国际营销》、《社会营销》、《教育机构营销学》、《水平营销》和《营销亚洲》等多种书籍。他的营销教科书,在世界上的销量超过了300万册。他担任过许多大型企业的顾问,如IBM、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AT&T、默克(Merck)、霍尼韦尔(Honeywell)、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北欧航空(SASAirline)、米其林(Michelin)等。他还获得过斯托克霍姆大学、苏黎世大学、雅典经济和商业大学、德保罗大学、克拉科商业与经济学院、巴黎H.E.C.集团和维也纳经济与商业管理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此外,他还曾担任美国管理科学联盟市场营销学会主席、美国营销协会理事长等职,是彼得·德鲁克基金会的顾问。他的行迹遍布全球,他深信,世界上最有成就感的市场营销是带给人们更多的健康和教育、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根本改观的营销模式。

作为一代营销宗师,没有几个人能像科特勒这样,对商业经营和市场营销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当年,科特勒用一句话启动了营销界的革命:“对市场营销最简短的解释是,发现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并满足它。”在科特勒之前,市场营销关注的是如何把产品推销出去,立足点是企业而不是顾客,甚至以“清理库存”为乐事。有人把这种所谓的营销概括为4P(product:产品,pricing: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促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促销为核心的市场营销观念也在不断拓宽,单纯关注4P已经不合时宜。为了使4P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推销者开始把目光由企业内部扩展到市场,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WendedSmith)提出了市场细分概念,从此把推销扩展为经营活动中的战略设计和策略选择问题。后来,从市场细分出发,STP理论逐渐形成。所谓STP即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targetion)、市场定位(position)。STP的提出,使营销由单一的推销扩展为销售战略的设计,所以也称为战略营销。科特勒对完善STP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科特勒自己仍然对STP理论不满意。因为STP尽管已经不是推销而是看重战略,但在实施中往往偏重实际营销效果而忽略长远思考,好像一个“拼盘似的大杂烩”,容易导向只看实际的交易行为并注重短期行为的倾向。因之,科特勒提出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4C理论(customervalue:客户价值,customercost:客户成本,customerconvenience:客户便利,customercommunication:客户沟通)。至此,由科特勒奠定的现代营销理论基本成熟定型。

从4P到STP再到4C的三部曲,并非是简单的缩略语变化以及相关的概念变化,而是一场营销思想的革命,它涉及了整个营销观念的转变。所谓4C,其实质是强调营销必须做到“顾客导向”,否定了4P的“生产导向”。这在一定意义上,使营销理念升华为社会服务。这已经不再是营销战略或策略,而是营销哲学的变化。科特勒延续了德鲁克的思维,强调在任何管理中必须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排在首位,顾客导向一定要贯穿营销的始终,从而颠覆了原有的产品导向的理念。对于德鲁克多次强调的企业为顾客而存在这一观点,科特勒不仅完全接受,而且在营销领域不断强化。他本人则一直推崇德鲁克在营销领域的思想开创者地位。在他的《营销管理》教科书第一章,开宗明义就以篇首语的方式,用德鲁克的语言“从顾客的观点来看,市场营销是整个企业活动”来说明营销的宗旨。德鲁克曾经说过,科特勒是为管理做出了实质贡献的学人。而科特勒则处处声明德鲁克为营销思想转变做出的贡献。尽管有不少人都把科特勒看作“营销管理之父”,但科特勒自己则说:“假如这是事实,那么,德鲁克就是营销的祖父。”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变革时期,所谓“后工业化社会”已经展现出来,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环保运动等等,冲击着政治领域;嬉皮士、摇滚乐、大麻、丁克家庭等等,冲击着社会领域。公共管理和第三部门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这一背景下,科特勒把营销的视角转向了社会。他认为营销管理应该积极地回应社会变革。于是,科特勒致力于扩展市场营销的概念,主张市场营销不仅适应于营利组织,同样也适用于非营利组织。他认为非营利组织也可以通过市场营销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通过营销自己的“产品”来削减成本,提高服务效用,吸引更多的成员。20世纪70年代初,他出版了《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营销》,突破了营销领域的旧有条条框框,为把营销理念推广到第三部门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又和耐德·罗伯托合作出版了《社会营销》(最初的中文译本翻译为《营销大未来》),围绕社会利益、健康利益和合理利益的交换,用一种新的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市场营销观念。从“变革公共行为的方略”入手,探求“改善生活质量之道”,运用商业营销手段,推进社会公共利益。除《社会营销》外,关于公共领域的营销,科特勒还撰写了《国家营销》、《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医疗保健营销学》、《博物馆战略与营销》等书。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营销者,为了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借助新的工具尤其是网络变革营销战略和技术。各种营销手段如广告、促销、直复营销、公共关系、人员销售等都有了新的内涵,营销这一概念在不断解构重构,更新定义,加以延伸。科特勒也不甘人后,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内容。他的最近新书《科特勒营销新论》,即致力于研究互联网对市场营销概念的影响。对此,科特勒把自己形容为“换档最娴熟的驾车手”,始终追求与时代保持同步。

科特勒不但在研究领域上不断扩展,从营销战略与规划、营销组织、国际市场营销到社会营销、第三部门营销等方面,把营销变成经营活动的主题,而且也在不断进行营销理论上的发展与创新。作为学者,他能够以旁观者的冷静视角来理性考察营销活动;作为专家,他又能够以局内人的豁达姿态来透视评析新的营销实践。他不仅非常谦逊,而且善于对自我进行挑战。一旦有新的观点,他就用最快的速度去研究、反馈、实践、验证。营销在他的研究下,涉猎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工业和竞争分析扩展到为全球市场设计战略,从生命周期战略扩展到零售、批发和物流系统。更重要的是,科特勒还不断提出新的营销概念,如社会营销、大市场营销、定制营销、网络营销等。这些概念本身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式思考,如用关系营销取代交易营销,用客户终生价值取代客户现有价值,用服务和体验取代产品本身。他的这些思考,制造着一波又一波的营销理念巅峰,不断为营销理论注入新的活力,设立新的路标。

按照科特勒的观点,营销管理要建立在经济的、行为的、组织的和计量的各个学科的基础之上。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是交换,营销的本质是交易——双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