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_第1页
文献综述范文_第2页
文献综述范文_第3页
文献综述范文_第4页
文献综述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篇文献综述范文-----化工类毕业论文范文引言

橡胶与金属是两种不同的材料,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机械性能有着很大的差别。借助橡胶与金属的粘合,可以使两种材料结合成人们所需要的有着不同构型和不同特性的复合体。以橡胶材料包覆于金属表面既可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吸收冲击和振动,降低噪音,同时还可通过在橡胶中填充某些金属中无法添加的特殊材料,使其获得某些特殊功能。

金属与硫化橡胶粘合在许多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航天,轻纺,电子,电视,无线电,机械等。尽管其粘合强度不如未硫化橡胶理想,但其工艺简便,不需要设备就能解决未硫化橡胶硫化粘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室温下借助胶粘剂使金属与硫化橡胶粘合更加简便实用,但由于硫化橡胶与金属的模量差别比较大,所以硫化橡胶与金属粘合很困难,虽然很多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2]。

随着胶粘剂工业和粘接技术的发展,金属与橡胶的粘接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军工方面、道路桥梁以及机械制造等很多领域。采用橡胶与金属等材料复合,以期利用橡胶的高弹性与金属的刚性,使这类材料获得更好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获得减振、耐磨等功能。

对于已经硫化的非极性橡胶与金属粘合,尤其在室温下进行的粘合,要获得较佳的粘合效果却是十分困难的。这是由于硫化橡胶表面的极性较弱、粘接性于自粘性较差,并且存在喷霜物,因此要想把它粘合到强极性的金属表面上就必须对其进行清理和化学处理。所采用的方法为对橡胶与金属表面进行机械打磨,并用溶剂除掉硫化橡胶表面的石蜡、硬脂酸等软化剂喷出物以及隔离剂的污染物。

环氧树脂粘合剂与金属的粘合性能优异,可作为金属材料粘合的结构胶使用,其粘合强度有时甚至超过金属材料的自身强度。用环氧树脂粘合剂进行橡胶与金属的粘合,由于环氧树脂固化后的弹性模量接近金属,远大于普通的硫化橡胶,从而使环氧树脂与金属的粘合性能较好,而与橡胶的粘合强度较低,即所有胶接破坏都出现在橡胶与粘合剂的层面间,这一点我们已经通过大量试验予以证明。所以解决非极性硫化胶与环氧树脂的粘合问题,是提高非极性硫化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关键。使胶接破坏均为橡胶本体破坏(大于90%),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整体粘合效果。第1章文献综述

1.1等离子体概述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有人就提出了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等离子体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涉及化学、物理、电子、材料、反应控制、计算机和表面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在金属材料上的应用已相当广泛;但在橡胶方面的应用远不及金属材料。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橡胶表面进行改性,有效地引入等离子技术,可以提高金属和橡胶之间的粘合力,扩大工艺适用范围,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节省原材料和能源,降低操作者劳动生产率,和减轻以致免除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

一般来说,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采用酸洗处理来提高橡胶的表面极性,从而提高粘接强度。但是这种工艺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大量使用强酸会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及废酸的处理等),影响生产工人的健康;处理橡胶的程度(深度、均匀性、时间等)在大批量生产时不易拿捏,等等。因此,有必要研究用一种新的工艺方法来对橡胶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等离子体表面技术在提高橡胶与金属材料的粘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多种可供选择的表面改性处理技术中,等离子体技术,特别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常温工作、状态稳定、处理均匀、无污染等优点,特别是能够提供高电离度、高活性的等离子体,已被广泛地用于处理各种材料的表面,在电子、机械、塑料、橡胶等工业和生物医学工程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目前,用于表面改性处理的等离子体系统主要使用三个频段:小于100KHz的低频、13.56MHz的射频和2.45GHz的微波,其中射频和微波最为常用。现在,等离子体在工艺上已比较容易控制,对环境污染小,因此有可能作为橡胶表面改性处理的新一代方法。虽然应用低温等离子体对聚合物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的文献报道不少,但利用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对非极性橡胶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处理以增加粘合力的工作在国内外却还未见报道。本实验对等离子体技术在改善非极性橡胶表面性能方面的应用做了探索性研究。

1.1.1等离子体物理概念

等离子体是电离到一定程度的气体,即电离度超过0.1%的气体,是由离子、电子和中性离子(原子和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等离子体整体呈中性,但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和离子,表现相应的电磁学等性能,如等离子中有带电粒子的热运动和扩散,也有电场作用下的迁移。等离子体是一种物质能量较高的聚集状态,它的能量范围比气态、液态、固态物质都高,所以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按等离子的温度,可分为热等离子体和冷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的高温和高焓特性和收缩效应所产生的能量集中的特点,将其用作热喷涂时传递热量的工作介质,形成了等离子喷涂工艺。从一般的中性气体转化为等离子体,需要经过升高温度、双原子分子分解和原子电离等大量吸收能量的过程。热等离子体中的重离子(离子和中性原子)的温度与电子的温度相同,又称为热平衡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又可分为高温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高温等离子体温度可达一亿到十亿K,低温者也在2000~20000K。在冷等离子体中,重离子的温度远低于电子的温度,前者接近常温,而后者却高达1000~10000K。冷等离子体因此也称为非热平衡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促进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及其它应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非极性橡胶制品的表面改性中,引入了多种含氧基团,使表面由非极性转化为有一定极性和亲水性,从而有利于粘结和涂覆。

等离子体的形成是气体在相对的高温下热电离的结果。热等离子体是气体在大气压下电弧放电产生的;冷等离子体可在低压气体辉光放电时形成。等离子体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大量能量,因此等离子体又是物质的一种能量较高的聚集状态。许多气体都可以用于产生等离子体,但在聚合物的表面等离子体处理中,一般选用的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包括:O2、Ar、CF4和空气。产生等高子体的方法包括火焰、放电、激光、电子束和核聚变等。用辉光放电法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又叫做非平衡等离子体。其体系中电子温度(Ts)大大高于本体气体温度(Tg),一般Ts/Tg为10/100。电子能量约为1~10eV,恰好同一般化学键键能相近,适合于化学反应,由此产生了低温等离子体化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辉光放电在减压反应器中进行,在直流、低频交流、射频,或者微波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反应装置有内极式、外极式和无极感应式等3种。低温等离子体化学反应的优点在于:在常规下不能进行或难以进行的反应,在等离子体状态下能够顺利进行,如全氟苯的聚合、氮化硅的淀积等。等离子体表面轰击力强,穿透力弱,适合于表面改性。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时,主要是利用各种能量粒子与固体表面作用,达到改变表面化学结构的目的。它包括3方面内容:在Ar、He、N2、O2和NH3等气体的辉光放电中对聚合物表面进行等离子体处理;进行等离子体接枝;在聚合物表面淀积超薄等离子体聚合膜。与常规化学改性方法相比,等离子法具有干法、不破坏材质、低温、快速、污染小和效率高等优点。

1.1.2低温等离子体的特点

低温等离子体含有大量的电子、激发态原子和分子以及自由基等活性粒子,这些活性粒子使材料表面引起蚀刻、氧化、还原、袭解、交联和聚合等物理和化学反应,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由于低温等离子体中粒子的能量一般为几个至几十个电子伏特,大于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能(几个至十几个电子伏特),完全可以使有机大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断裂而形成新键;但其健能远低于高能放射线的能量,故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只发生在材料的表面,在不损伤基体的前提下,赋予材料表面新的性能。

低温等离子体在高分子材料上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等离子体聚合,另一是等离子体改性。等离子体聚合是利用聚合性气体,在基底表面生成具有特殊功能(如防水、防腐蚀、结构致密具有特殊物理性能等)的聚合物;等离子体改性是利用各种等离子体系作用于物质表面,在物质表面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如架桥、降解、交联、刻蚀、极性基团的引入及接枝共聚等,从而达到对物质表面改性的目的。用高分子膜作为等离子体聚合物的沉积基质会引起材料表面的交联、化学物理性质以及形态的改变,从而起到了对原高分子膜改性的作用。

1.1.3机理分析

等离子体处理橡胶表面是利用气体(空气或氧气)电离产生氧等离子体,氧等离子体中大量的O+、O-、O+2、O-2、O、O3、臭氧离子、亚稳态O2和自由电子等粒子与橡胶表面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在橡胶表面产生大量的极性基团,使碳原于从C—H结合变为、、等,从而提高橡胶表面的亲水性,改善橡胶与金属的粘合性能。

等离子体粒子的能量一般约为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如电子的能量为0—20eV,离子为0—2eV,亚稳态粒子为0—20eV,紫外光/可见光为3—40eV。而橡胶中常见化学键的键能为:C—H4.3eV;C=08.0eV;C—C3.4eV;C=C6.1eV。由此可见,等离子体中绝大部分粒子的能量均略高于这些化学键能,这表明等离子体是完全有足够的能量引起橡胶内的各种化学键发生断裂或重新组合的。以聚丁二烯橡胶为例来说明:

尽管反应仅在表面几个单分子层发生(只限于橡胶表面最外层10—1000的范围内,不会改变橡胶的整体特性),但是其密度和强度的增加却说明表面能的改变。

1.1.4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过程

对聚合物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包括以下4个过程:脱离(Ablaton);交联(Cross-linking);活化(Activation)和沉积(Deposition)。

(1)脱离: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利用高能粒子轰击聚合物,使弱的共价键断裂,称为脱离。脱离使得暴露在等离子体中基质的最外分子层离开基体,由真空装置除去。由于基质表面污染层的化学键一般由较弱的C-H键构成,故等离子体处理可以除去像油薄膜一样的污染物,使基质表面清洁,并留下活性的聚合物表面。

(2)交联:交联是聚合物分子链间化学键的形成过程。用惰性气体的等离子体处理使经脱离的聚合物交联,形成强硬的基质微表面。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提高乳胶导尿管、隐形眼镜等的耐磨耗和化学稳定性。

(3)活化:聚合物表面基团同来自等离子体的化学基团的置换称为活化在活化期间,等离子体使聚合物中的弱化学键断裂,并由高活性的拨基、梭基和轻基基团取代。活化也可由氨基基团或其他功能团完成。基质特性的最终变化将视引入基质表面的化学基团的类型而定。

(4)沉积:在等离子体的沉积阶段,通过处理气体在基质表面的聚合形成一层薄的聚合物覆盖层,根据气体和处理参数的选择情况,这些覆盖层赋予基质各种各样的性能和物理特性。通过用等离子体沉积的方法产生的覆盖层,比用常规方法聚合所获得的薄膜涂层具有高的交。

1.1.5等离子体处理条件

本实验设计在40~100KHz的频率范围内,功率200W不变,气流量可调节的条件下通入气体(空气、氮气、氧气),处理时间在0.5~30分钟的范围内变化,之后,用仪器检测橡胶表面等离子体处理之后的变化情况。

1.1.6等离子体实验设备

低温等离子体装置是在密封容器中设置两个或三个电极形成电场,用真空泵实现一定的真空度(1~0.1Pa),随着气体愈来愈稀薄,分子间距及分子或离子的自由运动距离也愈来愈长,受电场作用,它们发生碰撞而形成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装置,包括CGP和GPT两个系列。CGP系列等离子体处理仪具有电晕和辉光两种放电类型。使电晕放电不仅能在大气中进行,也可在各种不同气体(如Ar、NH3、H2等)中进行。这一系列等离子体处理仪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GPT系列等离子体处理仪主要用于工厂产品的小批量生产,仅有辉光放电装置,因而反应室较大,便于尽可能多地放置改性产品。国外对等离子体处理仪也有过相关的报道。

平板式双电极型等离子体反应器,它一般用13.56MHz射频电源产生等离子体,利用电容耦合或感应耦合的方式,将射频电源的能量传递给等离子体,射频电源加在其中的一个电极上。但这种装置不能独立调节一定真空度下等离子体中的离子能量和离子流量,因而便产生了一种改进型的三电极型反应器。除接地电极外,另外两个电极板上均加有射频电源,它们通常相位相反,一个用来调节离子能量,一个用来调节离子流量。比利时Eu-roplasma生产厂生产的一种架式等离子体处理系统的气体等离子体室。等离子体处理系统一般由5个主要部分组成:(1)真空室;(2)泵组;(3)气体导入和气体控制系统;(4)高频发生器;(5)用于系统控制的微处理器。

1.1.7等离子体的局限性

改良聚合物材料的主要方法涉及到激发态化学工艺,如等离子体辉光放电、电晕放电、或火焰处理等。目前,正在对等离子体辉光放电工艺进行认真的研究,日本和欧洲已经采用一些能批量生产的工艺。但是,这些工艺由于需要高度真空来产生操作时所需的等离子体(离子化气体)而费用昂贵,工艺复杂。因此,等离子体辉光放电工艺只能用于高附加值材料。

相反,电晕放电则属于一种环境空气工艺,不需要真空。但是,这种工艺不大适用于三维物体。火焰处理法虽然是一项费用较低的工艺,但用于三维物体时处理效果却不均匀,而且,也不适用于对高温敏感的材料。

1.2紫外线、臭氧表面处理概述

对橡胶进行表面处理的目的是,清除表面杂质,提高橡胶表面的粗糙度,增加表面积,并在橡胶表面引人极性或反应性官能团,从而改善橡胶与过渡胶间的界面粘结性能。

由于大多数聚合物的外表面由于非极性键占优势具有疏水性,不易湿润。而许多用来涂聚合物产品的涂料、黏合剂和油墨都具有亲水性。这类材料与疏水性聚合物表面不产生强烈的化学作用,因此,粘合不良。

改性工艺通常需要将氧和/或氮结合到聚合物的表面,这样,在表面和涂层之间可形成强烈的相互作用,改善粘性,而又不影响其性能。

为了提高橡胶与金属的粘合性能(剪切强度),关键性的措施是改善橡胶表面的表面活性,增强橡胶基体与胶粘剂的化学键合与机械结合能力,因此,国内外一直在努力寻找更为理想的表面处理方法。光氧化法就是众多努力的成果之一。

光氧化表面处理方法是基于在一定温度下,臭氧对橡胶表面的强烈氧化与刻蚀效应以及紫外线对橡胶表面C-C键、C-H键、C-O键的离解作用。这种处理方法具有主体设备简单、无须后续清洗工艺、工艺条件容易控制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不久前,加拿大已经开发出一种表面改性的替代工艺,这种方法也采用激发态化学工艺。这种工艺使聚合物表面与紫外线(UV)和臭氧接触,增加氧官能团的数量。这种紫外线/臭氧(UVO)法可以克服其它表面处理的许多缺点,尤其是对三维物体。

这种UVO工艺已经在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PET)的基片上进行了试验。当接触到紫外线和臭氧时,这两种材料能够迅速而重复地吸收表面氧官能团。氧官能团的附着极大地改变了表面能,并可改进涂料和其它材料的粘性。试验结果表明,UVO法能够经济地改变聚合物的表面特性[16]。

1.3橡胶与金属粘合概述

当前普遍使用的橡胶与金属粘合方法有硫化粘接法,橡胶表面化学处理法。硫化粘合法是经过适当表面处理的金属直接与未硫化橡胶依次叠加后同时置于硫化模具中,在加热加压中实现硫化化学反应与相应的界面反应同时完成的“共硫化”的方法,即通过胶粘剂与金属橡胶两界面之间的吸附、扩散、交联反应以及橡胶内部和胶粘剂内部的硫化反应,从而产生相当高的粘接强度。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处理后的金属件要立即与胶料粘合,否则会因为金属表面氧化而导致粘合效果不稳定,镀黄铜法只对一定的胶种有效;在胶料中添加少量粘合增进剂,如一些多价金属的有机酸和无机盐,虽可提高粘合效果,但会改变橡胶材料原先的物理-机械性能或造成出模困难(粘模)。并且使用硫化粘合法无法加工特别大的复合制件,例如将吸收声纳的橡胶粘接到潜艇上。

由于硫化橡胶表面的极性较弱、活性较低,并且存在脱模剂和喷霜物,因此要想把它粘合到强极性的金属表面上就必须使用橡胶表面化学处理法。目前所采的橡胶表面化学处理法主要有①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对橡胶表面进行环化、磺化处理,改变表面层橡胶的结构,引入极性基团;②用浓盐酸及次氯酸钠溶液处理橡胶表面使之氯化引入极性基团;③用多异氰酸酯类粘合剂处理橡胶表面;④对橡胶表面进行机械打磨,并用溶剂除掉硫化橡胶表面的石蜡、硬脂酸等软化剂喷出物以及隔离剂的污染物。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粘合效果提高并不明显,对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及耐老化性能影响较大,处理工艺复杂,同时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方法中的缺点,我们对以硫化橡胶在室温下的粘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3.1硫化橡胶与金属粘合的方法

硫化橡胶与金属的粘合分为冷粘和热粘两种,其中冷粘是最常见的。所谓冷粘就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粘合。无论冷粘或是热粘,胶粘剂都是不可缺少的物质。

冷粘必须选用室温下能硫化的单组分或双组分胶粘剂。胶粘剂最好是无溶剂型的,但实际上大多数都是某种溶剂配制而成的溶液,其中的溶剂对硫化橡胶或多或少都有影响,胶粘剂涂刷后都必需进行晾干,让胶粘剂中的溶剂充分挥发掉,或使用无溶剂胶粘剂。

1.3.2硫化橡胶与金属粘合的工艺过程

为了获得良好的粘接效果,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⒈所用的胶粘剂必须对待粘物体(金属和橡胶)的表面有良好的浸润性;

⒉待粘物体与胶粘剂的粘接强度以及粘结剂本身的内聚强度要高;

⒊胶粘剂固化时的残余形变要小;

⒋粘接的耐久性要好。

为了实现橡胶与金属的牢固结合,要求从金属的表面处理、胶粘剂的选择、粘接工艺、粘接接头设计等各方面进行考虑

1.3.2.1硫化橡胶的表面处理

由于硫化橡胶表面存有石蜡、硬脂酸等软化剂喷出物以及隔离剂的污染,所以必须进行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方法,即涂溶剂法和机械打磨更新表面的方法;一种是化学方法,包括涂异氰酸酯法,用浓硫酸处理表面生成环化橡胶的方法,用浓盐酸及次氯酸钠溶液处理表面使之氯化引入极性基的方法等。

1.3.2.2金属表面的处理

金属的表面一般可采用打磨或喷沙后溶剂清洗,也可化学处理或极化处理。其中喷沙的效果较好,可分为:

⒈溶剂清洗脱脂;

⒉喷沙;

⒊用溶剂再脱脂。

但是现在硫化橡胶与金属的粘合中,有机硅偶联剂常用作金属表面的处理剂和胶料的直接粘合增粘剂,通过它们使橡胶和金属达到牢固的化学结合。其粘合界面具有耐热,耐水,耐各种介质,耐疲劳,耐振动等优良性能。

经过适当表面处理的金属,有时即可直接与硫化橡胶在室温触压的条件下实现粘接,但是,这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处理后的金属件要立即涂胶,否则会因金属表面氧化而导致粘接效果不稳定;其次,触压虽可提高粘接效果,但用力不均会改变硫化橡胶与金属的粘接效果。因此,正确使用适当的胶粘剂来实现橡胶和金属粘接被认为是当前最有效的方法。

1.3.3使用胶粘剂实现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

在硫化橡胶与金属的粘接中,胶粘剂的配方设计很重要。胶粘剂的组成很复杂,但是它们大多包含了如下一些组分:

⒈基料

基料是胶粘剂的主要成分,它决定了胶粘剂的基本特性,也是区分胶粘剂类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⒉固化剂

它是热固性胶粘剂中的主要成分。它直接或通过催化剂与基料高分子聚合物发生交联反应,使线形高分子化合物交联成体型结构。固化剂的选择,主要根据基料分子结构中特征基团的反应特性。

⒊增韧剂或增塑剂

⒋填料

填料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高机械性能;

②赋予胶粘剂以新功能;

③减小接头应力;

④改善操作工艺;

⒌其他助剂

在胶粘剂配方中常包含促进剂、稀释剂、防老剂、阻燃剂等,它们不是必备的组分,依据配方主要成分的特性和胶粘剂的要求而定。

1.4环氧树脂胶粘剂

1.4.1环氧树脂简介

环氧树脂是大分子主链上含有醚键和仲醇基,同时两端含有环氧基团的一类聚合物的总称。它是由环氧氯丙烷与双酚A或多元醇、多元酚、多元酸、多元胺进行缩聚反应而制得的产品。环氧树脂是一种热固性树脂,自1930年问世,1947年美国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了。由于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电气绝缘性、耐磨蚀性,因而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电子电器、水利交通和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其固化物坚硬、较脆,使它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多年来,环氧树脂应用技术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共混、改性等手段降低收缩率、提高耐高温、耐湿热、耐磨性、韧性、易加工性、机械强度等,向着高性能的特种材料方向发展。环氧树脂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是双酚A型环氧树脂,其产量约占当前总产量60万t左右的90%。它具有优良的粘接性、电绝缘性、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收缩率低,吸水率小,机械强度好。其主要用途是作涂料(占总消费量的45%~55%),其次,是电绝缘材料、增强材和胶粘剂等。

双酚A型环氧树脂是有双酚A(简称DPP)与环氧树脂氯丙烷(简称ECH)在氢氧化钠催化下制得的。

其结构式为

双酚A型环氧树脂根据分子量和聚合度n的不同,树脂为黄色至琥珀色透明粘性液体(或固体),生产中把平均分子量在300~700之间,n〈2,软化点在50℃以下者称为低分子量环氧树脂;分子量在1000以上,n〉2,软化点在60℃以上者称为高分子量树脂。易溶于酮类、酯类、苯、甲苯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醇和乙醚。高分子量的树脂主要用作防腐涂料和绝缘涂料。低分子量树脂则多用作胶粘剂和塑料。一般说来,双酚A型环氧树脂尺寸稳定性好,收缩性是热固性树脂中最小的,热膨胀系数也很小;树脂流动性好,对金属、陶瓷、玻璃、木材等具有优异的粘接力;耐磨耗,强韧、可挠性、耐应力开裂性好;耐热性和电绝缘性能优良。

1.4.2室温固化环氧树脂胶粘剂的特点

⒈由于室温下不加热能固化,因此固化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固化设备,所以能源省、成本低。

⒉胶接强度、耐热性、耐腐蚀性及电性能等通常低于中温及高温固化的胶粘剂,尤其是耐热性随使用温度的升高下降较快。其长期使用的温度一般不大于80℃。

⒊室温使用期短,故多以双组分供应或现用现配。

⒋固化时间通常为24小时达到适用强度,3~7天达到最高强度,并随气温的高低有所变化。

⒌由于成本低,使用简便,室温强度较高,因此应用面广,需求量大,是环氧树脂胶粘剂中用量最大的品种。

1.5性能检测手段

将试样进行不同条件的处理,更换不同种类的非极性橡胶试片,经过处理后,其表面性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可通过湿润性、表面结构和粘结强度等三个方面进行检测分析。

1.5.1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它具有较高灵敏度并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能够对各种典型表面进行高灵敏度的测定。通过于在光谱仪中安装衰减全反射附件,使用内反射方法测定样品表面的红外光谱。可以定性的测定有何种基团。

1.5.2ESCA谱图分析

经过不同表面处理前后的薄片表面经电子能谱分析得到两个不同的谱图,看未经处理的和处理后的谱图有什么不同,可以定量的测定活泼基团的数量。

1.5.3接触角测定

接触角是表面湿润程度的一种度量。一般来说,接触角越小,湿润程度越好,粘合越牢。由于表面处理作用引入了极性基团,使橡胶表面的湿润性得到改善。可通过接触角的变化来测定。

1.5.4扫描电镜观察

对不同处理前后的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经过处理后的表面形态发生了何种变化。

1.5.5粘合性能测试

测定经不同表面处理后的橡胶试片与钢板粘接的拉伸剪切强度,并与未经处理的试片进行比较。

1.6实验方案设计

本实验需要考查各种不同的非极性硫化橡胶(顺丁、丁苯、天然、丁基、乙丙)经过等离子体、臭氧、紫外线处理以后与金属的粘接性能,以及比较轻度打磨与中度打磨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第2篇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范文

中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积极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

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3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03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可以计算2001—2003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2006年应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2010)。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罗英智,李卓,2010)。

2.农村学前教育举办主体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举办一般是校办、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较少。校办的方式即在当地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这种方式一般存在没有专门、专业师资、经费的支持,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在调查地区公立幼儿园仅占6.9%,校办30.2%,民办48.3%(罗英智,李卓,2010)。大量校办、民办学前教育存在,但却而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公立的学前教育又未能及时的兴办。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村镇两级共同负责,村级负责兴办,镇进行管理。但是因为财力不足,这两级难以承担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并且,学前教育虽是基础教育,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村镇两级并不负有学前教育上的法定责任(周芬芬,2006)。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缺乏;

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一半来自村镇两级,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农村学前教育没有了有限的经费来源。并且,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罗英智,李卓,2010)。1994年我国实行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将税收大头拿去,却并未收回学前教育的责任(周芬芬,2006)。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保障地方义务教育尚且吃力,更没有财力去兴办学前教育了。

4.农村幼师的师资、待遇、素质等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一般是民办或校办的方式,这样学前教育的师资就没法得到保障。在校班的学前班当中,学前教育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代理,并没有专门幼师负责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则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去请具有专业资质、高水平的幼师(窦颖,2010)。同时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李晓菲,2009)。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内,缺乏经费支持,幼师的待遇缺乏保障。民办的幼儿园更是没有能力给幼师提供较好的待遇甚至是不愿提供较好的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稳定的编制,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好的幼师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李英智,李卓,2009;窦颖,2009;唐婷婷,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农村学前教育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由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成果的检验也仅仅局限于数数、识字等。幼教的理念方式落后,不符合科学的幼教方法,不能有效帮助儿童智力的开发。家长也没有较好的幼教意识,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学前教育重要一部分的存在(窦颖,2009;唐婷婷,2010)。

6.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很多都不具备科学管理的条件。没有专业的幼教管理人才,也没有建立起适合的管理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园条件、服务水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农村幼师数量较少,被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形成一套管理体系。这样对幼师的管理就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既不能有效的约束、监督幼师的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调动其积极性(罗英智,李卓,2010;李晓菲,2009)。

7.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的冲击。

从2001年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后,农村地区就开始了“撤点并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教育被迫中止(周芬芬,2006)。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形式又未有较好的发展,来填补这一空缺,就对农村学前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综述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投入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扩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公立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以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该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唐婷婷,2010;罗英智,李卓,2010)。

2.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推行“省统筹,县为主,县乡共管”的机制。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省一级要为全身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发展规划,县一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学前教育,县乡两级要共同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唐婷婷,2010)。

3.合理规划,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开办,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建立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逐步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罗英智,李卓,2010;但柳松,2010)。

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师资问题十分的重要,建立其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并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鼓励幼师到农村服务。加强对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完善幼师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激励幼师的工作(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实行幼小合办的模式。

基于农村学前教育依附于小学教育存在的现实,可以实行有效合办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依托小学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并且这一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周芬芬,2006)。

三、国外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照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