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总结专题整合学科前沿专题整合专题连线·理清脉络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基本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1)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指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指地方服从于中央。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新兴的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该制度来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3)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吸取分封制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4)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3.发展历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基本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5.影响(1)积极: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学科前沿前沿拓展·对接高考

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西周的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尽管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已经瓦解,但是从总体上宗法制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国社会。这突出表现在:1.父系单亲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从政治权力的继承看,不仅不允许母系成员染指,而且绝不传于本系女性的后裔。在家庭财产的继承方面,也没有女性的地位。2.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周代以降,中国社会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是构成中国社会基石的,始终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的组织——家族。这种家族制度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家族制度的得以维系,往往仰赖于祠堂、家谱和族田。在西周宗法制下,族权和政权完全结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宋明以后,封建家族制度日趋完善,族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更加明显。3.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国同构的结构性同一,导致了对于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要求的同一,即“忠、孝”相通。二、门阀、庶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四、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北宋制度设计的目标是分权制衡。目的就是让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个人、群体或机构都没有可能大权独揽。其实,就连皇帝也是在这“相维相制”里面的——纵然大权在握,基本上也做不到为所欲为,还是有力量可以约束皇权的。1.为防范军人,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1)把全国各地地方军队中的精兵悉数搜罗到中央,编入禁军,在首都地区驻扎,让皇帝直接掌控的禁军成为宋朝国家唯一具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各地剩下的由地方政府直接管控的军队叫做厢军,人少、个儿矮、待遇差、基本无训练。其主要功能是卖苦力,比如修城墙、看仓库、运送物资等。这样的军队是连小股土匪都挡不住的,就更别提抗衡中央了。(2)禁军的最高司令部,从建国之初的两个变成了三个,最高军事将领的级别随之降低。(3)禁军的三个司令部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调动军队,必须要枢密院的兵符,而枢密院的长官从来都不是军人。用非军人来牵制军人。(4)实行“更戍法”:从中央派禁军来守边境——禁军以500人为单位、以半年到一年为通常期限,轮流守边。2.为防止地方割据,从中央到地方,权力分割、互相制约、互不统属(1)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在宋朝中央,还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御史台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和谏官的活跃让宋朝政治一度呈现出积极的状态,这是一种宝贵的自我纠错机制。(2)从地方上来看,宋朝的地方政府比较固定的设置是州县两级。宋朝政府从中央派出文官去管理州政。文官知州,手里又没兵,当然不会形成割据隐患。知州还有一个新设的副手叫做“通判”。知州有什么重要文件,需要跟通判联署,所以,通判对知州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制约。3.皇帝也受到各种制度传统的约束(1)宋朝的官员有着批评皇帝的制度、渠道和态度,论制度,宋朝有专以批评纠错为职责的御史台官和谏官,他们享有言论特权;论渠道,不同级别的官员可以通过面见皇帝、书面上疏等多种方式提出自己对国家大事、朝政缺失的看法。(2)修史制度。五、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明初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这种分理其政的办法,削弱了元代行省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以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过不断的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从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得以长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督抚,在洋务运动中,其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又进一步膨胀。晚清时期的督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权力。六、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1.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历代法律都以皇帝个人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法律的制定虽由朝臣具体完成,但批准权属于皇帝,帝王凌驾于法律之上。除法律外,皇帝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发布诏、令、格、式等。“法自君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皇权。2.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合流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体系。维护“三纲五常”成为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成为法制的原则。从“引经决狱”,实行秋冬行刑,到“十恶大罪”和“八议”的规定等,许多法律内容都是以儒学的等级伦理关系作为定罪或赦免的标准,并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3.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西周法律有“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的规定;汉代有“先请”之制,对犯罪的贵族官僚的审理,要先奏请皇帝。魏律根据《周礼》的“八辟”规定了“八议”。至隋、唐,封建特权法相因沿袭又不断发展,《唐律》规定的“议”“请”“减”“赎”“官当”等按品级减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现。唐之后,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肯定。4.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于行政,无独立审判权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权。地方的审判权完全归属行政机关,中央虽设有专门审判机关,但其活动为皇帝所左右,监察、行政机关也可审理案件,审判机关往往不能独立行使职权。封建社会并无独立审判权,审判机关只是皇帝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机关的附庸。这种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七、中国古代制约皇权的因素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并非为所欲为,能达到无所顾忌的地步,也不能一味凭借喜怒爱恶滥行赏罚,对臣民绝对操持生杀予夺之权。皇权受到来自天人及制度的制约。1.君权神授说、天人感应说,致使皇权受到上天的监临,实际上是人们假手于天,限制皇权。2.中央机构职能对皇权的制约。如宰相制度、朝议制度等都对君主专制有一定制约作用。3.修史制度对皇权的约束。史官记载皇帝的言行,皇帝不能过问,使得想要留下好名声的皇帝受到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4.臣僚谏诤对皇帝的制约,谏官和臣僚的谏诤职责,从方方面面批评皇帝,使皇帝的言行受到制约。八、明代宦官权力提升的原因明太祖把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的规定不仅定为祖训,还被制成铁牌立于宫门外,其用意就在于永远地告诫子子孙孙,谨防大权旁落宦官之手,但明代后期宦官专权现象却非常严重。1.政治需要。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完全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朱棣就是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太监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此后又在其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太监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也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2.主怠赖宦。与创始基业的开国帝王们不同,其继承者们往往趋于荒怠、腐化,他们享乐深宫,不问政事,权柄往往被委以亲信宦官,宦官的权力便得到了不断地扩张。3.人治随意。缺乏法治的保障,政策的决定完全取决于人主的个人意志,这是明代,也是历代宦官权力失而复得的根本原因。明朝并非没有制度,但封建社会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统治者对制度法律的确立与废除有很大的个人随意性,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颁布新的法律,而不受包括祖训在内的一切制度的约束。九、劝善惩恶的史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向来重视史学的道德教化作用。所谓劝善惩恶,就是对历史上的善人、善行直书其善,加以褒奖肯定,使其流芳千古;对历史上的恶人、恶行直书其恶,加以贬斥否定,使其遗臭万年,从而达到激浊扬清的目的。孔子作《春秋》,“善褒贬,别善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目的就在于劝善惩恶。正如孟子指出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一书,字里行间都隐含着褒贬之意,如同样杀人,就有杀、诛、弑等不同的字眼表述,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者曰弑。这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自《春秋》兴褒贬臧否之法治,劝诫、规谏即成为中国史学之定法,为后世史家所宗所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