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含解析)_第1页
海南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含解析)_第2页
海南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含解析)_第3页
海南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含解析)_第4页
海南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含

解析)

海南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3•海南海口•海南华侨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①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

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②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

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③,相对永登楼。

注释①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次年,兄弟二人于

徐州短暂相聚,在又将离别的前夕,苏辙写下此词。②素娥:嫦娥,

此处指月亮。③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居荆州十二载,才华不得施

展,登楼远眺而作《登楼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直接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长,然后抒发去年与

兄长未能相聚的感慨。

B.上片“凉州”“鼓吹”“鸿雁”等意象暗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

愤及思乡难归的无奈。

C.下片写宾客宴饮欢乐,无奈良宵易逝,无法挽留,抒发了词

人内心黯然惋惜之情。

D.下片后两句词人借王粲登楼相望的典故,以王粲自比,表明

对自己和兄长仕途的担忧。

2.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写到中秋月,

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23•海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滕王阁①

文天祥

五云②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日月四时黄道阔,江山一

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拎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回首十年此漂泊,阁前新柳

已成行。

注释:①南宋末年,文天祥经历了十年漂泊,登上了滕王阁,举

目眺望,山河依旧美丽,大宋王朝却支离破碎,有感于此,遂为此诗。

②(五云)青、白、赤、黑、黄、五色云,古人以为祥瑞,也用来指

帝王所在,因滕王阁是帝子李元婴所建,故诗中有所指。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膝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唐人翰墨香”指《滕王阁序》

等咏赞滕王阁的名篇。

B.诗的前两联写景,以“五云”“沧浪”写滕王阁之高,以“图

画”作喻突出其美。

C.“回风何处接双雁”与王维《使至塞上》“归雁人胡天”均写

出了诗人内心的坚定。

D.整首诗意境开阔,写出了空间的阔大和时间的悠远,这激起

了诗人内心无穷的遐想。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

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后寄欧阳永叔①

梅尧臣

不趁常参②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山王③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释:①永叔:欧阳修的字。写作此诗时,梅尧臣居母丧,即将

服。欧阳修在京任翰林学士。②常参: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

常参。古代早朝时间一般是五更天,臣子鸡鸣时即起动身。③山王:

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山涛,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

山涛曾举荐嵇康。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先从未入梦时写起,交代自己赋闲已久、安居在故

乡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属于实写。

B.诗歌颔联承接“安眠向旧溪”而来,主要写了诗人梦回京城

与朋友欧阳修相见的场景,整联是虚写。

C.颈联上句写梦后记忆,梦醒之后梦中相见所说之言仍记忆犹

新,下句转说人生道理若此,意蕴深长。

D.尾联用竹林七贤中山涛、王戎来比欧阳修,以听竹禽啼鸣代

指闲散自在的赋闲生活。竹禽,亦可指诗人自己。

6.梅尧臣被称作宋诗的“开山鼻祖”,作诗力求平淡含蓄,''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下列各选项中对“不尽之意”的分析错误的一

项是()

A.诗歌颔联抒写友情之深而托诸于梦。一夜而梦魂千里,得见

友人,寄托着离京归乡,怀人思友之深意。

B.诗歌颈联颇多感慨,人生如梦,官场得失交替,因而有“可

齐”之“理”,以表明自己看轻功名富贵之得失。

C.诗歌尾联用典,希望朋友欧阳修富贵勿忘贫贱之交,暗寓希

望朋友提携相助之情。

D.作者通过这首诗,希望欧阳修莫改初衷,与诗人能保持友情,

赞同诗人做一个闲散自在的山林隐士。

(2023•海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

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杜陵:诗人的故乡,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近处着笔,围绕“冷”字层层叠加,突出环境气氛,

令人倍感萧索凄冷。

B.第二句中的“独”字,既是上句“冷”字语意上的延伸,又

是下句“想”字的伏笔。

C.第三句既点明了题目,又说明了前两句诗人倍感寂寞的原因,

还自然过渡到结句。

D.前三句写诗人所见之景,末句转入想象之景,从远方落想,

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8.本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是怀人的佳作,但两首诗抒

发情感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

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频洲②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

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演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

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

示矜恤。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

际遇形成鲜明对比。

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

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C.轻舟低篷在频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

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

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0.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

同。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诗,

完成下列小题。

初夏行平水①道中

陆游

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

市桥压担藐②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

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

郊行已觉侵微暑,小立桐阴换夹衣。

【注】①平水:陆游家乡浙江绍兴以东四十里,以产茶著称。②

藐: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抒发感慨,表现出诗人叹老嗟卑的悲愤之情,奠定了全

诗的感情基调。

B.蔬菜滑腻,豆荚鲜美,颔联二句颇能表现时令特点与江南水

乡的地方特色。

C.尾联写诗人微觉暑意便换掉夹衣,细致生动地表现了由春入

夏的微妙变化。

D.诗歌语言清新明丽,风格委婉自然,通过描绘郊行景象表现

出游乐的兴致。

12.诗中颈联“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主要选取了

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鹭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

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嫌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

风吹一缕。”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鹭去虾纵较多的“远浦”

“别渚”。

C.本词将鹭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

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

活灵活现。

14.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①归院夜,没蕃②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①姬:古代称帝王的妾。②没蕃:在少数民族领地征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中秋月色的特点,接着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

调,

B.颔联承接首联,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

思念。

C.尾联照应首联,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诗歌的主

旨。

D.白居易的诗文字浅显,较少使用古奥的字,本诗体现了这个

特点。

16.诗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现实?请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校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

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

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

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

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

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

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

不觉。

1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

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

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

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

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

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

余言外。

18.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

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2023•海南海口•海南华侨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谓宓子贱①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

“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

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

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

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

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

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

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

舜继矣。”

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许

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

可测也。”子贱曰:“善,敢不承命乎!”

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

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

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

奉禄少,濡篱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

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

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

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

也;奉禄虽少,鬻篱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

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

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释①(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七十

二贤之一。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

一人/可以教学矣/

B.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

人/可以教学矣/

C.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

一人/可以教学矣/

D.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

人/可以教学矣/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父事者三人”与“情随事迁”(《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事”

含义不同。

B.“宓子贱为单父宰”与“宰严限追比”(《促织》)两句中的“宰”

含义相同。

C.“毋迎而距也”与“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两句中的

“距”含义相同。

D.”所亡者一也”与“亡去不义”(《鸿门宴》)两句中的“亡”

含义不同。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如何治理地方的问题上,孔子认为像尧、舜一样廉洁奉公、

体察实情,且致力于招揽、举荐贤能的人是获得各种福佑的根本。

B.孔子教育宓子贱面对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态度解决问题,

并以高山和深渊为喻说明做官的道理,宓子贱谦虚地接受了他的教导。

C.孔蔑与宓子贱一同做官,孔子问孔蔑做官的得失,他抱怨说

做官使他毫无所获,孔子认为孔蔑毫无君子之德,便不高兴地离开了。

D.孔子询问宓子贱做官有何得失时,宓子贱与孔蔑相反,认为

自己做官后只有“得”而没有“失”,孔子赞赏宓子贱是有德的君子。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

(2)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

23.孔蔑和宓子贱为官的得失在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宓子贱

为官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

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

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

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

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

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

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

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专重,万石虞。天

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

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

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

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

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

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

《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

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

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

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

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

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

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

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

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毂是其贱必

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

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

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

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

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

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

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毂是

其贱/必本与/

B.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毂是其

贱/必本与/

C.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毅/

是其贱必本与/

D.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毂是

其贱/必本与/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

南向坐,因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B.周公旦是姬昌第四子,姓姬名旦,作《周易》,即''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中的“周公

C.“寡人自取病”的“病”指忧虑、耻辱、怨恨等精神之苦,与

“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不同。

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

“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借助对白形式,将各人的个性、思想表现得栩栩如生,

颜斶对齐宣王言王道兴衰,归因于统治者“得士”和“失土”之策略。

B.颜斶引用《易传》得出结论:无真才却慕名位者必致削弱,

无德行却望获福者必致穷困,无功勋却受俸禄者必致羞辱,灾祸必紧

随。

C.尧舜禹禅位、成王重用周公,后代都褒奖他们是圣明君主,

以史为证,阐明了“士贵于王”的道理。

D.颜斶以太璞自比,表明无意为官,希望回乡,把有晚饭吃当

作吃肉,把悠闲散步当作乘车,把不犯王法当作富贵。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

趋士。

(2)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

乎哉?

28.根据颜斶与齐王的对话,概括颜斶的人物形象。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隆城人也。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

于乐巨公所。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

教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会陈稀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

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注]曰“王事上

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曰:“公等奈何言若是!毋

复出口矣!”贯高等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

反者。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

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得出。孝文帝既立,

召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日:“故云中守孟舒,长者

也。”是时孟舒也,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

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敌士卒战死者教百人。长者固杀

人乎?”叔叩头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汉与楚相距,士卒罢

敝。匈奴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以故

死者教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梁孝王使

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叔常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以为鲁相。

相初到,民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

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

相曰:“王自夺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

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

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

我独何为就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

仁不受。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此处“张王”即赵王。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陈轴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

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B.会陈舜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

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C.会陈稀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

踞骂之/是时赵午等周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D.会陈轴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

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苗裔中的“苗”取植物初生、禾谷结实之意,“苗裔”后就引

申为世代较远的子孙。

B.“弑”在我国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诛”和“杀”则主要

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

C.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是为孝,故剃光头

发的髡刑是一种羞辱。

D.“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头触地面时间短暂,“叩头”是

它的俗称。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忠心事主,冒死辨冤。赵王没有参与谋反,但高祖并不

清楚,抓了包括赵王在内的众人,田叔自愿随王进京分罪共罚,也有

为王做证之意。

B.田叔秉公直言,举不避亲。他与孟舒曾经共同忠诚于赵王,

结下了生死之交,后来经由他的举荐和极力辩污正名,孟舒得以官复

原职。

C.田叔以退为进,为民做主。鲁王搜刮百姓,民怨沸腾,田叔

设计,故意惩戒百姓,以此唤醒鲁王的道德良知,最终的确达到了让

鲁王还钱的目的。

D.田叔考虑周全,用心良苦。田叔作为鲁国的国相,在规劝鲁

王时煞费苦心,他的几次行事看似不给鲁王面子,可实际上都是在维

护鲁王的形象。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

(2)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

待王苑外。

33.请结合以上文章,谈谈田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023•海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小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

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其榛蔡刺虎豹者,

吾是以知其勇也;其攫犀搏光者,吾是以知其劲有力也;罢田而分所

得,吾是以知其仁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

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

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

刑法违犯,桑、谷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

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问诸祖己,曰:“桑、谷者,野草也,

而生于翱,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

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

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

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

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

使人不时,天加以狭,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闻之曰:“宋国其

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昔者夏桀、殷纣不任其过,其亡

也忽焉;成汤、文、武知任其过,其兴也勃焉。夫过而改之,是犹不

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

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

楚昭王有疾,卜之曰:“河为祟。”大夫请用三牲焉,王曰:“止

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

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不祭焉。仲尼闻之曰:“昭王可谓知天道矣,

其不失国,宜哉!”

麻文公卜徙于绎,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苟利于

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

焉。"侍者曰:“命可长也,君胡不为?”君曰:“命在牧民,死之短

长,时也,民苟利矣,吉孰大焉。”遂徙于绎。

(节选自《说苑・君道》)

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

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B.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

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C.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

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D.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

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3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老,原为一种古代礼制,择取年老而贤能的人,按时供给

酒食,以礼敬之;现指年老在家休养。

B.“又遗君忧”的“遗”指剩下,与苏轼《赤壁赋》中“托遗响

于悲风”的“遗”含义相同。

C.祟,迷信说法,指鬼神给人带来的灾祸,借指不正当的行动,

如鬼鬼祟祟、暗中作祟等。

D.三牲,用于祭祀的牛、羊、猪,三者全具备称“太牢”;古人

也将祭祀用的鸡、鸭、鱼称为小三牲。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们劝谏楚庄王不要沉迷于打猎,贪图安乐,楚庄王解释

说自己打猎的目的是求取勇敢、强壮和仁义的人才,从而使楚国得以

安定。

B.武丁时期,桑谷在朝廷中生长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武丁于是

修身养性,追思先王政绩,使国家再一次强大,影响力波及蛮夷之国。

C.孔子听了宋国国君对鲁人说的话后,认为宋国还是有希望的。

宋君受到很大鼓舞,开始勤于政事,最终年岁丰收,政治清平。

D.麻文公占卜后,结果显示要迁徙到绎地去。史官认为迁徙对

人民有利,对国君不利,但邢文公认为国君就是要有利于人民,坚持

迁徙。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

②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孰大焉。

38.本文选自《说苑•君道》,请简要概括文中体现了哪些“为

君之道”。

(2023•海南・海南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

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

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

为庄公。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

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

溃,段出奔共。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祭仲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

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

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

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

“尔有母遗,聚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

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

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伎忍,先自翦弟始,而

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

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节选自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H—》)

39.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

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B.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

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C.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

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D.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

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4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是指帝王和诸侯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的继承者。太子不

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需要通过“册立”才能取得。

B.二十七年,是指郑武公二十七年,与《登泰山记》中“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年号纪年法不同。

C.”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的“国”与“都,城过

百雉,国之害也”的“国”含义相同,都指国家。

D.畔,此处同“叛”,背叛的意思,与《苏武传》“汝为人臣子,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中“畔”同义。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

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并没有同意。

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郑庄

公沉着应对,欲擒故纵,最终打败了叔段。

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

为“郑伯”,《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

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隧而相见”,母子团聚。作者借“孝

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43.郑庄公对自己的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

明也。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

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见也。然山东不能易其略,兵

弱也。弱而不能相一,是何秦之知,山东之愚也?是臣所为山东之忧

也。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故

使禽知虎之即己,决不相斗矣。今山东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

斗两敝,而归其国于秦,知不如禽远矣。愿王熟虑之也。今事有可急

者,秦之欲伐韩、梁,东窥于周室甚,惟寐忘之。今南攻楚者,恶三

晋之大合也。今攻楚休而复之,已五年矣,攘地千余里。今谓楚王苟

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楚王

美秦之语,怒韩、梁之不救己,必入于秦。秦有谋,故发使之赵,以

燕饵赵而离三晋。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

矣。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

待伐,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韩为上交,秦祸案移于梁矣。以秦之强,

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梁为上交,秦祸

案移于赵矣。以强秦之有韩、梁、楚,与燕之怒,割必深矣。国之举

此,臣之所为来。臣故曰:'事有可急为者。'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

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楚王闻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

循攻楚,是秦祸不离楚也,便于三晋。若楚王入,秦见三晋之大合而

坚也,必不出楚王,即多割,是秦祸不离楚也,有利于三晋。愿王之

熟计之也急!”

赵王因起兵南戍韩、梁之西边。秦见三晋之坚也,果不出楚王,

而多求地。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谓楚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

韩/梁/反楚之故地/

B.今谓楚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

/韩梁反楚之故地/

C.今谓楚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

/韩梁反楚之故地/

D.今谓楚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

韩/梁/反楚之故地/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晋,指我国战国时期的魏、赵、韩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

名词指魏、赵、韩三国故地。

B.山东,战国时期秦人称崎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本

文中代指靖山以东六国。

C.“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与“其出人也远矣”(《师说》)两

句中的“出”字含义不同。

D.“是秦祸不离楚也”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

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赵国谋臣认为,“山东”六国弱小,又不很团结,这是他

为六国担心的地方。

B.文中赵国谋臣用老虎与一般鸟兽做比喻,形象地指出当时秦

国与六国的关系。

C.文中赵国谋臣认为,秦国的欲望很大,秦企图灭掉韩、魏、

周等,但很忌惮“三晋”的联合。

D.文中赵国谋臣很有远见,他预测到楚王不论怎样都会入秦且

秦王最终不会放楚王回国。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山东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斗两敝,而归其国于

秦,知不如禽远矣。

(2)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矣。

48.文中赵国谋臣为何说“事有可急为者”?请简要概括。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

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

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

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谬,高洁之士,前后郡守

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

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

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

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

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

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

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

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

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

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

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

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

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

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烧,旦夕在太后侧,中常

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

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

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

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

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4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

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

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

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

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字而不名,陈蕃对周谬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故“字而不名”。

C.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

章太守。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

尽职尽责。

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珠贤士。郡人周谬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

的招请,而陈蕃能够招珠,正是因为陈蕃本人是有名节之士。

B.陈蕃少有志向,颇为卓异。他认为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扫

除天下,薛勤知道他有清扫天下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世,宁愿弃官守

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

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清扫天下的

志气,受到赞叹。

5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53.零陵、桂阳山贼为害时,陈蕃有什么看法?提出了怎样的具

体措施?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翁大立,余姚人。嘉靖十七年进士,累官山东左布政使。隆庆二

年,命督河道。三年七月,河大决沛县,漕艘阻不进。帝从大立请,

大行振贷。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菜诏许以三万石赛

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且言:“时

事可忧,更不止此。东南财赋区,而江海泛溢,粒米不登,京储可虑

一也。边关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倾颓,何恃以守?可虑二也。畿辅、

山东、河南,霆雨既久,城郭不完,寇盗无备,可虑三也。江海间飓

风鼓浪,舟舰战卒,悉入波流,海防可虑四也。淮、浙盐场咸泥尽没,

灶户流移,商贾不至,国课可虑五也。望陛下以五患十二图付公卿博

议,速求拯济之策。”帝留图备览,下其奏于所司。

当是时,黄河既决,淮水复涨。平地水深丈余,人民多溺死。大

立奔走经营,鸿沟、境山诸工,及淮流疏浚,次第告成。帝喜,锡赞

有差,时大立已升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为左。会代者陈大宾未至,

而山东沙、薛、汶、泗诸水骤涨,黄河又暴至,已而淮自泰山庙至七

里沟淤十余里。其明年,遂为给事中宋良佐劾罢。万历二年,起南京

刑部右侍郎,就改吏部。明年入为刑部右侍郎,再迁南京兵部尚书。

六年,致仕归。

先是,隆庆末,有锦衣指挥周世臣者,外戚庆云侯裔也。盗入其

室,杀世臣去。把总张国维入捕盗,惟婢荷花儿及仆王奎在,遂谓二

人奸弑其主。刑部郎中潘志伊疑之,久不决。及大立以侍郎署部事,

愤荷花儿弑主,趣志伊速决,置极刑。逾数年,获真盗。都人竞称荷

花儿冤,流闻禁中。帝大怒,欲重谴大立等,给事中周良寅、萧彦复

劾之,乃追夺大立职,志伊亦谪知陈州。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I》)

5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粢/诏许以三万石赛

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B.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柒/诏许以三万石费

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C.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枭/诏许以三万石赛

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D.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菜/诏许以三万石赛

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艘,指运送粮食的船只,古时朝廷利用水道运送粮食,以

供应京城、保障军需或民食调剂。

B.畿辅,汉代把长安周边三郡合称“三辅”,简称“辅”,后与

“畿”合用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C.国课,国家赋税之意,盐是古代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如果

淮、浙盐场受损会导致税收减少。

D.追夺,指官员去世后被剥夺生前的官职待遇,“追赠”“追认”

则是指死后被授予官爵称号。

5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大立爱护百姓,想方设法救灾。当水患来临时,他先向皇

帝反映了百姓的疾苦,并向皇帝提出各种赈灾的办法,他的建议得到

了皇帝的回应。

B.翁大立目光长远,考虑问题周到。他由水患联系到边防、农

业、治安等诸多国家重大问题,分析水患带来的种种危害,引起皇帝

对治水的重视。

C.翁大立勤于政务,仕途却很坎坷。他治理黄淮水患有功,可

皇帝封赏并不丰厚,只任命他为兵部左侍郎,后来更因水患再起遭到

弹劾而被罢免。

D.翁大立虽嫉恶如仇,但行事过于鲁莽。周世臣案,他干扰刑

部郎中潘志伊判案,导致错杀无辜,后真凶落网,他因此受到朝臣弹

劾和皇帝重责。

5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关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倾颓,何恃以守?可虑二也。

(2)大立奔走经营,鸿沟、境山诸工,及淮流疏浚,次第告成。

58.沛县决堤后,为了救助百姓,翁大立做了哪些事情?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路淑媛,讳惠男,开阳建康人也。以色貌选入后宫,生孝武

帝,拜为淑媛。年既长,无宠,常随世祖出蕃。

世祖入讨元凶①,淑媛留寻阳。上(孝武常)即位,遗建平王宏奉

迎。有司奏曰:“伏惟淑媛柔明内昭,徽仪外范。谨奉尊号日皇太后,

宫曰崇宪。”太后居显阳殿。孝建二年,追赠太后父兴之散骑常侍,

兴之妻徐氏余杭县广昌乡君。

大明四年,太后弟子抚军参军琼之上表曰:“先臣故怀安令道庆

赋命乖辰,自违明世。敢缘卫戍请名之典,特乞云雨,微垂洒润。”

诏付门下。有司承旨奏赠给事中。琼之及弟休之、茂之并超显职。太

后颇豫政事,赐与琼之等财物,家累千金;居处服器,与帝子相侔。

琼之宅与太常王僧达并门。尝盛车服卫从造僧达,僧达不为之礼。

琼之以诉太后,太后大怒,告上曰:“我尚在,而人皆陵我家;死后,

乞食矣!”欲罪僧达。上曰:“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王僧达贵公

子,岂可以此事加罪!”大明五年,太后随上巡南豫州,妃主以下并

从。

太宗践昨,号崇宪太后。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太

宗尽心祗事,而太后抚爱亦笃。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

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寻崩,时年五十五。迁殡东

宫,门题曰崇宪宫。上又诏曰:“朕幼集荼蓼,夙凭德训,龛疏定业,

实资仁范,恩著屯夷,有兼常慕。夫礼沿情施,义循事立,可特齐衰

三月,以申追仰之心。”谥曰昭皇太后,葬世祖陵东南,号曰修宁陵。

太宗废幼主,欲说太后之心,乃下令书曰:“太皇太后蚤垂爱遇,

沿情即事,同于天属。”太宗未即位,故称令书。

(《南史卷十一•列传第一》)

[注]①元凶:指刘劭。

5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

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B.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

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C.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

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D.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

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后的君主、尊

长的名字。

B.践昨:践,履踏;昨,昨阶。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

以主祭。

C.齐衰:丧服名,用粗麻布制成,以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

D.道:谥号,指帝王、大臣、平民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

号。

6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惠男年长失宠。路惠男因容貌漂亮,被选进后宫,成为文

帝的妃子,并生下孝武帝。年岁渐长,失去文帝的欢心。

B.路惠男受到礼遇。孝武帝和太宗在位时,路惠男先后被尊为

皇太后和崇宪太后,供养侍奉的礼仪一直没有改变。

C.路惠男泽被家族。路惠男的父母俱被追赠;其侄路琼之上书

朝廷乞求恩典,结果兄弟三人都被授予要职。

D.路惠男死后荣耀。路惠男死后,太宗为了感激她的抚养之恩,

两次下诏褒奖。还为她守丧三个月以示追仰。

6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颇豫政事,赐与琼之等财物,家累千金;居处服器,与

帝子相侔。

(2)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太宗尽心柢事,而太后

抚爱亦笃。

63.路惠男想加罪于王僧达,并向孝武帝告状,孝武帝是如何回

复路惠男的?请简要说明。

三、名著阅读

(2023•海南•海南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小题。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为描述中国社会家庭、氏族乃至

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一词,成为中国

社会学界百年来很少见的原创概念。中国人的家,伸缩性很大,在家

族中,每个人随时随地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

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

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中

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扩散,犹如投入

水中一个石子后的水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

成一种“差序格局”。

在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伸缩性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

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

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

一般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震荡幅度或大或小,取决于入水石头

的大小、中心势力的厚薄。有势力的人家,街坊可以遍及全村,村民

全都可能参加其婚丧嫁娶和小孩满月、百天的庆贺活动。穷苦人家的

街坊则可能只是比邻的几家。

64.请根据材料内容将下面“差序格局”的定义补全,不超过

70个字。

差序格局是一的社会关系圈。

6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

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

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

To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

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

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请结合语段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

缩性的特点。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

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

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

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

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

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

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

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

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

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

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

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

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

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