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技术指南》_第1页
《“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技术指南》_第2页
《“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技术指南》_第3页
《“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技术指南》_第4页
《“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技术指南本文件确立了“通调针刺法”的适应症,并规定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安全性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通调针刺的技术操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024-2016针灸针GB/T12346-2021经穴名称与定位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T21709.20-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基本刺法GB/T21709.21-201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基本手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通调针刺法指针对中医脑病及相关并发症提出的一种针刺治法,其内涵概括为:“通督脉调元神”以醒脑开3窍;“通三焦调脏腑”以培元泄浊;“通气街调经络”以舒筋通络。3.2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后引起的以肢体麻木无力,甚至瘫痪或痉挛、言语謇涩、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运动功能障碍。3.3偏瘫偏瘫,即半身不遂,是指同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的常见症状。3.4强刺激指刺激量较大的针灸。与若刺激对应。针刺以粗长针具,高频率、大幅度及长时间地捻转提插,使患者得到强烈针刺感应者为强刺激;灸法以大艾炷、多壮,或长时间熏灸为强刺激。适用于体质壮实,耐受性强,或某些需要大剂量刺激的病症,如急性疼痛和偏瘫等。4适应症4.1症状脑梗死患者伴有偏瘫、乏力、肢体痉挛、言语謇涩、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4.2体征表现为急性发病的局灶性或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24h以上。4.3辅助检查颅脑CT或者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颅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4.4中医辨证4.4.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数。4.4.2痰瘀阻络证4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4.4.3阴虚动风证口舌歪斜,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4.4.4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4.4.5气虚血瘀证口舌歪斜,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5操作步骤与要求5.1操作前准备5.1.1针具选择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应符合《GB2024-2016针灸针》的要求。5.1.2体位宜健侧卧位或根据实际取穴部位调整合适体位。5.1.3操作部位的选择及定位腧穴定位应符合《GB/T12346-2021经穴名称与定位》的规定。5.1.3.1主穴通调督脉针法主穴:百会、风府、风池(双)、大椎、命门;通调三焦针法主穴:气海、中脘、膻中、外关(双)、阳池(双)、足三里(双);通调气街针法主穴:四神聪、头维(双)、十二井穴(患侧)、下合穴(患侧)。5.1.3.2辨证配穴5风火上扰证取太冲、行间、内庭、风市;痰瘀阻络证取丰隆、血海、膈俞、脾俞;阴虚动风证取三阴交、太冲、膈俞、肾俞;痰热腑实证取曲池、内庭;气虚血瘀证取血海、关元、脾俞、膈俞。5.1.3.3结合病变部位选穴上肢选曲泽、大陵;下肢选曲泉、太溪。5.1.4环境要求门诊或病房,每日对治疗环境消毒,宜使用紫外线消毒法或臭氧消毒法。5.1.5消毒5.1.5.1针具消毒宜选择一次性针具。5.1.5.2部位消毒针刺部位可用含有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做环形擦拭,强刺激部位用0.5%~1%碘伏棉球消毒。5.1.5.3操作者消毒操作者戴一次性口罩、手术帽;操作前双手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清洗干净,再使用75%乙醇棉球擦拭。5.2操作方法5.2.1针刺操作方法四神聪、百会向前平刺0.5~1.0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5~1.0寸,风府向下颌方向斜刺0.5~1.0寸;头维向后平刺0.5~1.0寸;膻中向下平刺0.3~0.5寸,中脘、气海、大椎、命门均直刺1.0~1.5寸,下合穴直刺1.5~2.0寸,太冲、行间、内庭、外关、阳池、肾俞直刺0.3~1.0寸,风市、丰隆、血海、关元、曲池直刺1~1.5寸,脾俞、膈俞斜刺0.5~0.8寸。诸穴针以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风府、风池、大椎、太冲、行间、内庭、风市、丰隆、血海、膈俞采用提插泻法(由深至浅,轻插重提,频率60次/分钟,时间3分钟),气海、中脘、足三里、命门、三阴交、脾俞、肾俞、关元采用捻转补法(以顺时针旋转为主,频率60次/分钟,时间3分钟),其余各穴采用平补平泻法。6井穴用0.5寸毫针,按照经脉之气流注顺序(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点刺出血。5.2.2频次与疗程每日治疗一次,每周治疗6次,2周为1疗程。5.3操作后处理5.3.1操作后观察操作结束后观察30分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有无心慌胸闷,出冷汗,头晕不适的情况,有异常时,应立即对症处理。5.3.2操作部位清洁操作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5.4操作注意事项5.4.1本操作需在发病后48小时,病情稳定,意识清楚。5.4.2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者饥饿时不宜采用本操作。6安全性要求6.1禁忌症6.1.1患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躯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6.2.2精神病史、严重认知障碍、交流障碍及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6.2不良反应患者针刺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晕针,拔针时可能出现出血与皮下血肿,具体处理措施详见附录。6.3操作者资质操作者为已取得针灸推拿学专业执业医师资格的中级及以上中医医师,并通过“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技术培训。8(资料性)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A.1晕针的预防和处理A.1.1预防A.1.1.1对于针刺治疗畏惧或紧张的患者,治疗前应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与沟通。A.1.1.2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如有晕针前兆,应立即停止。A.1.2处理A.1.2.1立即停止治疗,嘱患者平卧休息,注意保暖。A.1.2.2轻者给予引用温开水或50%葡萄糖注射液,选取水沟、合谷、内关等腧穴进行针刺或指压。A.1.2.3重者应给予吸氧或做人工呼吸,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或采取其他急救措施。A.2出血的预防和处理A.2.1预防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有无凝血异常史,有无服用抗凝药物等。A.2.2处理可直接局部压迫止血。针刺结束后,常规按压针孔3~5分钟。若少量出血导致皮下青紫瘀斑者,可不必特殊处理,一般可自行消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