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教学培训课件_第1页
儿科护理教学培训课件_第2页
儿科护理教学培训课件_第3页
儿科护理教学培训课件_第4页
儿科护理教学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科护理第一章绪论任务一儿科护理的发展史任务二儿科护理的发展趋势项目一儿科护理发展与趋势项目二儿科护士的角色和功能项目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任务一儿童健康的影响因素任务二患儿及家属的身心特点与沟通技巧项目四儿科护理的心理社会支持任务一儿童病人安全管理任务二儿童院内感染的防治策略项目五儿童安全管理与感染控制学习目标1.识记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内涵。2.理解儿科护理的角色。3.学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项目一儿科护理发展与趋势任务一儿科护理的发展史古代时期儿童未受到家庭重视,为逃避自然灾害,病弱儿童常常缺乏照顾,最终被杀害或者抛弃,只有健壮者才能得以存活。然而,这些存活儿童能否接受到关爱和照顾,则与所处群体的文化及其母亲的意愿有关。18世纪,西方国家的许多家庭不能担负起孩子的养育重任,不得不将其抛弃。1739年,英国慈善家、商人ThomasCoram建立了一所孤儿院,将伦敦街头许多无家可归、饥饿,或正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孩子收住进来,为他们提供住所、食物及传授基督教知识,开始了对儿童的慈善救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对有关儿童照护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1748年,英国医生WilliamCadogan针对富人和穷人都雇用奶妈为孩子哺乳这一现象表现出强烈不满,倡导母乳喂养。英国医生GeorgeArmstrong于1769年在伦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施药所,为0~12岁贫困儿童提供健康咨询与药物发送服务。Armstrong不强调疾病的治疗,指出卫生与疾病预防对儿童健康非常重要,倡导母乳喂养,为婴儿提供保温措施等。1802年,第一所为15岁以下儿童提供照护的儿童医院LHospitaldesEnfantsMalades(thehospitalforsickchildren)在法国巴黎成立,开创了儿科护理的先河。1852年,医生CharlesWest也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儿童医院GreatOrmondStreetHospital。此后,各个国家纷纷效仿,成立各自的儿童医院。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父母与孩子一同入院并为其提供护理活动的理念;1972年,Fond和Luciano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概念。20世纪90年代,新西兰护士AnneCasey提出,对儿童实施的护理应该是一种合作模式,即父母在护士的支持和教育下对儿童进行护理。如果家庭角色缺失,则由护士直接给予护理,这是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项目一儿科护理发展与趋势任务二儿科护理的发展趋势卫生保健场所的扩展要求护理人员的工作具备更多的艺术性。工作的重点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促进,护士的角色也相应扩展到医院以外,开展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因此,家庭护理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要求护士比以往具备更高的独立工作能力。该趋势强调了先行性指导、儿童保健和家庭评估、出院计划、家庭和社区护理的重要性。社会政策的变化使卫生保健领域得以扩展,儿科护理的重点已不再是“我们为儿童及其家庭做什么”,而是“我们应和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共同做什么”。所以,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和社区保健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在卫生保健机构改革和重组的趋势下,护理人员应重新定位其在新的卫生保健系统中的角色。在传统观念下,护理通过“提供照护”来促进、维持、恢复健康。而今,传统观念被“管理型卫生保健”替代,它要求思维方式的改变和技能的更新。专业护理人员只有在卫生保健服务过程中不断进取,才有可能从任务型实践方式中蜕变出来,成为真正的合作型实践方式。该实践方式要求护士广泛地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并具有知识、理解力和自信心。项目二儿科护士的角色和功能与病人建立治疗关系是实施有效护理的基本保证,在和病人及其家庭沟通的过程中,护士必须避免主观感情对病人的影响,能够清楚地把握护患关系,能以正式、严谨的方式与病人沟通。作为代言者,护士需要站在患儿的角度,为其提供充分的信息,告知目前所进行的治疗、护理,以保护患儿的最大利益为原则实施护理。作为一名护士,其角色也由传统的治疗者,逐渐延伸为一名预防保健人员。在工作中,护士需要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并为保证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做好各种计划,提出相应指导。在护理儿童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各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其不良行为。ACBD1.治疗者2.家庭代言人/照护者3.疾病预防和保健者4.健康教育者项目二儿科护士的角色和功能护士通过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倾诉、关心儿童及其家长在医院环境中的感受、触摸和陪伴儿童、解答他们的问题、提供有关治疗的信息、给予健康指导等,澄清儿童及其家长对疾病和健康有关问题的疑惑。促进康复是护士所有角色中最基本的角色,应满足患儿身心方面的多种需求,包括喂养、沐浴、如厕、更衣、安全等。护士作为健康保健队伍中的一员,应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协调和合作以保证护理服务的品质。护士应积极进行护理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来验证、扩展护理理论知识,发展护理新技术,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专业发展。ACBD5.健康支持/咨询者6.促进康复者7.健康协调者8.研究者项目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①重视家庭的作用应贯穿于患儿一生;②家庭与医务人员的联系;③认识并重视不同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④认识并重视不同家庭的不同应对方式;一、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内涵项目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⑤满足家庭不同的需求,给予家庭发展、健康教育、心理及感情、环境及财力的支持;⑥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支持及网络化;

⑦医院内、社区的医疗服务支持体系应灵活、可行、综合性;⑧意识到家庭是家庭,孩子是孩子。

一、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内涵项目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家庭与患者存在基本的情感联系,对其影响是基本恒定的,其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远远超过家庭之外,而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体制或人员却是短暂和不固定的;01无论是单个患儿还是医疗计划或政策层面,家庭与医务人员的合作都应该是全方位的;02患儿家庭种族、伦理、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多样性应该得到尊重;03患儿家庭的力量和个体性应被承认,不同的家庭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04二、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原则项目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鼓励患儿及其家庭成员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尊重患儿及其家庭对医疗护理方案的选择权利;05患儿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相互支持应得到鼓励和支持;06青少年和婴幼儿家庭的意见应得到理解,并被整合到护理计划中;07政府应贯彻给予家庭情感和经济支持的政策或计划。08二、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原则项目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是指家长参与或被允许参与决定的制订、措施的实施或评估,或直接成为某个问题或事件的顾问。家长参与性照护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在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并对整个过程负责。家长参与的概念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从“家长参与,合作性照护,家长照护到家庭为中心”的演绎。1.家长参与性照护已成功照顾过患病或有特殊照顾需求孩子的家长,讲解自己的故事和体会,是对其他有同类需求家长最好的支持。家庭互助支持系统为参与其中的家长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互相分享经验和信息,帮助获得资源。2.家庭互助支持系统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基本要素项目四儿科护理的心理社会支持遗传素质是生物体遗传给后代的生物特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可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美国学者托马斯根据儿童个性,把孩子分为两类:难养型和易养型。(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大环境作为成长背景,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学校(幼儿园)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法等都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3)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孩子长期生活的场所,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的结构、父母的素养水平以及教育子女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1)营养失衡:贫困地区,孩子往往缺乏充足营养。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儿童挑食、偏食表现突出,肥胖和性早熟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显著问题。(2)卫生条件差,医疗设备落后:对于偏远地区的家庭,由于经济收入低下,没有能力进行健康保险,一旦孩子出现健康问题,无法及时就诊和治疗。同时,部分地区医疗设备落后,无力诊治复杂疾病,导致儿童死亡率增加。(3)经济发展,交通事故危险增加。ABCD1.生物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因素4.经济因素任务一儿童健康的影响因素项目四儿科护理的心理社会支持自我表达能力差1情感控制能力低2对疾病的耐受力低,反应性强3患病后心理变化大41.婴幼儿患病不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其不适和要求,有时年长儿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自我表达病情,常靠家长代述。2.儿童病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随诊疗情景而迅速变化。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处于生长发育初期,其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强,容易泛化。患儿常常表现出恐惧、愤怒、惊骇、烦闷、不安等情感,有的患儿甚至发生夜惊、尿床等现象。任务二患儿及家长的身心特点与沟通技巧项目四儿科护理的心理社会支持检查及治疗时不易合作5自尊心强与心理承受能力的不相适6患病后依恋及依赖性增强75.儿童注意力相对不集中、转移较快,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6.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逐渐增强,学龄期儿童患病后不愿别人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时会表现出勇敢、合作、忍耐、肯吃苦、无所畏惧的气概,对限制自己活动的要求有抵触和反抗情绪。7.儿童一旦患病,就诊时几乎都由父母或其他家长陪同前来。住院期间离开了家庭,脱离学校、社会环境,突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会有不适应的过程,对家长的依恋及依赖性增强。项目四儿科护理的心理社会支持家长普遍对疾病缺乏认识,医疗知识知甚少,一旦孩子患病,家长就会非常担忧。焦虑和紧张孩子一旦患病,家长会过分的照顾和溺爱,甚至夸大病情,以引起医生的重视。这样,非但不利于孩子疾病的诊治,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病患儿以后的教育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家长对患儿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往往认为孩子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歉疚感,或迁怒于某个家庭成员,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此时,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家长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的影响,部分家长对疾病的不了解,从而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对医院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造成的治疗能力和条件的局限性不理解等,在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影响下,往往造成家长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过分挑剔。怀疑和不信任1324二、家长的身心特点项目四儿科护理的心理社会支持三、护患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技巧和方法具体内容1.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1)新生儿期:易哭闹,护理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患者时,应动作轻巧、敏捷、熟练,以减少刺激,并用语言和抚触等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2)婴儿:护理人员在接触婴儿患儿时说话要语气温和,动作轻柔,予以爱抚和亲近,与患儿建立感情,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内心恐惧感。(3)学龄前期儿童:护理人员要给予他们耐心细致周到的关怀和呵护,对住院患儿要多加关心,亲近他们,允许他们携带自己喜爱的玩具和物品,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变化。(4)学龄期患儿:可引起内心情绪波动,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悲观、自责等心理,护理人员在接触年长患儿时应感情细腻,注意方式方法,语言要体现平等,说话的口吻、问诊的话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5)对不同病情的患儿:护理人员要在家长的协助下,对他们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沟通,这样有助于患儿早日恢复健康。项目四儿科护理的心理社会支持三、护患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技巧和方法具体内容2.解读婴幼儿及儿童患者的体态语言(1)婴幼儿:护理人员在接诊时,有时要以看和听的方式为主,解读患儿的体态语言。(2)婴儿:虽然不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但会用哭、笑等本能行为表现身心的变化和需求。啼哭是新生儿表达自己需要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哭声表示不同的内容:需要爱抚的哭是清脆、响亮、圆润的;饥饿、排尿引起的不适哭声很大,除非满足需求、解除不适,哭才会停止。(3)幼儿及儿童:护理人员应从患儿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中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病症所在。3.帮助克服患儿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在为患儿检查和治疗前,应该不厌其烦地向患儿讲解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检查和治疗,为什么要做,可能会有哪些不舒服和疼痛,有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使其积极配合诊疗工作。4.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沟通时,护理人员要善于用耳倾听,这是获取患儿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5.医疗环境与护患沟通护患沟通的环境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医环境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项目五儿童安全管理与感染控制身份确认是儿童医院保证患儿安全的重要环节,婴儿和昏迷的患儿不能告诉自己的姓名或不能对自己的姓名作出反应,幼儿会对任何姓名作出回答或只对昵称作出反应。一、身份确认所有对成人患者安全的保护因素也都适用于儿童,如良好照明、干净地板、防滑浴缸等。二、环境因素玩具在儿童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住院过程中仍然重要。三、玩具短时间或小婴儿在本病区的转运往往比较容易,但距离较长的转运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并妥善固定。四、患儿转运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有些约束是必须的,以确保患儿的安全或检查的顺利完成。另一种暂时性的约束又称为治疗性的体位固定。暂时性的体位固定是通过与父母亲或照顾者的密切身体接触使患儿保持安全、舒适、暂时的治疗体位。五、约束和治疗性的体位固定任务一儿童病人安全管理项目五儿童安全管理与感染控制②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④隔离衣穿隔离衣在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①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③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任务二儿童院内感染的防治策略一、标准预防措施项目五儿童安全管理与感染控制01进入病房前应带>N95等级的微过滤口罩;02隔离措施除标准预防外,应做好空气的消毒和保持良好的通风;03尽量安置患儿在负压房间,且每小时至少有6次新鲜空气交换;04限制患儿出隔离房活动,如有外出需要时应戴口罩。二、空气传播的预防措施飞沫传播是指传播的发生是从感染个体所产生的含有微生物大颗粒(>5μm)经由空气短距离(≤1m)迅速附着在宿主的结膜、鼻黏膜或口腔黏膜的表面,飞沫往往在传染源咳嗽、打喷嚏、近距离谈话或在吸痰、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操作中产生。易感者可以通过与传染源密切的近距离接触而获得。飞沫传播的概念患儿应住在单独房间,同一类型感染性疾病可同住一间。限制患儿出隔离房间活动,外出时应戴口罩。飞沫传播的预防措施三、飞沫传播的预防措施项目五儿童安全管理与感染控制项目五儿童安全管理与感染控制

接触传播的概念: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其可分为以下两种:四、接触传播的预防措施接触传播的类型内涵直接接触传播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而造成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间接接触传播又称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接触传播的预防措施:除标准预防措施外,患儿应住单独房间,同一种感染性疾病可同住一间,严格执行集中照护。进入病房前必须穿隔离衣,离开时立即脱去隔离衣。进入房间前应洗手戴手套,离开前应立即脱去手套并洗手。接触不同的污染性物品应更换手套。专用血压计、听诊器、磅秤及其他用物,消毒清洁后方可用于其他患儿。学习效果评价·思考题1.儿科护士有哪些角色?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包括哪7个部分与8个要素?3.儿童健康有哪些影响因素?4.患儿有何身心特点?5.对于恐惧患儿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感谢聆听儿童临终关怀与护理

目录CO

NTENTS儿童临终关怀概述1发展现状临终护理23患儿家属的心理反应临终关怀护理34PART01儿童临终关怀概述儿童临终关怀儿童临终关怀(hospicecare)是指一种照护方案,为濒死的患儿及其家长提供缓和性和支持性照顾,以及患儿死亡后对家长的心理辅导。儿童临终关怀的对象主要是病情严重、难以救治的患儿及其父母。儿童临终关怀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关怀为主的照护;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尊重临终患者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临终关怀的理念包括:PART02儿童临终关怀发展现状流行病学2006年,国家数据显示,5岁以下儿童死亡85%的发生在婴儿期,59%发生在新生儿期。2007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8.1‰,其中婴儿死亡率为15.3‰。2010年,妇幼卫生监测统计表明,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4‰,其中婴儿死亡率为13.1‰。流行病学每年,有53000个0-19岁的美国儿童死亡;其中小于1岁的婴儿约占一半。每年,有900000例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数占活产儿的4.7‰。婴儿死亡数占活产儿的6.9‰。先天畸形占总死亡人数的20.2%。儿童临终关怀发展现状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临终关怀机构,如美国圣约翰医院儿科临终关怀委员会;苏格兰的“瑞秋之家”和“罗宾之家”等儿童临终关怀疗养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一批非赢利性的儿童临终关怀组织,如英国的Helen&DouglasHouse临终关怀院和儿童姑息治疗协会(AssociationforChildren’sPalliativeCare,ACT)、美国的儿童宁养中心(Children’sHospice)。各国也形成了自己的服务模式,如美国的FOOTPRINTS模式使患儿在任何关怀照料地点均可得到连续指导和照护。儿童临终关怀发展现状中国的儿童临终关怀机构尚不完善,为数稀少。英国退休护士金玲在长沙创办了中国首个儿童临终关怀中心“蝴蝶之家”。PART03临终护理临终患儿的心理反应婴幼儿尚不能理解死亡;学龄前儿童对死亡的概念仍不清楚,常与睡眠混淆;学龄儿童开始认识死亡,但并不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对10岁以下的儿童来说,难以忍受的是病痛的折磨及亲人的分离。10岁以后的儿童逐渐对死亡有了和成人相似的概念,因此惧怕死亡及死亡前的痛苦。临终护理疼痛和舒适管理(Painandcomfortmanagement);临终关怀护理(Hospice&PalliativeCare);提供家庭支持(Bereavementsupport)疼痛和舒适管理药物镇痛:一般建议从患儿停止治疗开始即给予镇痛治疗,直至死亡。非药物镇痛:安静、光线柔和的病房环境;非营养式吸吮;音乐疗法;提供舒适的体位和治疗性抚触镇痛治疗疼痛和舒适管理袋鼠式护理;口腔护理;舒适护理维持身体清洁;及时更换尿布及衣服心理支持给予心理支持,尽量满足患儿愿望。提前介入心理干预,给予系统的心理评估,确定孩子可以承受这个消息之后,根据其心理状况、个性特征,选择孩子信任的专业人士,分阶段、分步骤地告诉其实情。PART04患儿家属的心理反应临终患儿家属的心理反应有研究表明,NICU患儿父母的心理应激高达90%以上:患有严重缺陷或疾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就濒临死亡,这一事件使其整个家庭均需要支持。子女的死亡对母亲产生的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