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儿科护理进展教学培训课件_第1页
川崎病儿科护理进展教学培训课件_第2页
川崎病儿科护理进展教学培训课件_第3页
川崎病儿科护理进展教学培训课件_第4页
川崎病儿科护理进展教学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崎病儿科护理进展目录Contents1疾病介绍主要内容2护理措施3出院指导11疾病介绍疾病介绍川崎病

即皮肤粘摸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症,幼儿高发,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多数自然康复,心肌梗塞是主要死因。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婴儿及儿童均可患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较多,男:女约为1.5∶1。疾病介绍·病因感染

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免疫反应机体对感染源的过敏反应参与了发病机制,唯尚缺乏确切依据。其他

环境污染、化学药品。疾病介绍·病理基本病理:

血管周围炎、血管内膜炎或者全层血管炎,涉及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小型动脉为重,好发于冠状动脉。

疾病介绍·病理分期Ⅰ期:约1~2周,其特点为:①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②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③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约2~4周,其特点为:①小血管的发炎减轻;②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多见冠状动脉瘤及血栓;③大动脉少见血管性炎变;④单核细胞浸润或坏死性变化较著。

Ⅲ期:约4~7周,其特点为:①小血管及微血管炎消退;②中等动脉发生肉芽肿。

Ⅳ期:约7周或更久,血管的急性炎变大多都消失,代之以中等动脉的血栓形成、梗阻、内膜增厚而出现动脉瘤以及瘢痕形成。疾病介绍一、主要症状体征1、发热2、皮肤粘膜表现

3、淋巴结肿大

二、心血管症状和体征

三、其他伴随症状·临床表现疾病介绍一、主要症状体征1、发热: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达38-40℃以上,可持续1-2周,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约占95%热型:多为持续性,可呈弛张热持续时间:多在5天以上,一般为4~30天或更久,平均持续2周左右;少数小于5天,常为轻症患儿;极少数在30天以上,常为耐药性川崎病,或易合并冠状动脉瘤。抗生素治疗无效。·临床表现疾病介绍2、皮肤粘膜表现

皮疹(约95%):于发热同时或发热后不久发生,呈向心性、多形性,最常见为遍布全身的荨麻疹样皮疹,其次为深红麻疹斑丘疹,还可见到猩红热样皮疹,无水疱或结痂。

出现时间:发热1~3天后

部位:躯干部多

皮疹特点:呈多形性红斑或为荨麻疹样、麻疹样、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不发生水疱及痂皮。

热退后皮疹可消退。·临床表现疾病介绍肢端变化:急性发热早期,手足皮肤广泛硬性水肿,指、趾关节呈梭形肿胀,并有疼痛和强直,继之手掌、脚底弥漫性红斑,体温渐降时手足硬性水肿和皮疹亦随之消退,同时出现膜样脱屑。早期:75%患儿手、足呈广泛性硬性水肿,90%患儿掌跖和指趾端皮肤潮红,或呈现红斑。

病程第2周:98%左右患儿出现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为川崎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粘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或流泪,持续于整个发热期或更长些,口腔咽部粘膜呈弥漫性充血,唇红干燥、皲裂、出血或结痂,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

·临床表现疾病介绍3、淋巴结肿大

一般在发热同时或发热后3天内出现,质硬、不化脓、不发热。常位于单侧颈部,少数为双侧,有时枕后或耳后淋巴结亦可受累。·临床表现疾病介绍

二、心血管症状和体征

少见,但很重要,可因冠状动脉炎伴有动脉瘤和血栓梗塞而引起猝死。症状常于发病1~6周出现,也可以迟至急性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发生。

在急性发热期,如心尖部出现收缩期杂音、心音遥远、心律不齐和心脏扩大,即提示冠状动脉损害。发热末期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包炎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等,亦可发生高血压或心源性休克。

在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可因冠状动脉和动脉瘤而发生心肌梗死;其中约半数病人的动脉瘤可在一年内消散。

·临床表现疾病介绍三、其他伴随症状

病人可能出现脓尿和尿道炎,或腹泻、呕吐、腹痛,少数患儿可发生肝肿大、轻度黄疸和血清转氨酶活性升高。少见肺部感染;偶有无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疾病介绍一、血液改变

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早期血小板数正常,以后升高。抗O滴度正常。二、尿与脑脊液等检查尿中白细胞可能增多或有脓尿,脑脊液也可出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高,但各种体液的排泄物作细菌培养均为阴性。三、心血管系统检查少数患儿心电图有改变,R波河T波下降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线索。二维超声为诊断冠状动脉瘤最可靠的无创伤方法。·实验室检查疾病介绍·诊断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

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屑

躯干、四肢多形性红斑

双侧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口唇潮红、皲裂,口腔黏膜充血、杨梅舌

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注:伴上列6项中5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诊断,如5项中不足4项,但超声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诊断

杨梅舌

疾病介绍主要是对症与支持疗法,包括减轻血管炎症和对抗血小板凝集。阿司匹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皮质激素其他·治疗疾病介绍·治疗一、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具有抗炎、抗凝作用。以往主张大剂量应用,持续用药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共约1~3月。有冠状动脉扩张(CAD)者需延长用药时间并加用维生素E,或双嘧达莫(潘生丁)。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早期(病程10天以内)应用可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尤其适用于具有发生动脉瘤高危因素者。治疗愈早效果愈好疾病介绍三、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不用)指征:1.全心炎2.无法得到大剂量丙球3.对丙球治疗不反应且病情难以控制四、其他

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有心肌损害者给予ATP、辅酶A等;若发生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术;抗生素仅用于控制继发感染;一般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本症患儿须随访半年-1年,有CAD者须长期随访,至少每半年作一次超声心动检查,直至CAD消失。·治疗22护理原则与措施患儿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措施:入院后测体温4次/d,直到体温正常后改为2次/d。因该病反复高热不退,应耐心向患儿家属解释。出现高热时及时向医生报告。体温38.5℃以下采用物理降温。持续高达38.5℃以上时应采用药物治疗如莫丁舒、普菲特。保持空气清新,室温20~22℃,湿度50%~60%,每日通风卧床休息,多喂水,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并及时处理降温。1.体温护理原则与措施患儿在1周内可能出现手指、足趾硬肿、手掌面皮肤发红,部分患儿指趾关节呈梭形肿胀、触痛,肢端、肛周、躯干等处脱皮,指甲脱落。措施:应对患儿加强护理,注意局部皮肤黏膜清洁,避免搔抓皮肤,注意防止发生皮肤撕伤。2.四肢末端变化护理原则与措施发病后1~5d部分患儿可出现皮肤多形性红斑,以猩红热样皮疹最常见,但无水泡及结痂,约1周左右可消退。措施:应注意与其他传染病性皮疹及药物引起的过敏皮疹现象相鉴别嘱家长给患儿穿柔软的衣物避免患儿用手抓痒,减少刺激。

3.皮疹护理原则与措施口唇潮红、干燥、皲裂、出血、结痂。口腔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出呈杨梅舌,扁桃体呈轻度或重度肿大。措施:协助家长做好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尽量避免食用生、硬类食物,以流食、软食为主。4.口腔及口唇护理原则与措施多数患儿都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为主,黄豆至蚕豆粒大小,单侧多发,可有压痛,无波动感。措施:在1周后多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5.淋巴结改变护理原则与措施发病后1~6d患儿有眼结膜充血或球结膜充血,不伴有分泌物及肿胀。措施:可用甲氯霉素滴眼液滴眼避免直接强光刺激、疲劳过度。6.眼部改变护理原则与措施部分患儿心脏彩超检查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冠状动脉最大内径<4mm(轻度),4~8mm(中度),>8mm(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血栓,较重时可出现猝死。措施:必须减少心脏负荷密切观察生命体征。7.冠状动脉改变护理措施患儿由于发热、口腔粘膜充血糜烂而影响食欲,甚至不肯进食。措施:了解患儿平时的饮食习惯以及特别喜爱的食品,将其烹调成美味可口、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易消化的低盐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宜温凉,不会自己进食的患儿请家长给予耐心喂食。尚在哺乳期的患儿,则要求其母亲多进营养丰富的食品,特别要增加每天所进的液体量(肉汤、鸡汤、鱼汤等),以求增加奶量和提高奶的质量。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食欲多有改善,此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有利于机体迅速康复。饮食护理

措施:丙种球蛋白: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输注丙球后9个月不宜进行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的接种;阿司匹林: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大便的色、量及性质,应饭后服用本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甲基泼尼松龙:密切观察患儿恶心呕吐及消化道出血现象。药物治疗护理措施: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爱好、性格特点,对年长儿进行安慰、心理疏导,对幼儿采取讲故事等分散注意力,引导患儿安心养病;对家长更要耐心疏导,因为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活动;了解每个患儿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文化风俗背景,家庭经济情况等,对其提供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向家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及时解释病情给予心理支持;在进行治疗护理时操作熟练,动作轻柔,从而减轻家长的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心理护理33出院指导向家长说明服药的长期性,树立信心,按正规疗程,剂量服用药物,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来院复诊;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可擅自减量,停药;按医嘱定期查血常规;预防感染,保持规律生活节奏,定制患儿活动及休息原则;合理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接受IVIG治疗的患儿如需预防接种麻风疹疫苗的应至少间隔11个月;其余的预防接种可在3个月后正常进行;合并冠状动脉瘤者长期服用ASP,需限制活动,每月复诊一次,半年检查一次超声心动图,直至冠状动脉扩张消失。出院指导感谢聆听左桡尺骨双骨折的护理查房主要内容1病例简介2疾病相关知识3治疗与护理二病例简介姓名:李XX

科别:骨科性别:女年龄:65岁入院时间:2015年8月16日09:20入院原因:因跌倒致左腕部外伤伴疼痛畸形1小时入院。入院时生命体征:T37℃、P76次/分,R18次/分,BP110/17mmHg。神清,精神差,左腕部肿胀、青紫、压痛阳性、畸形、活动明显受限,末梢血运良好。医嘱:予二级护理,半流饮食,抗炎、接骨、补液等对症处理,左上肢复位后以石膏托外固定,左颈腕三角巾悬吊。二病例简介相关检查:①DX示:左侧柯雷氏骨折;左腕舟状骨可疑骨折②CT示左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左侧尺骨茎突骨折、左腕软组织内出血。护理体检一般检查视诊: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紫绀,腕部畸形、青紫、肿胀、末梢血运良好;触诊:皮温正常、无肢体冰冷症状、肿胀无波动感、可触及骨折断端;叩诊:腕部压痛阳性、叩击痛阳性;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等异常呼吸音,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活动腕部可闻及骨擦音。二疾病相关知识1解剖生理2病因机制3临床表现4治疗原则1解剖生理前臂由尺、桡二骨构成。尺骨上端粗、下端细,为构成肘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桡骨上端细而下端粗,为构成腕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骨由上下尺桡关节和骨间膜相连。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下端2-3cm范围内的骨折。中老年人多见,儿童则为桡骨远端骨骺分离。①直接暴力:多为重物砸伤、撞击伤和压轧伤。以横断、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居多,常合并较重的软组织挫伤;②间接暴力:多为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沿桡骨纵轴向上传导,在桡骨中、上段发生横断或锯齿状骨折后,残余暴力通过向下斜行的骨间膜纤维牵拉尺骨,造成尺骨斜形骨折;③扭转暴力:多为前臂被旋转机器绞伤或跌倒时手掌着地,躯干过分朝一侧倾斜,在遭受传达暴力的同时,前臂又受到一种扭转外力,造成两骨的螺旋性骨折或斜形骨折,骨折线方向是一致的。2病因机制尺桡骨双骨折: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前臂活动功能丧失,有移位的完全骨折前臂有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儿童青枝骨折则只有成角畸形。检查局部压痛明显,有纵向叩击痛、骨擦音和异常活动。桡骨远端骨折:伤后腕关节上方有明显肿胀、疼痛,桡骨下端处压痛明显,有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部分或完全丧失,手指握拳时疼痛加重,有移位骨折有典型畸形。如“餐叉样”畸形、“锅铲样”畸形。3临床表现腕关节活动等级评估表评估等级疼痛活动夹持力和握力腕伸曲度减少优无不受限较对侧无减退<15°良偶尔轻微受限较对侧下降15%15-30°可经常工作轻微影响16%-30%30-50°差持续明显受限较对侧下降>30%>50°临床分型根据受伤姿势和骨折移位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1,伸直型:又称科力(Colle)骨折。跌倒时手掌着地,前臂旋前,腕关节呈背伸位,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严重移位时,骨折断端可有重叠移位,腕及手部呈“餐叉样”畸形。2,屈曲型:又称史密斯(Smith)骨折或反科力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传达暴力作用于桡骨下端而造成骨折。骨折远端向桡侧和掌侧移位。手腕部呈“锅铲样”畸形。3,背侧缘劈裂骨折:又称巴尔通(Barton)骨折。跌倒时手掌先着地,外力使腕骨冲击桡骨下端关节面的背侧缘而造成骨折,临床较少见。4,掌侧缘劈裂骨折:比较少见。

1,无移位骨折:可仅用夹板固定、外敷药物或石膏固定于腕关节掌屈、轻度尺偏位3-4周;颈腕吊带悬吊以维持功能位。

2,有移位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或闭合复位、髓内针固定、石膏外固定。颈腕吊带悬吊以维持功能位

3,手术治疗: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者。4治疗原则1,置患肢于功能位,保持有效外固定。2,复位后注意观察患肢疼痛、肿胀及末梢血循环,肿胀较严重、末梢血运差、感觉异常者,要及时报告处理。肿胀消退后,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确保有效的外固定。患肢屈肘90°,保持前臂中立位。3,睡卧时注意体位舒适,患肢功能位,对小儿应加强观察,发现哭闹不止时,应寻找原因。4,手术病人术后用垫枕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并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以及肢端末梢血运。5,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4护理要点疼痛:与骨折致局部炎性反应有关护理措施①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减轻疼痛,预防炎症加重,避免感染扩散。疼痛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缓解肌肉痉挛,避免诱发疼痛;②患肢抬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以利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可减轻局部肿胀引起的疼痛。注意保护患肢,以免因翻身动作不协调而引起疼痛。在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时,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刺激;③指导病人采取预防或减轻疼痛的方法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放慢节奏呼吸、深呼吸、握拳头、打哈欠、数绵羊、想象、听音乐等有助于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疼痛;④物理治疗:利用中药进行热敷、熏洗、针灸、按摩等方法,使其行气消瘀,通经活络而起到止痛作用。⑤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三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有发生前臂骨间膜室综合征的可能:与解剖特点与外固定过紧有关护理措施①骨折复位固定后,卧床时应抬高患肢,以利于肿胀消退;②严密观察患肢远端血运、肿胀程度、手的温度、颜色及感觉,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注意事项。随时注意调节外固定的松紧度,以免因肿胀消退,外固定松动而引起骨折再移位或因肿胀严重而致固定过紧,发生前臂骨间膜室综合征。若手部肿胀严重,皮肤温度低下,手指发绀、麻木,疼痛明显,应立即检查,汇报医生,适当放松外固定。三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有关节僵直的可能:与患肢长期固定,功能锻炼不积极以及不了解正确的锻炼方法有关护理措施①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意义,以取得合作;②骨折复位固定后,即鼓励病人积极进行指间关节、指掌关节屈伸锻炼、肩肘关节及上肢肌肉舒缩活动。握拳时尽量用力,充分伸屈手指,以促进气血运行,使肿胀消退。③粉碎性骨折由于关节面遭到破坏,愈合后常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应早期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使关节面得到模造,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后遗创伤性关节炎。三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潜在并发症:肩肘关节僵直由于骨折处理未能积极主动活动所致。Sudeck骨萎缩或称反射性交感性骨萎缩。表现在腕及手指肿胀、僵硬、皮肤红而变薄、骨普遍萎缩。有时是突然发病。常由骨折后未能主动锻炼所致。伸拇长肌腱断裂通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