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3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4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一、单选题1.他“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是他行医的信条。“他”的代表作(

)A.是重要的中医临床学著作 B.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C.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 D.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2.下图漫画绘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成语故事。下列观点中,与两个成语故事(图一为塞翁失马,图二为刻舟求剑)对应的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战国时期,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私家养士,培植学派,为自己制造舆论。其中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门下食客动辄几千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生产力发展C.诸侯间的纷争 D.诸子思想的影响4.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除《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法令),同时大儒家典籍,使儒学的研究和传授活动活跃起来。这些举措表明当时A.思想学术比较活跃自由 B.儒学正统地位正式确立C.法家思想适合当时需要 D.统治者重视思想的统一5.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炎黄”概念形成并载入文献始于A.夏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汉6.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有学者认为殷人已具有天神观念,比如甲骨卜辞中“御量”“御”“侑岁”都是祭名,“天”作为致祭的对象,就是人格化的天神。这反映了(

)A.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 B.原始宗教信仰根深蒂固C.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D.完善的祭祀制度已形成8.西汉刘向认为:“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A.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B.春秋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C.春秋时期宗法制已遭到破坏 D.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9.东汉末年荀悦说:“诸侯不专封,富人名田逾限,富过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专地,(富)人卖买由己,是专地也。或曰,复井田欤?曰否。专地,非古也;井田,非今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荀悦主张恢复过去的土地制度 B.说明当时的土地买卖现象盛行C.反映了战国时生产关系的变化 D.说明东汉土地私有制遭到破坏10.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据此可推知,良渚文明(

)A.重视发展早期农耕经济 B.城墙筑造技术较为发达C.社会动员组织能力较强 D.业已具备初始国家形态11.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其装饰以彩绘为主。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A.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B.黄河中游是国家经济中心C.制陶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D.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12.“学在民间”的自由研究、注重个性、思想活泼的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学的功利主义、陈腐刻板的局限。开创“学在民间”这一传统的历史人物主要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13.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观点是A.三纲五常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限田薄敛14.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建立起了将相制、郡县制、封君制、俸禄制、玺符制、上计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这反映了A.君主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B.贵族分权体制日益巩固C.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D.文化趋同现象已经出现15.某先秦思想家提出:“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他可能是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16.《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 B.齐国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C.战国进入到战乱动荡时期 D.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曾对大将军卫青说道:“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后汉书》卷48《应劭传》材料二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写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卷88《儒林传》(1)材料一中,汉武帝给自己规定的两项任务是什么?为此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发展的原因。18.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山西浑源李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徵,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统计,春秋时期,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期间78年;战国时期,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期间89年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人口也大幅度增加。(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3)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是什么?试举出两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公元213年,秦始皇令蒙恬率部与征用的民夫与大量战俘近200万人,对长城进行修筑。唐太宗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唯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对筑长城的修筑“卒何所益”。官员上疏要求修筑古北口一带的长城,康熙说:“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民心顺了,国家就安定……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我都亲自巡视过,长城已损坏的很多,要修的话工程浩大,能不给百姓带来损害吗?”——摘编自山西博物院《碰撞.融合.长城文化》等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围绕“历史人物与长城”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论题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东汉的医学家张仲景。张仲景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A项正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B项;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排除C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与两个成语故事(图一为塞翁失马,图二为刻舟求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漫画绘述的是“塞翁失马”、“刻舟求剑”两个成语故事,分别表达了朴素辩证法、改革创新的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与题意相符;“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强调了改革变法的重要性,③与题意相符,C项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表达的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思想,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反映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④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反映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④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从题干信息“有权势的大臣私养家士”“培植学派,为自己制造舆论”,可知当时出现大量的脑力劳动者“士”,说明社会的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其根源则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逐步瓦解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诸侯间的纷争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诸子思想的影响,作为社会意识,不可能是“私养家士”这种现象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根据“废除《挟书令》”“使儒学的研究和传授活动活跃起来。”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想学术氛围较自由,A正确;B项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汉代并不用法家,排除C;材料强调思想较自由,而不是思想的统一,排除D。5.C【详解】“炎黄子孙”称呼的来历,最早可以定位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战国时期史书《国语》中记载当时的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答案为C;ABD不符题意,排除。6.A【详解】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①③正确,所以选A;法令规定“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错误,故排除BD;法令中并没有涉及奖励经商的人,且商鞅主张重农抑商,②错误,故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解答。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殷人已具有天神观念”,体现了商朝神权的色彩,即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神权色彩,没有提到原始的宗教信仰问题,排除B项;天神观念属于思想领域,国家机构属于政治领域,排除C项;商朝的祭祀制度已经形成一种宗教仪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弑君行为”反映的是当时出现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现象,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贵族走向衰败,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走向瓦解,B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9.B【详解】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富人兼并土地、买卖土地的现象非常严重,荀悦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而不是恢复井田制,因为他认为井田制“非今也”,即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了,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国时期的生产关系变革,排除C项;富人兼并土地说明当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可知,良渚文明能够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说明良渚文明已具备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良渚文明能够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重视发展农耕经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城墙筑造技术发达”表述片面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国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依据材料“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其装饰以彩绘为主”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达到较高水平,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达到较高水平,不能说明“黄河中游是国家经济中心”,排除;材料只是涉及了仰韶文化,没有其他文化,不能得出“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是孔子,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13.A【详解】根据“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可知董仲舒构建了新的儒学等级制度,所以符合他这一观点的主张应该是三纲五常,故选A项;独尊儒苏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都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C项;限田薄敛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4.A【详解】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建立起了郡县制、俸禄制等政治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分封制,建立了君主集权制度,故选A;郡县制打破了贵族分权体制,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赋税制度的变化,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文化趋同现象,排除D。【点睛】15.C【详解】根据“不务德而务法……国法不可失”可知,其强调法的作用,这与法家思想相符合,故C项正确;ABD项思想的核心都不是法,故排除ABD项。16.B【详解】根据“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可以看出,当时的齐都城人口众多,城市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一个城市,没有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战乱,排除C项;材料与商鞅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1)任务:变更制度、治四夷。变更制度:修订律令,建立太学,设立察举制度,改革兵制,设置刺史等政治制度改革;统一货币、盐铁专卖、平准,均输制算缗等经济领域改革。治四夷:击匈奴,稳定北疆;设河西四郡;张布出使西域,加强联系;加强对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2)加强大一统的形势需要;立为官学,儒学经典成为教材;设五经博士及博士弟子;儒家观念成为察举标准,儒者为官。【解析】(1)任务:依据材料“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可知,变更制度、治四夷。措施:结合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民族措施解答。变更制度方面包括修订律令,建立太学,设立察举制度,改革兵制,设置刺史等政治制度改革和统一货币、盐铁专卖、平准,均输制算缗等经济领域改革。治四夷方面包括击匈奴,稳定北疆;设河西四郡;张布出使西域,加强联系;加强对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2)原因:依据材料“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可知,设五经博士及博士弟子;依据材料“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可知,儒家观念成为察举标准,儒者为官;结合所学从加强大一统的形势需要;立为官学,儒学经典成为教材等角度进行补充。18.(1)区别: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意义:在国家制度中,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政治难以形成;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分析】【详解】试题分析:第(1)问可在材料一中寻找关键信息回答,如“世卿世禄制”“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地方的长官不再家族世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2)问回答皇权强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即皇权极度膨胀,民主政治难以形成;思想日益僵化,不利于科技发展,阻碍社会进步。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9.(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3)史实:“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