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备课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备课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备课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备课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备课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1/15教学目标

1.朗诵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正确选择

4.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2/15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他认为人生而含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说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道理。提出“舍生取义”主张。孟子认为,假如把生命看得比义更主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人。告诫人们要区分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表达了《孟子》一书文笔特点。

孟子对人性的看法3/15第一段重点字词

【熊掌】熊脚掌,是一个宝贵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主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意思。

【恶】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能够使用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所以,由此可见。

【非独】不但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4/15词语解释欲:甚于生者:苟得:恶:得兼:患:如使:丧:想要比苟且有得,这里指“苟且偷生”厌恶同时得到。假如,假使丢掉,遗失祸患,灾祸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熊掌也是我所喜爱,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大义也是我所喜爱,假如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含有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但我所喜爱还有胜过生命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事;死亡是我所厌恶,但我所厌恶还有超出死亡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假如你们所喜爱东西没有超出生命,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伎俩,哪一样不能够采取呢?假如人们所厌恶事情没有超出死亡,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坏事,哪一桩不能够干呢?采取某种伎俩就能够活命,可是有人却不愿采取;采取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人也不愿采取。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有比生命更宝贵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有比死亡更严重事(那就“不义”。不但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5/15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价值不一样,鱼低贱而熊掌宝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价值也不一样.正义要比生命主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利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中心论点。

6/15思索以下问题一、“所欲”能够指哪些事情?应指正义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他人安危等。二、“所恶”能够指哪些事情?应指不正义不正当不道德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三、“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碰到生命危险等。7/15继续思索,成功就在前面四、“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五、为何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人之初,性本善”不过只有有道德人才能保持高尚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15层次划分

按句号划分,本段共九句:第一句引喻,使生和义问题由抽象变为详细、深奥变为浅显,让人轻易接收,第二句表明观点,一二句并列关系。三四句从正面,五六句从反面加以叙述证实,三四句和五六句为对照关系。第七句举例论证。第八句作出结论。末尾第九句为结论引伸,补充理由,七句与八句为因果关系。由此能够看出第一层提出论点,第二层分析论证,第三层作出总结。9/15重点字词【箪】古代盛饭用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器皿【羹】煮或蒸成汁状、糊状、冻状食品。【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愿接收,不愿意接收。10/15

【万钟】钟:古代一个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俸禄。【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贫穷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收。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介词,为了。第二个“为”,动词,这里是接收意思。【本心】天性,天良。

【是亦不能够已乎】是,此,这。已,停顿,放弃。

重点字词解释11/15词语解释呼尔:呼尔而与之:蹴:不屑:加:奉:已:本心:吆喝着给予用脚践踏因轻视而不愿接收好处侍奉停顿,放弃天性,天良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他人吃,过路饥民也不愿接收;用脚踢着(或踩着)给他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收。(可是有人)见了“万钟”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收了。这么,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华丽、大小老婆侍奉和熟识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些人)宁肯死也不愿接收,现在(有些人)为了住宅华丽却接收了;先前(有些人)宁肯死也不愿接收,现在(有些人)为了大小老婆侍奉却接收了;先前(有些人)宁肯死也不愿接收,现在(有些人)为了熟识穷人感激自己却接收了。这种做法不是能够让它停顿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固有羞恶廉耻之心。12/15

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收不敬施舍,最终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谈骨气》中引用孟子一段来解释骨气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哪一句?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怎样?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该“能够止”。13/15作者列举了两种不一样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人,斥责了什么样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人14/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