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口与城市》 教案学案习题全_第1页
创作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口与城市》 教案学案习题全_第2页
创作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口与城市》 教案学案习题全_第3页
创作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口与城市》 教案学案习题全_第4页
创作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口与城市》 教案学案习题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口与城市》教案【专题要点】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考纲要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知识纵横】一人口与环境①人口增长类型②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容量人口自然增长两类国家的不同人口问题、影响、措施经济状况人口增长人口迁移①原因分析②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③影响:对迁入地对迁出地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分布影响因素二城市与环境自然区位区位分析社会、经济区位城市地域类型城市空间结构商业区城市功能分区及原因住宅区位置、原因工业区其它功能区城市化定义、标志、动力两类国家的不同进程影响对世界自然环境对城市措施人文环境【教法指引】1.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再生产类型以及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2.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多亿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曲线折线等方式呈现信息;3.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4.对于城市则侧重考查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典例精析】全国1文科综合)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人)351677010~14岁(%)35.2714.638.515~64岁(%)58.3683.1590.3965岁及以上(%)6.372.221.11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城市是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2008·北京文科综合)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读图4,回答3题。3.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A.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B.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C.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D.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2008·四川文科综合)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右图,回答4~5题。4.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A.10%B.20%C.30%D.40%5.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6.1961~20XX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2008·山东文科综合)7.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XX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3)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8分)(4)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3分)(2008·江苏地理)图8为“我国1990—20XX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A.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C.政府机关用地D.居住用地9.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2008·江苏地理)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10~11题。10.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11.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A.山西B.江苏C.新疆D.黑龙江(2008·江苏地理)图11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13题。12.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A.①--城市人口比重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13.图示曲线反映了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2008·江苏地理)14、图18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2分)(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M、P、Q中▲处是高级住宅区。(2分)(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处,理由是▲。

(3分)(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3分).答案:1、D2、B3、C4、B5、D6、C7.(3)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4)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8、B9、C10、AC11、AC12、CD13、BC14、(1)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集中式或团块式;P(3)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读上图回答1~3题。1.该城市从地域形态上看属于A.组团式B.集中式C.条带式D.放射状2.根据右图信息,甲城市火力发电站适合选择在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3.适宜在K点布局的企业是 A.钢铁厂B.印染厂C.自来水厂D.造纸厂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变化表,判断4-5题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年份(年)城市人口(亿人)农村人口(亿人)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亿人)农村人口(亿人)城市人口比重(%)19201.15.616.41.510.712.319403.64.842.91.613.610.519604.86.144.03.615.618.819807.94.464.26.225.919.3200011.14.471.62024.445.0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的时段是①1920年~1940年②1940年~1960年③1960年~1980年④1980年~2000年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5.有关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老城区环境污染严重B.新城区的地价不断上涨,吸引更多的居民到此居住C.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D.新城区环境优美,城市设施齐全6.(双)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用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读下图,曲线②为珠江三角洲人口性别比例曲线,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造成俄罗斯1950年性别比低的原因可能是战争B.珠三角性别比低主要是轻工业发达,女性劳力多C.曲线①表示的男女比例较协调D.曲线②表明到20XX年,男性人口会大幅下降答案:1、D2、D3、C4.D5.B6.CD1、.读图12和图13,回答下列问题。(15分)FF图12南美洲气候类型和人口分布示意图(1)如果此时图示区域是星期三,则地球上的另一天是星期;该日,图示区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3分)(2)A、B都是气候;该季节C地的气候特征是;A、B、C、D四地自然带中属于非地带性分布的有。(4分)13南美洲城市化13南美洲城市化(3)分析E国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3分)(4)结合图13,分析南美洲城市化的特点。(3分)(5)图12中F所示海域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2分)答案(1)四(1分)从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2分)(2)热带雨林(1分)炎热干燥(1分)BD(2分)(3)人口分布特点:多集中分布在(国土)东南沿海地区(或巴西高原东南部);(1分)原因: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适宜居住;海上航运便利(或地势平坦,水源丰富)(2分)(4)城市人口比重(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3分)(5)秘鲁附近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或受秘鲁上升补偿流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09安徽)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完成23~24题。23.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快捷、高效的手段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24.表1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表1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①57.8037.320.763.590.53②40.9625.680.1611.6021.60③30.7131.150.3731.865.91④20.1650.950.567.6120.72A.①B.②C.③D.④图5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25~26题。2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26.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23.A24.B25.C26.B18.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读图6,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19.某特大城市一专营多种高档商品的大型商厦位于远离商业中心的城郊地带,经营却获得成功。从区位因素看,主要是由于A.地价便宜B.人流量大C.接近货源地D.道路通达性好2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显著。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郊区人口减少B.城市消耗能源增加C.单位面积蒸发耗热减少D.城乡局地环流增强答案18、A19、AD20、BC(09上海)(八)右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7该城市2000年与20XX年地价变化反映了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在20XX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A8.C(09上海)(十五)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4分)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套活动厦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4l.读图1中A点可知,在某一历史肘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和%。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42.图1、图2可以显示,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43从图3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变化的哪些地理信息?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特点?44.通过以上分析,在我国大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个产业的发展?说明其理由。答案(十五)(本题14分)41.61;29;经济城市化水平42.经济城市化水平;英国;我国43.图3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度大致相当,此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贡献度持续加大,而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开始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上升,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持续加大。44.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时,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经济城市化的提高。【专题突破】图3位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城镇与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A.建筑材料厂 B.化肥厂 C.冶炼厂 D.电镀厂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若该城镇规划—处住宅区,你认为较合理的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3.图4是我国第五此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P105°°P105303000-5000米2000-3000米1000-2000米500-1000米0-500米河流铁路(3)简要分析城市P的有利区位。(5分)图7是某市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图,图中两条等高线的高差为10米。回答5—7题。①①②③④图7等高线R5.该城市的风频图应是A.①B.②C.③D.④6.最不宜在R地布局的是A.化工厂B.家具厂C.机床厂 D.食品厂7.影响该市商业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和市场 B.河流和交通C.地形和交通 D.市场和交通8.(10分)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图13(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4分)图13(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6分)9.(5分)图13是某区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图,读图回答:1988年1988年1995年20XX年农田林地城区湖泊图13(1)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3分)(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分)0510152005101520‰-510203040‰①②③④图8自然增长率出生率10.图中数字代表中国的是A.①B.②C.③D.④11.与③国相比,②国人口出生率稍高,但自然增长率明显较低,主要原因是A.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C.环境污染严重 D.人口老龄化较严重12按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下列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最可能的是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②ABCABCD铁路公路河流图13(1)对该城市的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则中心商务区应在________处,居住区应在______处,工业区应在______处,科技文化区应在_______处。(填字母)(4分)(2)分析A和D功能区在图中合理布局的原因。(5分)答案1、A2、C3、A4、①地形平坦②气候温暖湿润③水源充足④铁路交通便利5、C6、D7、D8.(10分)(1)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每个1分)(2)政策扶持,地租较低,劳力丰富廉价,原料和能源丰富,交通便捷,农产品丰富(市场潜力大)。(每个1分)9.(5分)(1)城区面积明显增大1分,林区面积锐减1分,北部农田减少,南部农田增加1分(2)社会经济的发展1分,加快了城市化进程1分。10、C11、D12、D13.(9分)(1)D1分、B1分、A1分、C1分(2)D地处城市中心1分,交通发达1分。A地处下风向1分,不会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铁路交通便利1分;地价较低1分。201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口与城市》学案【学法导航】1.人口增长模式及判断“高高低”模式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生产力水平低“高低高”模式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分布国家较高“低低低”模式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分布国家高发达国家西欧美国大洋洲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产生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容易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迁出地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联系,②缓解了人口压力③缓解就业压力容易导致劳动力匮乏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①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实行“公交优先”原则;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兴建经济适用房;抑制楼价等)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管理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使其有利于自净,有利于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4、城市区位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城市区位要素自然地理要素1.地形:__地形平坦(谷地)__2.气候:_气候适宜(气候温暖湿润)3.河流:①河运起点_②河运终点③过河点和水运起止点社会经济要素1.自然资源_水源充足、矿产资源充足__2.交通__水陆交通便利__3.科技、旅游4.政治、军事和宗教: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2.城市功能分区举例说明5、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宗教的影响减弱。交通和自然资源因素始终起巨大影响。科技和旅游成为新的城市区位因素,如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黄山市、张家界市等城市的形成。6、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划分: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2、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3、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1)主要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2)主要的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人口中心商务区(CBD)的主要特征:①是城市商业核心区;②以高层建筑为主;③交通运输便捷;④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住宅区⑴用地面积: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用地的40﹪~60﹪;⑵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工业区⑴工厂企业之间靠拢布置可带来集聚效益,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区。⑵工业区在城市区位中的两个特点:一是不断向城市区外缘移动;二是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⑶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历史原因:原有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区现状。经济因素: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2.交通的通达性:社会原因:收入差异、知名度、种族和宗教。行政因素:政府引导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自然因素:土地的面积与形状、地形起伏程度与坡度大小、水文和气象条件等。“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是指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主要内容: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彼此距离职能种类高大少远多、复杂低小多近少,简单【专题综合】1.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下图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XX年、20XX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根据所提供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监测点分别为S11、S71、S72、S73。监测点样本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S117240.1620.0100.062S717240.1780.0060.057S727250.1780.0120.061S737250.2200.0110.074材料二:PM10浓度数据的基本统计结果(单位:mg/m3)。材料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比数据(%)。监测点林地草地建筑用地裸地水体其他S1138.614.1312.3311.2523.692.24S7147.711.819.335.4325.734.03S7251.810.659.867.7519.943.55S7331.724.8316.9512.3714.151.93月平均浓度mg/m3月平均浓度mg/m3主导风向(度)PM10月平均浓度与主导风向(度)的关系月PM10月平均浓度与月降雨强度的关系月月平均浓度mg/m3(1)S11、S71、S72、S73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并简要分析原因。(4分)(2)分析S11点的6-7月平均浓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4分)(3)根据以上图文资料,简述甲城市PM10浓度时空变化的规律。(4分)(4)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2分)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是_____和____。A城的主导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工业。(3分)(2)B、C两城市之间的铁路线建成后,B城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增加。(2分)(3)试评价F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3分)(4)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该地区拟再建两条铁路线,请你帮助设计合理的线路,并在图中用规范图例绘制出来。(4分)3.读两国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1)简要回答图示两国在自然资源方面各具有的突出优势。(5分)(2)简述两国人口分布的特点?(3分)(3)A城与B城相比,城市问题哪一个更突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4)甲图所在的大洲有世界最大的沙漠,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5)与乙国相邻的该洲另一农畜产品出口大国是哪国?(1分)答案:1.(1)S71点(2分)。原因:S71点生态环境保护好,植被覆盖率较高(1分);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1分),因此PM10的月平均浓度较低,空气质量好。(2)S11点6-7月的PM10浓度较低(2分)。因为6、7月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即由海洋吹向陆地(1分),而S11点正好位于该城市的东南方向,此时由海洋吹来的风带走了大气中的一部分颗粒物(1分),故PM10的浓度较低。(3)甲城市PM10浓度时间变化规律:雨季(夏季)PM10浓度较低(1分),旱季(春秋冬季)浓度较高(1分);空间变化规律: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PM10较低(1分),而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大的地区,PM10的浓度较高(1分)。(4)加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1分);降低裸地和建筑用地的面积(1分)。2.(1)B;C;棉纺织(3分)(2)钢铁或机械(2分)(3)优点:旅游资源丰富;与经济发达城市的距离较近。缺点:交通通达度欠佳。(3分)(4)答案见图(从C城向北的铁路线,宜偏向E城,亦可设计为从C城至E城;从C城向南的铁路线,为保护旅游区环境可到F城。)(4分)3.(1)甲国:气候炎热干燥,光热充足,太阳能丰富,石油资源储量大。(2分)乙国:气候湿热,水量充沛,水能蕴藏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铁矿质优量大。(3分)(2)两国人口地区分布都极不平衡(1分),甲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1分),乙国人口集中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带(1分)。(3)A城(2分)。A城市职能复杂,B城市职能单一(答人口数量、基础设施等可酌情给分)(2分)(4)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域宽广;西海岸有加那利寒流的减湿作用;北部与亚欧大陆相联系使东北信风从大陆上吹来干燥气流。(每点2分,共4分)(5)阿根廷(1分)201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口与城市》考案【专题考案】90分钟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回答l-3小题。1.AB地区所在的地形区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太行山脉2.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A.凌汛B.水土流失C.森林面积减少D.泥石流频发3.本区北部人口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A.人口增长率低B.处于自然带的过渡地带C.人口死亡率高D.自然环境生产力较大我国某校高三(2)班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我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图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回答4-5题。4、关于我辈、父辈和祖辈出生时期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B.祖辈出生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C.我辈出生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D.父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5、关于该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或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处于阶段ⅢB.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Ⅳ—Ⅲ—Ⅱ—Ⅰ的过程C.目前该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D.目前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6~8题。6.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7.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8.近几年,由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图是某地区某种人文景观的分布图。据此回答9~12题。9.这张图的标题可能是A.乳畜带分布图B.石油工业区分布图C.城镇分布图D.种族严重冲突地区分布图10.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此类景观多分布于A.平原地区B.高原地区C.崎岖山区D.复杂的丘陵地区11.影响图中景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开发时间的长短B.宗教与军事C.气候与河流D.自然资源与交通运输12.下列与该景观所在国家无关的地理事物是A.大片棉田B.东南信风C.大片绿洲D.旱涝灾害13.下图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发现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根据树桩年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沿④→①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B.靠P一侧枝叶茂密,水分较多C.靠P一侧为阴面,生长快、长青苔D.靠P一侧光合作用强烈14.下面的水系图中,反映地势低平的是当前,轿车正逐步进入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读下表判断15--16题。15.轿车销售商店的区位较宜选择在A.城市中心商务区B.接近消费者的居民区C.市区商业街D.交通方便的城乡结合部16.不同等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B.人口密度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C.公共交通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少D.城市空间面积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17—18题。17.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 B.人口密度 C.人口数量 D.经济发展水平18.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读潜水位等值线图,右图表示甲图中XY两地间的剖面图。读图回答19~20题。19.图中①地的地下径流方向是A.自东南向西北B.自东向西C.自西南向东北D.从北向南20.在资源利用上,图中显示该地存在的问题是A.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盐碱化B.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沙漠化C.滥砍乱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D.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21.(10分)右图提供了某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资料,读图回答问题。(1)读图,试解释该国家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分)(2)根据图I和图IV内容,分别分析该国的人口问题及原因。(8分)22.(12分)右图是“天津市五大片安居工程分布及三环路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安居工程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1)从经济因素考虑这五大片安居工程选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与这些安居工程配套建设的还应有区的布局与建设。(2分)(3)你认为在这五片居民区当中地价更高一些的是居住区,试说明理由。(8分)材料2:材料2: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2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5分)材料1: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材料3: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1)材料l反映出1990年一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2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