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科-针灸科(第9部分)_第1页
中医康复科-针灸科(第9部分)_第2页
中医康复科-针灸科(第9部分)_第3页
中医康复科-针灸科(第9部分)_第4页
中医康复科-针灸科(第9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康复科-针灸科(第9部分)

简答题1.病案分析(写出中医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方法)。于某,女,23岁,教师。患者4个月前因经期触冒风雨,出现腹痛,此后每当经期腹痛甚,以热水袋外敷可缓解。经行不畅,血块多,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淡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答案:(中医病名诊断:痛经。辨证分型:寒凝血瘀。治法: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关元、归来、次髎、地机、三阴交。方义:关元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治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操作:毫针泻法,关元、归来可加灸法。)

简答题2.病案分析(写出中医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方法)。张某,女,25岁,公司职员。患者入职不久,工作紧张,近半年出现月经来潮不规律,经期为2~6周不等,经色鲜红,有少量血块。经前常伴胸胁乳房胀痛,行经时少腹胀痛拒按,苔薄白,脉弦。答案:(中医病名诊断:月经先后无定期。辨证分型:肝郁气滞。治法:疏肝理气,理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足厥阴经穴为主。取穴:关元、三阴交、肝俞、期门、太冲方义:关元、三阴交为治疗月经病要穴;肝俞为肝之背俞穴,期门为肝之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三穴配伍有疏肝理气调经的作用。操作:毫针泻法。)

简答题3.简述月经先后无定期的针灸治法及主穴。答案:(治法:调补肝肾,理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简答题4.病案分析(写出中医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治法、针灸处方、方义及操作手法)师某,女,26岁,私企员工。下颌及面颊部出现红色丘疹1月余。丘疹红肿疼痛,部分有脓疱,数日脓疱消退,刚起疹1个月就留有瘢痕恐怕不妥,兼有面部皮肤油腻,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答案:(中医病名诊断:痤疮。辨证分型:脾胃湿热。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局部穴位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合谷、曲池、内庭、印堂、阳白、颧髎、足三里、阴陵泉。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手足阳明经均循行于面,手阳明经又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故取合谷、曲池、内庭清阳明邪热。足三里、阴陵泉分别为脾胃经的合穴,能调理脾胃,健脾利湿;面部穴位可疏通局部气血,使肌肤疏泄功能得以调畅。操作:毫针泻法。)

简答题5.简述施灸的禁忌。答案:(①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②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并及时处理,其方法同晕针。③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④施灸过程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

简答题6.如何理解灸法的补泻?答案:(艾灸的补泻,始载于《黄帝内经》。《灵枢middot;背腧》说:l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写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艾灸补法,无须以口吹艾火,让其自然缓缓燃尽为止,以补其虚;艾灸泻法,应当快速吹艾火至燃尽,使艾火的热力迅速透达穴位深层,以泻邪气。)

简答题7.如何用三棱针法治疗腱鞘囊肿?答案:(暴露患处皮肤,取阿是穴,在囊肿局部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掐持囊肿,右手持三棱针对准囊肿高点处迅速刺入,并向四周深刺,务必刺破囊壁,但勿透过囊的下层,然后快速出针,双手合力挤压囊肿,使囊内的胶状黏液全部排出,局部擦净,常规消毒后加压包扎3~5日。如囊肿再起,1周后再行治疗。)

简答题8.针灸治疗虚脱应如何辨证?根据辨证应如何取穴?答案:(针灸治疗虚脱主要根据全身表现进行辨证,要辨亡阳、亡阴: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凉,手足冷,舌质胖、脉细无力或芤大者为亡阳,要在主穴基础上,配气海、关元、足三里。汗出黏而热,手足温,口渴,脉细数无力者为亡阴,要在主穴基础上,配太溪、涌泉。若病情恶化,每可导致阴阳俱脱,神志昏迷,配中冲;肢冷脉微者配百会、神阙。)

简答题9.患者文某,男,63岁,4天前因受凉后头痛,发热,自服感冒药后头痛、发热症状减轻,今日晨起后觉右耳后疼痛,右侧面部有紧绷感,右侧眼睑不能闭合,迎风流泪,口角向左侧歪斜,漱口时漏水,不能吹哨,目胀痛,微恶风,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浮数。请写出中医诊断(病名、证候)、治法、取穴、方义。答案:(诊断:面瘫。分型:风热侵袭。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清热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为主。处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内庭、曲池。方义:面部腧穴可以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内庭为循经远端选穴,曲池疏风通络。)

简答题10.简述针灸治疗痔疮的主穴及辨证配穴。答案:(主穴:长强、会阳、次髎、承山、二白。辨证配穴:湿热下注配三阴交、阴陵泉;脾虚气陷配神阙、百会。)

简答题11.何为挑刺法?简述其适用范围及操作方法。答案:(是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样组织的方法。此法常用于比较平坦的利于挑提牵拉的部位,如背俞穴。该法多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较顽固的反复发作性疾病。操作:严格消毒后,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表皮,再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组织,尽量将施术部位的纤维样组织挑尽,然后出针,覆盖消毒敷料。由于挑提牵拉伴有疼痛,可根据情况配合局部表浅麻醉。)

简答题12.简述如何运用经络辨证指导颈痹的针灸治疗。答案:(根据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进行辨位归经,选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治疗。后项部疼痛者属太阳经证,配申脉;颈项侧后方疼痛者属少阳经证,配外关;颈项侧部疼痛者属阳明经证,配合谷;后项正中疼痛者属督脉病证,配后溪。)

简答题13.简述针灸治疗目赤肿痛的主穴及方义。答案:(主穴: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方义:睛明、太阳宣泄患部之郁热,以泄热消肿。目为肝之外窍,阳明、太阳、厥阴经均循行至目系。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泄风热。太冲、风池分属于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可导肝胆之火下行。)

简答题14.简述针灸治疗哮喘实证的治法、主穴与操作要点。答案:(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操作:毫针泻法。定喘穴刺络拔罐;风寒者可加灸。)

简答题15.针灸治疗落枕的辨证要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指导针灸取穴?答案:(针灸治疗落枕要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以及发病原因等进行辨证。首先要辨经络,即根据疼痛的部位进行经络辨证,循经取穴。项背部强痛,低头加重,项背部压痛明显者,病在督脉与太阳经,配大椎、束骨;颈肩部疼痛,头部歪向患侧,颈肩部压痛明显者,病在少阳经,配风池、肩井。其次要辨兼症,以辨证取穴。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颈项疼痛重着,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者为风寒袭络,配风池、合谷;颈项部刺痛,固定不移,且有明显的夜卧姿势不当或颈项外伤史者为气滞血瘀,配内关、合谷。)

简答题16.试写出血枯经闭的治法、主穴及方义。答案:(治法:调补冲任,养血通经。取任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关元、足三里、脾俞、归来。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下焦真元而化生精血;足三里为胃经穴,配合脾俞强健脾胃而化生气血;归来位于下腹部,具有活血调经作用,为治疗闭经的效穴。)

简答题17.什么是前后配穴法?写出其主要适应证。答案:(前后配穴法是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本配穴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如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筋缩等。此法还用于治疗一些躯干病症,如腰痛前取天枢,后取肾俞。)

简答题18.如何通过辨别皮肤疱疹的性状及兼症,对蛇串疮进行辨证及配穴?答案:(疱疹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兼口苦,烦躁易怒,苔黄,脉弦滑数者,为肝胆火盛,宜配行间、侠溪穴;皮损色淡,疱壁松弛,兼胸脘痞满,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脾胃湿热,宜配阴陵泉、内庭;皮疹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或见有色素沉着,兼心烦不寐,舌紫黯,苔薄白,脉弦细者,为瘀血阻络,宜配血海、三阴交。)

简答题19.何为刺手和押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答案:(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施术的手,称为l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l押手。刺手有掌握针具,实施手法操作的作用。进针时,运用指力、腕臂力于针尖,快速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实施补泻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押手有固定腧穴的位置,能使毫针准确刺入;依托作用,使毫针有依附,力达针尖,顺利进针;辅助作用,在穴位上下循经按压,减少疼痛;循经导气。针刺操作要求进针做到轻、巧、快、弹、劲。)

简答题20.简述晕针的处理。答案:(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无效,可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简答题21.试述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在针灸治法及取穴上的不同。答案:(外感咳嗽主因感受外邪所致,治法上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为主,选穴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取背俞穴肺俞肃肺理气,取手太阴经络穴列缺配合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散风祛邪、宣肺解表,三穴配伍以建功。内伤咳嗽主因为内脏功能失调所致,因此重点调理内脏,治法上以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为主。取穴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取肺俞调理肺气,取手太阴经原穴太渊利肺化痰,取三阴交疏肝健脾、化痰止咳以奏功效。)

简答题22.什么是经络系统?答案:(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共同组成。络脉包括十五络脉以及浮络、孙络等。)

简答题23.病案分析(写出诊断、辨证分型、治法、主穴、方义及操作方法)张某,女,48岁。患冠心病数年,长期口服丹参片治疗。今日凌晨3时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呈绞痛样,不能转侧,伴胸闷、心慌、全身汗出,休息10分钟后缓解,平素患者怕冷,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微细。答案:(诊断:心绞痛。辨证分型:胸阳不振,心脉痹阻。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郄门、阴郄、膻中。方义: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郄门、阴郄分别为手厥阴经和手少阴经郄穴,活血、缓急、止痛;膻中心包之募穴,为气会,疏调气机,治心胸疾患。操作:毫针泻法。)

简答题24.简述针灸治疗术后切口疼痛的主穴有哪些,如何配穴。答案:(主穴:阿是穴、足三里、合谷、气海、三阴交。循经取穴,如阑尾炎手术后疼痛阿是穴、足三里、合谷、气海、三阴交,加阑尾穴,术后若伴有尿潴留加阴陵泉等。)

简答题25.针灸治疗月经不调应如何进行辨证?答案:(临床主要根据月经周期、量、色、质地的异常变化及兼症进行辨证。辨经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为月经先期(经早);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连续2个周期以上,为月经后期(经迟);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为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辨虚实:月经量少,质稠,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缓多属实证。月经量少色淡或色黯多属虚证。辨兼症:兼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数者为实热证;兼小腹冷痛,苔薄白脉沉紧者为寒凝证;兼少腹胀痛拒按,或胸胁乳房胀痛,苔薄,脉弦者为肝郁证。兼神疲乏力,舌淡脉细者为气虚证;兼面色少华,小腹隐痛喜按,舌淡苔薄,脉细者为血虚证;兼腰骶酸痛,舌淡脉沉弱者为肾虚证;兼经色鲜红质稠,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虚热证。)

简答题26.简述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主穴及辨证配穴。答案:(主穴:百会、四神聪、悬钟、足三里、合谷、大椎、夹脊。辨证配穴: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痰瘀阻络配膈俞、血海、丰隆;五脏不足配相应背俞穴。)

简答题27.简述针灸治疗痄腮的主穴及辨证配穴。答案:(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辨证配穴:温毒在表配风池、少商;温毒蕴结配商阳、曲池、大椎;温毒内陷配劳宫、曲泉、大敦。)

简答题28.如何用针灸疗法调和阴阳?答案:(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也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阴虚阳盛之证常采用补阴泻阳之法,阳虚阴盛之证,又常采用补阳泻阴之法进行治疗。由于阴阳之间可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于阳,治阳应顾及于阴,故又有l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

简答题29.简述针灸治疗抽搐的主穴及操作方法。答案:(主穴:水沟、合谷、太冲、阳陵泉。操作方法:诸穴采用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少商、十宣、中冲可点刺出血。)

简答题30.简述针灸治疗眩晕实证的治法、主穴与操作要点。答案:(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操作:毫针泻法。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简答题31.试分析蛇串疮初期与丹毒在病因病机、针灸治法与主穴上的异同。答案:(两者病位均位于皮肤,均与火热毒邪内蕴皮肤有关,治法上均需清热解毒。蛇串疮初期,因伴有湿邪内蕴,治疗时还需兼以利湿。丹毒多因血分有热,兼火毒侵袭,气血壅遏所致,治疗时还需活血化瘀。主穴方面,两者均选用局部阿是穴。蛇串疮还要取相应的夹脊穴,丹毒还要取督脉及手阳明经穴,如大椎、曲池、合谷、委中等。)

简答题32.针灸治疗心悸的主穴有哪些?其方义是什么?答案:(主穴: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方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胸痹的特效穴,与郄穴郄门相配,可调理心气,通络止痛。近部选用气会膻中和心的俞募穴心俞、巨阙,以宽胸理气,振奋心阳。诸穴合用,行阳通痹,使所痹之胸阳得以舒展。)

简答题33.简述针灸治疗高热的主穴及辨证配穴。答案:(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十二井。辨证配穴:风热表证配鱼际;肺热证者配少商、尺泽;气分热盛者配内庭;热入营血者配曲泽、委中、中冲、内关、十宣。)

简答题34.简述灸法的作用。答案:(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

简答题35.刘某,男,53岁,平素体虚多病,有低血压病史。近日工作忙碌,常感疲乏少力。2小时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手撒肢冷,鼻鼾息微,喉中痰鸣,汗出如油,肢体软瘫,四肢厥冷,二便失禁,瞳孔散大,脉微欲绝。请写出中医诊断(病名、证候)、治法、取穴、方义。答案:(诊断:中风(中脏腑)。证型:脱证。治法: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取穴:关元、神阙。方义:关元、神阙为任脉经穴,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元阳外脱。治宜从阴救阳,关元为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乃阴中有阳之穴;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故用大炷艾灸以回阳固脱。)

简答题36.简述针灸减肥的主穴及方义。答案:(主穴: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方义:肥胖多责之脾胃肠腑。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两穴相配,可通利肠腑,降浊消脂;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健脾祛湿,丰隆乃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为治痰要穴,两穴合用,可分利水湿、蠲化痰浊;太冲疏肝而调理气机。)

简答题37.简述针灸治疗乳痈的主穴、刺灸方法及注意事项。答案:(主穴:膻中、乳根、期门、足三里、内关、肩井、少泽。操作:毫针泻法。少泽点刺放血;膻中向患侧乳房横刺;乳根向上刺入乳房底部,肩井向前方刺入。注意胸背部及肩部穴位不能直刺或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简答题38.简述眩晕与头痛在针灸治法、取穴上的异同之处。答案:((1)治法上的异同之处:两者均要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同之处:针灸治疗眩晕以调理脏腑为重,治疗头痛以疏通经络为主。(2)取穴上的异同之处:两者针灸处方均包括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两部分。近部取穴主穴均以百会、风池为主;不同之处:针灸治疗头痛近部取穴还需配合阿是穴,远部取穴以疏通经络为主,常选输穴、络穴等;针灸治疗头晕远部取穴以调理脏腑、调和气血为主,常选原穴、背俞穴等治疗。)

简答题39.试述针灸治疗急、慢惊风在治法及主穴选择上有何异同。答案:(相同之处:治法上均重视镇惊息风,主穴均取督脉及足厥阴经穴,如印堂、太冲。不同之处:l诸暴强直,皆属于热,根据l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惊风还当针灸取穴清热开窍以治标,选取水沟、合谷等。慢惊风多由脾胃阳虚或肾阴不足,导致虚风内动,针灸治疗除镇惊息风外,还要顾护脾肾;取穴除督脉、足厥阴经穴外,还要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以益肾健脾,常用气海、足三里等穴。)

简答题40.头针操作时针刺手法有何特点?答案:(头针行针多采用快速捻转法。食指第1、2节呈半屈曲,用食指的桡侧面和拇指第1节的掌面捏住针柄,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快速旋转,捻转速度在每分钟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一般情况下,头针留针时间宜在15~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歇反复操作2~3次。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偏瘫患者在留针期间可嘱患者配合运动,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简答题41.什么是同名经配穴法?举例说明。答案:(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组成处方的方法。本法是基于同名经l同气相通的理论,即名称相同的经络相互沟通、交会。例如,太阳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简答题42.简述针灸治疗眩晕虚证的主穴及方义。答案:(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方义:风池为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血,百会升提气血,两穴相配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肝俞、肾俞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培元固本以治本;足三里补益气血。)

简答题43.简答《黄帝内经》中有关灸法的记载。答案:(《黄帝内经》在《素问middot;异法方宜论》中指出了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条件、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密切关系。此外论及了灸法的适应证、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并将针法与灸法并提。)

简答题44.简述针灸治疗带下病的主穴及方义。答案:(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方义:带脉穴为足少阳、带脉二经交会穴,是带脉经气所过之处,能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清理下焦,利湿化浊;白环俞属膀胱经,可助膀胱气化,利下焦湿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健脾利湿,固经止带,诸穴配伍,共奏利湿化浊、固摄带脉之效。)

简答题45.简述如何用挑刺法治疗麦粒肿。答案:(令患者处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在两肩胛间,第1~7胸椎两侧,探寻淡红色疹点,常规消毒后,采用三棱针或粗毫针挑刺,放出少量血液,亦可挑断疹点处的皮下纤维组织。)

简答题46.简述如何用耳针法治疗戒断综合征。答案:(耳部常规消毒后,取肺、口、内鼻、神门、皮质下、交感,每次选3~5穴,用毫针强刺激,或用压丸法,两耳交替应用。特别在有吸烟欲望时及时按压,能起到抑制的作用。)

简答题47.病案分析(写出中医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治法、针灸处方、方义及操作手法)杨某,男,4岁。1周前有感冒病史,昨日突然出现高热,体温39.1℃,左侧腮部肿胀疼痛,难以咀嚼食物,烦躁,口干咽痛,左侧睾丸肿痛,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答案:(中医病名诊断:痄腮。辨证分型:瘟毒内陷。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散结。取手少阳、手足阳明、手足厥阴经穴为主。处方: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劳宫、曲泉、大敦、蠡沟。方义:本病以腮部肿胀疼痛为主症,病位在少阳、阳明经脉,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足阳明经穴颊车,宣散局部郁滞之气血;取手少阳经络穴外关、手阳明经原穴合谷清泻两经之郁热而解毒;关冲点刺出血以利疏少阳之气机,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但本患儿还兼有烦躁、高热及睾丸肿胀疼痛的特点,为邪热由少阳内传厥阴之证,属邪热内陷证,因此取劳宫以清泻厥阴之热邪,足厥阴肝经环阴器,取曲泉、大敦、蠡沟疏通厥阴经脉以消肿止痛。操作:诸穴针用泻法。关冲、大敦点刺出血。)

简答题48.简述如何用耳针法治疗近视。答案:(耳部常规消毒后,取眼、肝、肾、心、脾、神门,每次选用2~3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简答题49.针刺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答案:(①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②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③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④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⑤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⑥针刺尿潴留等患者小腹部的腧穴时,应掌握适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