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移民论文_第1页
中国历史移民论文_第2页
中国历史移民论文_第3页
中国历史移民论文_第4页
中国历史移民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民与中国文化论文姓名:申国营移民与中国文化论文姓名:申国营班级:美术学五班学号:101014165

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历史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践和理论意义都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移民史的运动规律的认识。1、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多向移民从一些零散文字简略而间接的记载中,我们对秦统一以前一千三百多年间的移民运动的了解,较商代以前要具体丰富得多了。商、周的迁都,西周分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战所导致的疆域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那个时期移民运动的一些线索。因为这些政治、军事行动必然引发移民运动的出现。虽然这些只是当时实际存在的移民运动的一部分,要依此谈论主流移民的特征、迁移的规律,条件尚不充分。但是,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黄河中下游是移民最频繁的地区。其次,这些迁移大多具有一定规模。第三,移民由甲地到乙地的迁移时间比较短。如楚国都城由郢迁陈,就是在公元前278年这一年完成的。同时,迁都、分封的迁移距离又比较长。姜太公就是由黄河中游的关中“东就国”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楚国迁都也是由长河中游到淮河上游。第四,在这一千多年间,上述移民不像后世移民那样存在一个持续、稳定的主要流向。另外一些未被文献记载而又实际存在的移民的情况,虽然目前我们对之极不了解,但是从如下两个前提可以作点合理的推断。(1)到战国中期,人口约在二千万以上。(2)他们分布在北起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地旷人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当然,在此地域之外肯定还有人类活动存在,但人口密度只会更小。从商、周都城以及绝大部分诸侯国地理位置来看,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为又一突出特点。那么,在人口分布比黄河中下游稀疏得多的其他地区内所发生的移民运动,因人口规模小,空旷地更多而谋生容易,其迁移规模、迁移距离理应比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要小要短,而且更为繁杂无序。2、秦统一到宋朝由北向南的移民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为基础统一了全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首次进行了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加强了对人口这种最基本的战略资源的管理。于是,有关人口运动的记载,秦及以后各朝日益丰富、详细,移民运动也随之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移民运动频繁而复杂。在西汉,关中地区有关东迁入关中和关中向外迁移的移民,西北地区有汉民族的徙边屯戍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徙,东南、西南、东北也都有移民运动发生。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中原民众纷纷外逃,大致有七个迁移方向:益州、荆州、江东、幽州、辽东、鲜卑、交州。而河陇一带的羌族则内徙关中等地,参与逐鹿中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魏、蜀、吴为了巩固其政权,相互掠夺交界地带的汉族和羌、氐等族民众,强制向冀州、江东、益州迁移。西晋统一时期,中原因连年战乱,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北方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慕化”降附,请迁内地,与部分从南方返迁的汉族民众一道,为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魏晋时期,东北的鲜卑族一批又一批迁到了西北地区,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推动了北方人大批涌向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南移潮一直持续到刘宋。在北魏与齐、梁、陈南北对峙之世,江、淮一带民众又多被掠北迁,孝文帝的改革也促使一些避难江东的中原士族相率慕化北归。北方和东北边外的匈奴、鲜卑、高车、柔然,西北的氐、羌等族一批又一批迁入中原。而已居内地多年的各族民众又由于种种原因,在内地来回迁徙,或返迁边疆。唐朝前期,因隋末动乱而迁入北方边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安史之乱”使中原大地再次成为主战场,人口大量迁出。“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两宋时期,宋金、宋元的对峙,一次又一次促成北方民众南迁。同时,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渐渐在中原定居下来。从上述列举中,已经可见这个时期移民次数之多。那么,哪些移民是主流移民,代表了时代的特征呢?谭其骧先生在总结“永嘉之乱”以后的人口迁移特点时明确指出:“南渡乃是正流”。其实,不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人南迁为主流移民,被虏北迁和慕化北归的移民难以与之相比,就是秦汉和隋唐两宋的所有移民中,北人南迁也是“正流”,其他移民都只是支流。此为学术界之共识。由北向南的迁移,是从西汉末年开始的,基本结束于南宋,持续了一千多年。其中,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的南迁,两宋之际的南徙,是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三次。每次又可分为若干阶段,高朝起伏。移民规模之大,可从西晋永嘉之后九十万人南迁、南方六人中有一个为北方移民,以及靖康之乱造成五百万人南下窥见一班。移民迁出地几乎包括今北方各省,又以黄河中下游之河南、山东、陕西为多。这些移民在一千多年里沿着相同的迁移路线,迁入了上至四川盆地,下至江东的长江流域,下游的江东又为主要迁入区。还有一些北方移民一直南迁到了岭南。3、元明清时期由东向西的移民较之此前和以后的移民运动,有关这个时期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着名的移民运动(如两湖移民)因官方文献的严重缺载,研究进展缓慢,已有的成果与其实际地位很不相称。因此,这里不得不较多地引述文献来考察主流移民的特征。(1)《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食货志记载了明朝十几次移民的情况。洪武三年(1370)六月,“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洪武四年(1371)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徙泽、潞民无产业者垦河南、北田。”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徙江南民田淮南。”洪武年间,还曾“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屡徙浙西及山西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徙其家以实京师。”永乐元年(1403)八月,“徙直隶江苏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实北京。”永乐二年(1404)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永乐三年(1405)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永乐年间还“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二县厢长,附籍京师。”从这些记载看,明代移民集中在洪武、永乐年间,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向南北二京和朱元璋故乡凤阳迁移的内聚型移民,一类是自狭乡到宽乡的开发型移民,一类是戍边卫所移民。其规模在数万和数十万之间。其中,“洪洞移民”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它实际始于金朝天辅年间。金太祖定山西后就曾徙其实上京。而明初洪武、永乐年间为其高潮所在。前述洪武九年、二十一年、永乐二年、三年、十四年之山西移民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山西移民多出自晋中与晋南的太原、平阳、泽州、潞州、辽州、汾州、沁州等府,主要迁往北京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由于政府的移民机构设在平阳府洪洞县,移民在此办理迁移手续,出发前往各地,于是相沿成语,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心目中故乡的商标。永乐以后,“洪洞移民”便基本结束了。从其高潮看,持续了近五十年。向云南的移民也较突出,主要形成于洪武年间,以卫所军人及其眷属的身份出现,移民数量近百万。(2)当明朝政府有组织地进行上述移民时,以今湖南、湖北为轴心,也在展开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民间广为流传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谚就是对它的称誉。一个“填”字突出了它的地位。由于这场移民运动的主体为社会下层民众,迁入地也非京畿重地和重要边陲,故《明史》、《明实录》等官方文献对其严重阙载。族谱和地方志成了我们认识这场移民运动基本情况的主要依据。笔者据此进行的专题研究获得如下认识。这场移民运动分迁入两湖和迁出两湖两个部分。迁入的过程发端于唐代,真正形成声势则是在元末,结束于清中期。其间高潮迭起,元末明初的移民最为壮观。民国二年《胡氏族谱》卷一五分合修谱总序有这样一段描述:洎乎元明革命,赣省兵燹迭见,人民不遑宁处,其由江右而播迁荆楚者,几如江出西陵〔雄案:西陵峡〕,其奔流放肆大〔雄案:原文如此〕,南合湘、沅,北会汉、沔,其势益涨。而其源则固同发于岷山也。永乐到明末农民起义之前的两百多年迁移比较平缓,持续不断。明末农民起义后,再次把迁入两湖推向高潮。魏源在其《湖广水利论》中言: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迁出两湖的过程比魏源的了解要早得多,两湖在元代就有了向四川的移民。魏源了解的只是迁出过程的最大高潮期。另据民国十九年《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九功亮公传记载:四川经明季流贼之乱,杀戮惨酷,居人死亡殆尽。川东各属尤空旷,草蓬然然植立,弥山满谷,往往横亘百数十里无人烟。康熙中,地方既敉平,大吏乃招两湖商农实之。荆楚间人前往懋迁及占籍者,所在多有。同书卷首序又称:清雍、乾间,湖南北人率溯江西上,徙家受田,不数传蔚为大姓巨室者,所在皆者。到道光、咸丰年间,迁出也进入了尾声。从迁入和迁出最大移民高潮的时间看,两个过程存在明显的相继性。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非常鲜明。迁入今湖南、湖北的移民来自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贵州、山东、河北、河南、内蒙、陕西、山西、福建、广东等十四个省区。黄河流域和岭南的移民约占移民总数的10%,长江流域占90%。而上游四川、贵州移入者也不多,绝大部分长江流域移民来自中下游的江西几省。其中,江西又占长江流域移民总数的90%。这些江西移民集中迁自开发程度高的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区。两湖向外移民其迁入地有四川、陕西(陕南汉中、安康地区)、贵州、云南、广西、江西、安徽、江苏等八省。向长江下游三省的移民只是一种回流,规模很小。上游的四川、陕南、贵州、云南才是主要迁移方向,四川迁入的移民又最多。因此,两湖移民运动在地理上主要表现为长江流域内的由东向西迁移。如果再考虑到两湖向四川等省移民的同时,江西、安徽等省移民也向西延长了迁移路线,而且在迁入四川的十几个省移民中,以两湖为主体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这些背景因素,完全可以说,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反映了长江流域内的迁移大趋势。(3)在清朝不仅长江流域移民频繁,关东、口外、台湾等边疆地区也开始成为移民的热点区。清顺治年间曾以优惠条件吸引关内汉族民众到辽东耕垦,到康熙七年(1668),又以东北为满族“龙兴之地”废止了招民开垦例,推出了封禁政策,以保“圣地”之纯洁。乾隆、嘉庆年间又多次重申前禁。虽然仍有汉人冒险闯关外,封禁政策还是发挥了约束向关外移民的作用。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东北除奉天的内地移民较多外,吉林、黑龙江地区长期维持着人烟稀少的状况。直隶、山西等省长城口外的蒙古族游牧区在康熙年间有十余万山东移民前往耕垦。其后,山西、直隶民众也加入了开垦队伍。这些人多春去冬归,定居者为少数。乾隆十三(1748)清廷始限令汉人将所典蒙古地亩归还原主。三十七年(1772)又限止口内汉人到蒙地。嘉庆十二年(1807)申令不准私行耕种租佃撂荒。一系列措施也使向口外的移民受挫。向台湾的移民始于明后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反清的郑氏政权以前,移民被严厉查禁。解禁后,福建、广东的移民才又不断迁入台湾西部平原。乾隆年间台湾已有“闽人约数十万,粤人约十余万。”到嘉庆年间,台湾人口已接近二百万,大部分当为闽、粤移民。清朝的这些移民运动相对它们后来的发展,还只是一个序幕(台湾除外),没有形成大的气候。综观元明清时期的主要移民运动,两湖移民的地位十分突出。论时间,两湖移民运动持续最长。明代的其他移民多在洪武、永乐年间,“太祖时徙民最多”〔38〕。即使“洪洞移民”从金朝起算也只有三百年。显然它们是无法与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的两湖移民运动相比的。清代出现的沿边移民同样如此。论规模,两湖移民的数量最大。明清时期其他移民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远比两湖移民逊色。两湖移民的数量究竟有多少?目前尚难弄清。不过可以通过家族作一间接的估测。湖南、湖北有92%为移民家族,那么其人口的90%左右也当为移民和其后裔。明万历年间两湖人口不少于一千二百万,其中的一千万应是非土着籍居民和其后裔。虽然尚不能把原始移民和后裔析离开来,做进一步估算,但是从人口规模上不难看出迁入两湖的移民队伍之庞大。而长江上游四川几省接受的两湖籍移民肯定在百万以上。康熙年间,两湖仅宝庆、武冈、沔阳几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就“不下数十万”。如果把雍正、乾隆移民高潮的移民也包括在内,保守地估计迁入四川的移民就在百万以上。湖南、湖北以及四川几乎是移民的社会,这种现象在同时期的其他地区是不存在的。论地域,元明清时期的主要移民运动都存在跨大地理区的现象,两湖移民与其他移民不同的是,来自主要迁出地的移民的主要迁移方向很突出很稳定。江西移民绝大部分迁入两湖,而湖南、湖北移民又主要迁往四川。合而论之,由江西而湖南、湖北,由两湖而四川这由东而西的迁移,表现了极强的惯性。相反,如洪洞移民则缺乏这个主要的迁移方向。因此,应该说两湖移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移民,它所表现的由东向西的迁移特征其意义超出了本流域的范围,具有全国性,即改变秦汉以来由北而南的主流移民方向。4、近代沿边多方向的移民随着内地人口的迅猛增长,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开发空间的缩小(两大流域的平原、丘陵已很少开发的余地),城镇经济的发展,边疆局势的紧张,清道光以后,向关外、向外口、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在东北,由于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轻易地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清廷内外出现了“移民实边”的议论,封禁政策渐渐松驰。光绪年间,东三省全部开禁。一时间络绎不绝的移民似潮水般涌向关外,东三省人口迅速增长。奉天咸丰初年的人比乾隆后期增长了三倍多,吉林增长了二倍多。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奉天人口又由咸丰十一年(1861)的2827万增加到4957万,吉林由33万增长到779万。东三省人口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已达1445万,四年之后(宣统三年,1911)又上升到1841万。这惊人的变化主要靠移民来实现。到了民国时期,“闯关东”之潮有增无减,而且多向北部之吉林、黑龙江扩散。如黑龙江在民国七年到国民十一年间,迁入人口706万;民国十二年到十九年间,又迁入187万。在民国十二年到民国十九年的八年中,移入东三省的人口有三百万。〔45〕东三省的总人口也由民国十年的2,315万增长到民国十九年的2,919万。“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籍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口外蒙地也以同样原因于光绪年间开禁放垦,哲里木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