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检测项目实施方案_第1页
防雷检测项目实施方案_第2页
防雷检测项目实施方案_第3页
防雷检测项目实施方案_第4页
防雷检测项目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工作方案 2一、防雷装置检测相关规范 2二、检测要求及方法 3三、检测流程 18四、检测操作规程 23五、项目实施、现场检测流程图 26第二节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 27一、建筑物的几何尺寸 27二、接闪器类型 28三、接闪器有效高度 28四、接闪器规格 30五、接闪器网格尺寸 30六、均压环垂直距离 31七、引下线 31八、突出屋面的金属物是否接地 32九、突出屋面非金属是否受防雷保护 32十、按地电阻的测量 33十一、按地体规格测量 34十二、屋面放散管及室内设计是否接地的检查 35十三、平行管、线跨接间距 35十四、架空管、线接地间距测量 35十五、低压线路埋地长度的测量 36十六、低压线路埋地长度的测量 36十七、线路如何端金属管线是否接地的检查 36十八、电源入户处是否安装避雷器检查 37十九、避雷器接地电阻的检测 37二十、避雷器启动电压、漏电流的检测 37二十一、复核、确认并签字。 37第三节分析处理 38一、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 38二、数据处理 39三、出具检测报告 40四、服务评价和跟踪回访 41五、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 41第四节检测进度控制和保证措施 43一、计划工期 43二、确保服务进度的技术组织措施 43第一节工作方案一、防雷装置检测相关规范我单位严格按照下列国家技术标准要求进行现场检测,对检测过程中发现检测不合格的检测部分,提出相应整改意见,并提交给招标人。《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检测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防雷装置检测服务规范》(GB/T32938-2016)《防雷安全管理规范》(QX/T309-2015)《电涌保护器测试方法》(QX/T108-2009)《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QX/T186--2013)《防雷装置定期检测报告编制规范》(QX/T232--2014)《防雷装置检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QX/T319--2016)二、检测要求及方法(一)接闪器1.要求(1)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建筑物防雷类别避雷针滚球半径/m避雷网网格尺寸/m×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5×5或6×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10×10或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50≤20×20或24×16(2)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中第四章的有关要求,如接闪器腐蚀残存截面积不应小于原截面积的三分之二。避雷带敷设应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间距应均匀,固定可靠,避雷带支持件间距应符合水平直线距离为0.5m~1.5m,其高度不应小于150mm。每个支持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2.接闪器的检查(1)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避雷引下线电气连接。(2)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的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是否锈蚀。避雷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避雷带支持件的水平间距和高度是否符合要求,水平直线距离为0.5m~1.5m,其高度不应小于150mm。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规定的49N的垂直压力。(3)首次检测时应检查避雷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本规程表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网、线)与风帽、放散管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50057第3.2.1条第六款和第七款中的规定。(4)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然后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5)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接闪器的规格尺寸,应符合GB50057第四章的要求。(6)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不带铠装不埋地敷设和铠装不接地电缆的其它电气线路。(7)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高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高度以上时,防侧击和等电位保护措施,应符合GB50057第3.2.4条第七款,第3.3.10条和第3.4.10条中的规定。(8)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高层建筑物不应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内钢筋做为暗敷避雷带。(二)引下线1.要求(1)引下线的布置:引下线般采用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它金属构件敷设。引下线一般不应少于两根,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引下线可沿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屋角外墙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注: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2)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中第四章第4.2.1条和第4.2.2条的规定。(3)对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具体要求。1)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见下表。建筑物防雷类别引下线间距/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52)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3)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架组成的钢筋混凝士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2.引下线的检查(1)首次检测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纪录。(2)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平直,无急弯。卡钉是否分段固定,且能承受49N(5Kg)的垂直拉力。引下线支持件间距是否符合水平直线部分0.5m~1.5m,垂直直线部分1.5m~3m,弯曲部分0.3m~0.5m的要求。检查引下线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是否锈蚀,油漆是否有遗漏及近地面的保护设施。利用建筑物内钢筋做为暗敷引下线的检查方法正在研究中。(3)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每相邻两根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记录引下线布置的总根数,每根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顺序编号检测。(4)首次检测时应用测量每根引下线的尺寸规格。(5)检查明敷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测量明敷引下线与附近其他电气线路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1m.(6)检查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GB50057中第4.2.4条的规定。(三)等电位连接1.等电位连接的基本要求(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2012规范第一类建筑物防雷措施的规定。(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2012规范第二类建筑物防雷措施的规定。(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2012规范第三类建筑物防雷措施的规定。(4)信息技术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2012规范第5章的要求。2.等电位连接的检查和测试(1)大尺寸金属物的连接检查与测试检查设备、管道、构架、均压环、钢骨架、钢窗、放散管、吊车、金属地板、电梯轨道、栏杆等大尺寸金属物与共用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2)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的检查和测试检查平行或交叉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规定要求值时的金属线跨接情况。如已实观跨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3)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等连接物的检查和测试检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中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当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检查是否有跨接的金属线,并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4)总等电位连接带的检查和测试检查由LPZ0区到LPZ1区的总等电位连接状况。如已实现其与防雷接地装置的两处以上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5)低压配电线路埋地引入和连接的检查与测试检查低压配电线路是否全线埋地或敷设在架空金属线槽内引入。如全线采用电缆埋地引入有困难,应检查电缆埋地长度和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使用的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等接地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6)第一类和处在爆炸危险环境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外架空金属管道的检查和测试。检查架空金属管道进入建筑物前是否每隔25m接地一次,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7)建筑物内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检查和测试检查建筑物内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与建筑物内钢筋就近不少于两处的连接,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8)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连接和检查和测试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LPZ0区与LPZ1区界面处与总等电位连接带连接,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9)穿过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导电物连接的检查和测试所有穿过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导电物均应在界面处与建筑物内的钢筋或等电位连接预留板连接,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10)信息技术设备等电位连接的检查测试检查信息技术设备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应检查连接的基本形式,并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如采用S型连接,应检查信息技术设备的所有金属组件,除在接地基准点(ERP)处外,是否达到规定的绝缘要求。(11)等电位连接的过渡电阻的测试采用空载电压4至24V,最小电流为0.2A的测试仪器进行检测,其过渡电阻值一般不应超过0.03Ω。3.SPD配置和接线的检查(1)用N-PE环路电阻测试仪。测试从总配电盘(箱)引出的分支线路上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之间的阻值,确认线路为TN-C或TN-C-S或TN-S或TT或IT系统。(2)检查并记录各级SPD的安装位置,安装数量、型号、主要性能参数和安装工艺(连接导体的材质和导线截面,连接导线的色标,连接牢固程度)。(3)对SPD进行外观检查:SPD的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SPD的标志应完整和清晰。(4)测量多级SPD之间的距离和SPD两端引线的长度,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5)检查SPD是否具有状态指示器。如有,则需确认状态指示应与生产厂说明相一致。(6)检查安装在电路上的SPD限压元件前端是否有脱离器。如SPD无内置脱离器,则检查是否有外置脱离器,检查安装在SPD前端的熔断器的熔断电流是否与设计相一致。(7)检查安装在配电系统和信号系统中的SPD的Uc值应符合表3A和3B的规定要求。(8)检查SPD的配置和要求是否符合本规程要求或设计要求。(9)检查SPD安装工艺和接地线与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过渡电阻。4.低压电源SPD的测试(1)SPD运行期间,会因长时间工作或因处在恶劣环境中而老化,也可能因受雷击电涌而引起性能下降、失效等故障。因此需定期进行测试。如测试结果表明SPD劣化,或状态指示指出SPD失效,应及时更换。(2)泄漏电流I1e的测试。除电压开关型外,SPD在并联接入电网后都会有微安级的电流通过,如果此值偏大,说明SPD性能劣化,应及时更换。可使用防雷元件测试仪或泄漏电流测试表对限压型SPD的I1e值进行静态试验。规定在0.75U1mA下测试。合格判定:当实测值大于生产厂标称的最大值时,判定为不合格,如生产厂未标定出I1e值时,一般不应大于20μA。SPD漏电流在线检测方法在研究中。(其值有阻性电流和容性电流一般在mA级范围内)。(3)直流参考电压(U1mA)的测试1)本试验仅适用于以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为限压元件且无其它并联元件的SPD主要测量在MOV通过1mA直流电流时,其两端的电压值。2)将SPD的可插拔模块取下测试,按测试仪器说明书连接进行测试。3)将测试仪器的输出电压值按仪器使用说明及试品的标称值选定,并逐渐提高,直至测到通过1mA直流时的压敏电压。4)对内部带有滤波或限流元件的SPD的测试方法,在研究中。5)合格判定:当U1mA值不低于交流电路中U值1.86倍时,在直流电路中为直流电压1.33至1.6倍时,在脉冲电路中为脉冲初始峰值电压1.4至2.0倍时,可判定为合格。也可与生产厂提供的允许公差范围表对比判定。(四)电磁屏蔽1.建筑物、房间以及线路的屏蔽措施要求(1)建筑物的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件等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以形成格栅形大空间屏蔽。(2)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3)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两端应电气贯通,且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4)屏蔽结构可分为网型和板型两种。网型屏蔽是采用金属网或板拉网构成的焊接固定式或装配式金属屏蔽,如利用建筑物内钢筋组成的法拉弟笼或专门设置的网型屏蔽室。板型屏蔽是采用金属板或金属薄片构成金属屏蔽,板型屏蔽效果比网型屏蔽较好。屏蔽材料宜选用铜材、钢材或铝材。选用板材时,其厚度宜为0.3mm~0.5mm间。选用网材时,考虑网材目数和增设网材层数。在门、窗的屏蔽中,采用钢网屏蔽玻璃。2.电磁屏蔽的检测方法(1)用毫欧表检查屏蔽网格、金属管、(槽)防静电地板支撑金属网格、大尺寸金属件、房间屋顶金属龙骨、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金属门窗、金属格栅和电缆屏蔽层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值不宜大于0.03Ω。用卡尺测量屏蔽材料规格尺寸是否符合本规程的要求。(2)计算建筑物利用钢筋或专门设置的屏蔽网的屏蔽效率,电磁场屏蔽的计算方法。(五)接地装置1.要求(1)共用接地系统的要求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接地装置有独立接地要求外,其他建筑物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线(PE)等与外部防雷装置连接构成共用接地系统。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2)独立接地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50057第3.2.1条第五款的规定。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在防雷接地装置独立设置时,地中距离应符合GB50057第3.3.4条和第3.4.2条的规定。(3)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应符合GB50057的规定。(4)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的要求。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下表。接地装置的主体允许值/Ω接地装置的主体允许值/Ω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10*天气雷达站共用接地≤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10*配电电气装置总接地装置(A类)≤10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30*配电变压器(B类)≤4汽车加油站、加气站防雷装置≤10*有线电视接收天线杆≤4电子计算机机房防雷装置≤10*卫星地球站≤5*:凡加*者为冲击接地电阻值。注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波侵入时,距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每隔25m接地一次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20Ω。注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波侵入时,架空电源线入户前两基电杆的绝缘子铁脚接地冲击电阻值不应大于30Ω。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注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属于GB50057第2.0.4条第二款的建筑物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注4:加油加气站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注5:电子计算机机房宜将交流工作接地(要求≤4Ω)、交流保护接地(要求≤4Ω)、直流工作接地(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接地电阻值)、防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要求≤1Ω。注6:雷达站共用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小于100Ω·m时,宜≤1Ω;土壤电阻率为100Ω·m~300Ω·m时,宜≤2Ω;土壤电阻率为300Ω·m~1000Ω·m时,宜≤Ω;当土壤电阻率>1000Ω·m时,可适当放宽要求。注7:按GB50057规定,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在一定的土壤电阻率条件下,其地网等效半径大于规定值时,可不增设人工接地体,此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5)人工接地体材料要求见GB50057第4.3.1条中的规定。(6)应对土壤电阻率ρ进行检测。注:按照GB50057-94规范附录进行测量。2.检测(1)检查1)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纪录;检查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安装位置;检查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安装方法。检查接地装置的材质、连接方法、防腐处理。2)检查接地装置的填土有无沉陷情况。3)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4)首次检测时应检查相邻接地体在未进行等电位连接时的地中距离。(5)检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与树木之间的净距是否大于5m。6)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的跟踪检测在研究中。(2)用毫欧表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为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是否达到本规程规定的共用接地系统要求或独立接地要求,首次检测时应使用毫欧表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测量。如测得阻值不大于1Ω,则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偏大,则判定各自为独立接地。(3)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测量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测量常用三极法和使用接地电阻表法,其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阻值,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本规程附录B(规范性附录)的规定进行换算。三极(G、P、C)应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地网,应避免平行布置。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1上的被测接地装置G,测量用的电压极P和电流极C。三极(G、P、C)应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地网,应避免平行布置。图中测量用的电流极C和电压极P离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dGc=(4~5)D和dGp=(0.5~0.6)dGc,D为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为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时,可把电压极沿测量用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Gc的5%,测量电压极P与接地装置G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位置作为测量用电压极的位置。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值UG和I代入式RG=UG/I中去,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RG。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为了得到较可信的测试结果,宜将电流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电压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在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dGc取(4~5)D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Gc可以取2D值,而dGP取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Gc可以取3D值,dGc值取1.7D值。使用接地电阻表(仪)进行接地接地电阻值测量时,宜按选用仪器的要求进行操作。(六)金属管道接地(1)检测金属管道的接地电阻值;(2)检测金属管道的等电位连接;(3)检测连接带的防雷措施、腐蚀程度,计算腐蚀度。(七)冷却塔(1)根据冷却塔位置、高度计算水塔是否在LPZ0B区内;(2)检测冷却塔的接地电阻值;(3)检测冷却塔的等电位连接;(4)检测等电位连接带的防腐措施、腐蚀程度,计算其腐蚀度。三、检测流程(一)检测基本方法检测方法:包括查阅资料、检查观感质量、测量技术参数及分析处理。1.查阅资料指查阅设计图纸、隐蔽工程记录及竣工图等相关资料。2.检查观感质量指对各种防雷装置及措施的外露部分观感质量进行检查并记录和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3.测量技术参数指运用各种仪器、仪表设备对防雷装置各种技术参数进行测量、读数、记录。4.分析处理指对各种技术参数的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处理并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二)检测前的准备1.前期准备阶段(1)接受检测任务,了解被检单位的情况。这是一件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制定检测方案、签订协议、检测实施等后续工作的铺垫,应了解其大概情况,如具体地址、规模、性质、土壤类型、检测场所环境等。(2)检测计划:由现场检测技术负责人制定,并以书面方式通知施工方、建设方,施工到在哪些部分、哪些环节时,施工方必须通知检测站及时进行检测,作好原始记录资料;(3)项目熟悉: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检测人员熟悉检测项目的技术说明,这部分是熟悉的重点,是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检测人员必须了解相关国家标准对各个检测项目的强制性指标要求。(4)责任落实:项目的防雷装置的施工,由土建施工方在负责,根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原则,按照检测协议约定,具体落实检测人员工作职责,保证整个检测过程、检测资料的完整性,防雷装置符合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5)检测记录表格准备:相关检测记录表格准备,根据新建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准备一套从基础测试开始到工程竣工止的完整检测表格,并指定专人保管。(6)制定检测方案。(7)签订检测协议或合同,也可以是委托书形式。(8)配备人员。根据被检单位的性质、行业特点,配备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检测技术人员。(9)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与被检单位有关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规范、规定,包括国家标准规范、行业规范、地方标准以及有关的安全程序、操作规程等。(10)准备仪器。不同的设备、设施所需的检测设备也不同,根据检测对象,准备并检查检测主、备用仪器设备,保证在检定合格有效使用期内并能正常使用。(三)现场检测阶段1.到达受检单位,主动向被检单位出示有关证件。2.查阅本次检测对象的防雷工程技术资料和图纸,了解并记录受检单体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后果,确定其防雷类别、防雷区划分和应检测项目。3.巡视受检单体及周边环境,根据所使用仪器的测试原理和要求,合理布置接地电阻测试仪辅助桩位并连线,再次检查仪器设备,记录接地电阻测试仪型号名称及检测辅助桩位。4.进行现场检测并记录数据。根据确定的检测项目,按先检测外部防雷装置,后检测内部防雷装置的顺序,由检测人员对建(构)筑物、设施的防雷装置的观感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并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测量,同时进行接地电阻或过渡电阻测试点取样并绘制测点平面示意图,对测点进行标注和编号后进行接地电阻、过渡电阻等测量,测量结果一读数经复核无误后按要求记入相应的原始记录表。5.复核、确认并签字。现场检测完毕,对仪器设备再次进行检查,确认其正常,由测试取样者、测试者、记录者对原始记录进行校对和复核后,在指定的主检与复核处签字。同时对现场检测当场发现并能确定的防雷装置缺陷进行汇总,形成存在问题通知书交受检单位现场负责人,由受检单位现场负责人对检测结果进行确认后在指定处签字。(三)分析处理阶段1.整理检测数据,出具相关检测文书。对检测原始记录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和处理后,根据相应的技术标准进行判定,对新确定的存在的问题编制并出具存在问题通知书;对于定期检测或竣工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对于整改后进行的复检,编制并出具复检意见书。2.审核、签发相关检测文书并盖章。3.登记、发送相关检测文书,并建立档案。(四)服务评价和跟踪回访阶段1.在被检单位领取检测报告等文书时,请被检单位填写防雷检测工作作风、服务质量评价表,收回评价表并建立台帐档案。2.我机构管理人员通过电话或上门了解或邀请召开座谈的形式,按不低于30%的比例对检测活动进行服务跟踪回访。(五)检测的实施1.主动同被检单位(或称客户)出示有关证件和文件,证件包括工作证、上岗证、执法证、收费员证、电工证等,主动向被检单位出示证件是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也是防雷检测规范化中的不可缺少的一步。文件一般包括检测协议或合同、法规性文件、地方法规、《气象法》、规范等。2.查看有关图纸、询问有关情况,防雷装置有些是隐蔽工程,在检测中是不可能检测到的,如地网的做法、屏蔽的网格尺寸、墙内或地下接地体及其材料规格等。这就需要通过查看图纸、询问等方式来获得有关情况。3.实施检测,检测可分为检查和测量两部分,检查是定性的,而测量则是定量的。测量项目主要有接地电阻值、避雷带和引下线的截面积、焊接长度、引下线的间隔距离、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电涌保护器的引线长度、土壤电阻率等。检测结果和数值务必记录清楚,便于整理。请被检单位的有关负责人陪同检测,则可以少走弯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4.写出现场报告或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在检测结束后,在现场马上写出现场报告或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这样有利于隐患被尽快地整改。(六)总结和复检1.整理检测的数据和结果,对所测数据进行误差订正,一般仪器所测得的数值都需要进行误差订正;进行必要的计算。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应找出相应的规范中的内容,并将规范的要求和问题一起写进报告。2.写出隐患的整改方法、措施或方案,这是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检测结束后,在现场马上写出现场报告或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这样有利于隐患被尽快地整改。3.报告的填写要规范,一式两份或多份,便于我单位和被检单位存档。4.报告的签发:报告填写完毕后,报送技术负责人审核,审核无误后,由技术负责人签发。报告的发放要有严格的登记制度。5.报告的存档:将报告进行编号(报告的编号工作也可以在报告的签发之前进行)、分类、存档。6.复检:如果在检测中发现存在隐患,应责令被检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后应进行复检,复检的程序基本同上。四、检测操作规程(一)仪器要求1.按检测要求配备设备。2.爆炸和火灾场所应使用防爆检测设备和防爆对讲机。3.检测人员应充分了解标识状态,当标识模糊、过期、脱落,应与设备管理员联系。仪器设备的状态标识如下:(1)合格标志(绿色);(2)准用标志(黄色);(3)停用标志(红色)。4.做好仪器设备使用前后状态的记录,检测时按仪器设备作业指导书操作。(二)检测要求1.定期检测(1)进人检测现场,组长应与用户单位有关人员进行联系,得到认可后,按与用户单位协商制定的现场作业方案进行检测。(2)现场检测时一般按先检测外部防雷装置,后检测内部防雷装置的顺序进行。(3)每一项检测需要有2人以上共同进行,每一个检测点的检测数据需经复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表。(4)首次检测应测量现场建(构)筑物的几何尺寸,准确绘制平面示意图,反映各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后续检测时,对变化的建筑物应进行补充和修改。(5)首次检测应按GB50057-2010第3章的规定对现场建(构)筑物进行分类。(6)首次检测应按GB50057-2010,6.2的规定对现场建(构)筑物进行防雷区的划分。(7)各类防雷建筑物的检测要求和方法应符合GB/T21431的规定。(8)高层建筑物的检测要注意以下两点:1)以过渡电阻方式检测时,应把第一基准点与大地电阻做测试,确认该基准点符合接地要求,能作为第一基准点使用;在同一幢楼内移动检测,选用若干基准点,应均与第一基准点作过渡电阻测试,以保证它们符合接地要求;2)防侧击雷检测时,应标示栏杆、窗框、阳台等的确切位置。(9)电子信息系统检测要求应符合GB50343的规定,检测内容包括:1)雷电防护等级的确定;2)等电位连接系统(S型星形结构、M型网状结构和组合式结构);3)共用接地系统(机房内需接地的各种设备、保护线、连接带及各种接地装置);4)屏蔽系统;5)合理布线系统;6)电涌保护器(技术参数、连接线材料规格和长度、显示窗色标、安装距离);7)各类机柜(机架)外壳接地;8)各类金属操作台接地;9)静电地板龙骨架接地;10)金属线槽和线管接地;11)等电位连接带接地;12)金属门、窗接地。(10)检测人员应将各项检测结果与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各检测项目是否合格。(11)检测原始记录表和存在问题意见书应按规定要求填写。存在问题意见书的内容应与用户单位有关人员沟通。(12)检测结束后应填写《检测服务质量征询单》,以便于检测服务质量回访。五、项目实施、现场检测流程图1.项目实施流程图2.现场检测流程图如下:第二节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一、建筑物的几何尺寸表征建筑物外形构造特点,同时也可为避雷装置检测提供有关参数确定或判定依据的建筑物的长、宽、高、半径等。1.天面尺寸的测量按照“常见天面形状测量示意图”测量天面尺寸2.高度按照“高度测量示意图”测量建筑物高度。3.建筑物几何尺寸的测量要求(1)单位:m,仪器:皮尺(长、宽、高),准确度0.01m(高,准确度0.2m,量程0-70m)。量0-50m,视距测高仪(2)天面尺寸在参考设计图的情况下在地面进行测量,有特殊造型天面时才在天面测量。(3)地面测量长、宽规定在距地1.2m高处测量,皮尺应保持平直,用皮尺测高时应保持垂直,用皮尺测量几何尺寸时必须两人读数,当两人读数误差小于±0.1m时,只作一次测量并记录,误差大于±0.1m时,应复测,直至满足误差要求。用视距测高仪测量高度时,至少选两档测距测量,两次测量误差小于±0.2m,否则复测,直至满足误差要求。(4)判定:建筑物几何尺寸没有标准,不作是否合格判定。二、接闪器类型接闪器类别有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等,根据设计图和现场目测确定同一建筑物可选用不同类型的接闪器,故接闪器只作记录,不作判定。三、接闪器有效高度按闪器有效高度指接闪器高出被保护物平面的高度。1.避雷针有效高度=避雷针高度-被保护物的高度。2.避雷针高度、被保护物高度单位为m,用视距测高仪测量,准确度0.2m,同一目标须选两档测距测量,两次测量误差应小于±0.2m,否则复测。测量人应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对避雷针和被保护物进行测量。3.避雷线的有效高度=避雷线最低点距地高度-被保护物高度。4.避雷线最低点的投影点即是避雷线两支杆的最低的所在点,按上述方法,用视距测高仪即可测出避雷线最低点和被保护物的高度。测量方法及要求同前。5.避雷带的有效高度:避雷带的有效高度是避雷带高出被保护屋面的高度。对于平物屋面的避雷带,其高度规定只能在0.1-0.3m之间,对敷设在女儿墙上的避雷带,其高出女儿墙的高度没有标准。6.平屋面避雷带高度用钢卷尺或皮尺测量,准确度为0.001m,长边每隔10-15m选一点测量,短边只选一点测量,每点测量误差应小于±0.005m,否则复测。女儿墙避雷带不作高度测量。7.避雷针、避雷线以及非平面避雷带高度只是作为计算保护范围的基本参数,不作是否合格判定;新建建筑物屋面避雷带有效高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年检建筑物屋面避雷带高度应一致,无高低不一致现象,否则判定为不合格。四、接闪器规格1.避雷针应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针长1m以下时,圆钢直径≥12mm,钢管直径≥20mm;针长1-2m时,圆钢直径≥16mm,钢管直径≥25mm;烟囱顶上的针,圆钢直径≥20mm,钢管直径≥40mm。2.避雷网和避雷带的材料及规格避雷网和避雷带应采用圆钢或扁钢,其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圆钢直径≥8mm;扁钢截面≥48mm2;厚度≥4mm。3.烟囱顶上的避雷采用圆钢扁钢圆钢直径≥12mm;扁钢截面≥100mm2;厚度≥4mm。4.用游标卡尺测量,准确度0.02mm,避雷针直径应作两次重复测量,其误差小于0.1mm,否则复测,避雷带规格测量长边至少每隔15--20m选一点,短边至少选一点测量,每一测点应作两次重复测量,其误差小于0.1mm。5.避雷针直径满足其最小规格要求时,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不合格。当避雷带任一边测量结果达不到最小规格要求时,即判定不合格五、接闪器网格尺寸1.规格要求,一类≤5mX5m或4mX6m,二类≤10mX10m或≤8mX12m,三类≤20mX20m,或当宽度不超过20m时,天面四周设环形避雷带。2.测量仪器为皮尺,准确度0.01m,测量误差为0.05m。3.测量时同一天面应选不相邻的两块网格测量,每边测两次,误差应小于0.05m,否则复测。对第三类建筑物,当天面宽度小于20m时,因无须安装网格,故可不测量,只作“环形带”记录。4.当天面网格尺寸达到规定要求时,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不合格;小于20m。若为“环形带”判定合格,若不为“环形带”判定不合格。六、均压环垂直距离1.第一、第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当高度超过其滚球半径时,其超过部份每隔12m均沿建筑物墙体四周敷设均压带。2.均压带间距用皮尺测量,准确度0.1m,测量误差≤0.2m,选择不相邻的两墙面测量,每墙面测量自上而下进行。3.每层均压带间距小于12m时,判定合格。其中任一层均压带间距大于12m时,判定不合格。七、引下线1.规格(1)圆钢直径≥8mm;(2)烟囱上的引下线:扁钢截面≥48mm2;扁钢厚度≥4mm;圆钢直径≥12mm扁钢截面≥100mm2;厚度≥4mm;机房引下线多芯铜线截面≥35㎡。2.用多根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距离0.3--1.8m之间装设断接卡。各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12m(一类)、≤18m(二类)、≤25m(三类)。3.测量仪器:游标卡尺,精度0.02mm。引下线的检测,其测量允许误差为:圆钢及钢管直径≤0.5mm扁钢厚度≤0.1mm。4.每根引下线距地0.1--0.5m处,任选一点测量两次,当全部引下线达到要求时,判定合格,否则为不合格。5.引下线间距用皮尺测量,准确度0.1m,测量误差≤0.2m,每次测量复读两次,合乎要求判定合格,否则不合格。八、突出屋面的金属物是否接地依据《建筑物防雷建筑设计规范》GB50057--94的规定,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水箱、架空管道等)均应作接地处理,检查方法是目测和仪表实测,主要看其是否作了单独的按地处理或与屋面避雷针、带、网等作了可靠的焊接,若做了接地处理,判定合格,未作按地处理或连接不好,判定不合格。九、突出屋面非金属是否受防雷保护突出屋面非金属物是否受防雷保护主要指屋面非金属物是否在其上安装有按闪器并接地。检查方法是目测,受到保护或装有接闪器并接地,判定合格,否则不合格。十、按地电阻的测量1.技术要求:一、二类防雷建筑物每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R≤10Ω,每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R≤30Ω。2.测量仪器:M4102、ZC-8,准确度0.2Ω。3.测量方法:按仪器使用说明书操作,每组接地装置的测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两次,其误差应小于±0.29,否则复测。如出现观量数据接近标准值时,应在至少两个选不相邻的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测量。4.每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都达到技术要求时,可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不合格。5.接地电阻测量布线方法测量地网的接地电阻时,通常使用的布线方法一般是直线法,另一种方法就是三角形法,或称夹角法。(1)电极直线布置法电流极与接地体边缘距离d13=4--5倍地网对角线长度,d12=50%-60%d13。测量时,将电压极沿接地体和电流极的连线上移动三次,每次移动距离为d13的5%,三次测得的数差值小于5%即可。然后取三次平均即为接地电阻值。在土壤电阻率均匀的地区,d13=2D,d12=1.2D。(2)电极三角形法:一般取d13=d12≥2D夹角a≈30°测量微波站地网时,按照其行业标准,必须采用电极三角形布置,且d13=d12≥4--5D实践表明:三角形法测量所得的接地电阻值小于直线法所测得的接地电阻值。但是用直线法所得的接地电阻值比较可信。测量大型地网时,应用电压、电流表法,电极采用三角形布置。(3)对测量仪表的要求1)表内阻由于表的内阻直接影响测量读数,在要求由于表内阻引起的误差小于2%时,表内阻应等于或大于电压极内阻50倍。2)表计准确级测量接地电阻所用的电压表、电流表、电流互感器等的准确级,不应低于0.5级。(共分为7级)导线截面:测量时电压级引线的截面不应小于1.0-1.5平方毫米;电流极引线的截面积由电流值的大小而定,以每平方毫米5A为宜。与被测接地体连接的导线电阻,应不大于接地电阻的2-3%,并要求接地体的引线处需除锈处理,接触良好,以免测量误差。十一、按地体规格测量人工垂直接地体应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人工水平接地体应采用扁钢或圆钢。其规格如下:圆钢直径≥10mm;扁钢截面≥100mm2;厚度≥4mm;角钢厚度≥4mm;钢管厚度≥3.5mm。人工垂直接地体规格的检查,一般采用查阅基建资料、施工验收图的方法获得数据,该数据在填写时加小括号,表明非直接测量数据,只作参考用。但如有条件可直接测量时,应如实测量并记录。测量仪器、测量方法以及判定原则同接闪器规格的测量。十二、屋面放散管及室内设计是否接地的检查1.技术要求:《规范》规定,第一类和第二类第3、2、1条,四、五、六款的防雷建筑物,屋面放散管及室内设备均应作防雷电感2.测量方法:目测屋面放散管,室内设备是否接地。若有接地且接地电阻小于10Ω,判定合格,否则不合格。十三、平行管、线跨接间距1.技术要求:当平行金属管、线净距离小于100mm时,每隔30m应作一次跨接。2.测量方法:用皮尺(准确度0.1m)测量跨接间距,每一间距复读两次,误差小于0.1m,达到要求时,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不合格。十四、架空管、线接地间距测量1.技术要求:架空金属管道、线路进出建筑物处及每隔25m应作接地处理,接地电阻R≤20Ω。2.检测方法:用皮尺(准确度0.1m)测量接地间距,每一间距复读两次,误差小于0.2m,接地电阻同前。3.接地间距和接地电阻均达到要求时,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不合格。十五、低压线路埋地长度的测量1.技术要求:低压线路埋地长度L=2,ρ为土壤电阻率,可通过查表得出,再计算出L值。且必须大于15m。2.检测方法:用皮尺(准确度0.1m)测量接地间距,每一间距复读两次,误差小于0.2m,接地电阻测量同前。3.接地间距和接地电阻均达到要求时,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不合格。十六、低压线路埋地长度的测量1.技术要求:精度0.1m,测量值应是实际长度,测量数据应复读两次,误差小于0.5m。2.测量仪器:皮尺,精度:0.1m,测量值应是实际长度,测量数据应复读两次,误差小于0.5m。3.当测量值达到计算值且大于15m时,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不合格。十七、线路如何端金属管线是否接地的检查线路入户端金属管线是否接地通过目测判定,有接地判定合格,无接地判定合格,无接地判定不合格,此项不作接地电阻测量。十八、电源入户处是否安装避雷器检查电源入户处是否安装避雷器通过目测判定,有判定合格,无判定不合格。十九、避雷器接地电阻的检测避雷器接地电阻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判定原则同前。二十、避雷器启动电压、漏电流的检测启动电压、漏电流用防雷元件测试仪器测试,准确度2V,0.1μA,每片压敏电阻测试两次,误差小于5V,0.5μA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二十一、复核、确认并签字。现场检测完毕,对仪器设备再次进行检查,确认其正常,由测试取样者、测试者、记录者对原始记录进行校对和复核后,在指定的主检与复核处签字。同时对现场检测当场发现并能确定的防雷装置缺陷进行汇总,形成存在问题通知书交受检单位现场负责人,由受检单位现场负责人对检测结果进行确认后在指定处签字。第三节分析处理一、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一)避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1.检测使用的原始记录为省防雷减灾办公室统一制定的表格,如实记载对防雷装置检测的结果。2.检测数据有效位数与检测系统仪器设备精密度相适应,不足部分以“0”补齐,以使测试数据的有效位数相等。3.原始记录表应在检测过程中由检测过程中由检测员如实填写,内容填写完整,经复核人员认真复核后,由检测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名认可。4.记录一律用钢笔填写,不准用铅笔和圆珠笔填写。不允许随意涂改、删减。若复核发现某一数据记录有疑问时,现场对该项进行复测或经检测人员认定确系记录错误需更改或作废时,应在有二名以上的检测人员监督情况下,在被改数据栏画上两条水平线,将正确的数据填写在该栏被改数据上方,并加盖更改人的印章。5.原始数据在检测报告发出的同时,由检测员交技术资料报关员归档,保存期二年。6.原始记录原则上不允许外单位查阅、抄录。当发生检测争议或出现检测质量事故时,受检单位要求出具公证性证明时,应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并加盖检测站公章。7.原始记录采取领用、交回制度。记录要编页码,不准撕毁,作废页必须保留。书写认真,字迹工整,保持记录的清洁。二、数据处理1.数据处理过程中,如发现某一检测数据偏离同一检测项目二个以上数据较大的异常值时,可对该异常值剔除,另采用其他数据,当出现某一检测项目的检测数据偏离检测系统准确值较远的异常值时,对该系统异常值不能踢除,并查找出偏离原因,判定误差类型,如因仪器系统误差所致,应查明原因加以修正,如果超出误差范围,则应安排重新检测。2.检测项目中,规范要求大于等于的项目如接闪器规格等,取实测数据中的最小值填入原始记录中的处理结果栏;规范要求小于等于的项目如接地电阻剂等,取实测数据中的最大值填入原始记录中的处理结果栏。3.临界值处理避雷带、引下线直径或厚度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时,判定为合格。当接地装置测试数据接近或等于技术规范规定值时,按照下列办法处理:如果接地装置为环行接地装置或基础地网时,取四个方向接地电阻值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如果接地装置为线行接地装置,使用标准直线测试法法线方向测试一次,在法线方向正负30度,各测试一次,三次数据平均值为最终结果。或沿线型接地装置正反法线方向、线型接地装置末端方向各测试一次,三次数据平均值为最终结果。4.处理后的检测数据避雷带高度保留小数后二位,其余保留小数后一位并填入原始记录处理结果栏,与检测标准值相对照,进行单项评定。三、出具检测报告1.检测报告的质量是检测站检测工作质量优劣的最终体现和集中反映,也是本站对受检单位和社会提供的公证性证明的文本,必须认真填写和审核;2.检测报告是检测人员根据现场原始记录数据的处理结果,应完整的填写各栏目,要求数据准确、语言规范、文字简洁、字迹清晰,进行判断的结论准确。不准用铅笔和圆珠笔填写,只能用碳素墨水笔和篮墨水填写。经检测人员和复核人(主检工程师)签名后,交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发,若系监督检测和仲裁检测的报告,由站长签发。并加盖检测站的公章。3.全部检测数据均使用国家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检测报告不允许涂改。4.检测报告一式三份:一份交受检单位,一份报有关主管部门,一份留本站存档。无关单位及人员不得列入发放范围。发放时严格履行登记签名手续。5.检测报告作为技术资料由保管员负责归档保存,保存期为五年。借阅检测报告必须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借阅人不得对检测报告进行复印及抄录。6.作为技术争议使用的检测报告可以采用复印件,但复印件必须有站长签名并加盖检测站公章。四、服务评价和跟踪回访1.在被检单位领取检测报告等文书时,请被检单位填写防雷检测工作作风、服务质量评价表,收回评价表并建立台帐档案。2.我机构管理人员通过电话或上门了解或邀请召开座谈的形式,按不低于30%的比例对检测活动进行服务跟踪回访。五、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1.检测方法包括查阅资料、检查观感质量、测量技术参数及分析处理。(1)查阅资料指查阅设计图纸、隐蔽工程记录及竣工图等相关资料。(2)检查观感质量指对各种防雷装置及措施的外露部分观感质量进行检查并记录和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