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技术方案样本_第1页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技术方案样本_第2页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技术方案样本_第3页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技术方案样本_第4页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技术方案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技术方案国家环保总局7月

1项目概述1.1项目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地区是指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和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区),面积约为597.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62%以上。西部地区地区辽阔,经纬跨度大,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区内气候条件差别明显,西北干旱少雨、西南温湿多雨、青藏高原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与多变,地形地貌复杂与多样,导致国内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同步,也是国内几大江河发源地。因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好坏对实现国内可持续发展具备重要意义。实行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世纪做出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新世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增进内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备十分重要意义。但同步也必要注意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实行西部开发战略中,保护并逐渐改进西部生态环境对于开发西部和实现西部地区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这种状况下,及时、全面地掌握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开展西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和规划,是十分必要和适时。9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发展(3S技术),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调查奠定了基本。内蒙、甘肃等西部省、自治区在过去均开展过关于生态环境调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监测总站、南京环科所在全国范畴内也开展过类似工作,并且在人员、仪器设备等方面均有一定基本,所有这些,都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调查奠定了坚实基本。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开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调查不但是必要,并且也是可行。1.2项目目的本项目以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为宗旨,为国家进行生态环境管理、为西部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环保规划提供科学根据。其重要目的是:(1) 以陆地资源卫星初期和最新图像或数据为重要信息源,结合既有资料收集、整顿,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2) 掌握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动态变化;3) 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基本数据库,初步形成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专项图查询数据库,同步摸索当代生态环境基本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系统建设模式。4) 完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调查综合报告,为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5) 为开展西部地区生态区划和规划提供科学根据。

2.生态调查指标2.1调查指标2.1.1社会经济基本状况1) 总人口2) 人口自然增长率(‰)3)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4) 人口构造(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5) 财政收入(万元)6)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7) 国内生产总值、三产构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8) 农民年均纯收入(元)9) 贫困人口比例(%)10) 单位GDP能耗(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能源)(吨原则煤)11)单位GDP耗水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耗水量)(m3)2.1.2土地2.1.2.1土地运用现状1) 土地总面积(hm2)2) 耕地面积(hm2)3) 园地面积(hm2)4) 林地面积(hm2)5) 草地面积(hm2)6)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hm2)7) 交通用地面积(hm2)8) 水域面积(hm2)9) 未运用土地面积(hm2)2.1.2.2水土流失(水力侵蚀)1) 水土流失总面积(hm2)2) 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3) 水土流失面积年扩展速率(hm2/Y)4) 土壤水力侵蚀流失量(t/hm2/Y)2.1.2.3沙漠化(石漠化)1) 沙漠化(石漠化)土地总面积(hm2)2) 沙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3) 沙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年扩展速率(hm2/Y)4) 风蚀和沙化耕地面积(hm2)5) 风蚀和沙化草地面积(hm2)2.1.2.4盐渍化1)盐渍化及次生盐渍化土地面积(hm2)2)盐渍化及次生盐渍化土地面积比率(%)3)次生盐渍化土地面积年扩展速率(hm2/Y)2.1.2.5土壤酸化1) 酸雨(pH≤5.6降雨)影响面积(hm2)2) 土壤酸化面积(hm2)3) 土壤酸化面积比率(%)4)土壤酸化面积年扩展速率(hm2/Y)2.1.2.6耕地1)耕地总面积(hm2)2)基本农田面积(hm2)3)水浇地面积(hm2)4)旱作农田面积(hm2)5)≥250坡耕地面积(hm2)6)污染和酸化耕地面积(hm2)7)其他中低产田面积(hm2)8) 节水灌溉面积(hm2)9) 退耕还林面积(hm2)10) 退耕还草面积(hm2)11) 退耕还湖面积(hm2)12) 坡改梯面积(hm2)13) 非农业占用耕地面积比率(%)2.1.3植被2.1.3.1森林及林产品加工1) 林业用地面积(hm2)2) 有林地面积(hm2)其中1 天然林面积(hm2)红树林面积(hm2)其中2用材林面积(hm2) 防护林面积(hm2) 经济林面积(hm2)其中3不同林龄面积幼龄林面积(hm2)中龄林面积(hm2)近熟林面积(hm2)成熟林面积(hm2)过熟林面积(hm2)3) 疏林地面积(hm2)4) 灌木林地面积(hm2)5) 未成林造林面积(hm2)6) 苗圃地面积(hm2)7) 森林覆盖率(%)8) 平原绿化率(%)9) 活立木总蓄积(m3)10) 森林资源消耗量(m3) 其中:商品材消耗(m3)11) 木材产量(m3)12) 历年林产品加工公司数量、木材消耗总量及来源(个、m3)13) 建国以来分年代平均森林火灾受害面积(hm2)14) 建国以来分年代平均森林病虫害面积(hm2)15) 建国以来分年代平均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hm2)16) 建国以来分年代红树林面积(hm2)2.1.3.2草地及畜牧业1) 草地总面积(hm2)2) 可运用草场面积(hm2)3) 可运用草场理论载畜量(羊单位)4) 草地实际载畜量(羊单位)5) 草地超载率(%)6) 退化草地面积(hm2)7) 可运用草场年减少速度(%)8) 草地鼠害面积(hm2)9) 草地开垦面积(hm2)10) 工矿交通等占用草地面积(hm2)11)人工草地面积(hm2)12)改良草地面积(hm2)13)围栏草地面积(hm2)14)轮牧草地面积(hm2)15)年末牲口存栏总数(只)16)年末牲口存栏总数中山羊比重(%)17)舍饲、半舍饲养殖比重(%)2.1.4水生态环境2.1.4.1水资源现状A·水资源基本状况1)地(州)水资源总量(m3)2)各流域水库、堤坝设计总库容(m3)3)各流域水库、堤坝实际蓄水量(m3)4)各流域年输沙量(t/年)B·地表水资源1)地表水近年平均资源量(m3)2)农业灌溉用水比例(%)3)工业用水比例(%)4) 生活用水比例(%)5) 水库富营养化个数(个)、比例(%)6) 湖泊富营养化个数(个)、比例(%)7) 水库富营养化面积(hm2)、比例(%)8) 湖泊富营养化面积(hm2)、比例(%)C·地下水1)地下水年平均资源量(m3)2)地下水矿化度(g/l)3)地下水容许开采量(m3)4)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3)5)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农业运用比率(%)6)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工业运用比率(%)7)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生活运用比率(%)8)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深度(cm)9)地面沉降面积(hm2)10)地面沉降速度(cm/Y)2.1.4.2湿地1) 天然湿地面积(hm2)及占土地总面积(%)其中滩涂面积(hm2)及占土地总面积(%)2) 人工湿地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3) 天然湿地围垦面积(hm2)4) 天然湿地面积减少率(%)5) 湿地恢复面积(hm2)2.1.4.3冰川1) 冰川面积(hm2)2) 冰川年积累量(m3)3) 冰川年均消融量(m3)4) 冰川年均后退速率(m/Y)2.1.5生物多样性2.1.5.1物种1)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数及名称2)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种数及名称3) 本地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有动、植物种数及名称4) 重要保护物种资源变化状况5)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地破坏和保护管理状况2.1.5.2保护区建设与管理1)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名称、位置、面积、保护对象、类型、级别、机构建立时间、主管部门等)2) 风景名胜区建设与管理(名称、位置、面积、重要景观特性、类型、级别、机构建立时间、主管部门等)3) 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名称、位置、面积、重要景观特性、类型、级别、机构建立时间、主管部门等)2.1.6农村生态环境2.1.6.1农药使用及污染状况1)重要农药物种及其施用量(kg/Y)2)年均农药施用总量(kg/Y)3)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kg/hm2)4)施用农药面积占所有耕地面积比例(%)5) 重大污染事故次数及其污染面积、经济损失6) 重点县(区、市)2.1.6.2化肥使用状况1)重要化肥种类2)年均化肥施用总量(kg/Y)3)单位面积施用量(kg/hm2)4) 施用化肥面积占所有耕地面积比例(%)5) 重点县(区、市)2.1.6.3农膜污染状况1)农膜使用面积(hm2)2)平均使用量(kg/hm2)3)使用面积占所有耕地面积比例(%)4) 平均残留率(%)5) 重点县(区、市)2.1.6.4秸杆运用及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状况1)秸秆综合运用率(%)2)重要运用方式3)畜禽粪便年产生量(t)4)畜禽粪便解决率(%)5)畜禽粪便污染面积(hm2)6)重点县(区、市)2.1.6.5农村能源构造1)生产用能与生活用能比例(%)2)生物质能与非生物质能源比例(%)3)生物质能源在生活用能中比例(%)4)生物质能源在商品能源中比例(%)2.1.6.6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1)基地名称2)品种3)面积(hm2)4)年产量(t)5)年销售额(万元)其中年出口创汇额(万元)2.1.7工矿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和恢复状况2.1.7.1矿产开发1) 矿产资源总数(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矿产总数(种)2) 矿山公司类型及数量3) 近年已建和在建矿区类型及数量4) 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面积(分林地、草地、耕地面积和其他用途面积)(hm2)5) 矿产开发导致土壤污染面积(hm2)6) 矿产开发破坏土地恢复面积(分林地、草地、耕地和其他用途面积)(hm2)7) 矿产开发污染土地治理面积(hm2)8)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重建率(%)2.1.7.2工程建设导致生态破坏1) 交通建设导致生态破坏面积(hm2)2) 石油勘探开发导致生态破坏面积(hm2)3)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导致生态破坏面积(hm2)4) 其他工程建设导致生态破坏面积(hm2)2.1.8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农业县建设与管理1) 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农业县数量、名称2) 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农业县类型、级别3) 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农业县面积4) 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农业县产业构造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5) 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农业县建设先后GDP总量变化2.1.9生态灾害2.1.9.1地质灾害1) 地质灾害类型、发生地点、影响范畴2) 泥石流发生频率(次/Y)3) 灾害点密度(个/hm2)2.1.9.2沙尘暴1) 历年沙尘暴次数(次)2) 历年沙尘暴发生地点、强度、影响范畴、天数、水平能见度(m)3) 历次沙尘暴天数(天)4)沙尘暴最大风速(m/s)2.1.9.3江河断流1) 断流河流名称2) 历年断流时间(起止日)3) 历年断流天数(天)4) 历年断流区段长度(km)5)重要过境河流名称及流量变化(增长或减少比例)(%)2.1.9.4干旱、洪涝、赤潮灾害1) 建国以来分年代干旱频率(次/年代)2) 建国以来分年代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次/年代)3) 建国以来分年代赤潮发生频率(次/年代)2.1.9.5生态灾害和生态破坏导致社会经济问题1) 建国以来历次水灾影响面积(hm2)2) 建国以来历次旱灾影响面积(hm2)3) 建国以来历次病虫害影响面积(hm2)4) 生态破坏区域内贫困人口数(人)5) 重要生态破坏和灾害导致生态灾民数(人)6) 重要生态破坏和灾害导致经济损失(万元)7) 重要生态破坏和灾害导致作物产量下降比例(%)

3.数据获取办法与数据库建设3.1技术路线3.1.1技术路线本次调查拟采用既有资料收集汇总与专项遥感解译分析相结合办法进行。国家环保总局负责所需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引。3.1.2生态调查基准年现状遥感调查以1999年资源卫星有效时相作为基准数据源,必要时参用1998年、数据。动态对比参照年选取1986年遥感影像。进行二个年份对比分析。既有资料收集时段详见附件3规定。3.1.3比例尺选取全省或自治区范畴基本状况图采用1:100万,重点区采用1:25万,重点突出地区采用1:15万;精纠正影像参照地图采用1:10万地形图。3.2生态环境遥感调查技术规定应用统一“3S”技术进行调查和成果汇总。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技术单位将提供统一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GIS系统用基本底图和GIS软件系统和平台规定。3.2.1生态环境记录数据报表数据填报与数据入档依照本次生态环境调查指标,分门别类地以县为单位填报生态环境记录数据,以省为单位进行汇总,再统一汇总到国家环保总局指定中心数据库。3.2.2遥感图像解译与管理遥感图像解译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关于技术单位统一进行,并将解译成果分送各省。为保证判读数据精度,拟按下列环节展开工作:1) 集中培训:由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技术部门组织从事生态遥感技术与GIS工作人员制定统一遥感解析与数据汇总技术流程(在培训过程中下发各省技术人员),对西部各省、区、市从事此项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监测总站从中科院移植《全国资源与环境背景数据库》与近来时相精纠正后LandsatTM数据作为本次生态遥感调查GIS系统基本数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部门进行最新时相影像判读与解译。3) 解译数据地面验证,重要对地面特性不明显地区域进行实地验证工作,以保证本次工作实效。4) 国家环保总局将解译成果分送各省,关于技术单位组织技术人员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场负责数据分析技术指引与培训,及时解决问题。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专门技术小组,负责数据分析与入库工作。3.2.3空间、属性数据分县汇总控制与管理数据汇总基本上按两级汇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县为单位组织我省进行生态环境数据库汇总,最后形成西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生态环境基本背景数据库系统;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向国家环保总局指定技术单位汇总,形成国家生态环境基本数据库。3.2.4数据库建设建设方案由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技术单位另行制定,培训时一并下发。

4.生态调查报告编写提纲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