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1页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2页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3页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4页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4个选项,其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共享单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关于小秦骑共享单车上

学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秦骑行的速度最高可以达到50〃?/s

B.小秦5分钟最快可骑行30初?

C.小秦在骑行过程中,相对于路旁的建筑物是运动的

D.小秦下坡时不蹬车,单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

得的结果是6.50而7,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

B.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C.两人结果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D.甲读数比乙准确

3.(2分)(2017•济宁模拟)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f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啕=以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用〈以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甲乙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甲乙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4.(2分)(2013•巴州区校级模拟)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上可知()

t

A.u与s成正比B.u与f成反比

C.s与,成正比D.以上说法都不对

5.(2分)(2014•庆阳模拟)《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

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睡在地上能感觉地面振动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6.(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s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7.(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如果物体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立即停止

C.海洋中的海豚利用海水传播声音,交流信息

D.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位置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8.(2分)(2014•崇明县三模)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从有效控制噪声的角度

分析是属于()

A.控制噪声源B.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C.保护受噪声影响者D.控制噪声的音调和音色

9.(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一支体温计的示数是37.2°C,某粗心护士忘了甩体温计,

先后测甲、乙两个人的体温,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6.5°C,38.8°C,经测量温度计的读

数为()

A.甲的读数是36.5℃;乙的读数是38.8℃

B.甲的读数是37.2℃;乙的读数是38.8°C

C.甲的读数是36.5°C;乙的读数是36.SC

D.以上读数都不对

10.(2分)(2016•宜兴市校级二模)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图示的“充气式太阳能

蒸储器”。它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

珠,收集即可,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凝固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D.先蒸发,后沸腾

11.(2分)(2014•福田区校级模拟)在足球比赛中常常可见:当一球员脚被撞伤倒地不能

起来时,一名医生马上跑过去在受伤部位喷上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汽化后能使受伤部位温度

下降,起到暂时止痛作用。这种液体沸点最有可能的是()

A.-12°CB.32℃C.401CD.100C

12.(2分)(2019•祁江区校级二模)物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北方冬天冰冻衣服变干--汽化现象

B.从冰箱中拿出来一根冰棒上面有白色粉末--凝固现象

C.冰棍冒出“白气”--汽化现象

D.冬季地面上霜的形成--凝华现象

13.(2分)(2008•广安)下面关于一些光现象的说法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

A.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B.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没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C.湖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D.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14.(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一束光线穿过玻璃三棱镜的四幅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

C.D.

15.(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如图,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

16.(2分)(2018秋•娄星区期末)2017年11月,深圳北站也终于迎来“刷脸进站”消息,

新增设置了16台自助核验闸机,一名客可以在35秒内成功刷验进站,效率比人工核验更高,

每台自助验证机上都安装了一个摄像机,当旅客进入“人脸识别区”,大概0.5%处时,摄像

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是05*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是0.1“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是0.5加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是

17.(2分)(2013•鞍山)关于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

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出红外线

18.(2分)(2008•泰州)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

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

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乙,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A.一定小于Z,B.一定大于心

C.可能等于LD.可能小于Z,、也可能大于乙

19.(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暗室中将印有奥

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

焦距为10c加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

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手电筒的反光装置是利用凹面镜使射出的光接近于平行光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a”小于2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20.(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新视野”号探测器通过其随机携带的远程观测成像仪

«。题/)不仅拍摄到了木星本身,还拍摄到了木星上不久前刚刚形成的小红斑,另外,“新

视野”号探测器还拍摄下了木卫一--“爱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想使小红斑的像小一些,“新视野”应离木星远一些,再拍摄

B.“新视野”号探测器镜头的作用相当于凹透镜

C.木卫--“爱莪”是光源

D.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1.(2分)(2014•宜昌)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质量变大了

B.物理书在北京和南京的质量是一样的

C.1kg的棉花比ikg的铁块质量小

D.将铁块压成铁饼,质量减小了

22.(2分)(2017•自贡)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乙=4:1

D.两物质的密度之比m:。乙=1:4

23.(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大多数人都知道生活环境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人们

喝了含重金属的水可能会生病。研究发现,这些影响甚至会影响好几代人,以下哪种特征最

能说明重金属的特点()

A.质量大B.熔点高C.密度大D.温度高

24.(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下列关于密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质量相等的实心物体,体积较大的组成物质的密度较小

B.kg/m\g/c/T?和奴/血尸都是密度的单位

C.从公式0=机/丫能得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的结论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

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2分)

25.(10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中乙丙

(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填“甲”

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内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

知,熔化过程经历了—mi.

(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且要继续吸热。

(5)过冷水是指达到或低于凝固点时却没有凝固成冰的水,水凝固成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必须有凝结核。当温度低到凝固点之下时,如果水太过纯净,水中没有一个结晶核来结晶,

那么即使在0℃之下也不会结冰,还保持着液态。结晶核可以是微小的冰晶,可以是水中的

悬浮物,可以是器皿的壁。当过冷水中具备结晶核时,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

能让水迅速凝固,温度回升到凝固点,当天空中的飞机穿过有过冷水的云层时;云中的冷水

遇到飞机,会马马上结成冰,飞机就会容易发生坠机事故,动画片海尔兄弟之《冰川危机》

中有个片段是:一个池塘里的水在零下的温度仍未结冰,如果你是编剧,你准备让海尔兄弟

怎么做就可以使湖面水冻起来—。

26.(10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图1图2图3

(1)如图1所示,让太阳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至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

距离,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2)如图2所示,蜡烛放在一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但

透过透镜却可以观察到—(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像。

(3)如图3所示,实验时,烛焰、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当用另一支较短的

蜡烛替换原蜡烛,则在光屏上—(选填“C”、"。”或"E”)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

像。

(4)如图3所示,如果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5位置,则光屏放置在A位置—(选填“能”

或“不能”)观察到清晰的烛焰的像。

27.(10分)(2017•六盘水)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金属块的密度”的实验中。

(1)如图甲中,a、b、c为用天平测质量过程中的几个情境,合理的顺序是—(填字

母);

(2)由图b可知,金属块的质量是。

(3)将金属块放入盛有40〃"水的量筒中,液面上升后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是,

金属块的密度是—.

(4)若在此实验中先测体积,再测质量,测得金属块的密度值将会—(选填“偏大”、“偏

小"或“不变”)。

28.(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请在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的透镜或面镜。

29.(5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反坦克炮(ami-tanZg“〃)是一种弹道低伸,主要用于毁

伤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特别是自行反坦克炮具有与主战坦克同等的火力和良好的机

动性,价格比坦克便宜,重量比坦克轻,可为机动和快速反应部队提供强有的反装甲火力,

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开炮后经过2.1s听

到爆炸的声音,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s,求:

(1)求大炮距坦克多远?

(2)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

30.(9分)(2018秋•松桃县期末)有一瓶水(未装满),瓶里水的质量130g,瓶子的容积250/MI.

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把质量为10g的小石块投入瓶中,直到放入第30块小石块后,水面刚

好升到瓶口。求:

(1)乌鸦投入小石块的总质量?

(2)乌鸦投入小石块的总体积?

(3)石块密度为多少千克每立方米?

四、综合开放题(每空1分,共6分)

31.(6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一个“大窝函”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

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E4ST)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

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开始探索字宙深处的奥秘。

高分卫星是“天眼”观地,射电望远镜是“巨眼”观天,初冬清晨,日出以后,温度升高,

周围银杏树叶上的滴滴露水不久后便消失不见了;白天随着地球的自转,在球面内形成跌宕

起伏的山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E4S7突破了射电望远镜

的百米板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

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

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根据以上内容,找出文中相应的物理现象,并写出所蕴含的物理知识。

物理现象蕴含的物理知识

例如: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4个选项,其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共享单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关于小秦骑共享单车上

学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秦骑行的速度最高可以达到50〃?/s

B.小秦5分钟最快可骑行30Am

C.小秦在骑行过程中,相对于路旁的建筑物是运动的

D.小秦下坡时不蹬车,单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51:机械运动;68:速度与物体运动;6C: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12: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s;

(2)由s=w估算5分钟可骑行的距离;

(3)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看

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4)单车下坡时速度会越来越快。

【解答】解:

A、共享单车的速度约为5m/s:故A错误;

B、5分钟可骑行距离约为s="=5〃z/sx5x60s=1500〃?=1.5切?,故5错误;

C、小秦在骑行过程中,小秦相对于路旁的建筑物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C正确;

D,下坡时不蹬车,单车会越来越快,即做变速运动,故。错误。

故选:Co

【点评】从物体上找物理知识是中考出题的一个方向,也揭示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

活的物理意识。

2.(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

得的结果是6.50"加,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

B.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C.两人结果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D.甲读数比乙准确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测量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刻度尺

的分度值,分度值小的说明精确程度高。

【解答】解:①甲测得的结果是6.50应〃,最后的一个0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5,表示5cm,

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加,最后一个8也是估计值,倒数

第二位是4,表示4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lea。所以A是正确的,8是错误的。

②由于测量总是存在误差,在误差范围内,两人的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所以C是错误的。

③分度值越小,表示精确程度越高,甲乙的分度值一样,所以甲乙的准确程度一样,所以D

是错误的。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这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注意。

3.(2分)(2017•济宁模拟)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f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所=也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丫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甲乙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甲乙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12: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在s-f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

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2)据图可知,物体在15~20s内甲静止,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3)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

【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

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啕〉以,故A错

误;

3、据图可知,物体在15~20s内甲静止,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故8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相,且所用的

时间相同,所以甲乙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故C正确;

。、据上面的分析可知,两个物体在15s末相遇,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

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4.(2分)(2013•巴州区校级模拟)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丫=上可知()

t

A.v与s成正比B.v与f成反比

C.s与f成正比D.以上说法都不对

【考点】6C: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61:理解能力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

分析判断。

【解答】解:

4、已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u是确定的,与S的大小无关。此选项错误;

3、己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v是确定的,与f的大小无关。此选项错误;

C、已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S=知,v一定,f越大,S越大,即S与f成正比。

此选项正确;

£)、因为选项C正确,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关键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和

时间无关。类似公式:p=-,R=5等。

VI

5.(2分)(2014•庆阳模拟)《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

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睡在地上能感觉地面振动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考点】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专题】511: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

同的,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介于

二者之间。

【解答】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当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

空气同时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士兵枕着牛

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可以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做好准备,所以选项错误,

选项O正确。

故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

握,是一道基础题。

6.(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s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考点】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92:声音的传播条件;9H:音色;90:频率与音调的

关系

【专题】12:应用题;511:声现象

【分析】(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

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

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故A错误;

8、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空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

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5错误;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正

确。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7.(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如果物体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立即停止

C.海洋中的海豚利用海水传播声音,交流信息

D.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位置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考点】9M:声与信息;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3:声速

【专题】511:声现象:12:应用题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故A错误;

8、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发声停止,但声音仍在传播,不会立即消失,

故8错误;

C、海洋中的海豚生活在海水中,是利用海水传播声音,交流信息的,故C正确:

D.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位置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

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8.(2分)(2014•崇明县三模)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从有效控制噪声的角度

分析是属于()

A.控制噪声源B.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C.保护受噪声影响者D.控制噪声的音调和音色

【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511:声现象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禁止鸣喇叭”标志牌是不允许鸣喇叭,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与生活实际的结

合,是一道基础题。

9.(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一支体温计的示数是37.2℃,某粗心护士忘了甩体温计,

先后测甲、乙两个人的体温,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6.5°C,38.8°C,经测量温度计的读

数为()

A.甲的读数是36.5℃;乙的读数是38.8°C

B.甲的读数是37.2°C:乙的读数是38.8°C

C.甲的读数是36.5"C;乙的读数是366c

D.以上读数都不对

【考点】18: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32:定量思想;12:应用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体温计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的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

了液态的热胀冷缩,其量范围是35~42°C,体温计有缩口,将体温计拿离人体后,体温计

能够保持示数不变,所以在使用温度计测量体温之前要用力向下甩。

【解答】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只要待测物体的温度高于温度计原来的

示数,体温计中液面就会上升,但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能够保持温度计的示数不变,所以使

用前未将水银甩回玻璃泡里,只能使读数高于实际温度。所以体温分别是36.5'C的人的测

量值为37.2℃;体温为38.8℃的人的测量值为38.8℃。

故选: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和缩口的用途

10.(2分)(2016•宜兴市校级二模)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图示的“充气式太阳能

蒸储器”。它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

珠,收集即可,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凝固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D.先蒸发,后沸腾

【考点】1":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1/: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解答】解: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

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

么状态。

11.(2分)(2014•福田区校级模拟)在足球比赛中常常可见:当一球员脚被撞伤倒地不能

起来时,一名医生马上跑过去在受伤部位喷上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汽化后能使受伤部位温度

下降,起到暂时止痛作用。这种液体沸点最有可能的是()

A.-12°CB.32℃C.40”CD.100C

【考点】1J: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专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结合题目提供的生活实际情况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现象,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

变冷,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意,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

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变冷,常温下汽化现象说明乙烷具有较低的沸点,且

沸点低于人体正常体温37'C。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汽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12.(2分)(2019•祁江区校级二模)物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天冰冻衣服变干--汽化现象

B.从冰箱中拿出来一根冰棒上面有白色粉末--凝固现象

C.冰棍冒出“白气”—-汽化现象

D.冬季地面上霜的形成--凝华现象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1P: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专题】31:定性思想;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3)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解答】解:

A、冰冻的衣服变干,这是固体变成气体,属于升华现象;故A错误;

3、从冰箱中拿出来一根冰棒上面有白色粉末,这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3错误;

C、冰棍冒出“白气”,“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冬季地面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正确。

故选:Do

【点评】生活中热现象很多,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物态变化,需要分清它们状态的变化,属于

中考的热点题目。

13.(2分)(2008•广安)下面关于一些光现象的说法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

A.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B.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没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C.湖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D.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考点】A6:光的反射现象;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AG:实像与虚像的区别;A3: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12:应用题

【分析】(1)当物体的光沿直线传播经过较小的孔时,就会形成物体的倒立的像;

(2)我们看见物体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形成的:

(3)当物体的光照到平静的水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在水中形成物体的虚像;

(4)水中物体的光经水面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我们逆

着折射光线的方向能看到比物体实际位置较浅的虚像。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此选项符合实际;

3、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如果没有光射入我们的眼晴,将看不

到物体,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湖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此选项符合实际;

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形成的现象,属于基础知识。

14.(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一束光线穿过玻璃三棱镜的四幅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

【考点】AN: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513: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光线经过的第一个界面时是由空气进入玻璃,根据光线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

光线应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线经过第二个界面时是由玻璃进入空气中,由光的折射规律,此时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A、在图中右侧面,光线发生折射时,根据折射定律得知折射光线与入射光

线应分居法线两侧,图中光路违反了折射定律。在左侧面应发生折射,光线方向改变,故A

错误。

3、图中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左侧面,光线与界面垂直,方

向不变,符合光的折射规律,故5正确。

CD,光线在左侧面折射时,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均小于入射角,均不符合

折射定律。故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要理解并掌握折射定律,知道光由空气射到由玻璃制成的三棱镜上后经玻

璃和空气的两个界面折射后折射光线向底边偏折。

15.(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如图,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首先要注意题干”叙述错误的是",所以先将所有选项看完,然后根据平面镜的成

像特点,找出错误的选项。

【解答】解: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无法呈现在光屏上,所以是虚像,正确,不符合

题意;

5、不管是移近还是远离,像的大小永远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题目中“像会变大”不正

确,符合题意;

C、通过实验证明,蜡烛的像与蜡烛之间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若不垂直就无法观测到像了,

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物远离,像也远离,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这道题目就是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掌握程度。学生若将其规律特点掌握

扎实,对于每个选项做出判断,题目不难解出。

16.(2分)(2018秋•娄星区期末)2017年11月,深圳北站也终于迎来“刷脸进站”消息,

新增设置了16台自助核验闸机,一名客可以在35秒内成功刷验进站,效率比人工核验更高,

每台自助验证机上都安装了一个摄像机,当旅客进入“人脸识别区”,大概05〃处时,摄像

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是05〃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是0.bn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是0.5〃?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是0.1〃?

【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12:应用题;512: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实像的原理,相当于照相机,利用的照相

机的成像原理,物体一般都是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这样有利于捕捉

目标。

【解答】解:摄像机的镜头应是凸透镜,而且所成的像应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人到镜头的

距离应远远大于二倍焦距,即0.5m>2f,解得f<0.25",所以3选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2/,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

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17.(2分)(2013•鞍山)关于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

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出红外线

【考点】A6:光的反射现象;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BA: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ATt红外线

【专题】16:压轴题

【分析】对选项中的光学器材或设备进行分析,每种光学器材或设备是利用光的反射还是折

射现象原理,

同时要明确近视眼的成因。

【解答】解: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就是采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选项A是正确

的;

潜望镜构造是由两块平面镜,正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故选项8是正确的;

近视眼是指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选项C是错误的:

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故

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各种器件的工作原理及近视眼的成因。

18.(2分)(2008•泰州)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

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

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乙,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A.一定小于Z,B.一定大于Z,

C.可能等于Z,D.可能小于Z,、也可能大于Z.

【考点】B3: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专题】48:图析法;16:压轴题

【分析】太阳光可看做是平行光,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上经过折射后会聚到焦点,若光屏到

透镜的距离小于或大于焦距的距离,则在光屏上形成的光斑都不是最小的。

【解答】解:只有在焦点处得到的光斑最小、最亮,在焦点之前和焦点之后光斑都不是最小。

当测量距离为L时,焦距可能大于L,也可能小于

【点评】记住平行光会聚在焦点上,还是继续直线传播的。焦点前后光斑都比焦点光斑大。

19.(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暗室中将印有奥

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

焦距为10a”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

A.手电筒的反光装置是利用凹面镜使射出的光接近于平行光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a小于2(ka,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a”,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514:透镜及其应用;12:应用题

【分析】(1)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将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也可以将焦点发出的

光线变为平行光线射出,可用来制作太阳灶和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应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此时所成的像是倒

立放大的实像。

(3)当反射面上凹凸不平时,光在上面会发生漫反射,发生漫反射的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

看到。

【解答】解:A、手电筒中的反光装置是凹面镜,凹面镜可以将焦点发出的光线变为平行

光线射出,故A正确;

BD、因为凸透镜的焦距/=10c〃7,当,才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胶片

应倒立在凸透镜前,故。错误,8正确;

C、发生漫反射的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

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C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光的反射现象以及物体的颜色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新视野”号探测器通过其随机携带的远程观测成像仪

(乙0加)不仅拍摄到了木星本身,还拍摄到了木星上不久前刚刚形成的小红斑,另外,“新

视野”号探测器还拍摄下了木卫一--“爱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想使小红斑的像小一些,“新视野”应离木星远一些,再拍摄

B.“新视野”号探测器镜头的作用相当于凹透镜

C.木卫——“爱莪”是光源

D.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考点】8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514:透镜及其应用;12:应用题

【分析】(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

像距变小,像变小。

(2)本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解答】解:(1)“新视野”号探测器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拍摄时,底片上得到

倒立、缩小的实像,

要想使小红斑的像小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可知“新

视野”应离木星远一些,再拍摄,故A正确;BD错误;

(2)木卫一--“爱莪”,本身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故C错误。

故选:A。

【点评】利用新视野”号探测器拍摄下了木卫一--“爱莪”这一事件,考查了凸透镜成

像的应用,体现了生活处处皆物理,一定要留心观察生活。

21.(2分)(2014•宜昌)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质量变大了

B.物理书在北京和南京的质量是一样的

C.1版的棉花比1依的铁块质量小

D.将铁块压成铁饼,质量减小了

【考点】22:质量及其特性

【专题】562:质量及其测量;12:应用题

【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它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物态、位置的改变而

改变。

【解答】解:

A、水结冰,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变,故A错误;

3、物理书在北京和南京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变化,故5正

确;

C、1奴的棉花和1依的铁块的质量相等,故C错误;

把铁块压成铁饼,形状发生变化,质量不变,故。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22.(2分)(2017•自贡)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两物质的密度之比外,:々=4:1

D.两物质的密度之比m:。乙=1:4

【考点】23: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12:应用题;34:比较思想;48:图析法;563: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首先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然后根据图示分析解答,

对回做出判断;

(2)在图象上找出任意一组质量和体积的对应值,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乙物质的密度,然

后求出两者的密度之比,进而对CD做出判断。

【解答】解:图象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

A、由图可知,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小。故A错误;

6、由图可知,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大。故B错误;

CD、由图可知,当列产20版时,Vp=4w3;当加乙=10依时,%=8"?3,

则甲乙的密度分别为:

夕詈=^^_=5版/机3.。等=_^.=]25依/加3,

%4m'吃itn

3}

所以,甲乙的密度之比::pc=5kg/m:1.25kg/m=4:].故C正确,。错误。

故选:C。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

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

多,综合性很强。

23.(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大多数人都知道生活环境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人们

喝了含重金属的水可能会生病。研究发现,这些影响甚至会影响好几代人,以下哪种特征最

能说明重金属的特点()

A.质量大B.熔点高C.密度大D.温度高

【考点】28: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563:密度及其应用;43:推理法;31:定性思想

【分析】重金属一般指密度大于4.5克每立方厘米的金属。

【解答】解:重金属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因为重金属的密度比较大,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

度都对人体有毒。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重金属的密度大这一特性的认识,要明确重金属对人危害大的原因是密

度大。

24.(2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下列关于密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质量相等的实心物体,体积较大的组成物质的密度较小

B.kgl而、g/5?和依/而?都是密度的单位

C.从公式。=能得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的结论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

【考点】28: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31:定性思想;563:密度及其应用;12:应用题

【分析】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密

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密度公式:p=-,推导公式:V=->m=pV,据此分析判断。

VP

【解答】解:A、由/?='可知,质量相等的实心物体,体积较大的组成物质的密度较小,

V

故A正确。

B、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故版/"7,g/c,/和版/〃“3都是密度的单位,故B正确;

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C错误;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密度相同,它的体积和质量都变化了,

密度也不会变化,故。正确。

故选:c。

【点评】要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仅与物质的种类和

所处的状态有关。

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2分)

25.(10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填“甲”

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

知,熔化过程经历了—mi。

(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且要继续吸热。

(5)过冷水是指达到或低于凝固点时却没有凝固成冰的水,水凝固成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必须有凝结核。当温度低到凝固点之下时,如果水太过纯净,水中没有一个结晶核来结晶,

那么即使在之下也不会结冰,还保持着液态。结晶核可以是微小的冰晶,可以是水中的

悬浮物,可以是器皿的壁。当过冷水中具备结晶核时,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

能让水迅速凝固,温度回升到凝固点,当天空中的飞机穿过有过冷水的云层时,云中的冷水

遇到飞机,会马马上结成冰,飞机就会容易发生坠机事故,动画片海尔兄弟之《冰川危机》

中有个片段是:一个池塘里的水在零下的温度仍未结冰,如果你是编剧,你准备让海尔兄弟

怎么做就可以使湖面水冻起来。

【考点】1尸: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31:定性思想;54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可从加热时是否容易使冰均匀受热角度进行比较;

(3)根据图象可判断冰熔化所用的时间;

(4)根据图象的特点可得出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与吸热情况;

(5)根据凝固的条件使水凝固。

【解答】解:(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

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

(3)分析图象可知,在0°C时,图线呈水平,此时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熔化经历的时间

为1Omin—4min=6min;

(4)读图丙可知,段为冰的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

(5)根据“当过冷水中具备凝结核时;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能让水迅速凝

固”故一个池塘里的水在零下的温度仍未结冰可以向水中投入一个石子。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2)乙;(3)6;(4)保持不变;(5)向水中投一个石子。

【点评】了解温度计的原理,会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会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10分)(2017秋•龙华区期末)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图1图2W3

(1)如图1所示,让太阳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至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

距离,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2)如图2所示,蜡烛放在一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但

透过透镜却可以观察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