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株洲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一上】株洲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一上】株洲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一上】株洲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一上】株洲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株洲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之为“减灶之计”。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的帮助进入一个新阶段。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时过境迁的经验出发。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做出了如下的归纳: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经验和直觉的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做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思维”在文中是指养成对数据敏感和分析的习惯,并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或经验主义。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C.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关注的是因果关系而非相互关系。D.在大数据战争中,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换言之,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取得军事竞争的胜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B.

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无人作战平台也将赋予一定的能动性。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本文写作特色的一项是()A.

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B.

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几乎”“将成为可能”等词语的使用精当准确。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将数据形象地比作冰山一角、望远镜、显微镜等。D.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引用历史事件、专家言论,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文化底蕴。4.本文的开头详细地叙写了“马陵之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镖头杨三聂鑫森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亲?”“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大米。”“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与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坎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蹿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慢!”杨三大喊一声。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残阳如血。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删改)6.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写出了湘西美丽的景色,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B.“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C.“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D.“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张扬自负的性格。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C.“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D.“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8.杨三“失镖”的结局在文中有多处暗示,试找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9.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说“在凡人琐事中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中的主要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旧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新唐书·杜甫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是指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C.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指皇帝行幸所至的地方。D.“绝言者路”中的“绝”,同“而绝江河”(《劝学》)、“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绝”含义都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多次向皇上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但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B.杜甫和房琬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14.请结合文本及教材中《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五十九岁时去世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读李白集齐已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夸张地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自然界搜寻素材的做法,想象合理。B.四、五两句分别以海神“怖”、骊龙“不敢”的心理活动,直接表现了李白诗情豪迈壮阔、神奇脱俗。C.八、九两句写了李白作品的特点及其影响,音乐响亮、词句优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D.全诗围绕作者读李白诗集展开,对李白诗歌的题材内容、风格特点及流传度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16.诗歌最后两句是什么含意?并结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丈夫气”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l)《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反衬音乐的强大感染力。(3)《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8.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A.次第花开B.书香门第C.状元及第D.品而第之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横线句中“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D.清初,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20.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弟子入则孝,出则悌。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语言文字运用IⅡ(本题共2小题,11分)①

,令人叹为观止。它用微小的花朵,营造漫天的金黄,以毕生的精力,展现极致的艳美。走进花海,只见油菜花之间有阡陌相隔,每处油菜花都一样,以满腔热情

,不管你来自远方抑或是生于此地,不管你是文人政容抑或是平民商贾,也不管你是与之早有交情还是它刚结交的新知,都一视同仁。它未沾染俗世的丝毫尘埃,呈现给世间最纯净的美丽,让人如痴如醉。当微风吹拂,馥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油菜花也随风舞动,摆弄着柔小的身姿,跳起华美的舞蹈,宛如一个个美丽婀娜的仙子。最为调皮的莫过于蜜蜂、彩蝶,它们时而点触花蕊,驻足深处,时而飞舞,挑选着最中意的美味佳肴,为花海

。花海中建有房屋,房屋前面又有溪水流过,附近小树上的鸟儿不时唱出美妙的歌声:此情此景,美不胜收。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当微风吹过,油菜花随风晃动,游人能闻到花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我们常说做事情要反复思考、慎重决定,在权衡好一切利弊之后再去行动,这叫做“三思而后行”。但哈姆莱特又说:“有时候一时孟浪(作“鲁莽”解),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思密虑所做不成功的事。”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读了上述材料后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株洲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之为“减灶之计”。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的帮助进入一个新阶段。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时过境迁的经验出发。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做出了如下的归纳: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经验和直觉的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做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思维”在文中是指养成对数据敏感和分析的习惯,并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或经验主义。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C.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关注的是因果关系而非相互关系。D.在大数据战争中,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换言之,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取得军事竞争的胜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B.

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无人作战平台也将赋予一定的能动性。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本文写作特色的一项是()A.

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B.

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几乎”“将成为可能”等词语的使用精当准确。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将数据形象地比作冰山一角、望远镜、显微镜等。D.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引用历史事件、专家言论,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文化底蕴。4.本文的开头详细地叙写了“马陵之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A2.B

3.D4.①“马陵之战”是我国最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②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③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

5.①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②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③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④用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培养数据思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的”错。从第四段“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可知,“万物皆数”是指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而不是世间万物是由数据组成的。C.“关注的是因果关系而非相互关系”错。根据原文“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可知,大数据关注的是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D.“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以及“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取得军事竞争的胜利”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知,选项说法以偏概全。同时,结合最后一段“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可知,占据了大数据的制高点,只是会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并不是取得军事竞争的胜利。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错误。根据原文“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可知,组建无人机编队并不仅仅依靠数据挖掘,选项说法以偏概全。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D.“本文具有文学性”错。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属于科普文,并不具有文学性。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文章的第一段,作者提到“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举出了“马陵之战”这一我国最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因为“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非常具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这一事理。②从第一段“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可知,作者通过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数据运用的效果,指出“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③最后,因为该战役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而通过文中分析,指出数据正是“马陵之战”成败的关键,将数据与“马陵之战”联系起来,这样就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可知,科研领域需要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根据“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可知,科研领域需要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根据“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可知,科研领域需要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根据“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可知,科研领域需要用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来培养数据思维。(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镖头杨三聂鑫森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亲?”“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大米。”“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与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坎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蹿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慢!”杨三大喊一声。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残阳如血。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删改)6.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写出了湘西美丽的景色,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B.“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C.“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D.“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张扬自负的性格。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C.“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D.“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8.杨三“失镖”的结局在文中有多处暗示,试找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9.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说“在凡人琐事中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中的主要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D7.B

8.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劫镖和镖局归了朱启人等情节埋下伏笔。

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

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为后文沙风里带头劫镖埋下伏笔。

9.①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但最后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②通过沙风里赠给镖头杨三的七言绝句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③作者通过叙述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镖头杨三以及沙风里这样具有侠肝义胆的平凡人物,表达了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平凡人物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D.“写出杨三护镖出行壮观场面及其张扬自负的性格”错误。根据“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可知,杨三二十多年护镖生涯中没有一次失手,这次出镖,他有完成任务的自信,而不是张扬自负。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错误。文中的沙风里是一个具有民族大义的侠义之士,根据结尾的提示,可知镖头杨三最终放弃护镖,救民于水火,他也是一个侠义之士,所以应该是正衬。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处,文章第三段“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为后文遭遇沙风里一彪人马打劫、杨三弃镖而赔掉镖局作了铺垫,埋下伏笔。第二处,文章第十一段“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此处是沙风里和杨三的对话,年景不好,百姓无法生存,铤而走险就变得顺理成章。此处对话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第三处,文章第二十段“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账房谨慎劝诫,但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但到第三十段“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可见,账房先生和杨三关于沙风里的对话,为后文劫镖的人事沙风里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不。不是不敢,是不能”可见,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根据“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可知,杨三为了救民于水火,最终还是放弃了镖物,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侠肝义胆和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沙风里临走留下的七绝“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可知,沙风里关怀百姓生计;根据“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可知,沙风里也是一个侠肝义胆的人物,他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小说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以及沙风里夺镖的平凡小事,塑造了镖师杨三和教书匠沙风里这样平凡的小人物,表达了他们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而作者通过对这些平凡人物行为的肯定赞赏,表达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旧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新唐书·杜甫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是指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C.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指皇帝行幸所至的地方。D.“绝言者路”中的“绝”,同“而绝江河”(《劝学》)、“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绝”含义都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多次向皇上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但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B.杜甫和房琬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14.请结合文本及教材中《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五十九岁时去世的原因。【答案】10.A11.D

12.D

13.①臣依赖于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私下担心漂泊而死在路途沟壑。②(杜甫)游览岳祠(南岳庙),大水突然而至,过了十天他没找到食物,(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他,(杜甫)才得回来。14.①国家动荡,漂泊难归,体弱多病;②怀才不遇,贫病交加,饥寒交迫;③暴食牛肉,饮酒大醉,伤害身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弱的甚至要被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夺”是“寇”的谓语,“寇夺”意思是“叛军到处抢掠”,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BC;“省视”作“甫”的谓语,意思完整,在其后断开,可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意思都是“恰逢、正赶上”。句意: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畅。C.正确。D.错误。与“不绝如缕”中的“绝”含义相同。三处“绝”的意思分别是:断;横渡;断。句意: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却能够横渡江河。/像一根丝线那样的连着,没有断绝。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错误,由原文“慷慨怀古,人莫测也”可知,人们不能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绪业”,祖业;“属”,写、连缀;“且”,将近;“转死”,漂泊而死。(2)“遽”,突然;“涉旬”,过了十天;“具”,准备;“乃”,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知,杜甫去世的原因是国家动荡,漂泊难归,体弱多病;由原文“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等信息可知,他怀才不遇,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由原文“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可知暴食牛肉,饮酒大醉,伤害身体,这也是他去世的原因之一。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处长安城中。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就任,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不用吗?”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右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如果被治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弱的甚至要被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郊建筑茅舍。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一天想杀死杜甫,集合官吏到门前。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顺流而下到江陵,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客居耒阳。(杜甫)游览岳祠(南岳庙),大水突然而至,过了十天他没找到食物,(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他,(杜甫)才得回来。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杜甫大醉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杜甫曾经随同李白和高适从卞州路过,饮酒醉了登上歌舞台,情绪激昂地写怀古的诗歌,人们不能猜测他。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读李白集齐已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夸张地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自然界搜寻素材的做法,想象合理。B.四、五两句分别以海神“怖”、骊龙“不敢”的心理活动,直接表现了李白诗情豪迈壮阔、神奇脱俗。C.八、九两句写了李白作品的特点及其影响,音乐响亮、词句优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D.全诗围绕作者读李白诗集展开,对李白诗歌的题材内容、风格特点及流传度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16.诗歌最后两句是什么含意?并结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丈夫气”的理解。【答案】15.B16.①最后两的含意:李白的每一句诗、每一首诗都有大丈夫的豪迈气概,绝不作绮罗儿女柔弱之态。②李白的诗意象瑰丽神奇,开阔壮美。《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取了云霓、青云梯、天鸡、熊、龙、青冥、金银台、仙人等的意象,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③李白的诗抒情狂放不羁,不拘世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对光明、自由的渴求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体现了“丈夫气”。【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直接表现”错误。四、五两句形容李白的作品入海会使海神惊怖,即使是骊龙也不敢越过海神而夺取其中珍贵之物,以海神、骊龙的心理反应从侧面凸显出李白诗情的豪迈壮阔。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分析诗句的含意主要在于对诗句的翻译。本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李白的每一句诗、每一首诗都有大丈夫的豪迈气概,绝不作绮罗儿女柔弱之态。从中可知,所谓“大丈夫”,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大丈夫”气概。结合李白作品风格,体现在意象丰富绚丽,意境恢弘壮阔,情感自由奔放等方面。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象来看,诗中选取了云霓、青云梯、天鸡、熊、龙、青冥、金银台、仙人等意象,写出了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仙台,霓衣风马等梦幻场景,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足见意象的瑰丽神奇,开阔壮美。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来看,诗歌结尾两句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激越的呼声,体现出了诗人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极具有“大丈夫”气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l)《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反衬音乐的强大感染力。(3)《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答案】

①.越陌度阡

②.枉用相存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④.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寄蜉蝣于天地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故)木受绳则直

⑧.金就砺则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度阡”“蜉蝣”“渺”“沧”“粟”“唯”“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8.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A.次第花开B.书香门第C.状元及第D.品而第之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横线句中“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D.清初,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20.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弟子入则孝,出则悌。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答案】18.B19.D

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阖第光临:旧时用于邀请别人全家参加宴会或喜庆仪式的客套话。第:住宅,借指全家人。A.次第花开:花按次序开放。第:次序。B.书香门第:旧时指出自读书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第:住宅,借指家族的社会地位。C.状元及第:考中状元。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D品而第之: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第:动词,确定等级。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划横线句中“家”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否定和讽刺。C.表示引用。D.表示着重强调。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知,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像水波纹一样从一个人扩散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每个人都是自己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这种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A.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B.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D.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Ⅱ(本题共2小题,11分)①

,令人叹为观止。它用微小的花朵,营造漫天的金黄,以毕生的精力,展现极致的艳美。走进花海,只见油菜花之间有阡陌相隔,每处油菜花都一样,以满腔热情

,不管你来自远方抑或是生于此地,不管你是文人政容抑或是平民商贾,也不管你是与之早有交情还是它刚结交的新知,都一视同仁。它未沾染俗世的丝毫尘埃,呈现给世间最纯净的美丽,让人如痴如醉。当微风吹拂,馥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油菜花也随风舞动,摆弄着柔小的身姿,跳起华美的舞蹈,宛如一个个美丽婀娜的仙子。最为调皮的莫过于蜜蜂、彩蝶,它们时而点触花蕊,驻足深处,时而飞舞,挑选着最中意的美味佳肴,为花海

。花海中建有房屋,房屋前面又有溪水流过,附近小树上的鸟儿不时唱出美妙的歌声:此情此景,美不胜收。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当微风吹过,油菜花随风晃动,游人能闻到花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①原文运用拟人和比喻等修辞,生动形象描写出油菜花给游人嗅觉和视觉上的绝佳享受;②原文表达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