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南京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高一上】南京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高一上】南京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高一上】南京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高一上】南京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南京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课本与读本阅读(20分,每题2分)1.语文学习小组计划梳理必修上课本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初稿中需要修正的一条是(

)A.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B.

韩愈字退之,中唐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他自称“郡望昌黎”,作品集名为《韩昌黎集》。C.

苏轼字子瞻,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精通诗、词、文,词集名为《稼轩长短句》。D.

姚鼐字姬传,清代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有《惜抱轩诗文集》传世。2.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义不同以及古代常用而现代不常用的词。下列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劝客饮酒D.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3.成语从历史中走来,带有许多古汉语的印记。将熟悉的成语与正在学习的文言名篇结合起来,是一件饶有趣味之事。下面是小李在课本旁批注的成语,其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

小学而大遗

(华而不实)B.耳得之而为声

(侃侃而谈)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犯而不校)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背道而驰)4.小李对家乡的文化现象很感兴趣,他细致梳理南京地名,从中归纳出若干条命名规则,其中三条是“用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命名”“用自然景观的特征命名”与“旧地名因语音或字形讹变为新地名”。以下是小李搜集来的原始资料,按照他的思路将这些地名按命名规则来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幕府山:传晋元帝过江,王导设幕府(参谋部)于此,故名。②栖霞山:此山每到秋天,“丹枫似火,漫山凝霞”,故名。③迈皋桥:传桥南原有卖奶糕的小店,桥以店名。④彩霞街:原为集市,每天上街做买卖的大多是穿草鞋的农民,故名。⑤乌衣巷:三国孙吴曾在此驻军,穿黑色军衣,称乌衣营,巷因此得名。⑥珍珠泉:泉出于巨石间,似串串珍珠,故名。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④/②⑤/③⑥D.①⑤/②⑥/③④5.阅读写景抒情散文,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提升文学欣赏品味。下列对经典散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故都的秋》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诗意。作者将陶然亭等著名景点一带而过,却从秋槐、秋蝉、秋雨等日常景物中品出了浓浓的秋味。B.《荷塘月色》写景细腻生动,手法多样。如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时,用博喻和拟人从多个侧面表现荷花之美,用通感激发读者对荷香的美好想象。C.《我与地坛》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作者记述人生经历,怀念早逝母亲,写景融入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充满哲理意味。D.《听听那冷雨》虽是散文,却有诗的神韵。作者有意撷取中国古典意象,尤其是农业时代意象入文,回避了西方意象和现代意象。6.学习论述类作品,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下列对作品论证特色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劝学》善用比喻论证。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反复说明问题;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B.《师说》善用对比论证。如以“圣人”“众人”对比表明人生来有天赋差异,以“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表明通过从师学习能消除这种差异。C.《拿来主义》作为一篇驳论文,主体结构是先破后立。开篇先指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的危害,再提出“拿来主义”,极富现实针对性。D.《读书:目的与前提》逻辑严密,思辩性强。文章先界定概念与阐释道理,再从切身体会出发阐释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最后结合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7.“家,居也。”——《说文解字》给“家”下过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但家又不仅仅是个用来居住的地方,它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下列语段中,“家”的含义与其他三项有明、显区别的是()A.这样一想,我现在是负着四大暂时结合的躯壳,而在无始以来种种因缘凑合而成的地方暂住,我是无“家”可归的。(丰子恺《家》)B.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周国平《家》)C.如果我们时时记住家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也知道疼,它也畏惧死,我们就会心疼它,更加细心地爱护它了。(周国平《家》)D.“家”,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苦,人还是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的重壳沉滞地往前爬。(方令孺《家》)8.朱光潜认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于字典,十分明确;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下列语段中,没有涉及“文字的联想意义”的是(

)A.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而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都有清沁肺腑的意味。B.从前有些人做诗文喜欢从《幼学琼林》之类的书中寻找辞藻典故,写美人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才高八斗”,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全是套语滥调。C.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D.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9.陈从周的《说园》善于引用古诗文来阐述园林艺术中的道理,将下列四个选项中的诗文依次填入空格处,正确的一项是()盆栽之妙在小中见大。“______”,乃见巧思。今则越放越大,无异于置大象于金丝鸟笼。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一在景之突出,一在景之联续。所谓动静不同,情趣因异,要之必有我存在。所谓“_________。”如今风景区以园林倾向商店化,似乎游人游览就是采购商品。宜乎古刹成庙会,名园皆市肆,则“_________。”①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②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⑤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⑥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10.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下列语段表达的含义与之最接近的是(

)A.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一一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读书:目的与前提》)B.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是那个经典文本首先说出来的。(《为什么读经典》)C.心灵如果没有自己的洞察力,而只是接收他人大脑中的真理,哪怕是见解迭出,如果没有定期的独立思考、反诘与自我回归,仍然会铸成大错。(《正确的读书方法》)D.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才提倡学问。(《学问之趣味》)二、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写作之夜史铁生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他们不会记得我了。他们将不记得那个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园中,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盏路灯在夜色里划出一块明亮的圆区,有老柏树飘漫均匀的脂香,有满地铺散的杨树落叶浓厚的气味,有一个独坐路边读书的男人曾经跟他们玩过一会儿,跟他们说东道西。男孩儿大概有七岁。女孩儿我问过她,五岁半——她说,伸出五个指头,随后把所有的指头逐个看遍,却想不出半岁应该怎样表达。当时我就想,我们很快就要互相失散,我和这两个孩子,将很快失散在近旁喧嚣的城市里,失散在周围纷纷坛坛的世界上,谁也再找不到谁。我们也是,我和你,也是这样。我们曾经是否相通过呢?好吧你说没有,但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或者不曾觉察,忘记和不曾觉察的事等于从未发生。在一片杨柏杂陈的树林中,在一座古祭坛近旁。我是那儿的常客。那是个读书和享受清静的好地方。两个孩子从四周的幽暗里跑来,冲着一棵大树喊:“老槐树爷爷!老槐树爷爷!”我说:“错啦,那不是槐树,是柏树。”“啊,是柏树呀,”他们说,回头看看我,便又仰起脸来看那棵柏树。问我:“怎么这一棵没有叶子?怎么别的树有叶子,怎么这棵树没有叶子呢?”我告诉他们那是棵死树。“它是怎么死的呢?”两个孩子依然以发问的目光望着我。我说:“具体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男孩儿不问了,望着那棵老柏树意犹未尽。现在我有点儿懂了,他实际是要问,死是怎么一回事?活,怎么就变成了死?这中间的分界是怎么搞的,是什么?就是当时听懂了他的意思我也无法回答他。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知道吗?死是什么?你也不知道。对于这件事我们就跟那两个孩子一样,不知道。我们只知道那是必然的去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一点儿也不比那两个孩子所做得多——无非胡猜乱想而已。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最终要去哪儿,和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窗外下起了今年的第一扬秋雨,下得细碎,又不连贯。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若是没人来,我就坐在这儿,读书,想事,命运还要我写一种叫作小说的东西。仿佛只是写了几篇小说,时间便过去了几十年。那天那个女孩儿竟然叫我老爷爷,还是那个男孩儿毕竟大着几岁,说“是伯伯不是爷爷”,我松了一口气,我差不多要感谢他了。人是怎样长大的呢?太阳从这边走到那边。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那女孩儿问我看的什么书,我翻给她看。那是一本写给老人的书。那是一个老人写下的书:一个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烧的玫瑰留下的全部灰烬/尘灰悬在空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不不,令我迷惑和激动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在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必有其它的故事开始了,开始着,展开着。绝对的虚无片刻也不能存在的。那两个孩子的故事已经开始了,或者正在开始,正在展开。也许就从仰望那棵死去的老树为开始,但无论如何,必有一天他们的故事也要结束,那时候他们也会真正看见孩子,并感受结束和开始的神秘。那时候,在某一处书架或书桌上,在床头,在地球的这面或那面,仍然安静而狂热地躺着一本书——那个以“艾略特”命名的老人,他写的书。在秋雨敲着铁皮棚顶的时节,在风雪旋卷过街巷的日子,在晴朗而干旱的早晨而且忘记了今天要干什么,或在一个慵懒的午睡之后听见隐约的琴声,或在寂寥的晚上独自喝着酒,在一年四季,暮鼓晨钟昼夜轮回,它随时可能被翻开被合起,作为结束和开始,成为诸多无法预见的生命早已被预见的迷茫。那智慧的老人他说:我们叫作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那个从童年走过来的老人,他说:如果你到这里来,/不论走哪条路,从哪里出发,/那都是一样/…………/激怒的灵魂从错误走向错误/除非得到炼火的匡救,因为像一个舞蹈家/你必然要随着节拍向那儿“跳去”。这个老人,他是预言家。是谁想出这种折磨的呢?他说:是爱。这预言,总在应验。世世代代这预言总在应验总在应验。一轮又一轮这个过程总在重演。(节选自《务虚笔记》)11.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连续用了三个否定,“可能再也碰不见”“不会记得我”和“将不记得”,加上一段景物的描写,表达一种绵长又有点惆怅的情绪。B.关于生死与长大,作者反复发问却不作回答,而是去写“太阳下生死相继的鸽子”,这是因为作者完全不懂怎么回答。C.文章引用艾略特的诗,诗中写到“开始与结束”,结合作者写的四季的轮回,令读者感到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D.作者运用第一人称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运用第二人称形成与读者的交流,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关乎每个个体的生命问题。12.文中多次出现“两个孩子”,请分析这“两个孩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3.王开岭在《“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中评价史铁生“其人其作,都是珍贵的精神标本”,文本给你哪些精神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三、古诗文阅读(40分)(一)(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游瓜步山记梅曾亮道光七年二月十六日,客同年熊民怀六合官署,与同人游瓜步山。余与翰初先登。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问僧,曰:“扫墓出矣。”方怅然欲归,而闇夫导数客偕主人至,移肴核于补山亭。两峰翼张,亭承其腋。盖去庙西不数十步,而冈隆谷洼,匿蠢献秀,远江近渚,回澜就目,杂花周阿,迎桃送杏。既醉饱,复登西峰之太平庵。山风泠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诸人皆错愕瞪视,既乃太息坐卧其下,日暮而后去。盖余二人初至时,未知有亭,主人至得之。亦未知有梅,入寺乃见之。此一日中事耳。吾两人胸臆愉塞,殆如隔人世事,庄子曰:“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夫待山林皋壤而乐者,将失之而悲,是乐也,达者之所以笑也。书以志吾愧。同游者商城熊闇夫方烜、兴化束补卿銮、上元温翰初肇江、朱竹香启善、梅伯言曾亮。主人者,瓜步司直隶陈守斋宝善也。同游者皆有诗,而属梅曾亮为之记。(选自《柏枧山房文集》)游黄山记(节选)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次早……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1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B.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C.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D.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1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瓜步山记》运用移步换景手法,依次描绘了古庙、补山亭、太平庵三幅画面,语言简洁生动,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B.《游瓜步山记》结尾引用庄子名言,反思自身因风景而或喜或悲的心态,使这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文章增添了一份理趣。C.《游黄山记》(节选)利用天气变化为景物描写分出层次:先写“云走入夺舍”的一片混沌,再写云“散后”所见古松,最后写“云气更清”时的群峰及两海。D.《游瓜步山记》从侧面描写梅树,突出作者因老梅无人欣赏而生出的同病相怜之感;《游黄山记》(节选)写松则以正面描写为主,赋予松树以人的灵性。1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山风泠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②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二)(7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相关题目。秋怀二首(其二)黄庭坚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①不可期,一死一生②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注:①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②《史记·汲郑列传》:“一死一生,乃知交情。”17.下列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索”写出秋风萧瑟,“空”字表明门庭冷落,一二两句表现出作者寂寥落寞之情。B.热闹的蛙声与欢腾的鹊影打破寂静,给作者带来了安慰,也使诗歌情感抒发免于平直。C.“无端”含埋怨之意,怨湖水只照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雁,寓情于景,构思巧妙。D.黄庭坚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本诗中可见一斑。18.本诗名为“秋怀”,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后四句蕴含了哪些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21分)19.用正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诗人的心情往往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比如,杜甫《客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敞开家门迎接朋友的喜悦;而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展现了老泪纵横的诗人形象,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思。(2)侧面描写是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比如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4)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劝学》)(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将进酒》)(7)_______________,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8)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蜀相》)(9)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10)师者,_______________。(《师说》)(11)_______________,官盛则近谀。(《师说》)(1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琵琶行》)(13)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14)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琵琶行》)(15)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赤壁赋》)(1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赤壁赋》)(17)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_______________。(《登泰山记》)四、《呐喊》《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15分)20.下列文本内容与《乡土中国》中概念或观点对应最准确的一项是(请分别填写序号)礼俗靠传统维系(

时势权力(文化英雄)(

从血缘到地缘(

)A.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故乡》)B.“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他(大哥)变了脸,铁一样青。睁着眼说,“也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狂人日记》)C.“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呐喊>自序》)D.寓在这里的杂姓是知道老例的,凡遇到县考的年头,看见发榜后的这样的眼光,不如及早关了门,不要多管事。(《白光》)21.阅读小说《明天》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①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②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③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单四嫂子儿子葬礼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但是鲁迅为什么借此批评看客的冷漠?请结合《乡土中国》谈谈你对礼俗社会“人情”的理解。22.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经常称呼直播间的顾客为“家人们”,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章内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五、作文(60分,其中书写5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故”在词典中的解释是:通达人情,待人处事圆润周到。鲁迅说,人世间正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或生活体验?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南京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一、课本与读本阅读(20分,每题2分)1.语文学习小组计划梳理必修上课本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初稿中需要修正的一条是(

)A.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B.

韩愈字退之,中唐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他自称“郡望昌黎”,作品集名为《韩昌黎集》。C.

苏轼字子瞻,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精通诗、词、文,词集名为《稼轩长短句》。D.

姚鼐字姬传,清代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有《惜抱轩诗文集》传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词集名为《稼轩长短句》”错误,《稼轩长短句》又名《辛弃疾长短句》《稼轩词》,是南宋大词辛弃疾的作品集,“稼轩”是辛弃疾的号。故选C。2.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义不同以及古代常用而现代不常用的词。下列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劝客饮酒D.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明白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B.正确。句意:壬戌年的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劝客饮酒”错。酾:斟酒。句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D.正确。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故选C。3.成语从历史中走来,带有许多古汉语的印记。将熟悉的成语与正在学习的文言名篇结合起来,是一件饶有趣味之事。下面是小李在课本旁批注的成语,其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

小学而大遗

(华而不实)B.耳得之而为声

(侃侃而谈)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犯而不校)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背道而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转折,但、却/连词,表转折,但、却;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B.连词,表顺承,于是、就/连词,表修饰;句意:耳朵听到就成了声音。/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C.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转折,但、却;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却不计较。D.连词,表转折,但、却/连词,表修饰;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故选A。4.小李对家乡的文化现象很感兴趣,他细致梳理南京地名,从中归纳出若干条命名规则,其中三条是“用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命名”“用自然景观的特征命名”与“旧地名因语音或字形讹变为新地名”。以下是小李搜集来的原始资料,按照他的思路将这些地名按命名规则来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幕府山:传晋元帝过江,王导设幕府(参谋部)于此,故名。②栖霞山:此山每到秋天,“丹枫似火,漫山凝霞”,故名。③迈皋桥:传桥南原有卖奶糕的小店,桥以店名。④彩霞街:原为集市,每天上街做买卖的大多是穿草鞋的农民,故名。⑤乌衣巷:三国孙吴曾在此驻军,穿黑色军衣,称乌衣营,巷因此得名。⑥珍珠泉:泉出于巨石间,似串串珍珠,故名。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④/②⑤/③⑥D.①⑤/②⑥/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文化现象的能力。①由“晋元帝过江,王导设幕府”可知这是根据“用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来命名的。②“每到秋天,‘丹枫似火,漫山凝霞”是写秋天山景,可知这是根据“用自然景观的特征命名”。③“卖奶糕”中的“卖糕”与“迈皋”语音相谐,可知这是根据“旧地名因语音变为新地名”。④“穿草鞋”与“彩霞”,语音相谐,可知这根据“旧地名因语音变为新地名”⑤由“三国孙吴曾在此驻军”可知这是根据“用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来命名的。⑥“似串串珍珠”这是写泉水的形状与颜色,突出泉水的特点,可知这是根据“用自然景观的特征命名”。故选D。5.阅读写景抒情散文,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提升文学欣赏品味。下列对经典散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故都的秋》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诗意。作者将陶然亭等著名景点一带而过,却从秋槐、秋蝉、秋雨等日常景物中品出了浓浓的秋味。B.《荷塘月色》写景细腻生动,手法多样。如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时,用博喻和拟人从多个侧面表现荷花之美,用通感激发读者对荷香的美好想象。C.《我与地坛》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作者记述人生经历,怀念早逝母亲,写景融入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充满哲理意味。D.《听听那冷雨》虽是散文,却有诗的神韵。作者有意撷取中国古典意象,尤其是农业时代意象入文,回避了西方意象和现代意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回避了西方意象和现代意象”错误。《听听那冷雨》化用或引用了很多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但并没有回避了西方意象和现代意象,比如文中“雨”的意象。故选D。6.学习论述类作品,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下列对作品论证特色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劝学》善用比喻论证。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反复说明问题;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B.《师说》善用对比论证。如以“圣人”“众人”对比表明人生来有天赋差异,以“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表明通过从师学习能消除这种差异。C.《拿来主义》作为一篇驳论文,主体结构是先破后立。开篇先指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的危害,再提出“拿来主义”,极富现实针对性。D.《读书:目的与前提》逻辑严密,思辩性强。文章先界定概念与阐释道理,再从切身体会出发阐释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最后结合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表明通过从师学习能消除这种差异”错,无中生有,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故选B。7.“家,居也。”——《说文解字》给“家”下过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但家又不仅仅是个用来居住的地方,它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下列语段中,“家”的含义与其他三项有明、显区别的是()A.这样一想,我现在是负着四大暂时结合的躯壳,而在无始以来种种因缘凑合而成的地方暂住,我是无“家”可归的。(丰子恺《家》)B.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周国平《家》)C.如果我们时时记住家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也知道疼,它也畏惧死,我们就会心疼它,更加细心地爱护它了。(周国平《家》)D.“家”,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苦,人还是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的重壳沉滞地往前爬。(方令孺《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家”指物质的家,即承载家的房子。BCD中的“家”不仅是物质的,更包含精神层面的,家是象征着人们归属感和情感寄托的地方。故选A。8.朱光潜认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于字典,十分明确;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下列语段中,没有涉及“文字的联想意义”的是()A.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而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都有清沁肺腑的意味。B.从前有些人做诗文喜欢从《幼学琼林》之类的书中寻找辞藻典故,写美人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才高八斗”,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全是套语滥调。C.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D.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与品味语言艺术能力。A.“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知道这个关联,就能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样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B.这是“套板反应”的例子,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人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不具有联想意义。C.一个“雨”字,让一切云情雨意宛然其中。可见,“雨”字产生了联想意义。D.由“秋”字,联想到故都的秋味。故选B。9.陈从周的《说园》善于引用古诗文来阐述园林艺术中的道理,将下列四个选项中的诗文依次填入空格处,正确的一项是()盆栽之妙在小中见大。“______”,乃见巧思。今则越放越大,无异于置大象于金丝鸟笼。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一在景之突出,一在景之联续。所谓动静不同,情趣因异,要之必有我存在。所谓“_________。”如今风景区以园林倾向商店化,似乎游人游览就是采购商品。宜乎古刹成庙会,名园皆市肆,则“_________。”①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②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⑤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⑥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盆栽之妙在小中见大”可知,此处强调盆景虽小,但从中可以见到“大”景,诗句①“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前句中的“小”与①中的“小树连盆活”“缩”,对应,“大”与①中的“群峰入座青”对应,故第一空应选诗句①。第二空,根据前句“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要之必有我存在”分析,此处是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诗句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为: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第三空,根据前句“如今风景区以园林倾向商店化,似乎游人游览就是采购商品”“古刹成庙会,名园皆市肆”可知,此处是说把风景区当成了贸易的场所。诗句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意为:把种菊的地方当作贸易的场所,这对菊花是一种污辱。②“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意为:莫愁怨五岭间的荒蛮,莫惆怅千山外的冷清,梦中那灵异的九峰,就耸立在眼前的壶中。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意为: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⑥“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意为:(目标太大的人)容易舍近图远,很难指望他有所成就。故选A。10.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下列语段表达的含义与之最接近的是()A.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一一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读书:目的与前提》)B.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是那个经典文本首先说出来的。(《为什么读经典》)C.心灵如果没有自己的洞察力,而只是接收他人大脑中的真理,哪怕是见解迭出,如果没有定期的独立思考、反诘与自我回归,仍然会铸成大错。(《正确的读书方法》)D.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才提倡学问。(《学问之趣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结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知,孟子认为一味的相信书,不加甄别,最终结果只是成为读书的“机器”,他强调在读书的时候要对书里的内容进行思考;结合“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可知,孟子认为对《尚书》这样的经典也要敢于质疑。可见,孟子的这段话强调了读书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多加思考,敢于质疑,才能获得独立的见解。故选C。参考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二、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写作之夜史铁生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他们不会记得我了。他们将不记得那个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园中,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盏路灯在夜色里划出一块明亮的圆区,有老柏树飘漫均匀的脂香,有满地铺散的杨树落叶浓厚的气味,有一个独坐路边读书的男人曾经跟他们玩过一会儿,跟他们说东道西。男孩儿大概有七岁。女孩儿我问过她,五岁半——她说,伸出五个指头,随后把所有的指头逐个看遍,却想不出半岁应该怎样表达。当时我就想,我们很快就要互相失散,我和这两个孩子,将很快失散在近旁喧嚣的城市里,失散在周围纷纷坛坛的世界上,谁也再找不到谁。我们也是,我和你,也是这样。我们曾经是否相通过呢?好吧你说没有,但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或者不曾觉察,忘记和不曾觉察的事等于从未发生。在一片杨柏杂陈的树林中,在一座古祭坛近旁。我是那儿的常客。那是个读书和享受清静的好地方。两个孩子从四周的幽暗里跑来,冲着一棵大树喊:“老槐树爷爷!老槐树爷爷!”我说:“错啦,那不是槐树,是柏树。”“啊,是柏树呀,”他们说,回头看看我,便又仰起脸来看那棵柏树。问我:“怎么这一棵没有叶子?怎么别的树有叶子,怎么这棵树没有叶子呢?”我告诉他们那是棵死树。“它是怎么死的呢?”两个孩子依然以发问的目光望着我。我说:“具体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男孩儿不问了,望着那棵老柏树意犹未尽。现在我有点儿懂了,他实际是要问,死是怎么一回事?活,怎么就变成了死?这中间的分界是怎么搞的,是什么?就是当时听懂了他的意思我也无法回答他。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知道吗?死是什么?你也不知道。对于这件事我们就跟那两个孩子一样,不知道。我们只知道那是必然的去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一点儿也不比那两个孩子所做得多——无非胡猜乱想而已。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最终要去哪儿,和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窗外下起了今年的第一扬秋雨,下得细碎,又不连贯。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若是没人来,我就坐在这儿,读书,想事,命运还要我写一种叫作小说的东西。仿佛只是写了几篇小说,时间便过去了几十年。那天那个女孩儿竟然叫我老爷爷,还是那个男孩儿毕竟大着几岁,说“是伯伯不是爷爷”,我松了一口气,我差不多要感谢他了。人是怎样长大的呢?太阳从这边走到那边。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那女孩儿问我看的什么书,我翻给她看。那是一本写给老人的书。那是一个老人写下的书:一个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烧的玫瑰留下的全部灰烬/尘灰悬在空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不不,令我迷惑和激动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在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必有其它的故事开始了,开始着,展开着。绝对的虚无片刻也不能存在的。那两个孩子的故事已经开始了,或者正在开始,正在展开。也许就从仰望那棵死去的老树为开始,但无论如何,必有一天他们的故事也要结束,那时候他们也会真正看见孩子,并感受结束和开始的神秘。那时候,在某一处书架或书桌上,在床头,在地球的这面或那面,仍然安静而狂热地躺着一本书——那个以“艾略特”命名的老人,他写的书。在秋雨敲着铁皮棚顶的时节,在风雪旋卷过街巷的日子,在晴朗而干旱的早晨而且忘记了今天要干什么,或在一个慵懒的午睡之后听见隐约的琴声,或在寂寥的晚上独自喝着酒,在一年四季,暮鼓晨钟昼夜轮回,它随时可能被翻开被合起,作为结束和开始,成为诸多无法预见的生命早已被预见的迷茫。那智慧的老人他说:我们叫作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那个从童年走过来的老人,他说:如果你到这里来,/不论走哪条路,从哪里出发,/那都是一样/…………/激怒的灵魂从错误走向错误/除非得到炼火的匡救,因为像一个舞蹈家/你必然要随着节拍向那儿“跳去”。这个老人,他是预言家。是谁想出这种折磨的呢?他说:是爱。这预言,总在应验。世世代代这预言总在应验总在应验。一轮又一轮这个过程总在重演。(节选自《务虚笔记》)11.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连续用了三个否定,“可能再也碰不见”“不会记得我”和“将不记得”,加上一段景物的描写,表达一种绵长又有点惆怅的情绪。B.关于生死与长大,作者反复发问却不作回答,而是去写“太阳下生死相继的鸽子”,这是因为作者完全不懂怎么回答。C.文章引用艾略特的诗,诗中写到“开始与结束”,结合作者写的四季的轮回,令读者感到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D.作者运用第一人称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运用第二人称形成与读者的交流,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关乎每个个体的生命问题。12.文中多次出现“两个孩子”,请分析这“两个孩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3.王开岭在《“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中评价史铁生“其人其作,都是珍贵的精神标本”,文本给你哪些精神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11.B12.①写作的“触发点”,由与“两个孩子”的一段往事,引发关于生死的系列哲思。②勾连全文,并以“两个孩子”的问题和对话,推进的文本的叙事和纵深思考。13.①铭记而不是忘记曾经的善良和美好的点滴,包括萍水相逢的情谊。②正确看待生死,努力寻求精神永恒③人生苦短,是“爱”让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意义。【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B.“这是因为作者完全不懂怎么回答”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就是当时听懂了他的意思我也无法回答他。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知道吗?死是什么?你也不知道。对于这件事我们就跟那两个孩子一样,不知道……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们并不知道……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等语句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给这两个孩子讲清楚人生的终极问题并不是很容易的,也就是并非作者“完全不懂”,而是不知如何更好地给这两个孩子解释。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细节或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这“两个孩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这篇题为《写作之夜》的文章和史铁生的大多数散文一样,充满着对生与死的思考和自我成长的反思的文本主题。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就是:开篇便以“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他们不会记得我了。他们将不记得那个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园中”这句话引出忘记与觉察;生与死、成长等系列问题的哲理性思考。从这篇散文的结构层面来看:“神”是小说的主题:人生生死、聚散、成长的思考与感悟;而“形”便由“两个孩子”和“我”的对话或对“我”这个伯伯的发问串联成一体,既推进了这段往事的回忆过程,又不断地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探究和体悟。“两个孩子”在全文的穿插出现,彰显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富含的启示的个性化解读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文本给你哪些精神启示?作答的关键是理解王开岭评价史铁生“其人其作,都是珍贵的精神标本”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史铁生的个人遭遇,他向命运抗争的精神是珍贵的精神标本,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史铁生的作品充满对生命的拷问,对自由和健康的渴望,这些是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珍贵的标本。本题主要从史铁生在文中关于生死、忘记与觉察等命题的哲理性思考,找到相应的语句,特别是哲理性的议论句进行归纳和概括即可。每个读者对文本语句的启示性感悟各不相同,言之有理即可。既要源自于文本,又要有一定的概括力。“我们曾经是否相通过呢?好吧你说没有,但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或者不曾觉察,忘记和不曾觉察的事等于从未发生”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发生过的事不因忘记或不曾察觉,就抛之脑后,而应铭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善意等等美好的情愫。从“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最终要去哪儿,和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令我迷惑和激动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在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必有其它的故事开始了,开始着,展开着……”等语句给我们的启示是:有生必有死,不必着急,更不必恐慌;正确看待生死和成长就好。从“这个老人,他是预言家。是谁想出这种折磨的呢?他说:是爱。这预言,总在应验。世世代代这预言总在应验总在应验。一轮又一轮这个过程总在重演”这句话,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生活中的挫折与坎坷,不能回避,而要勇于面对;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去面对世间艰难险阻,用爱心温暖这个世界,进而让生活变得阳光,变得更有意义。三、古诗文阅读(40分)(一)(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游瓜步山记梅曾亮道光七年二月十六日,客同年熊民怀六合官署,与同人游瓜步山。余与翰初先登。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问僧,曰:“扫墓出矣。”方怅然欲归,而闇夫导数客偕主人至,移肴核于补山亭。两峰翼张,亭承其腋。盖去庙西不数十步,而冈隆谷洼,匿蠢献秀,远江近渚,回澜就目,杂花周阿,迎桃送杏。既醉饱,复登西峰之太平庵。山风泠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诸人皆错愕瞪视,既乃太息坐卧其下,日暮而后去。盖余二人初至时,未知有亭,主人至得之。亦未知有梅,入寺乃见之。此一日中事耳。吾两人胸臆愉塞,殆如隔人世事,庄子曰:“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夫待山林皋壤而乐者,将失之而悲,是乐也,达者之所以笑也。书以志吾愧。同游者商城熊闇夫方烜、兴化束补卿銮、上元温翰初肇江、朱竹香启善、梅伯言曾亮。主人者,瓜步司直隶陈守斋宝善也。同游者皆有诗,而属梅曾亮为之记。(选自《柏枧山房文集》)游黄山记(节选)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次早……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1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B.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C.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D.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1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瓜步山记》运用移步换景手法,依次描绘了古庙、补山亭、太平庵三幅画面,语言简洁生动,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B.《游瓜步山记》结尾引用庄子名言,反思自身因风景而或喜或悲的心态,使这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文章增添了一份理趣。C.《游黄山记》(节选)利用天气变化为景物描写分出层次:先写“云走入夺舍”的一片混沌,再写云“散后”所见古松,最后写“云气更清”时的群峰及两海。D.《游瓜步山记》从侧面描写梅树,突出作者因老梅无人欣赏而生出的同病相怜之感;《游黄山记》(节选)写松则以正面描写为主,赋予松树以人的灵性。1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山风泠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②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答案】14

B

15.C

16.①山风清凉,异香从寺中飘出,原来是两株百年树龄的梅树。②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此处有古庙数间,没有窗格门槛可以阻挡尘土,佛像色彩剥落坐在尘埃中,几个老农蹲在台阶下,商量祭社的事。“古庙数楹”是被省略的谓语“有”的宾语,因此在其后断开,排除AD。“浮屠”是“像”的定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从侧面描写梅树,突出作者因老梅无人欣赏而生出的同病相怜之感”错,根据“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诸人皆错愕瞪视,既乃太息坐卧其下”可知,此处描写梅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不仅描写观赏者对梅花的赞叹、流连之态侧面衬托梅花之芬芳和清雅,还对梅树的花香和形态进行了正面描绘。再有本文作者只是说他客居六合,并没有有关无人赏识他的情事的表述,同病相怜之感无中生有。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泠然”,清凉;“出于寺”,状语后置,应为“于寺出”;“则”,是。②“雨”,名词作动词,下雨;“甚”,非常;“端午”,正午;“重裘”,厚皮衣。参考译文:游瓜步山记梅曾亮道光七年二月十六日,我客居在同年熊民怀六合官署处,与朋友游瓜步山。我和翰初先登山。此处有古庙数间,没有窗格门槛可以阻挡尘土,佛像色彩剥落坐在尘埃中,几个老农蹲在台阶下,商量祭社的事。向他们打听僧人,说:“出去扫墓了。”正要失望返程,闇夫领着几位客人和主人一块回来了,于是将菜品移到补山亭。这里两座山峰像张开的翅膀一样,亭子正好位于两山的腋窝位置。大约离庙向西不过几十步,而山冈隆起,山谷低洼,轻轻蠕动,献出美景,远处的江水,近处的水中陆地,波涛回旋,映入眼帘,各种花开在四周,杏花落后桃花开。已经酒足饭饱,又去登西峰的太平庵。山风清凉,异香从寺中飘出,原来是两株百年树龄的梅树。高过楼房,荫蔽一亩地,正在盛开,大家都吃惊地瞪着眼睛看,然后感叹着坐或躺在树下,太阳落山后才离开。大概我二人刚到时,并不知道有亭子,主人来了,才得知。也不知有梅树,进入寺中才见到。这是一天中的事罢了。我两人内心又愉悦又堵塞,犹如隔绝世事。庄子说:“山林啊,平原啊,使我感到快乐。快乐还没结束,悲伤又接上了。”那种依靠山林平原而快乐的人,失去就将会悲伤,这种乐,是达观的人所嘲笑的。写这篇文章以记下我的惭愧。同游的人是商城熊闇夫方烜、兴化束补卿銮、上元温翰初肇江、朱竹香启善、梅伯言曾亮。主人是瓜步司直隶陈守斋宝善。同游的人都写了诗,并且嘱托梅曾亮为这次游历写记。(选自《柏枧山房文集》)

游黄山记(节选)袁枚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于是就在黄山的汤泉沐浴。第二天早上……这天晚上到文殊院住宿。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

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黄山有前海、后海的名称,从立雪台向左右看,前海、后海都看得到。(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二)(7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相关题目。秋怀二首(其二)黄庭坚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①不可期,一死一生②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注:①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②《史记·汲郑列传》:“一死一生,乃知交情。”17.下列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索”写出秋风萧瑟,“空”字表明门庭冷落,一二两句表现出作者寂寥落寞之情。B.热闹的蛙声与欢腾的鹊影打破寂静,给作者带来了安慰,也使诗歌情感抒发免于平直。C.“无端”含埋怨之意,怨湖水只照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雁,寓情于景,构思巧妙。D.黄庭坚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本诗中可见一斑。18.本诗名为“秋怀”,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后四句蕴含了哪些情怀。【答案】17.B18.①“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化用前人的诗文,写出了人与人之间中交友很势利,翻手覆手之间,变幻无常,只有在生死患难处方可显示交情的纯真,其中蕴含了诗人对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的感慨之情。②“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写出了诗人想与故人交流的盼望,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真挚友谊的渴求之情。【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给作者带来了安慰”错,“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两句是以动写静,渲染宁静、凄清的氛围,来表现作者孤寂的心情,并不能给作者带来安慰。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充满了势利,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同翻手覆手一般变幻无常。只有在生死患难的关头,才能真正显现出交情的纯真与坚固。杜甫《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史记•汲郑列传赞》:“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为诗意的出处。作者化用这两处诗文,用以感慨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第七八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写得细微含蓄。从凄清、孤寂的处境中引起对友谊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挚友谊的难得;这种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数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谊的可贵,但这些“故人”又远隔他乡,不但无法相对倾谈,而且连代为传书的鸿雁的影子都看不到。“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诗句就由写景化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三)名篇名句默写(21分)19.用正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诗人的心情往往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比如,杜甫《客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敞开家门迎接朋友的喜悦;而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展现了老泪纵横的诗人形象,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思。(2)侧面描写是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比如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4)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劝学》)(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将进酒》)(7)_______________,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8)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蜀相》)(9)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10)师者,_______________。(《师说》)(11)_______________,官盛则近谀。(《师说》)(1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琵琶行》)(13)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14)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琵琶行》)(15)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赤壁赋》)(1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赤壁赋》)(17)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_______________。(《登泰山记》)【答案】

①.花径不曾缘客扫

②.蓬门今始为君开

③.戎马关山北

④.凭轩涕泗流

⑤.舞幽壑之潜蛟

⑥.泣孤舟之嫠妇

⑦.修我戈矛

⑧.君子生非异也

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⑩.奔流到海不复回

⑪.人生得意须尽欢

⑫.隔叶黄鹂空好音

⑬.竹喧归浣女

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⑮.位卑则足羞

⑯.唯见江心秋月白

⑰.门前冷落鞍马稀

⑱.杜鹃啼血猿哀鸣

⑲.诵明月之诗

⑳.渺沧海之一粟

㉑.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蓬”“涕泗”“壑”“嫠”“鳝”“渺”“粟”。四、《呐喊》《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15分)20.下列文本内容与《乡土中国》中概念或观点对应最准确的一项是(请分别填写序号)礼俗靠传统维系(

时势权力(文化英雄)(

从血缘到地缘(

)A.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故乡》)B.“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他(大哥)变了脸,铁一样青。睁着眼说,“也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狂人日记》)C.“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呐喊>自序》)D.寓在这里的杂姓是知道老例的,凡遇到县考的年头,看见发榜后的这样的眼光,不如及早关了门,不要多管事。(《白光》)【答案】

①.D

②.BC

③.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内容、主旨或观点的能力。A.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给别姓,搬家到谋食的异地。符合“从血缘到地缘”这一观点。B.这是“我”在质问一个陌生人关于吃人的事。“我”痛恨吃人的社会,表达的是一种深邃的思想和一个模糊的意象,而这种深邃的思想便是现实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这一切需要改变但很难改变。这对应“时势权力”这一观点。C.“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