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法 课件 第13-27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_第1页
金融法 课件 第13-27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_第2页
金融法 课件 第13-27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_第3页
金融法 课件 第13-27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_第4页
金融法 课件 第13-27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法陶广峰主编(第四版)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第十三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第一节支付结算法概述一、支付结算的概念和特征(一)支付结算的概念根据我国有关立法,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银行卡、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信用证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资金清算的行为。(二)支付结算的特征支付结算是对金钱债务的清偿行为支付结算是以银行为中介的货币收付和资金清算行为支付结算以票据和结算凭证为工具第一节支付结算法概述二、结算的分类按照结算是否使用现金,结算分为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按照结算使用的工具不同,结算可分为票据结算和非票据结算按照结算发生的区域不同,结算分为国内结算和国际结算第一节支付结算法概述三、支付结算的原则恪守信用,履约付款原则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原则银行不垫款原则第一节支付结算法概述四、我国支付结算立法目前,我国关于支付结算的法律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办法》《再贴现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支付结算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办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节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一、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种类(一)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二)银行结算账户的种类银行结算账户按存款人分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按用途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第二节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二、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一)银行结算账户开立的条件(二)银行结算账户开立的程序第二节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三、银行结算账户的使用(一)银行结算账户的用途(二)银行结算账户使用的限制第二节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四、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与撤销(一)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银行结算账户变更的概念银行结算账户变更的程序(二)银行结算账户的撤销银行结算账户撤销的概念银行结算账户撤销的事由第二节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五、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一)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结算账户的监督管理(二)开户银行对银行结算账户的监督管理第三节非票据支付结算方式及结算规则一、汇兑(一)汇兑的概念和种类(二)汇兑凭证的签发与受理(三)汇入款项的收取第三节非票据支付结算方式及结算规则二、托收承付(一)托收承付的概念、适用范围托收承付的概念托收承付的适用范围(二)托收承付的程序第三节非票据支付结算方式及结算规则三、委托收款(一)委托收款的概念和适用范围委托收款的概念委托收款的适用范围(二)委托收款的程序第三节非票据支付结算方式及结算规则四、银行卡(一)银行卡的概念和分类(二)银行卡发卡银行的权利与义务(三)银行卡持卡人的权利与义务第十四章金融担保法律制度第一节金融担保法概述一、担保与担保法的概念(一)担保的概念法律上的担保通常是指债的担保,债的担保有广义担保和狭义担保之分。(二)担保法的概念担保法有实质意义的担保法与形式意义的担保法之分。形式意义上的担保法是指以担保法命名的法律,如我国《民法典》中规定的担保制度。实质意义的担保法是指调整担保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仅包括形式意义的担保法,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担保的法律规范。担保法又有普通担保法与特别担保法之分。第一节金融担保法概述二、担保的分类根据担保的标的不同,担保可以分为人的担保、物的担保和金钱担保根据担保发生的依据,担保可以分为约定担保和法定担保根据担保设定的目的不同,担保可以分为本担保和反担保第一节金融担保法概述三、金融担保的意义(一)保障金融债权的安全(二)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第二节保证一、保证概述(一)保证的概念(二)保证的法律特征保证具有债权性保证具有从属性保证具有相对独立性保证具有补充性第二节保证二、信贷保证(一)保证合同(二)保证方式(三)保证责任第三节抵押一、抵押概述(一)抵押、抵押权的概念抵押的概念抵押权的概念(二)抵押权的特征从属性不可分性物上代位性第三节抵押二、信贷抵押(一)抵押权的设立(二)抵押权的效力(三)抵押权的实现第四节质押一、质押概述(一)质押、质权的概念质押的概念质权的概念(二)质押的种类根据质权标的的类别,质押可以分为动产质押、不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根据质权所适用的法律的属性,质押可以分为民事质押和营业质押根据质权的内容,质押分为占有质押、收益质押、归属质押第四节质押二、信贷质押(一)动产质押动产质权的设立动产质押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二)权利质押权利质押的种类权利质权的设立第五节银行的对外担保一、银行保函(一)银行保函的概念、种类(二)银行独立保函的独立性原则内涵第五节银行的对外担保二、备用信用证(一)备用信用证的概念(二)备用信用证与银行独立保函的区别第十五章信托法律制度第一节信托概述一、信托的概念与特征(一)信托的概念(二)信托的特征信托财产所有权的移转与分离信任是信托的前提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民事责任的有限性信托财产运用的受约束性第一节信托概述二、信托的要素(一)信托当事人(二)信托目的(三)信托财产第一节信托概述三、信托的制度功能财产管理功能财产保全功能财产增值功能物权担保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实现公益功能第一节信托概述四、信托的分类任意信托与法定信托私益信托与公益信托自益信托与他益信托合同信托与遗嘱信托营业信托与非营业信托个别信托与集团信托贸易信托与金融信托第一节信托概述五、信托立法及其基本原则(一)信托立法概况(二)信托法的基本原则第二节信托行为一、信托行为的概念信托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信托当事人之间基于信任和意思自治,依法进行设立、变更和终止信托权利、义务的行为;后者是指以设立信托为目的的行为,即特指信托的设立行为。依据我国《信托法》的规定,信托行为主要是指信托设立行为。第二节信托行为二、信托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一)信托行为的成立信托目的合法信托财产确定信托形式法定(二)信托行为的效力依法设立的信托行为成立,并不意味着信托行为已经产生法律效力,要使该行为变为具有法律强制力,还必须具备信托行为的生效要件。第二节信托行为三、信托的变更与终止(一)信托的变更信托当事人的变更信托内容的变更(二)信托的终止信托关系的终止,是指因法定或信托文件约定的事由出现,致使信托关系归于消灭。第三节信托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一、委托人的权利与义务在信托关系中,英美信托法并未规定委托人的权利,随着信托制度被移植和继受,现代大陆法国家的信托法赋予了委托人多项权利。我国《信托法》规定了委托人的权利和义务。(一)委托人的权利(二)委托人的义务第三节信托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二、受托人的权利与义务信托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设计,其基本特征在于财产权利和财产利益的相互分离,受托人对信托财产享有实际的管理运用和处分的权利,但不享有信托财产的利益,而是为了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信托目的行使权利。(一)受托人的权利(二)受托人的义务第三节信托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三、受益人的权利与义务受益人享有信托利益,是信托制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益人享有信托利益的基础是拥有信托的受益权。也有人认为,信托实质上是受托人与受益人之间的一种受信关系,受益人的利益需要重点加以保障。(一)受益人的权利(二)受益人的义务第四节公益信托一、公益信托的概念公益信托是指委托人为了特定公共利益目的,为未来不特定多数受益人的利益而设立的信托。公益信托的受益人必须为社会中的全体或部分公众,如贫困者、灾民、残疾人等。第四节公益信托二、公益信托的目的根据公益信托的本质,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信托法》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公益信托的目的,这与《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范围是一致的,具体包括:(1)救济贫困;(2)救助灾民;(3)扶助残疾人;(4)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事业;(5)发展医疗卫生事业;(6)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维护生态环境;(7)发展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第四节公益信托三、公益信托的设立公益信托因其信托目的、受益人等方面的特殊性,在设立时也表现出比私益信托更加严格的实体和程序要件。公益信托的设立和确定其受托人,应当经有关公益事业管理机构批准;未经批准,不得以公益信托的名义进行活动。公益信托的信托财产及其收益,不得用于非公益目的。第四节公益信托四、公益信托的变更与终止(一)信托的变更依据《信托法》的规定,公益信托一经成立,就具有法律拘束力,不得擅自变更。(二)公益信托的终止根据信托的一般原理,公益信托终止的事由应当与私益信托终止的事由基本相同,但由于其设立时有更加严格的程序性要件,因而在终止时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第四节公益信托五、公益信托的管理与监察(一)公益信托管理人(二)公益信托监察人第五节家族信托一、家族信托的概念家族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单一自然人委托,或者接受单一自然人及其亲属共同委托,以家庭财富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家族信托初始设立时实收信托应当不低于1000万元。受益人应当为委托人或者其亲属,但委托人不得为唯一受益人。家族信托涉及公益慈善安排的,受益人可以包括公益慈善信托或者慈善组织。单纯以追求信托财产保值增值为主要信托目的、具有专户理财性质的信托业务不属于家族信托。第五节家族信托三、家族信托的目的与功能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监察人第五节家族信托四、信托财产与受益权安排信托财产是指家族信托中需要分配的财产。根据《信托法》规定,委托人不得以非法财产或者信托法规定不得设立信托的财产设立信托。因此,家族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的个人财产,委托人不能以企业财产设立家族信托。委托人以夫妻共同财产设置家族信托时,需取得配偶的书面同意。从目前我国家族信托实践看,信托财产包括纯资金、股权、保险金、不动产、艺术品和文物等家族财产。第五节家族信托五、信托期限与分配规则明确委托人、受益人、监察人以及信托财产后,委托人需要确定是否设置固定期限、保留信托解除权以及确定信托终止条件。在当前的实践中,家族信托的信托期限不低于5年,具体期限需要委托人和受托人协商一致;也可以是更长期限,甚至永续存在。委托人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意愿决定是否保留信托解除权,一旦委托人行使解除权,家族信托财产则重新归属委托人;而家族信托发生终止时,信托财产则属于信托文件规定的人,信托文件未规定的,按下列顺序确定归属:(1)受益人或者其继承人;(2)委托人或者其继承人。第十六章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第一节融资租赁法律制度概述一、融资租赁的概念和特征(一)融资租赁的概念(二)融资租赁的特征融物与融资相结合涉及三方当事人和两个合同承租人以支付租金的形式分期归还本息承租人有权选择租赁物和供货人第一节融资租赁法律制度概述二、融资租赁的种类直接租赁回租赁转租赁杠杆租赁委托租赁联合租赁服务租赁项目融资租赁第一节融资租赁法律制度概述三、融资租赁的法律性质租赁说附条件买卖说借贷说选择权决定说独立交易说第二节融资租赁立法一、外国与国际融资租赁立法(一)外国融资租赁立法概况(二)国际融资租赁立法第二节融资租赁立法二、我国融资租赁立法及趋势我国于1981年成立了第一家中日合资的融资租赁公司,即中国东方租赁公司,此后,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迅速,并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机器设备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融资租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融资租赁立法也随之展开。2006年公布了《融资租赁法(草案)》第三次征求意见稿,但直到现在也没有表决通过。第三节融资租赁合同一、融资租赁合同的概念与特征融资租赁合同,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其具有以下特征。双务合同有偿合同诺成合同要式合同足额清偿合同不可撤销合同第三节融资租赁合同二、融资租赁合同的订立(一)合同当事人(二)融资租赁合同订立的程序要件三、融资租赁合同的内容《民法典》第736条对融资租赁合同的内容进行规定。第三节融资租赁合同四、融资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一)出租人的权利与义务出租人的权利出租人的义务(二)承租人的权利与义务承租人的权利承租人的义务第十七章保险市场法律制度第一节保险市场概述一、保险市场的概念与特征保险市场是市场的一种形式。保险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保险市场是保险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的保险市场是保险商品的交换场所。保险市场是直接的风险市场保险市场是非即时清结市场保险市场是特殊的“期货”交易市场第一节保险市场概述二、保险市场的构成要素保险市场一般由保险主体、保险商品和保险价格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保险市场,其保险市场主体一般由投保人、保险人和保险中介三方构成。保险商品是保险市场的客体,它是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提供的在保险事故发生时给予经济保障的承诺,其形式是保险合同。保险合同是保险商品的载体,其内容是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承诺。保险价格就是保险商品的价格,也就是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它是被保险人为取得保险保障而由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的价金。第二节保险合同概述一、保险合同的概念与特征(一)保险合同的概念(二)保险合同的特征第二节保险合同概述二、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关系人的权利、义务(一)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二)保险合同的关系人的权利、义务第二节保险合同概述三、保险合同的辅助人的权利、义务(一)保险代理人的权利、义务(二)保险经纪人的权利、义务第二节保险合同概述四、保险合同的内容根据《保险法》第18条的规定,保险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事项:(1)保险人名称和住所。(2)投保人、被保险人名称和住所,以及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名称和住所。(3)保险标的。(4)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5)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6)保险金额。(7)保险费以及支付办法。(8)保险金赔偿或者给付办法。(9)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10)订立合同的年、月、日。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约定与保险有关的其他事项。第二节保险合同概述五、保险合同的订立与履行(一)保险合同的订立保险要约和承诺如实告知义务说明义务(二)保险合同的履行投保人(被保险人)义务的履行保险人义务的履行第二节保险合同概述六、保险合同的解释(一)文义解释(二)目的解释(三)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一、财产保险合同的概念与特征财产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的,投保人以财产及有关利益作为保险标的,向保险人交纳保险费,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合同。我国《保险法》第12条第4款规定,“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是财产及其有关利益财产保险合同是补偿性保险合同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二、财产保险合同的内容(一)保险标的(二)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三)保险价值(四)保险金额(五)保险代位(六)重复保险第四节人身保险合同一、人身保险合同的概念与特征人身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的,由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在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合同。保险标的的不可估价性保险金的定额给付性保险费支付的非诉讼性保险责任准备金的储蓄性第四节人身保险合同二、人身保险合同的分类根据保险危险的不同,可以把人身保险合同分为人寿保险合同、意外伤害保险合同和健康保险合同。人寿保险合同是以被保险人在一定期限内死亡或生存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合同。意外伤害保险合同是以被保险人遭受意外伤害并致伤残或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合同。健康保险合同是以被保险人因疾病、分娩而致伤残或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合同。第四节人身保险合同三、人身保险合同的内容(一)不可抗辩条款(二)年龄误告条款(三)宽限期条款(四)复效条款(五)不丧失价值条款(六)贷款条款(七)自杀条款(八)战争条款第十八章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第一节资本市场法律制度概述一、资本市场的概念与特征资本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资金交易市场,又称中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资本市场具有融资功能,能够促进资本的社会化和公众化,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融资期限长,有利于资金的充分使用资金流动性相对较差风险大而收益较高第一节资本市场法律制度概述二、资本市场的构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第一节资本市场法律制度概述三、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说明,经济高速增长既离不开生产经营,也离不开资本经营。在资本市场出现后,公司的股份的证券化,极大地推进了资本的社会化和公众化的进程,并使得资本市场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企业的成长,还是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和资本市场始终是重要的、持续的推动力量。第一节资本市场法律制度概述四、资本市场的立法发达的资本市场需要完善的法律规范,资本市场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资本市场立法。我国资本市场的立法体现在以商业银行法、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期货和衍生品法、外汇管理条例等为主干,已经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主干,证券期货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行业协会自律规则为配套的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第二节股票市场法律制度一、股票发行法律制度(一)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股票发行(二)公开发行新股第二节股票市场法律制度二、股票上市法律制度(一)股票上市申请(二)股票上市公告(三)股票上市交易的暂停(四)股票上市交易的终止第二节股票市场法律制度三、股票交易法律制度(一)股票交易程序(二)股票交易的特别限制(三)禁止的交易行为第三节债券市场法律制度一、债券的概念与特征债券是指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公司、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向投资者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是由发行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债券是债权的凭证债券是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第三节债券市场法律制度二、债券的种类依发行机构的不同,债券可以分为国债(国库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种类。国家发行的称为国债,地方政府发行的债,称为地方政府债或者地方债;金融机构发行的是金融债券;企业发行的为企业债券;公司发行的为公司债券。第三节债券市场法律制度三、企业债券市场法律制度(一)企业债券(二)公司债券第三节债券市场法律制度四、政府债券市场法律制度(一)国债(二)地方政府债券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一、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特征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证券投资基金由专家运作,集中管理并专门投资于证券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具有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特点证券投资基金具有投资小、费用低的特点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二、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一)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二)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三)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四)成长型基金和收入型基金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三、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投资基金产生于英国。19世纪中叶,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经过产业革命,国内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迅速增加导致资金过剩,但国内投资成本很高,大量投资者希望投资于劳动力较为低廉的其他国家。美国到1924年才创立了第一个投资基金即“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基金的繁荣和大规模的发展发生在美国,进而影响到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基金组织纷纷涌现,经过几个时期的爆发性发展,基金已经成为美国公众最普遍的投资方式。与此同时,基金迅速扩展到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并成为当代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四、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原则(一)基金财产投资采用资产组合方式的原则(二)基金财产投资合法原则(三)公开披露基金信息的原则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五、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一)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二)证券投资基金的变更(三)证券投资基金的终止第四节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六、证券投资基金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一)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二)基金持有人的权利与义务(三)基金管理人的权利与义务(四)基金托管人的权利与义务第五节金融衍生工具法律制度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与特征金融衍生产品是指由某种更为基本的金融变量派生出来的产品,其变化莫测,可以用来对冲、投机和套利,所以需要强有力的法律规范此类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常见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合同和期权合同等。第五节金融衍生工具法律制度二、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制度由固定汇率制走向浮动汇率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新技术革命为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手段。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脑网络、信息处理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广泛应用,使得个人和机构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得以长足发展。第五节金融衍生工具法律制度三、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一)按照交易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场内交易衍生品工具和场外交易衍生品工具(二)按照金融衍生工具的标的资产分类可以分为汇率衍生工具、利率衍生工具、指数衍生工具、股票衍生工具(三)按照金融衍生工具自身交易方法可分为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第五节金融衍生工具法律制度四、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法律制度的框架金融衍生工具因其复杂性而涉及不同属性的部门法律制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民商事法,包括《民法典》《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主要适用于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另一类是金融法,包括《商业银行法》《证券法》《期货和衍生品法》等,主要适用于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第五节金融衍生工具法律制度五、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发展。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衍生产品得到一定的发展。第五节金融衍生工具法律制度六、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规则(一)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二)衍生品对冲交易与结算第四编金融调控法第十九章中央银行货币管理法律制度第一节货币管理法概述一、货币与货币管理法的概念和特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经历了一般物品、金银等贵金属到纸币等不同形态,现代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货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货币的存在由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其本身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下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学中,货币是价值、财富的象征;在法学中,货币则是财产权利的象征。第一节货币管理法概述二、货币制度的历史沿革银本位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第一节货币管理法概述三、旧中国货币制度与货币管理立法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是既有钱也有钞的一种混合币制,与自给自足的、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密切相关,货币立法也是混杂在刑律之中的。人民币作为我国现行唯一合法的通货,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当天开始发行的。第一节货币管理法概述四、我国现行的货币管理立法现行的货币管理立法即人民币管理法,是调整人民币的印制、发行、流通及其管理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货币管理立法主要包括: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制度(试行)》《中国人民银行法》,2000年《人民币管理条例》,1997年《外汇管理条例》(2008年修订),1998年《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2010年《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实施办法》,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鉴别及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2020年《普通纪念币普制币发行管理暂行规定》,2021年《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第二节人民币管理法律制度一、人民币的法律地位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主币、辅币均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人民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数字人民币第二节人民币管理法律制度二、人民币的发行管理(一)人民币的发行与发行机关(二)人民币发行的原则(三)人民币发行的程序第二节人民币管理法律制度三、人民币的流通管理现金管理机构现金管理的对象现金管理的具体内容第二节人民币管理法律制度四、违反人民币管理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一)伪造、变造人民币行为及法律责任(二)印制、发行人民币代币票券行为及法律责任(三)违反现金管理的法律责任第三节外汇管理法律制度一、外汇、汇率与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概念外汇汇率外汇管理第三节外汇管理法律制度二、我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1949-1956年1979-1993年加入WTO以来第三节外汇管理法律制度三、我国现行外汇管理制度外汇管理机关及管理对象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制度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制度第四节反洗钱法律制度一、洗钱及其危害性总体上,最广义的洗钱是指在已实施犯罪行为并获得赃款的前提下所从事的将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不法行为;洗钱者明知或应当知道是犯罪所得赃款而进行清洗;洗钱犯罪者可以是实施上游犯罪的自然人或单位,也可以是实施上游犯罪者之外的其他自然人或单位;洗钱的行为方式可以是获取、占有或使用犯罪所得,可以是转移或转换犯罪所得,还可以是隐瞒或掩饰该财产之真实性质、来源、场所、处置、活动、相关权利和所有权。狭义的洗钱则从上游犯罪、行为方式、犯罪主体及主观方面作出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第四节反洗钱法律制度二、反洗钱立法概述(一)国际组织反洗钱公约(二)我国反洗钱立法《反洗钱法》颁布前的立法概况《反洗钱法》出台后的最新立法第四节反洗钱法律制度三、反洗钱主管机关《反洗钱法》第4条规定,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反洗钱监督管理工作,《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3条则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证监会、银行业监管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第四节反洗钱法律制度四、金融机构反洗钱基本制度(一)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设立专门反洗钱工作机构(二)金融机构反洗钱制度规范(三)金融机构违反反洗钱义务的法律责任第四节反洗钱法律制度五、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2006年《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取代了2003年颁布的《人民币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统一了人民币和外汇交易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的管理规定。第四节反洗钱法律制度六、反洗钱国际合作制度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洗钱行为已成为一种跨国性犯罪,威胁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公害。由于查处跨国洗钱行为必然触及不同的司法体系,导致仅凭一国之力的监管难度太大,因而我国也通过参加反洗钱国际条约,积极推进反洗钱国际合作的开展。第五节金银管理法律制度一、金银管理法律制度的概念金银管理法律制度指国家对金银的生产、收购与配售、进出口等进行管理的各种法律制度的统称。一国实行金银管理,对于该国保持国家外汇储备、维护币值稳定、节约金银使用、提高经济效益、打击各种利用金银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节金银管理法律制度二、金银管理体制(一)金银管理的主管机关及对象(二)统购统配体系下金银管理的主要内容(三)金银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第五节金银管理法律制度三、违反金银管理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违反《金银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主要为:一般单位和个人违法责任的追究;银行违反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前者,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收购、贬值收购、罚款、没收、停止供应、追回配售、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业等措施,根据违法情节的轻重,上述措施可以并用;对违法单位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也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或刑事制裁。对于后者,一般给予负责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法律制度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概念与特征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或控制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等中介目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的特征是:(1)货币政策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具有间接性;(4)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的经济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二、货币政策的种类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三、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作为经济调节的主体,运用一定的调节形式和手段,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的状态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须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间接调控为主,以行政手段直接控制为辅。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货币化的经济,货币均衡在社会总供求均衡中居于关键地位,作为主要经济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的发挥需要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的有机配合。第二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概念与特征货币政策目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所期望达到的最终实施结果。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指标)和操作目标(指标)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第二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二、货币政策目标(一)币值稳定(二)经济增长(三)充分就业(四)国际收支平衡(五)金融稳定第二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三、货币政策目标的确立依据综观各国设定货币政策目标的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单一目标体制,仅以稳定币值或仅以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二是双目标体制,即货币政策目标同时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三是多目标体制,即不以一个或两个宏观经济目标作为政策目标,而应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标作为相对重点。第二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四、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币值稳定,物价水平不会发生剧烈波动,国民经济总产出才能逐步增加;经济稳步增长,国民就业比较充分,人民收入增加,市场经济才能稳健发展,更有助于保持我国币值稳定,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和特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即为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多种多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皆有其适用特点和适用条件,且各国各个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差别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发挥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二、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其他政策工具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三、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及调整趋势(二)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及选择(三)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及选择(四)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四、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政策再贷款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实施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第五编金融监管法第二十一章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概述第一节金融监管法的发展一、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法的含义、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一)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法的含义(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第一节金融监管法的发展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一)国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二)我国金融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第二节金融监管机构及其权限一、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一)金融监管体制(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二、金融监管机构的权限按照现行金融法律的规定,总体来看,金融监管机构具有以下监督管理权:金融规章和金融业务命令的制定权和发布权、审批权、金融业务管理监督权、信息获取和披露权、指导监督权、处置权、处罚权。第二节金融监管机构及其权限三、金融监管的内容(一)市场准入的监管(二)持续性监管(三)市场退出监管第二节金融监管机构及其权限四、金融监管的方式(一)检查(二)监管约谈(三)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措施(四)整改(五)接管和重组第三节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一、金融监管的目标1.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2.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维护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3.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与高效运行4.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三节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二、金融监管的原则(一)依法监管原则(二)适度监管原则(三)效率原则(四)公开、公正原则(五)协调统一原则第四节金融监管法律责任一、金融监管法律责任概述根据法律责任产生的行为表现形式法律责任分为作为责任和不作为责任。“作为是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不作为是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违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责任既有作为责任,也有不作为责任。第四节金融监管法律责任二、金融监管机构违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责任为了适应金融监管工作的需要,切实保障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在法律上必须建立对金融监管机构严格的监督制约和问责机制。第四节金融监管法律责任三、金融机构违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责任金融机构违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行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未经批准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者非法从事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第二类是金融机构未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未经批准自行变更、终止,或违反规定从事未经批准或者未备案的业务活动;第三类是金融机构未经任职资格审查任命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拒绝或阻碍非现场检查或现场检查,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拒绝执行金融监管机构依法采取的强制性行政措施。第二十二章中央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央银行监管制度概述一、金融监管体制中的中央银行监管地位(一)统一金融监管体制中的中央银行监管地位(二)准统一金融监管体制中的中央银行监管地位(三)多元监管体制中的中央银行监管地位第一节中央银行监管制度概述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演变(1)18世纪中叶(2)20世纪30年代(3)20世纪80年代末第二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演变金融监管对于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关注金融监管问题,在较长时间内,金融监管的任务落在了中国人民银行肩上。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金融监管职能有一个变动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84年,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既是金融管理机关,同时又是金融监管企业,实践中既没有监管对象,也没有监管的法律法规,因此当时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第二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范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外汇管理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监管黄金市场的监管支付清算系统管理反洗钱监管第二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权监测、调控金融市场权检查监督权获取报表、资料权编制、公布金融统计数据、报表权第二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四、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1)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关系密切(2)中央银行具有密切了解各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的信息优势(3)即使在两种职能分离的国家,中央银行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金融监管工作,享有相应的权力第二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五、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该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银行业、信托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和法律基础。《保险法》、《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则进一步确立了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回顾当时国内的经济、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是加强金融监管,强化金融风险防范,维护金融秩序的必然选择。第二十三章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第一节银行业监管制度概述一、银行业监管的概念和特征银行业监管是一国金融监管的组成部分。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狭义的银行业监管是指银行业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管;广义的银行业监管,除银行业监管当局的监管外,还包括中央银行的监管、联合监管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甚至还包括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等。第一节银行业监管制度概述二、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银行业监管体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其一,设立专门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完全分离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这种体制又分为综合监管和分业监管形式。英国金融服务局、日本金融监管厅和韩国金融监督院等属于综合监管;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中国香港金融监管局等属于分业监管。其二,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共同行使金融监管权,如德国联邦银行业监管局和联邦银行,联邦银行业监管局直接向联邦财政部报告。美国也属于这种类型。第二节银行业监管的目标和原则一、银行业监管的目标(一)西方国家与国际银行业监管目标(二)中国银行业监管目标二、银行业监管的原则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监管实践灵活性相结合;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统筹兼顾。第三节银行业监管协调制度一、银行业监管协调机制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6条、第7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务院的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也可以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管合作机制。第三节银行业监管协调制度二、银行业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一)外国监管信息协调机制(二)我国监管信息协调机制三、跨境监管合作机制跨境监管,是指各国银行业监管当局要同时负责对境内外资银行和本国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进行监管,既担当母国监管者的角色,又担当东道国监管者的角色。同时,任何一个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要同时接受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的双重监督管理。实施跨境监管的目的就是确保所有的跨境银行业务都能够受到母国和东道国当局的有效监管。第四节银行业监管机构制度一、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从广义上讲,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银监会(现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三部分构成。《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权。对于银行业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仍然保留了一部分权力。第四节银行业监管机构制度二、银行业监管机构与地方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关系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处置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查处有关金融违法行为等监督管理活动中,地方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和协助。国务院审计、监察等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对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活动进行监督。第五节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一、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管的规章、规则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银行业监管机构制定和发布规章、规则的目的是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其内容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和业务经营等各个方面。第五节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二、依法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由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法对银行市场准入实施监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要求,为了保证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发照机构应当保证新银行组织拥有适当数量的股东、充足的财力、与业务相一致的法律结构,以及具备专业知识、道德水准、善于稳健和审慎监管的管理人员。此外,保证发照与持续监管的标准相一致十分重要。第五节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三、制定审慎经营规则,实施审慎性监管审慎性监管,也称“风险性”“稳健性”监管,是指以审慎会计原则为基础,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和资产风险、负债价值和负债成本、财务盈亏和资产净值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情况,真实、客观、全面地判断和评估金融机构的实际风险,及时监测、预警和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监管模式。第五节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四、实施非现场监管与非现场检查(一)实施非现场监管(二)实施现场检查五、银行业监管机构实行并表监管六、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第五节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七、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与处理银行业突发事件(一)银行业突发事件(二)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银行业突发事件的处置制度一般包括两项内容:其一,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其二,突发事件处置方法。第六节银行业监督管理措施一、监管措施立法二、中国银行业监管措施(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报送报表资料(二)实施现场检查措施(三)审慎性监管谈话第六节银行业监督管理措施(四)强制性信息披露(五)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监管措施(六)接管或者重组有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七)撤销银行业金融机构(八)查询、冻结第二十四章保险业监管法律制度第一节保险业监管概述一、保险业监管的概念和特征保险业监管是指国家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本国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保险业监管的保障性保险业监管的强制性保险业监管的广泛性保险业监管的统一性第一节保险业监管概述二、保险业监管的目标(一)保障被保险人合法权益(二)规范保险经营活动,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三)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四)稳定社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第二节保险业监管体制一、国外保险业监管体制一个国家采取何种监管体制对保险业实施监管,国际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法律选择不同的监管方式。国外通常采用的监管方式有以下三种。公告方式原则方式实体方式第二节保险业监管体制二、我国保险业监管体制《保险法》第133条规定:“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遵循依法、公开、公正的原则,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59条的规定:“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采取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第三节我国保险业监管机构一、我国保险业监管机构的性质和地位根据银行与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原则,为加大对保险业统一监管的力度,围绕保险业风险防范与控制,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国统一的保险监管体系。第三节我国保险业监管机构二、我国保险业监管机构的职责保险业监督管理机构履行以下职责:(1)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2)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依法查处保险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3)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推进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企业公平竞争。(4)建立保险业风险的评价与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企业稳健经营与业务的健康发展。第四节保险业自律一、保险业自律的概念和特征保险业自律是指通过设立保险业行业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规范保险经营行为,维护保险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创造良性、平等的竞争机会。保险业自律实行会员制参与的方式自律管理保险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第四节保险业自律二、中国保险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于2001年2月23日,是由民政部批准的保险业的全国性自律组织,是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其主管单位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根据《保险法》第182条的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加入保险行业协会。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机构可以加入保险行业协会”。第四节保险业自律三、保险监管和保险业自律保险业自律是与保险监管相对应的管理形式,两者在维护保险业健康发展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保险业自律属于自律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与保险监管有很大不同。(1)管理依据不同(2)管理性质不同(3)效力不同第五节违反保险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一、保险关系当事人的违法责任(一)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进行保险欺诈的责任(二)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责任二、非法从事保险业务活动的法律责任(一)保险代理人或者保险经纪人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二)擅自设立保险公司或者非法从事商业保险业务活动的责任(三)保险公司违法经营的法律责任(四)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第五节违反保险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三、保险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的违法责任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1)违反规定批准机构的设立的;(2)违反规定进行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审批的;(3)违反规定进行现场检查的;(4)违反规定查询账户或者冻结资金的;(5)泄露其知悉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商业秘密的;(6)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7)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其他行为。第二十五章证券业监管法律制度第一节证券监管概述一、证券监管证券监管是特定的组织和社会机制在一定的法律制度条件下对证券市场主体及其行为所进行的规范、约束、监督和管制。二、证券监管的目标和原则(一)证券监管的目标(二)证券监管的原则第一节证券监管概述三、证券监管的内容(一)准入监管(二)信息披露监管(三)证券交易监管第一节证券监管概述三、证券监管的内容(一)准入监管准入监管包括公开发行监管和公司上市监管两个环节。(二)信息披露监管(三)证券交易监管第二节证券监管体制一、证券监管体制及其模式证券监管体制是关于证券监管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权利和义务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它决定证券市场监管的基本框架。判断一国的证券监管模式的形态,主要根据何种主体在监管活动中处于主导方面进行判断。统一集中型监管体制自律型监管体制第二节证券监管体制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一)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措施(三)证券监管信息共享与监管合作机制第二节证券监管体制三、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监管证券业协会是证券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加入证券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的权力机构为全体会员组成的会员大会。证券业协会章程由会员大会制定,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备案。证券业协会设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依章程的规定由选举产生。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监管的领域与证券交易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对场外交易实施自律监管,而后者主要针对场内交易实施自律监管。第二节证券监管体制四、证券监管的行政和解机制为了节约机构监管的成本、提高监管效率,我国引入了证券监管的行政和解机制。《证券法》第171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涉嫌证券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调查期间,被调查的当事人书面申请,承诺在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期限内纠正涉嫌违法行为,赔偿有关投资者损失,消除损害或者不良影响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调查。被调查的当事人履行承诺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被调查的当事人未履行承诺或者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应当恢复调查。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中止或者终止调查的,应当按照规定公开相关信息。第三节违反证券业监管制度的法律责任一、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概述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是指违反证券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制裁性法律后果。违反《证券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违法所得,违法行为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三节违反证券业监管制度的法律责任二、非法发行证券的法律责任发行人的责任发行人隐瞒或者虚假陈述的责任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责任保荐人的责任证券公司的责任擅自发行股票的刑事责任第三节违反证券业监管制度的法律责任三、内幕交易的法律责任内幕交易的概念和类型内幕交易的违法情形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第三节违反证券业监管制度的法律责任四、操纵市场的法律责任操纵市场的概念操纵市场的违法情形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第三节违反证券业监管制度的法律责任五、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虚假陈述的概念禁止虚假陈述的规定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第三节违反证券业监管制度的法律责任六、损害客户利益的法律责任损害客户利益的概念和行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第三节违反证券业监管制度的法律责任七、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八、证券机构违规经营的法律责任九、非法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证券交易场所的法律责任十、证券监管人员违反证券监管法的法律责任第二十六章互联网金融监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