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材料二:景公出游,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如何?”晏子曰:“昔上帝以人之没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吾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不悦。无几何,梁丘据乘六马而来。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君甘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不悦。无几何,公西望,睹彗星,召伯常骞使禳而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也,以诚不敬。今君若设文而受谏,虽不去彗,将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何暇在慧茀又将见矣。”公不悦。无几何,晏子卒。公出屏而立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孰责寡人哉?”(节选自《晏子春秋·谏上》)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政不饰A而宽B于小人C近谗D好优E何暇F在彗G茀H又将见矣。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岁,文中是名词作状语,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中“小”“大”的用法相同。B.间,文中指空隙,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含义不同。C.相,文中有辅佐之意,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相”含义不同。D.亡,文中指消失、消亡,与“亡命天涯”“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均不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庖丁解牛能顺应牛的肌理结构,且能反复实践,最后甚至不需要用眼睛去看,凭精神就能掌控用刀的节奏和方向。B.材料一借庖丁解牛的经历,说明了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其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C.材料二中景公在出游时,一天之中三次受到晏子的谏责,其中晏子把君臣的和谐关系形象地解释为口味互补,而不是气味相投。D.材料二中晏子对景公进行劝诫,核心是希望景公说话办事要懂得规律,按规律办事,却没得到认可,不久晏子因此而去世。12.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吾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13.晏子第三次劝谏时,不同意景公“召伯常骞使禳而去之”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9.CE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原句标点是: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何暇在彗,茀又将见矣。10.A【解析】A.不正确,“小学而大遗”中“小”“大”的用法属于形容词做名词。B.正确,“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含义是“参与”。C.正确,“举匏樽以相属”的“相”含义是“互相”。D.正确,“亡命天涯”“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分别是“逃跑”和“丢失”。11.D【解析】“却没有得到认可,不久晏子因此而去世”错,于文无据。12.(1)顺着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碰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因”“况”各1分,“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句1分,句意1分)(2)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谨慎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怵然”“视”视为止,行为迟“中”“为”各1分,句意1分)(3)君主您将会戴着斗笠、穿着布衣,手持大锄小锄在田地里蹲行劳作,哪有闲暇忧虑死亡呢?(“衣”“执”“患”各1分,句意1分)13.①彗星的出现是上苍在教诲人们,用以警戒不恭敬的行为。②景公如果修文德、纳谏言,即使不祈祷,彗星也会自行消失。(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顺着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碰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谨慎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材料二:景公外出游览,向北远望,看到齐国都城,感叹道:“啊!假如自古以来没有死亡,该如何呢?”晏子说:“以前,天帝将人的死亡看成好事,仁德之人可得以休息了,不仁德的人也终于藏伏了。假如自古以来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远享有齐国,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只能做辅助,君主您将会戴着斗笠、穿着布衣,手持大锄小锄在田地里蹲行劳作,哪有闲暇忧虑死亡呢?”景公很不高兴。没有多久,梁丘据乘着六马大车从远处赶来。景公说道:“梁丘据是与我很和谐的人啊!”晏子说:“这只是气味相投。所谓和谐,(用口味作比方)是君主如果尝出甜味,臣子就应尝出其中的酸味,君主觉得味淡,臣子就应尝出其中的咸味。就梁丘据而言,君主说是甜味,他就说是甜味,此称为气味相投,怎能称为和谐呢?”景公又不高兴。没有多久,景公向西望去,看见了彗星,便召见伯常骞,叫他进行祈祷除灾祸,让彗星隐去。晏子说:“不可,这是上苍在教诲人们,用以警戒不恭敬的行为。现在您如果修文德、纳谏言,即使不祈祷彗星隐去,它也会自行消失:而您现在好酒贪杯且连日作乐,不整改朝政却宽容小人,亲近谗佞喜欢伶人歌舞,岂止彗星出现,连茀星也会出现了。”景公更不高兴。此后没有多久,晏子就去世了。景公走出门背靠照壁而立,叹息说:“唉!以前先生伴我出游,一天之内三次责备我。如今有谁来责备我呢?”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考试卷(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隌邻?邻之厚,君之簿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面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鸿门宴》)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召公谏厉王止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B.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一般指办事的官员,有时表示尊敬,文中的“执事”指后者。B.行李,古代指出使外国的使者所携带的装备,与今之行李基本相同。C.列士,古称天子的上士,与“烈士暮年”中的“烈士”所指不相同。D.耆艾,古人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泛指老年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忠勇神武,很有口才鸿门宴外他知情势不利,则闯门而入,拔剑割彘,慷慨陈词,最后竟让项王无话可说。B.召公说领导要善于倾听各阶层的谏言。他说,治水者通过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领导者也要善于开导并善于倾听。C.召公重视群众的言论或建议。他把群众的言论看得很重要,把君王的纳谏之心视为平坦肥沃的良田和人们生活基础的来源。D.烛之武洞悉并善于利用国际形势。他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言巧舌利,更是因为他看出了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14.烛之武、樊哙、召公三人的劝说辞,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10.A11.B12.D13.(1)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14.①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②申明利害,晓之以理;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也”一般作句末语气词,三处“也”后面都需停顿,排除BC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古代指出使外国的使者所携带的装备,与今之行李基本相同”错误,古代指出使外国的使者,现在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句意:外交使者来来往往C.正确。天子的上士;有操守的人。句意: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志向远大的英雄到了晚年。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是因为言巧舌利”错误,言巧舌利的劝谏艺术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2)“虑之于心”,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心虑之”;“宣”,议论,表达;“胡”,怎么;“壅”,堵塞。【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烛之武不谈退兵对郑国的好处,大谈对秦国的利害得失;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召公从正面讲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都是从对方角度劝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烛之武认为亡郑,秦有百害而无一利,舍郑,秦有百利而无一害;樊哙认为刘邦有功,项羽“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召公“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都申明利害,晓之以理。烛之武先博得秦伯好感,然后进一步利益诱惑,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樊哙先说秦王有虎狼之心,又说到怀王约定,再谈今沛公功劳;召公先说危害,再列举正确做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参考译文:甲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乙于是樊哙就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用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不放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项王按着剑,跪直身子问:“来客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与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在关中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丙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乐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材料二: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所谓知A敌之B可击C知吾D卒之可以E击F而不G知地利H胜之半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B.山东,大岘山东面,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C.卒,终于,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卒”意思不同。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2)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14.依据《孙子兵法·地形》的理论,慕容超失败在什么地方?请具体阐述。(3分)10.CFH11.B12.D13.(1)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赢得胜利,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2)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14.慕容超失败在(不懂得利用地势条件):①有大岘山的天险而不知道扼守;②放任敌人顺利越过大岘山。【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三个句子句式相似,句意相关,各句后面CFH处需要断开。故CFH三处需要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断。/横渡。句意: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B.错误。大岘山东面。/崤山以东。句意:顺大岘山东进。/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C.正确。终于。/士兵。句意:最后为邓艾所擒杀。/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D.正确。攻克,攻取。/选拔。句意: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错误,原文为“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没有放松警惕。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料”,估量,预测;“上将”,智慧谋略高明的将领;“道”,方法。(2)“以”,认为;“策”,计策;“策之上也”,判断句,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可概括出,有大岘山的天险而不知道扼守;结合“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可概括出,放任敌人顺利越过大岘山。综上可知,慕容超失败在不懂得利用地势条件参考译文:材料一: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赢得胜利,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材料二: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诚如兵法所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东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军进讨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计说:“晋军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山险,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精锐骑兵二千人,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再派左将军段晖率领大军,顺大岘山东进,从而对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间禾苗,使敌人来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等待敌人可能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听后说:“我们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说采用此种铲苗守城的办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而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则必为我们所擒获。”尚书令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须是在平原地区每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因此,我们应当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而一旦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以里,而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陈馀不坚守井陉之险关,终于被韩信所打败;诸葛瞻放弃马阁山险不守,最后为邓艾所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慕容超听后还是不予采纳,只是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顺利越过大岘山。慕容超这时才害怕起来,于是急忙率兵四万奔赴临朐与段晖等合兵一处。(晋军来攻),燕军一战大败,慕客超逃回京都广固。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沦陷。广东省江门市台山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①。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材料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③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提宾的标志。与《齐桓晋文之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之”不同。B.所以,表原因。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相同。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4分)(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4分)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10.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忘记了对管仲仇恨,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安忘其怒”“出忘其雠”结构整齐,句式对称,中间应断开。“遂”作为下一句的句首,前面应断开。“是”,指示代词,指代“遂立为仲父”这一内容,前面应断开。11.B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将国内治理得秩序井然”于文无据,从“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可知贵贱长少都随着齐桓公更加敬重管仲,而非齐桓公。故选D。13.(1)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解析】“炮宰”,古代职掌庖厨的人,1分;“进”,进奉,1分;“强”,勉强、强迫,1分;大意1分。(2)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解析】“节”,关键,1分;“莫”,没有谁(人),1分;“亡”,使动用法,使……灭亡,1分;大意1分。14.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材料二则强调国君的作用(善于用人)。(评分建议: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一句,韩非子否定了叔向、师旷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在文末“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中总结道:齐桓公成功的原因在于君臣合力。根据材料二中荀子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无人可以灭掉他,接着列举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诸多事例,证明齐桓公对于掌握治理天下的关键已“尽有之”,他能成就霸业,“非幸也,数也。”【参考译文】材料一:晋平公问叔向说:“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走上正道,不知道是靠臣子的力量,还是靠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剪,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装饰衣边。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师旷俯在琴上笑了。晋平公说:“太师为何发笑呢?”师旷回答说:“我笑叔向对您问题的回答。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使天下走上了正道,多次会合诸侯,这样美好的大事业,不单单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单单是臣子的力量。从前宫之奇在虞国,僖负羁在曹国,这两个臣子很智慧,说的话都合乎事实,行动都合乎功利,而虞国、曹国都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虽有好的臣子却没有好的君主啊。况且蹇叔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到秦国后秦国却称霸诸侯,这并不是蹇叔在虞国时笨,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是决定于有没有好的君主。叔向说“是臣子的力量”,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前齐桓公的宫中有两个市场,妇女的住地有二百处,他披散着头发玩弄女人。得到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失去管仲、得到竖刁后性命不保。如果认为不是臣子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管仲而称霸;如果认为是君主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竖刁而产生祸乱。所有五霸之所以能够在天下成功扬名,一定是君主和臣子都出了力。材料二:孔子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言谈中也耻于谈论春秋五霸。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春秋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在以前,为了争夺国家的政权,它杀死了他的哥哥;现在,在家庭内部,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廷之内,他更是纵情作乐、奢侈放纵,齐国收入的一半还不够他消费;对外,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了三十五个国家。他的所作所为是这样的险恶肮脏、骄淫奢侈,这样他怎么能够为孔子的门下所称道呢?“齐桓公这样,齐国没灭亡反而称霸诸侯,这是为什么呢?”答道:“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啊。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