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健康概述(婴幼儿保育课件)_第1页
婴幼儿心理健康概述(婴幼儿保育课件)_第2页
婴幼儿心理健康概述(婴幼儿保育课件)_第3页
婴幼儿心理健康概述(婴幼儿保育课件)_第4页
婴幼儿心理健康概述(婴幼儿保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婴幼儿心理健康与保育问题情境

很多家长认为0-3岁婴幼儿只需要关注他们的吃喝拉撒睡,孩子身体健康就好。至于心理健康,他们认为“这么小哪有什么心理健康问题啊?”

对此,你怎么看?

婴幼儿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如下定义:健康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状态;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二、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社会适应良好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积极稳定愿意与人交往二、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婴幼儿生活、游戏、学习与社会适应的基本心理条件。智力发育正常是衡量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智力水平的高低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正常的孩子具有主动的、机敏的、独立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能够积极顺应周围环境。反之,则社会适应能力差,较难适应托幼机构的生活与学习,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二、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积极稳定同成人一样,0-3岁婴幼儿也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情绪。情绪积极稳定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表明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心理健康的婴幼儿在快乐、高兴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在成人的科学引导下,认知自己的情绪,并尝试学习适当表达。二、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愿意与人交往0-3岁婴幼儿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与教养者、同伴之间的关系。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还体现在与孩子社交范围相称的人际交往和谐。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也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同时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二、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社会适应良好一个人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调节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在托育机构能与小朋友和睦相处,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三、各年龄段婴幼儿的心理保健要点新生儿期的心理保健要点1.感觉方面。新生儿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潜在能力,他们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多种刺激。在日常护理中,父母应该为宝宝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多与宝宝进行眼神交流,或者给宝宝听柔和、舒缓、轻松的音乐。另外,父母还应该为宝宝做抚触。2.语言方面。日常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话语,都可以使新生儿对外界环境产生兴趣。新生儿在哭闹时听到母亲的呼唤声能安静,有人对他讲话或被抱着时表现安静。父母在给宝宝洗澡、穿衣、换尿裤、喂奶等过程中,应该多与宝宝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如轻柔地呼唤宝宝的名字,用柔和地声音跟宝宝说话,帮助其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3社会性方面。父母和教养者在照料新生儿的过程中,都应该为其创设一种安全、舒适、温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保证宝宝在生理上得到科学的照顾,同时在心理上获得情感的满足,与重要他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以此促进宝宝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三、各年龄段婴幼儿的心理保健要点婴儿期的心理保健要点1.陌生人焦虑。大部分婴儿在六七个月以前,对陌生人的反应通常是积极的。但自从六七个月以后,他(她)们就开始害怕陌生人,表现为不要陌生人抱、见到陌生人爱哭闹等。这个现象称为“陌生人焦虑”。陌生人焦虑在8—10个月的时候最为严重,一周岁以后程度逐渐降低。作为教养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纳,给宝宝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和适应新环境,不要强迫宝宝跟他们害怕的人去交流,也不要强迫宝宝对陌生人马上做出回应,尽量让宝宝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触陌生人。三、各年龄段婴幼儿的心理保健要点婴儿期的心理保健要点2.分离焦虑。大部分婴儿从七八个月起,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长时间的分离焦虑容易导致婴儿抵抗力下降。首先,家长要认同和理解孩子的消极情绪。其次,给予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家长平时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分离游戏,比如捉迷藏和上班游戏,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让孩子确切知道爸爸妈妈离开后会回来的。

。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先天素质、意外伤害和疾病。1.遗传遗传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而且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儿童常伴有行为异常。研究表明,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早期死亡、智力低下的比例远比非近亲结婚的高。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母亲在孕期的营养、用药情况、情绪状态、环境污染等。孕妇营养不良可导致胎儿为低体重儿、先天畸形;妊娠早期患风疹,可引起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缺碘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导致儿童患呆小症;孕妇用药不慎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出生后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抗菌素药“链霉素”可引起先天性耳聋等;孕妇情绪不好,使体内分泌的激素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此外,妊娠期环境污染、放射线、烟酒等也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如:环境中汞、铅等有害元素的污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畸形、智力低下;X放射线使胎儿发生严重畸形,身体、大脑发育迟缓;孕妇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胎儿患“酒精中毒综合症”,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孕妇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烟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化合物使胎儿缺氧、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和畸形等。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3.意外伤害和疾病婴儿出生时缺氧和早产、出生低体重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娩生产过程中如难产、胎盘过早剥离,脐带过长绕颈,可以导致胎儿出生时缺氧,损伤脑组织,可使婴幼儿时期智力和动作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多数儿童在人学后能够赶上正常的发展水平。部分儿童因缺氧导致的脑损伤或肺功能缺陷,可能持续终身。意外伤害和疾病引起的脑损伤可直接引起婴幼儿失语、痴呆、昏迷、意识障碍等症状,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此外,意外伤害和疾病造成的残疾、并发症和后遗症等,会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如四肢残缺、失明、瘫痪、耳聋等,将导致孩子出现自卑、情绪低落等情绪障碍和行为异常。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二)心理因素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自我意识、情绪和气质。1.需要婴幼儿出生后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除了食物、水、氧气、睡眠、休息、衣着等基础生理需要,他们的需要也越来越复杂,于是产生被爱、被尊重、被别人称赞等需要。如果教养者不能提供条件及时满足这些需要时,婴幼儿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倘若得不到适当的调节,可能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二)心理因素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它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概念。一个人从自我知觉到自尊的建立,始于0-3岁且贯穿成年。处于0-3岁的婴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和最初发展阶段,他们通常是在与成人、同伴的交往、游戏中,从成人的言行中逐渐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因此,成人对婴幼儿片面的评价将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自我知觉,可能会造成孩子出现任性执拗、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等情绪和行为障碍。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二)心理因素3.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体验,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直接关系。焦虑、愤怒、恐惧等不良情绪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起消极作用。这些消极情绪往往与婴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有很重要的关系,如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等。当婴幼儿长久处于消极情绪所带来的紧张状态下,就会导致行为失调、情绪失控等不良心理问题。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二)心理因素4.气质气质主要是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儿童的气质特点具有一定的年龄稳定性,婴儿时期的某些气质特点会持续到入学,甚至成年以后。但儿童的气质特点也并非一成不变。婴儿的气质特点对其抚养人的养育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父母总是倾向于采取与婴儿活动水平、生活节律相适应的喂养方式和亲子交往模式。反过来,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儿童某些方面的情绪反应模式。此外,气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活动水平高的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很高,但其攻击性行为,与同伴的冲突一般也比较多;羞涩、退缩的儿童经常静静地站在同伴旁边观看同伴游戏,很少主动与同伴交谈,常对同伴行为做出消极退缩的反应。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三)社会因素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托育机构

、社会。1.家庭家庭是婴幼儿生活和初级社会化场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既要满足孩子吃喝拉撒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又要及时满足孩子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家庭对婴幼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在儿童发展中的教育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与职能的认识,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如果家长能够充分意识到0-3岁婴幼儿是社会的一员,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具有发展的主动性,那么家长在教养过程中会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其次,家长的教养方式。它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通常有民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三种教养方式。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2)托育机构

托育机构是对婴幼儿实施科学保育、教育的机构,是孩子离开家庭步入的第一个社会场所。幼儿园的园风、物质环境、人际关系、保教人员的专业素养等软硬件设施都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好玩好动,这就需要保教人员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去呵护孩子的成长。如果师幼关系紧张,保教场所缺乏温馨、和谐的氛围,教育方法单一、枯燥等都可能使孩子出现情绪低落、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作为保教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多倾听孩子的观点或意见,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或内在体验。请确认此处及下文是否需要按照托育机构适当修改。四、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3.社会环境自出生第一天起,婴幼儿就开始了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主要通过父母等重要他人获得对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