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及特点:阶段影响因素特点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自然条件经常迁移流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通与殖民主义扩张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政治避难,地区经济差异等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名师注解]【记】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般具备三个条件:【注1】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注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3)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2.人口流动(1)概念:因某种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2)主要形式:民工流和外籍劳工。,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2)其他原因: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①迁出地: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②迁入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旨把握]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其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4)个人动机和需求。3.构建相关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关系(一)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2.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二)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三)全面认识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产生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2.“民工流”的特点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3.“民工流”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原因主要是:近年来,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典题精研][典例](2018·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 B.天津市C.上海市 D.重庆市[解析]第(1)题,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在本地就业,C对。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当地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D错误。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直辖市近十年来迁出人口数量多于迁入人口数量,因此应当位于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且该直辖市2016年的户籍人口大约是3400万,可推断为重庆市,D对。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十年来迁出人口数量少于迁入人口数量,且2016年三市的户籍人口均少于3000万,A、B、C错。[答案](1)C(2)D[考题变式]1.(变设问)影响该直辖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环境变化 B.经济因素C.政策 D.交通解析:选B重庆市人口总数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有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影响其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2.(变题型)图中显示随时间推移,该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之间的差距________,常住人口增长幅度____,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相对________。解析:由图可知,近十年该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都在增大,且差异逐渐减小,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相对减少。答案:减小增大减少[集训冲关](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1.A2.C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2018·海南高考)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3~4题。3.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4.2013年后该省()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解析:3.B4.C第3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外出务工人员供应大省,受务工目的地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增减实属正常,B选项合理,排除D选项。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大学生,但外省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在安徽的招生数量也不可能达到数十万(2005年)甚至上百万(2010年),排除A选项。外出旅游人员不属于常住人口范畴,排除C选项。第4题,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B、D选项。考点二人口迁移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归纳整合]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典题精研][典例](2013·全国卷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略大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少于四川,故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量仍多于贵州;同理,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故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图中信息并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第(2)题,由图可知,皖、赣、黔等省迁出人口比重较大,而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延缓了迁入人口比重较大的沪、京、津等地区的老龄化进程;迁入到沪、京、津等地的人口多分布于城市,故提高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1)C(2)B[方法规律]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的思维流程[集训冲关]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之间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转换初见成效。据此完成1~2题。1.如图示意甲、乙、丙、丁四个工业部门投入要素对比。实行“移业就民”最有利的工业部门是()A.甲 B.乙C.丙 D.丁2.长江经济带“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②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③增加东部地区就业④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培育⑤降低东部地区环境压力⑥增加长江经济带春运压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②④⑤⑥ D.②③⑤⑥解析:1.C2.B第1题,从题干材料可知,“移业就民”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丙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故为最适合“移业就民”的部门。第2题,“移业就民”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东部地区就业率降低,但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环境压力也有所减轻;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西部民工不需要再到东部打工,从而降低了春运的压力,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2019·深圳一模)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3~5题。3.“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4.“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5.“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解析:3.D4.A5.B第3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政策因素的影响。第4题,注意材料中“城归”是指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工;据此可判断答案。第5题,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口。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首先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注意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最先带来的效益。故B正确。[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2019·济宁模拟)榨菜、方便面、火腿肠是流动人口最为常见的消费品。如图为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据此回答1~2题。1.该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能说明2011年后()A.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加快 B.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C.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加快 D.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出明显2.该数据反映出的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有()①缓解西南地区土地压力②促进华南地区产业升级③缓解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④缓解西南地区人口老龄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1.B2.C第1题,结合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可知,2011年后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迁出变慢,故A项错误,B项正确;2011年后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变慢,但仍以净迁入为主,故C、D项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南地区迁出人口减少,人口回流明显,不利于缓解土地压力,①错误;华南地区由于人口净迁入变慢,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会加快产业升级,②正确,③错误;西南地区青壮年人口回流会减轻该地区的人口老龄化,④正确。如图为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是评估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3.图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水平高 B.生态环境好C.交通状况好 D.人口素质高4.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A.人口素质下降,管理难度加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化加剧C.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D.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解析:3.A4.C第3题,我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A对。图示城市的生态环境因素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B错。城市交通通达度高,但交通拥堵严重,C错。人口素质高对城市人口吸引力影响较小,D错。第4题,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C对。人口增加,不会导致人口素质下降,A错。劳动力人口迁入,老龄化减轻,B错。劳动力人口迁入,就业岗位不会减少,D错。改革开放以来,常住外来人口(指非本地户籍却居留于该地半年以上的外来省区市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从业人员主力军。下表为2011~2015年上海和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单位:万人)表。据此完成5~6题。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上海北京165.2011~2015年上海和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房价上涨过快 B.人口老龄化C.经济水平下降 D.产业结构调整6.2014年、2015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量较北京下降明显,是因为上海()A.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北京低 B.周边城市群发展较快C.房价上涨速度超越北京 D.城市环境质量较北京差解析:5.D6.B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入人口以劳动人口为主,随着产业的升级改造,2011~2015年上海和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所以造成两城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房价上涨、经济水平下降,也不是人口老龄化,而是产业结构调整。第6题,2014年、2015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量较北京下降明显,是因为上海周边城市群发展较快,吸引了大批人口的迁入,并不是房价、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造成的。(2019·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如图为2000~2010年俄罗斯人口动态图。读图完成7~8题。注:自然增加数是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人口增加数是自然增加数与迁移数的和;社会增加数是迁入数与迁出数的差。7.2000~2010年,俄罗斯各联邦管区中人口增加数较大的是()A.中央联邦管区和南部联邦管区B.西北联邦管区和远东联邦管区C.乌拉尔联邦管区和南部联邦管区D.西伯利亚联邦管区和乌拉尔联邦管区8.据图判断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人口总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加数大 B.人口净迁出C.人口净迁入 D.人口出生率低解析:7.A8.B第7题,据图可知,中央联邦管区和南部联邦管区人口增加数为正值,人口数量在增加;其他地区人口增加数均为负值,人口数量在减少,故选A。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远东联邦管区,自然增加数为负值,A错;社会增加数为负值,说明人口迁出数大于人口迁入数,为净迁出,B对、C错。从图中无法得到人口总数的信息,故无法判断人口出生率,D错。(2019·长沙一模)如图为2014年我国住宅价格等级分布金字塔图。据此完成9~11题。9.平均每个行政区承载人口最多的是()A.极高房价区Ⅰ B.极高房价区ⅡC.低房价区 D.中低房价区10.读图可知,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迁移的方向是()A.极高房价区Ⅰ人口外迁B.极高房价区Ⅱ人口外迁C.低房价区人口大量迁入D.中低房价区人口迁往高房价区11.下列产业中,受极高房价影响最大的是()A.金融业 B.种植业C.高新技术产业 D.制造业解析:9.B10.D11.D第9题,平均每个行政区承载人口应该用行政区承载的城镇人口规模除以该行政区的个数,故B正确。第10题,房价的高低主要受经济发达程度影响,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房价较高,因此人口一般从低房价区迁往高房价区。第11题,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极高房价会造成劳动力数量减少;金融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少于制造业,且劳动力工资报酬高,因此受极高房价影响不大;种植业主要分布于乡村。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二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2005年2010年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