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昌五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甘肃永昌五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甘肃永昌五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甘肃永昌五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甘肃永昌五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永昌五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为物理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 B.工业炼铜 C.活字印刷 D.烧制陶瓷2.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列有关叙述不属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的是()A.“互联网+”使产业升级换代 B.生产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C.化学合成药物,保证人体健康 D.用化学合成的纤维制成服装3.如图中的四个图象分别表示四个变化中的数量关系,下列说法与图象不相符的是A.将足量的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B.将盐酸逐渐加入氧化铜中,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等C.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D.t2°C时等质量的a、b、e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3°C,所得溶液中溶剂最少的是a的溶液4.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分子比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B酒精温度计温度升高时,液柱上升温度升高,原子间间隔增大C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溶液中阳离子相同D氧气和液氧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A.A B.B C.C D.D5.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6.用右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A.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B.固体:生石灰;液体:水C.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 D.固体:氯化钠;液体:水7.雾霾天气与空气中PM2.5超标有关。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措施不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A.鼓励乘坐公交车出行 B.鼓励用农作物秸秆做燃料C.鼓励用水力、风力发电 D.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8.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A.酒精挥发—分子消失了B.气体膨胀—分子间隔变大C.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9.分类学习是我们认识物质了解世界很好的一种方法,下列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A.单质:金刚石、石墨和臭氧 B.氧化物:干冰、冰水混合物和氧化镁C.盐:纯碱、苏打和硝酸钡 D.分子构成:氧气、铁粉和氯化钠10.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C时,a、c两物质的溶液中都溶解了20g溶质B.t1°C时,c溶液升温至t2°C会析出晶体C.t1°C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C时仍然饱和D.t2°C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某同学梳理并归纳了以下知识点:A用肥皂水能区分软水和硬水;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C农业上可以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一定是化合物;E全棉棉线燃烧时能闻到烧焦羽毛气味;F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其中正确的是_____请从下列A,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A-测溶液的PHB--酸碱中和反应(1)先取少量待测液于________中(从所提供的仪器中选择合适序号)取待测液时用_________蘸取,滴在PH试纸上;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12,则该溶液呈_______性。(1)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2-3滴无色酚酞,再用_______滴入稀盐酸;(从所提供的仪器中选择合适序号)为了使酸和碱充分反应应该_____(填操作方法)。中和反应生成盐和______(填化学式)可供选择仪器:A漏斗B试管C量筒D蒸发皿E胶头滴管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青少年过多摄入蛋糕里的人造奶油会产生一种影响身体发育的反式脂肪酸,其化学式C18H34O2。请计算:该反式脂肪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141g该反式脂肪酸分子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g。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化学试剂常常要密封保存,但原因各不相同。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是什么_____?氢氧化钠溶液若敞口放置会发生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原因_____。如何检验NaOH溶液是否完全变质,请简述实验方法_____。14.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人们通过食物获取各种营养素。①下列食品中富含糖类的是______(填序号)。A炒面中的油脂B米饭中的淀粉C拌菜中的黄瓜D芹菜中的纤维素②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______元素。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就得到乙醇汽油,使用乙醇汽油可以节能环保。请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春季更要注意森林防火,消防队扑灭森林火灾常使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下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试剂量合适),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实验现象:实验1、2、3、4中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实验5中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解释与结论】实验1和2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__(填编号)。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反思与评价】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__。16.某纯碱(无水)样品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如图所示.A、B、C、D仪器按一定顺序连接,组成一套实验装置.测定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实验方法如下:①用足量稀硫酸与已准确称量的纯碱样品作用,使纯碱样品中Na2CO3完全反应放出CO2气体;②当纯碱样品完全反应后,向产生CO2的装置内缓缓鼓入不含CO2的空气,把①产生的CO2,全部排入吸收CO2的装置;③测出被吸收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各仪器连接顺序是(填写各接口的字母):空气→_____,_____接_____,_____接_____,_____接_____,_____接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若没有装置B,会导致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下同)装置C的作用是_____,若没有装置C,会导致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实验操作②中,鼓入空气“缓缓”进行,理由是_____,如果这步实验操作太快,会导致测定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若样品质量为ng,测得产生CO2的质量为mg,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解析】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工业炼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活字印刷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D.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此依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A【解析】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范围包括:化学合成药物,化肥和农药的研制,合成纤维的制取。【详解】A、“互联网+”使产业升级换代,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A不正确;B、生产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B正确;C、化学合成药物,保证人体健康,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C正确;D、用化学合成的纤维制成服装,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D正确。故选A。【点睛】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3、C【解析】

A、将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时,由于产生的氯化镁取决于盐酸,而盐酸中的氯离子是相等的,所以生成的氯化美也相等。但是由于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所以应该消耗的碳酸镁固体多,氧化镁少,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B、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n点时完全反应,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立即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硫酸钡不溶于稀硫酸),该选项对应关系错误;D、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的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小,降温到t1℃时溶剂质量不变,因此所得溶液中溶剂最少的是a的溶液,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故选C。4、D【解析】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A错误;B、酒精温度计温度升高时,液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错误;C、氨水和氢氧化纳溶液均显碱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是阴离子,故C错误;D、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故D正确。故选D。5、B【解析】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B.铁生锈消耗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是(250﹣20)mL=230ml,进入水的体积是45mL,即氧气的体积是45mL,因此氧气的体积分数=≈19.6%,故错误;C、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正确;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使结果准确,故正确。答案:B。6、B【解析】

刚开始时能够使气球膨胀,说明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可以是反应产生了气体,也可以是反应或物质溶于水放热,使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但由于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说明应该是放热,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量散失了。【详解】A、硝酸铵溶于水是吸热的,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符合题意;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球先膨胀,但是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7、B【解析】

A.乘坐公交车出行,可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此项正确。B.用农作物秸秆做燃料可产生大量的烟等颗粒物,造成PM2.5升高。此项不正确。C.用水力、风力发电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此项正确。D.使用新能源汽车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此项正确。所以在选B项。8、A【解析】

A、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的运动,不是分子消失了,错误;B、气体膨胀是由于分子间隔变大,正确;C、桂花飘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正确;D、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正确。故选A。9、D【解析】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详解】A、金刚石、石墨和臭氧都是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干冰、冰水混合物和氧化镁都是氧化物,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纯碱、苏打和硝酸钡都是盐,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铁粉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0、D【解析】

A、题目中没有指明a、c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所以在t1°C时,a、c不一定溶解有20g溶质,选项A不正确;B、未指明t1°C时,c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若每100g溶剂中的溶质质量小于或等于t2°C时c的溶解度,则升温过程便不会有晶体析出,选项B不正确;C、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升温过程,b的饱和溶液将会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C不正确;D、在相同条件下,溶质质量越大,溶质质量分数就越大。t2°C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a、b两物质溶解度均减小,而c的溶解度增大,因此t1°C时,c溶液中溶质质量仍为t2°Cc的溶解度,所以c的溶质质量最小,而根据图中信息可知,t1°C时,b的溶解度大于a,因此此时溶质质量大小关系为b>a>c,即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也为b>a>c,选项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ACFB玻璃棒碱E振荡【解析】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pH大于7,溶液显碱性;pH小于7,溶液显酸性;pH等于7,溶液呈中性。【详解】(1)A、用肥皂水能区分软水和硬水,产生泡沫较多且无浮渣或浮渣很少的为软水,浮渣多泡沫较少的为硬水,故A正确;B、在化学反应中燃烧可以放出热量,氧化钙和水反应也能放热,故B不正确;C农业上可以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故C正确;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以是混合物,故D不正确;E全棉棉线成分是纤维素,燃烧时不能闻到烧焦羽毛气味,故E不正确;F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如升高温度,故F正确。故正确的是ACF。(2)请从下列A,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A-测溶液的PHB--酸碱中和反应(1)先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故选B(2)取待测液时用玻璃棒蘸取,滴在PH试纸上;(3)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12,则该溶液呈碱性。(1)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2-3滴无色酚酞,再用胶头滴管滴入稀盐酸,故选E(2)为了使酸和碱充分反应应该振荡试管,使充分混合。(3)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供选择仪器:A漏斗B试管C量筒D蒸发皿E.胶头滴管【点睛】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9:17:117【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1)1个反式脂肪酸分子中含有18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则反式脂肪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8:34:2=9:17:1;(2)141g该反式脂肪酸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41g×1×3412×18+1×34+16×2×100%=17g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2NaOH+CO2=Na2CO3+H2O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取少量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若不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解析】

(1)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来分析;(2)根据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分析;(3)根据碳酸钠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来分析。【详解】(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此需要密封保存,故填:浓盐酸具有挥发性;(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3)为了进一步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可设计如下实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取少量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若不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故填: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取少量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若不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4、BD钙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伐,形成隔离带【解析】

(1)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3)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详解】解:(1)①淀粉和纤维素属于糖类;故填:BD;②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元素;故填:钙;(2)乙醇与氧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灭火原理是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故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3)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灭火原理是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故填: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伐,形成隔离带。【点睛】结合燃烧条件分析灭火措施,判断灭火原理,考查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2NaOH+CO2=Na2CO3+H2O检验只用O2是否会使镁条变黑2、5镁与H2O、CO2、O2同时接触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缺一种试剂该空不得分)【解析】(1)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故要除去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2)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除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