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作者记叙了自己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雪后西湖的洁净之美。在张岱笔下,西湖雪后那阔大的境界,乃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令人惊叹。简练朴素的文字,尤其是白描的运用,令人拍案叫绝。而除了雪景之美、描写之奇,作者那种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更令人佩服不已。阅读本文,既可以感受中国古代山水小品的精致典雅韵味无穷,又可以深入体会文人名士的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赏析写景妙处。

3.反复诵读,探究“痴"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赏析写景妙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这样写道:“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的淡雅高洁我们已经品味过了,其中的“闲人"令我们沉吟不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读文领意

1.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即停顿、节奏)

A.师指名读,学生点评。

重点注意以下几处停顿: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③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2.自由默读,理解大意。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本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本文写了“去湖心亭看雪”,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三、品析“奇”景

1.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雪景。张岱去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

(1)生找写景句子:

直接写景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侧面写景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自由朗读写景句子

2.前人笔下西湖的韵致已被描绘的摇曳生姿,西湖的雪景在张岱的笔下为何有如此美的意韵呢?反复朗读,品味妙处。

(1)“与"字之奇

a.对比朗读:

“天与云与山与水”和“天、云、山、水"

b.品味妙处:

三个“与”字把人的视线由远拉近,由高到低,步步微缩,层层聚焦,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衬托出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和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而且浑然天成,衔接自然,语气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

(2)量词之奇

a.量词运用:

“痕"点”“芥"粒”量词,改为:“条"座”“只"个”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b.交流展示:

“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远远地看,这幅美景就好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一样,作者把自己、以及自己乘坐的小舟等,都放进了画面中。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一座山之于连绵的峰峦,一棵树之于无边的森林……

(3)视角之奇

a.朗读思考:

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

b.交流展示:

从镜头远近角度来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远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具体近景)

从感官角度来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听觉)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视觉)

(4)色彩之奇

a.品读美句,想象画面。

小舟缓行,船桨划开冰冷的水面,发出寂寞的声响。极目望去,天与云与山与水,茫茫一片。苍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似真似幻,似有似无,依稀恍惚。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与亭与堤与舟与人,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山水画。

b.明确写作技巧: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这篇文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来描写西湖的雪景,寥寥数笔,便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将苍茫的雪景勾勒得生动传神。

(5)情怀之奇

a.反复诵读,品味情怀。

b.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在这淡雅、高洁的画轴中,诗人享受着山水之乐,创造了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美妙意境。

四、探究“痴"情

⒈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特点的是哪个字?

“痴”。痴,本义为傻,愚笨。在这里的意思是痴迷。

⒉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痴于行(大雪独行赏雪)

痴于景(西湖奇异雪景)

痴于情(偶遇知己惊喜)

3.从这些“痴”中,你能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张岱隐居于浙江嵊州市境内的四明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和故国往事。张岱记叙过去的行踪都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当年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2)再读课文,感悟“痴”情

张岱沿用明朝纪年的做法,他冒寒看雪的强烈的冲动,描绘了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他刻意突出湖中人的身份“是金陵人,客此"的文字,能表现出他怎样的情思呢?

(3)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他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追思;

他高雅脱俗、卓然不群的情趣;

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他作为忠明遗民的孤独冷清的心境;

他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品质;

他感伤怀念故国的情怀……

五、趣味链接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留下《记承天寺夜游》。明亡后张岱入山著书,留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一闲人一痴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耐人寻味。

请同学们比较《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中“闲人"痴人”的情感异同。

【教学反思】

文言学习,既要立足于“言”,充分诵读、反复咀嚼以体会“言”之味;还要“文"融于“言”,发掘文意,体会情感,感受“文"之趣。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学科能力,《湖心亭看雪》文字浅显易懂,因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自然没有什么难度,但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字,紧扣文本语言,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走进三百年前张岱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感受古代文人痴迷于山水、超然于世外的情怀,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成为《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重点思考的问题。

余映潮说“读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节课以“读"为课堂主旋律,采用集体读、个人读、比较读、品悟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

在课堂教学中,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读得较多,落实较为到位,但由于时间安排欠妥,以至于“探究痴情”这部分太过仓促,分析不够透彻和深入,“趣味链接"环节更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兵,成为本课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