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阅读情境化题型探究课件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阅读情境化题型探究课件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阅读情境化题型探究课件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阅读情境化题型探究课件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阅读情境化题型探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阅读情境化题型探究命题无常,应答有术关于情境化命题

设计情境成为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趋势。与此同时,为摆脱试题结构和测试形式的固化,防止新的应试模式形成,一些试题的命制更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走向“多元开放”——从考体裁共性到考文本个性,变依考点出题为随文出题,鼓励学生从创造性层面和个性化视角审视、鉴赏、评价文本,还原真实的解读和领悟。综观近四年的高考,诗歌阅读题和部分模考卷的典题,基本都是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这三类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进而彰显能力和素养。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情境化题型在高考卷面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还是在写作题当中,都有涉及,情境化已经成为了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和趋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考查的方式是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题干的设置上。

在专业的学术领域我们将情境化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个人体验,第二种是社会生活,第三类是学科认知。目前在我们的高考考查当中,最常见的是第三类学科认知类情境化。

好,接下来就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从考查的年份和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情境化题型不仅涉及的范围广,而且考查的频率的非常的高。

所以这一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以诗歌阅读为切入点总结这一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思路。高考真题回顾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林希逸《答友人论学》)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林逋《湖上晚归》)2023年全国甲卷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晁补之《临江仙》)2021年新高考Ⅱ卷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陆游《示儿子》)高考真题回顾2021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越野滑雪》)2019全国Ⅰ卷《理水》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理水》)情境化题型复习目标

1.强化诗歌阅读学科认知类情境化题型的审题能力2.总结诗歌阅读学科认知类情境化题型的解题规律3.把握诗歌阅读学科认知类情境化题型的答题思路【2023年新高考Ⅱ卷】湖上晚归【宋】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注】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5.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例题示范意象、情感分析,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2021年新高考Ⅱ卷】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①。【注】①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例题示范结合诗句理解诗人对儿子教导的深意(主旨)答案分析①“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强调诗人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②首联写诗人乘舟晚归,“卧枕船弦“写其闲适淡泊,“蓬瀛”则表现了诗人的隐逸之情。③颔联写横桥秋木、寺倚云峰的景色,颈联以拟人手法写红莲“相迎”是诗人愉悦之情的外化。

①“道在六经宁有尽”意为大道在六经当中是无穷无尽的旨在告诉儿子学海无涯,要发奋读书。②“熟读周公七月诗”勉励儿子从农耕劳作中总结出治国理政的道理,希望儿子能够不仅要法乎先圣,修身立事,还要心怀家国,心念社稷。规律总结01转换思维02立足文本03扣境表达前提:明确任务要点:整合归纳关键:概括总结【2023年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宋代】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真题演练从名言角度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问题分析未立足文本问题分析未扣境表述问题分析未立足文本未扣境表述01转换思维02立足文本03扣境表述前提:明确任务要点:整合归纳关键:概括总结规律总结参考答案①此句说明只有亲自去树下观赏才能真正感受桃李的活泼精神。(引入情境的意蕴)②以“看桃李”说明求学也应回归本原,脚踏实地,亲自求索,亲身实践。(立足文本分析)木兰花令①·次马中玉韵

【宋代】苏轼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②。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注】:①木兰花令: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②梨花枝上雨:比喻美人泪11.王国维曾用:“无我之境”评价物我两忘,物我相融的诗境。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此词是如何达到“无我之境”的。(6分)强化训练情与景的分析、情景交融的体现参考答案①“无我之境”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情与景的交融。②词人以“落花逐风”为喻,将自己离杭赴京的处境比作“落花”,蕴含飘零之感,将情感蕴含在景物当中。③词的下阕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中暗含着词人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无奈。强化训练6.“个性化的人物、生动的细节、好看的故事、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为高军小小说的主要特点,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送灯》高军)①人物形象丰满。老赵作为“护林人”勤恳尽责,但同时他也期盼能和家人团圆,共度元宵节。②细节描写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