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明清古街_第1页
漳州明清古街_第2页
漳州明清古街_第3页
漳州明清古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漳州明清古街

明清古街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千年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芗城旅游。今日,我们要巡游的是明清历史街区。

首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街区的概况:漳州香港路台湾路明清历史古街区是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历史文化名城爱护的核心区域,其范围北至市区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台湾路府埕和文庙等,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拥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如“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皆为国家级重点爱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闻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闻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香港路古称南市街,唐时已有,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的城市中轴线。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台湾路)长仅100米,但却集中了整条街大部分文物爱护单位和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的文物爱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讨论闽南建筑史、漳州进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沟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深厚。

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街区内现存有“有大道华洋杂货”、“锦兴漆庄”、“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等老字号,体现了街区的历史变迁。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爱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区的整治效果得到广阔市民的赞誉和名城爱护专家的确定,2022年9月1日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爱护奖,2022年4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参赞理查德?A?英格哈特先生特意莅临漳州颁奖,从而为漳州古城连续历史文脉增光添彩。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了历史街区。现在,我们先巡游台湾路,请跟我来。台湾路全长近300米,沿街140间店面,整条街布满“古街古店红瓦花窗木门”的古韵。其走向为东西向,在上个世纪初,这里雨伞店云集,专卖雨伞;延安路西边则是台湾路的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一派“南洋风情”;由中段再往前为台湾路的西段,是闽南风格民居,有天益寿老药铺、大同文具店、金可行布鞋行等各类老字号。现在我们主要巡游台湾路的中段和西段,请大家跟我来。

在古时,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

现在,让我们顺着台湾路的小巷徐厝巷,去看看台湾路7号徐氏家庙。徐氏家庙始建于明末清初,为二进房屋。一进是一厅抱四房,为接待徐氏后裔的地方;二进是一厅抱二房,供奉着徐氏祖宗的灵牌。因有徐氏家庙在小巷内,故小巷得名徐厝巷。传奇:徐氏祖先徐国海原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部下的一名将军,随陈元光入闽后在南靖县雁塔村定居,繁衍后代。徐氏家庙是雁塔村徐氏后裔上京、上省城或乡试时来祭拜祖先,落脚的地方。现居住在台湾桃园的徐氏后裔回雁塔村寻根祭祖,也来到芗城徐氏家庙祭拜。

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雨,至今仍保存完

好。台湾路141号,是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该店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伴计,后娶店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仔细经营,使药店生意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试验学校)。抗战后,又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寿”公私合营,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现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芗城区,一部分散居在港台及东南亚一带。金可行布鞋行,其创始人蔡居安,系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人氏,清末时期来漳谋生,在双门顶补鞋,而后在台湾路155号旁开一间补鞋店,经几年努力,买下台湾路136—140号店面开创金可行布鞋行,产品为各种布鞋,销往漳浦、广东一带。现漳南道巷1号大宅居住着蔡居安后裔,还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国旧金山和我国的台湾省。台湾路作为一条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老街区,是讨论闽南建筑史、漳州进展史、闽台文化沟通史和商业沟通史的重要史证。

与台湾路交叉的这第二条路就是香港路。从唐宋始终到明清时期,香港路始终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喧闹的商业街。

大家是否留意到: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这使香港路在闽南建筑史、漳州进展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台湾路和香港路,古风古韵,保存完好,有多部电影、电视剧慕名来此拍摄,说不定您哪次来巡游的时候,没准还会碰上拍摄组,碰上影视明星呢。

现在我们正走在市区的修文西路。街区内的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文庙位于漳州古城中轴线东侧,台湾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始兴南路所围合的邻居内,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2公顷。旧时孔庙主要用来祭孔和讲学,据《漳州府志》记载,文庙不仅有戟门、泮池、杏坛,还有训导署和学舍,曾是宋朱熹亲临指教之所。府学是旧时政府训练部门办公的地方,主要建筑为藏书楼和明伦堂,以及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当时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庙规划雄伟,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技术和建筑水平。庙里廊柱为盘龙石雕,刀法细腻。文庙的精华在大成殿。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遗物,所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爱护的古建筑。目前文庙大成殿和两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民国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