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之秦汉服饰_第1页
中国古代服饰之秦汉服饰_第2页
中国古代服饰之秦汉服饰_第3页
中国古代服饰之秦汉服饰_第4页
中国古代服饰之秦汉服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官吏袍服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皇帝冕服(图)秦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一(图)汉代妇女服饰实物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本图为“信期绣”茶黄罗绮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2公分,两袖通长228公分。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二(图)汉代妇女服饰实物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从一号墓出土的服饰有素纱禅衣、素绢丝绵袍、朱罗纱绵袍、绣花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絳绢裙、素绢裙、素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几十种之多。颜色有茶色、絳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花纹的制作技术有织、绣、绘。纹样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几何纹等。其中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这种素纱禅衣,整件服装,薄如蝉翼,轻如烟雾,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在领边和袖边还镶着5.6厘米宽的夹层绢缘,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还不到一两,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稀世之品。本图为“信期绣”绢手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及菱纹“阳”字锦袜(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实物)。

汉代男子曲裾(图1)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图(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图2)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左图为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右图为穿曲裾身衣的男子(陕西出土西汉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汉代长冠之一(图)汉代长冠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为此冠。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本图为戴长冠,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袍服及绛色裤袜。

汉代长冠之二(图)汉代长冠戴长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妇女的襦裙(图)汉代妇女的襦裙汉代妇女的襦裙图(参考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复原绘制)。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套服饰在出土时已经粉化。本图展示的襦裙样式,即根据该墓发掘时的形象记录复原绘制而成。采用的纹样,主要依据新疆民丰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豹首纹锦等。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汉代直裾女服(图)汉代直裾女服穿直裾袍服的妇女(汉代加彩陶俑)及汉代直裾女服展示图。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图)汉代平民百姓服饰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汉代舞女服饰(图)汉代舞女服饰左图为头梳盛髻、身穿长袖袍服的舞女(广州汉墓出土陶俑)。中图为穿袍服的歌女与舞女(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画像砖拓片)。右图为梳分髾髻、穿长袖袍服的舞女(四川彭县出土东汉画像砖)。秦汉时期,我国的舞乐表演艺术在前代基础上有较大进步,并出现了专职的歌舞艺人,以共封建贵族阶层的观赏。在汉代的壁画、石刻、砖刻等艺术图像中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况。本图所列的陶塑舞女,服饰交代得比较清楚,头梳高大的发髻,髻上插满珠翠花饰,为典型的东汉装束。身穿曳地长袍,衣襟左掩,即史书所称的“左衽”。最有特点的是袖端接出一段,各装一只窄而细长的假袖,以增加舞姿的美观。后世戏曲服装上的“水袖”,可能是由此而来。汉代官吏袍服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皇帝冕服(图)秦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朱红菱纹罗丝绵袍——西汉贵妇人艳丽的时装西汉(前206-25年)早期衣长140厘米﹑通袖长245厘米、腰宽52厘米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这种款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朱红菱纹罗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分牢固。有专家甚至把罗称之为真正的纱,而平纹纱则称之为“假纱”。从织造技术看,朱红菱罗的工艺较复杂。循环约有经丝330多根,纬线200多根,经线中地经和纹经各占一半,二者相同排列。地经有80多根是对称的,需40多个提升动作,其余80多根为非对称性动作,共需120多个单独提升动作加以控制。而绞经则可由绞经综统一控制。纬丝的半数系绞经动作,可由踏木控制,据推测,这样错综复杂的动作,上机时需要有提花束综装置和绞经装置相配合,需要二人协同操作,一人专司绞经和下口综踏木,并投杼工作,另一人专司挽花,才能织成这种罗孔清晰、花地分明的罗。其菱形图案,文献中称之为“七彩杯文绮”,所以菱纹罗也叫杯纹罗。罗地“信期绣”丝绵袍西汉(前206-25年)早期衣长155厘米、通袖长243厘米,身长1.55米,通袖长2.43米。交领、右衽(rèn)、曲裾(jū),“信期绣”菱纹罗袍面,素绢里,丝绵絮,绒圈锦袍缘。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号墓随葬罗地“信期绣”19件,其中单幅3件,完整衣物10件,棺内的残衣袍6件。因绣有这种花纹的香囊等在遣策中均称之为“信期绣”,故名。罗地“信期绣”丝绵袍交领,右开襟,曲裾,内絮丝绵,为深衣类服装,应为辛追寒天的服装。此袍茶黄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面,经纬密度约每平方米120×38根;素绢里,经纬密度约每平方米98×46根,内絮丝绵,缘、襟则用绢。其缝制方法: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正裁共六片,即身部两片、两袖各两片。六片拼合后,再将腋下缝起,其领口呈琵琶形,袖筒较肥大,下垂呈弧状。下裳部分斜裁共四片,袍缘斜裁,后加缝的袖缘的宽度与袖口略等,衣片之间缝合均用平针。丝绵袍面料纹饰的主要特点是穗状流云两朵,上面一朵为浅棕红色,下面一朵为朱红、深绿两色。两朵流云周围的卷枝花草,基本为深绿色,间以若干朱红色的叶瓣。“信期绣”中以这种花纹最多。为什么当时取了这样的名称呢?可能是刺绣的花纹中包含了相关的寓意。“信期绣”纹饰中的长尾小鸟,似燕。燕为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这样就和“信期”之词发生了关联。直裾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

一号墓出土

身长1.28米,通袖长1.9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曲裾素纱褝衣,西汉早期,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衣重48克,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在一号汉墓椁室西边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内随葬了轪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爱的时装,其中2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褝衣特别引人注目。曲裾素纱褝衣衣领相交,曲裾(三角形衣襟)由左向右掩,衣服较长,款式类似当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多数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衣袍外罩褝衣,这样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使花纹不太明显而产生朦胧美感。也有人认为其当时作为内衣穿着,是一种性感内衣。其衣料为轻薄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经测算,其用纱料约2.6平方米,如果除去较厚重的用作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仅12-13克。纱是我国古代丝绸最早的品种之一,因为是单经单纬交织而成,所以织物充满了孔眼,显得非常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如无”,汉代的启蒙读物《急就篇》中曾把轻薄的丝绸比做飞蝉的翅膀。其蚕丝的纤度极细,单根丝为10.5至11.3旦。连现代机械缫出的最精细的蚕丝也很难达到这样微细的纤度。我们曾试图复制素纱褝衣,因蚕丝纤度没有那么匀细,其重量达不到要求,可见当时养蚕缫丝纺织技术的高超。西漢信期繡手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長26公分上口寬9.4公分下口寬11公分

直筒露指式,掌面用,“信期繡”上下有飾邊。指部和腕部用絹其形制與現代流行的露指式手套相同,但顯得更為精美。东汉·菱纹阳字锦袜规格:一只长39.5厘米宽l7厘米另一只长38.5厘米宽l6厘米

筒状,一端束缘,无袜跟,绛紫、蓝、黄、三色彩经,织出蓝、黄两色小型菱格花纹,内填几何形线条。锦边织方向相反的“阳”字和凹辦纹。为二色经两重组织的经锦。豆绿色绢里。漆纚纱冠西汉(元前206-25年)早期长24.4厘米、宽26厘米、垂翅长8厘米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漆纚(xǐ)纱冠俗称乌纱帽。出土时盛放在油彩双层长方漆奁内,应是墓主人生前的官帽。三号墓的墓主人为第一代轪(dài)侯利苍之子,生前曾是一位带兵的将领。漆纚纱冠可能是当时武职官员所带的武冠。这种纱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如明代文武百官所戴乌纱帽,就是外蒙乌纱。因此,也可以说这件纱冠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乌纱帽实物。漆纚纱冠的编织工艺可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织工先将左斜经线和右斜经线分成两组开合交替一上一下编织而成;另一种是利用织纱罗的织机织造。织物编好后,将其斜覆在模型上,辗压出初具簸箕状轮廓的帽型,再加嵌帽框的固定线,然后在经纬线上反复多次涂刷生漆。由于它编成后,菱形的网孔分布均匀,如同丝织品中平纹织物纱,所以称之为纚。甘肃武威磨咀子62号新莽墓也出土过漆纚纱冠,它戴在男尸头上,周围裹细竹筋,头顶用竹圈架支撑,内衬帻(一种类似头巾的冠饰),是武官戴用的完整实例。西汉·青丝履长26厘米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轪侯夫人所着之履,履面以丝缕编织,底用麻线编成西漢·香囊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長32.5公分囊長12公分口寬10.5公分

共出6件,内装茅香、花椒、辛夷等香料,有帶可繫。上部為斜裁的素絹,下部用“信期繡”羅綺製成西漢·戴冠木俑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高71公分

此俑是馬王堆漢墓木俑中形體最大的一個。頭戴長冠,冠兩側有墨繪的帶子繫於領下,身穿深藍色菱紋羅綺袍。鞋底刻有“冠人”,“冠人”是戴冠人的意思。按照漢朝制度,只有第八級以上高爵才能戴長冠,因此這件戴冠俑應是軚侯家臣屬中地位最高的家庭總管,軚侯家丞的替身。西漢·彩绘木俑高44-47厘米

一、三号墓出土造型矮小,数量最多,是轪侯家地位最低、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形象

秦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对于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对于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以华丽为上。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故秦属水德,色尚黑,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汉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秦。秦朝崇尚武力,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并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这成为记录秦朝服饰文化最为重要的形象资料。公元前206年汉朝建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服饰文化随着国力的增强而逐渐丰富。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汉朝依据儒家学说建立起了等级分明的服饰制度,朴质生动的汉代服饰为后世服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2号俑坑出土的蹲跪俑

秦将领铠甲

将领铠甲以整片皮革或织绵材料制成,上面再嵌上金属或犀牛皮、野牛皮甲片,四周一般留有较宽的边缘。所嵌甲片分为固定甲片和活动甲片两种。固定甲片主要用于胸前和背后;活动甲片则多用于双肩、腰腹和领口等活动较大的部位,高级将领的铠甲除制作精细以外,还绘有美观的纹样。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1号坑出土的将军俑

秦代将官铠甲图(根据陕西临潼出土秦兵俑复原绘制)

秦士兵铠甲

士兵的铠甲是由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甲片编缀而成的,铠甲里面要衬以战袍,防止擦伤身体。铠甲的样式根据兵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步兵的铠甲衣身较长,骑兵的铠甲衣身较短,而御手的甲衣则在结构上更加复杂。士兵的铠甲属于贯头型,穿的时候从上套下,再用带钩扣住固定。

秦始皇陵1号坑出土的下级军吏俑

穿铠甲的秦代将士(陕西临潼出土陶俑)

汉曲裾袍

先秦时期的深衣,发展到汉代,成为曲裾袍。曲裾袍是汉代男女都穿的一种流行服装。它的特点是采用较低的交领,穿的时候要故意露出里面所穿衣服的几层不同的领子,时称“三重衣”;此外,衣服的襟裾边饰秀丽,随曲裾盘旋缠裹在身上,成为一种流动的装饰;曲裾袍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土彩绘陶俑)

汉直裾袍

在汉代,无裆的裤子逐渐被有裆的裤子取代以后,曲裤裾那用来遮挡无裆裤的长长的衣襟,就显得多余了。于是,形式更为简洁的直裾袍开始替代曲裾袍,成为新的时代流行。

西汉彩绘陶仪卫俑,穿右衽交领袍(深衣),1986年江苏徐州西汉墓出土

江苏省徐州市出土西汉彩绘陶仪卫俑,穿交领右衽袍,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藏

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土汉代彩绘陶俑)

汉巾帻冠帽

巾是包头布,在汉代也是表示男子成年的标志;帻是加了帽圈的巾;冠是区分身份等级的基本标志之一;帽则更强调保暖御寒的功能。汉代的男子到了20岁,有身份的人戴冠,没有身份的人裹巾子。据说汉代冠的种类有16种之多。

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著衣木俑)

戴冕冠的官吏(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

汉代的武冠(四种成都出土汉代画像砖拓片)

戴进贤冠的文吏(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

戴长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木俑)

单裙

秦汉的女子所穿的单裙,是一种缠裹型的裙子,也是中国古代女裙的基本造型。单裙是用四片宽一幅的绢缝制起来的,这四片绢都是上窄下宽,居中的两片稍窄,两侧的两片稍宽。在裙身的上部加缝裙腰,将裙腰两端延长成裙带,也可以在着衣时另配裙带。

堕马髻

汉代的发髻有很多种形式,有挽在头顶的,有分向两边的,也有抛到脑后的。梳理发髻的时候,通常是从头顶正中分头路,然后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堕马髻是一种稍带倾斜的发髻,似刚从马上摔下,似堕非堕,与愁眉、啼妆、折腰步相配,据说可以增添女子的妩媚。

梳倭堕髻的妇女

梳椎髻的滇族妇女(云南晋宁石寨山甲区一号墓出土青铜储贝器盖饰人物)

梳椎髻的滇族妇女(云南晋宁石寨山二十号墓出土铜俑)

梳髻、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

汉代佩绶

“绶”是官印上的绦带,所以又称“印绶”。印绶是汉朝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由朝廷统一发放。所以印绶无论在尺寸、颜色和织法上,都有显著的区别,使人在识别佩绶者身份时非常便利。官员平常在外,必须把官印装在腰间的口袋里,将绶带垂在外边,并将它打成回环。

1983年广州西汉早期出土青玉兽衔璧(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佩绶官吏(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

汉代铠甲

汉代的时候,铁甲开始普及,颜色以黑为主。当时的甲衣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鱼鳞状的小型甲片编组而成的,在腰腹和肩臂等处多使用扎甲形式,强调运动机能;另一种则是以长方形的、稍大一些的甲片为主,在肩部将前后的两片甲衣用绳带系连,有的还配戴保护肩膀的披膊。

汉代将官铠甲图(根据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

汉代兵士铠甲图(根据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

汉代纹样

汉代的服饰纹样题材多变,充满浓郁的神话色彩。纹样多以流动起伏的波弧线构成骨骼,强调动势和力量;动物、云气、山岳等主题分布其中,朴质生动;各种吉祥语铭文,如“万寿如意”、“长乐明光”等加饰在纹样空隙之处,寄托着人们长生不老、子孙众多等希望。

新疆楼兰出土东汉“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极”锦摹绘图(原件被斯坦因掠走)

【来源:五洲传播中心】..

.秦代将士发式(图)

秦汉铠甲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秦代军官戴冠,士兵不戴冠。秦代兵俑的头饰大致分四类。一类文吏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俑、军吏俑所戴,似用皮革制成,照于发髻用带系于颌下;另一种为将军头上所戴帻上插有一种鸟的羽毛,也称帻。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这种冠在佣群中数量很少,形象与汉代的武冠很接近。只是体积较小。第三种从形象上看,应该称为帽。第四类是髻,髻的梳法很多。本图为秦代将士的发式及冠式(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

秦代将官铠甲(图)

秦汉铠甲

秦代将官铠甲。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秦代将士铠甲(图)

秦代铠甲

秦代将士铠甲图。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铠甲按形制分为四形,其四形为护胸腹形、铠甲形、骑兵步兵甲、驭手专用甲等四类。本图为胸腹形,这种铠甲形制比较特殊,只有胸腹部分有甲片,甲片周围有一道宽边。肩部和背部都无甲片,背后用交叉斜带与身前甲衣系结相连。带面上还残留有彩色的图案花纹,似乎是一种低级官员的装束

秦代兵士(图)

秦代铠甲

穿铠甲的秦代兵士(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秦代铠甲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