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杂记类文本)_第1页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杂记类文本)_第2页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杂记类文本)_第3页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杂记类文本)_第4页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杂记类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杂记类文本)一、(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勃封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

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卒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故觉彼善于此,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当以相任独归之也。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不过两言而尽,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则如此冗屑之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耻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备顾问者无人,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爽毫发。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不似诸君争取财物,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卒为所欺,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相臣之法是千古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世论A此者B皆谓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均不同。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氓》“女也不爽”中的“爽”均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陈平得以专任丞相。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做出了不同评价。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2)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5.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答案】1.BDF

句意:后世评论这件事的人,都说陈平能够识大体,可以说是宰相的典范,这是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都陷入了这种看法而没有意识到。

“后世论此者”作“谓”的主语,“者”后停顿,B处断开;“陈平能识大体”作“谓”的宾语,构成动宾短语,D处断开;“谓相臣之法”,“谓”与“相臣之法”构成动宾短语,F处断开;

2.C

A.正确。通“猝”,突然;最终;士卒。句意:突然问到。/怀王最终还是去了。/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步兵,手持锋利的武器,询问路人。B.正确。句意:一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管理事务。C.错误。三个“耻”字均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句意:大工匠以亲自处理绳墨之事为耻。/对于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D.正确。句意:没有丝毫差错。/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我做妻子没差错。

3.A

B.“得到陈平的同情”错误,原文中“同情”意为“事情实质相同”。C.“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错误,萧何已死,并未回答汉文帝的询问,文中表述为作者假设。D.“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错误,文中认为,汉文帝受骗为“至明之一累”,并未否定文帝为明君。

4.(1)“天下一年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自己不了解。(关键词)“决狱”,判决的案件;“几何”,多少;“谢”,谢罪。(2)现在拿总纲要点询问大臣,犹如向管家索要钥匙。(关键词2)“总目”,总纲要点;“叩”,询问;“觅锁钥于家督”,状语后置,“于家督觅锁钥”。

5.陈平认为丞相只负责大政,不问具体事务,所以未答复汉文帝的询问。但李渔认为汉文帝所问正是国家大政,陈平的不答正是因不了解而无法答复。

参考译文:孝文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惭愧自己不能回答,急得汗流浃背。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陛下若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你所主管的是些什么事呢?”陈平说:“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绛侯周勃自知才能比不上陈平,就托病请求辞去右丞相的职务。孝文帝答应他,陈平独自担任整个丞相的职务。笠翁说:陈平没有回答关于案件审理和钱粮收支的问题,他的情况与周勃相同,都是因为平日不曾亲自管理这些事务,突然问到,不能立即说出具体数字。只不过陈平有掩盖错误的智慧,而周勃没有应对的口才,所以让人觉得陈平在这方面更优秀,这只是暂时蒙蔽了人们的耳目,并不是周勃的才能真的比陈平差,不应该把重任只交给陈平。一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而宰相则负责总结官吏们的成绩。文帝问的是:一年审理的案件有多少?钱粮的收支有多少?他没有问具体的细节而是问总体情况,这正是所谓的总结成绩。如果知道这些数字,回答起来不过一两句话就能说完,有什么难处或者是不值得回答的呢?如果问的是某个郡审理的案件有多少、钱粮的收支有多少,想要详细地分条解释,那么这些琐碎的事情确实不适合宰相去了解。现在用总体的目标来询问大臣,就像是到家宰那里找钥匙,或是向工匠询问绳墨,没有不随时拿取、随时回答的。怎么能说“大工匠以亲自处理绳墨之事为耻,管家不愿意承担钥匙的繁琐,君主应该去问那些人”呢?可惜萧何已经去世,没有人能够作为顾问,如果他在位还能亲自回答这些问题,我知道他一定能够对答如流,没有丝毫差错。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他在西入咸阳时,就已经收集了图书,留心于治理国家的事务,不像其他人只顾争夺财物,把天下大计放在一边不闻不问,到了关键时刻一问三不知。文帝没有察觉到这一点,最终被欺骗,这不能不说是因为他的至明之累。

唉!后世评论这件事的人都说陈平能够识大体,可以说是宰相的典范,这是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都陷入了这种看法而没有意识到。受到欺骗的,难道只有汉文帝一个人吗?二(安徽滁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亦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枪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陈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常临陈,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唐太宗李卫公问对》)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观A此城不甚固B以三军C锐气D四面E攻之F不移G时可拔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战”中的“凡”字,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凡百元首”的“凡”意思相同。B.乘雨水,指趁着雨水,“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思不同。C.有国有家者,泛指诸侯和大夫,先秦时,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D.完其壁,文中是指巩固营垒,其中的“壁”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思不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派遣朱光担任庐江太守,朱光率兵在皖地开垦田地种稻,同时又派间谍联络吴地的起义首领,吕蒙认为应该趁早除掉曹操。B.孙权采纳吕蒙建议,亲自出征,一天一夜到达皖地,向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建议采取构筑攻城高垒之法,吕蒙则持不同意见。C.天刚亮吴军就发起进攻,吕蒙擂鼓督战,士兵奋勇登城,很快就攻克了该城,孙权为奖励吕蒙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D.唐太宗临阵对敌时,常常先分析敌我作战意图谁更审慎周密,并察明敌我士气谁更旺盛,他认为这是兵家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2)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10.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称赞吕蒙“勇而有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吕蒙的谋与勇之处。

【答案】6.BDF

句意:据我观察,现今该城并不是很坚固,凭借我军锐不可当的士气,从四面实施围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此城不甚固”作“观”的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以三军锐气”作“四面攻之”的状语,为了表示强调,可在D处断开;“四面攻之”省略主语“我军”,句意完整,故应在F处断开。

7.D

A.正确。“凡”,都是“大凡、所有的”的意思。句意:大凡战争。/所以的帝王。B.正确。“乘”,趁着;/冒着。句意:况且我军是趁着雨季从水道而来。/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C.正确。D.“意思不同”错,都是“营垒”的意思。句意: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完善营垒的守备,巩固营阵的防御。/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

8.A

A.“除掉曹操”错,应是除掉朱光。9.(1)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返回时道路就会非常艰难,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关键词)“淹留”,停留;“水必向尽”,水一定会渐渐退去;“窃”,私下里,私自;“危”,意动用法,认为……危险。

(3)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必须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

(关键词)“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判断句;“陈”,军阵;“术”,方法。

10.谋之处:①建议早日除掉朱光。②反对构筑攻城高垒,建议速战速决。勇之处:亲自率兵,擂鼓督战。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是指在了解了敌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即是说当了解到敌人确有被打败的可能时,就要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有被我战胜的时候,就要实施进攻作战。”三国时期,魏公曹操派遣朱光为庐江太守,朱光率兵驻屯在皖地,大力开田种稻,同时又让间谍到吴地鄱阳联络起义首领,让他们充当内应。东吴大将吕蒙说:“皖地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军必定扩充兵员,像这样几年,曹操强大的态势一形成便难以制服了。因此,应当尽早拔掉朱光这颗钉子。”进而他又详细地陈述了该地的情况。于是,孙权亲自出征皖地,一昼夜就到达这里。孙权接见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议采取构筑攻城土山高垒之法,只有吕蒙提出不同看法,说“构筑土山高垒必须经过好多天才能完成,等到那时,敌人的城防已经整修加固,外部的救兵必将赶到,该城就无法攻破了。况且我军是趁着雨季从水道而来,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返回时道路就会非常艰难,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据我观察,现今该城并不是很坚固,凭借我军锐不可当的士气,从四面实施围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然后趁着水位高涨而还军,这才是全胜无损之策啊。”吴主孙权听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吕蒙就推荐甘宁担任登城都督,率兵进攻在前,吕蒙率领精锐主力随后跟进。天刚亮时吴军发起进攻,吕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战,士兵们个个龙腾虎跃,奋勇登城,仅到吃早饭时候就攻克了该城。接着不久,魏将张辽率领援兵到夹石,听说皖城已被攻破,不得不率兵退回。孙权为了奖赏吕蒙此战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百战奇略》)材料二:唐太宗问:“《司马法》上说:‘国家虽然强大,乐兵好战就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安恬忘战则必有危险。’这里讲的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怎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必须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完善营垒的守备,巩固营阵的防御,还必须保持旺盛的士气,待机破敌。这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做国君的应该熟谙的道理;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做将领的必须掌握的方法。能够瓦解敌人的军心,这就是所谓的知彼;能够保持己方旺盛的士气,这就是所谓的知己。”唐太宗说:“的确如此,我每逢临阵对敌,总是先分析敌人的作战企图与我方的作战意图谁更审慎周密,然后敌人作战企图是否高明,就可以知道了;察明敌人的士气与我军的士气谁更旺盛,然后我方能不能夺取胜利,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说知彼知己是兵家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现在的将领,即使不了解敌人,但如果能够做到了解自己,怎么还会失利呢?”李靖说:“孙武所说的‘先创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这便是知己;‘等待捕捉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就是知彼。孙武又说:‘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搡在自己的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我时刻不敢违背这些警戒。”(《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三(辽宁辽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①,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治。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②江涘。登岸,谒子陵祠。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惜。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③。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选自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有删改)[注]①唐宰相鲁公:借唐宰相颜真卿代指宋宰相文天祥。文中“公”指文天祥。②榜:浆,代指船。③《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作《季汉(宋)月表》。“季汉”实指“季宋”。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材料二: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删改)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兹游A亦良B伟C其为D文词E因以达F意G亦诚H可悲矣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文中指平民,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布衣”意思相同。B.卒,最终,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不同。C.三,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三”意思相同。D.薄,文中指迫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不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追述了作者与文天祥的交情,营造了一种“悲歌慷慨”的情绪氛围,既交代了写作因由,也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B.材料一作者与友人为祭悼文天祥做了筹划与安排,在西台行跪拜礼,放声大哭,共同祭悼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文辞情浓意切。C.材料一作者回想少年时拜谒子陵祠的往事,祭拜后又抒情,全文感情达到高潮,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D.材料二文天祥写自己在元朝营地的举动和所思所想,他毫不畏惧,据理抗争,震动元朝统治者,并表达了以死报国的决心。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盂叔侄为逆。15.材料一中,作者为何想写《季汉(宋)月表》?请简要回答。

【答案】11.CEG

句意: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然兹游亦良伟”为主谓句,其后C处断开;“其为文词”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E处断开;“达意”是动宾结构,“亦诚可悲矣”前面省略主语“这”,“达意”后G处断开。12.D

A.正确。句意: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B.正确。最终;完成,引申为报答。句意: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自问没有什么错,一心尽孝报大恩。C.正确。句意:又大哭好几声。/多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王示意。D.错误。都是“迫近”。句意:云气迫近树林。/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13.C

C.“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原文只是表现了对文天祥的追怀与敬仰,表示要写《季汉月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寄托自己的情感。

14.(1)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得分点)“济”,渡河;“阴”,暗中;“著”,显示。(2)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得分点)“度”,揣度;“数”,列举;“逆”,叛国。15.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于是想写《季汉(宋)月表》,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参考译文:

材料一:当初,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别。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曾往来处,慷慨悲歌,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别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儿,雨停,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好几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云气迫近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我们)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别,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之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说:“这天船鼓风快速行驶,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材料二: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四(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不战》)材料二:太宗曰:“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靖①曰:“昔晋师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御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敌兵亦正行伍,岂可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阵,无邀正正之旗’。若两军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

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者,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未可图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①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故兵A有不战B有C必战D夫不战者在E我F必战G者H在敌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意为使……疲惫、困乏,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敝”意思不同。B.行伍,代指军队。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与文中皆此意。C.邀,意为邀请,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邀”意思相同。D.朕,太宗自称。在《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中作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战在我”的重点在于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以及敌方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充足的形势,我方应避其锋芒,持久防御,以静制动。B.面对李世民的询问,李道宗认为,敌方兵锋势不可挡,当用计加以摧败,避免正面迎敌。待其粮草耗尽,可不战而擒获其众。他的见解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C.《孙子兵法》有云,若我军不想与敌人作战,哪怕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军作战,那是因为我军诱使敌军搞错了进攻的方向。D.面对太宗的旨意,李靖则认为,他呈送的黄帝、太公二阵图、《司马法》及诸葛亮奇正之法均已详备,而史官知用兵者甚少,记载文字太少,恐难以奉诏。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2)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

【答案】16.BDF

句意:所以用兵有不战,有必战的说法。不与敌人作战是由于我方的条件不足;必与敌人作战是在于敌人有隙可乘。“有必战”与“有不战”结构一致,前省略主语“兵”,且“夫”为发语词,用于句首,故“有必战”单独成句,前后BD处断开;“必战者在敌”与“不战者在我”结构一致,单独成句,F处断开。

17.C

A.正确。使……疲惫、困乏;破旧,破败。句意:而应当加固营垒,持久防御来使对方疲惫、困乏。/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B.正确。句意:敌军的队伍也很严整。/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C.错误。拦击,堵截;邀请。句意:不要袭击旌旗整齐的敌人。/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D.正确。

18.D

19.(1)如今我们挖深壕沟筑高营垒,来挫败敌人锋芒,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

(关键词)“深”,深挖;“高”,筑高;“挫”,挫败。(2)所以才有两军出兵后各自撤退,退而不追的情况,这都是为了预防各自的失败。(关键词)“出”,出战,出兵;“交绥”,敌对双方的军队各自撤退;“防”,预防。

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加固营垒,持久防御来使对方疲惫、困乏(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敌人阵势。李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以计谋使它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如今我们挖深壕沟筑高营垒,来挫败敌人锋芒,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李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材料二:太宗问:“双方对阵,要想不战,怎能办得到呢?”李靖答:“从前晋国与秦国作战,刚一接触双方就退兵了。《司马法》说‘追击逃军不要追得太远,追击退兵不能靠得太近’,我所说的‘绥’,就是驾驭马的缰绳。我军的行动既有节制,敌军的队伍也很严整,这样怎敢轻于交战呢!所以才有两军出兵后各自撤退,退而不追的情况,这都是为了预防各自的失败。孙武说‘不要攻击阵容强大的敌军,不要袭击旌旗整齐的敌人’。假若双方势均力敌,一旦轻举妄进,为敌所乘,就会大败,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用兵有不战,有必战的说法。不与敌人作战是由于我方的条件不足;必与敌人作战是在于敌人有隙可乘。”太宗问:“不与敌人作战,是由于我方的条件不足,这是指什么说的呢?”李靖答:“孙武说‘我军不想和敌人作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军作战,那是因为我军把敌军引到别的方向,与他预定的企图相反(我军诱使敌军搞错了进攻的方向)’。如果敌人有善于指挥的人,在两军交战时,就难于取胜。所以说不与敌战,是因为自己的条件还不具备。至于必与敌人作战,是在于敌人有隙可乘。孙武说‘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小利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用重兵伺机破敌’。所以,如果敌方没有善于指挥的人,必然轻率来战,我便乘隙击破他,所以说必与敌人作战,是在于敌人有隙可乘。”太宗说:“节制之师的道理很深奥啊!掌握这个法则就会胜利,违背这个法则就会失败。你可去编纂历代善于节制军队战斗行动的战例,并绘制成图呈送上来。我要选择其中最好的传于后世。”李靖答:“我以前呈送的黄帝、太公二阵图和《司马法》以及诸葛亮的奇正之法都已经很详细了。历代名将运用其中一、二而取胜的为数很多。但史官懂得用兵的很少,因此,他们不能记载战争实迹。我哪敢不奉诏,一定遵照命令编纂上报。”五(八省八校联考二模T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因间请蕲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怼而请辞,列子又不命。尹生退。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章戴①有请于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今复脱然,是以又来。”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今汝之鄙至此乎?居!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尽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而怼憾者再三。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乎?”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复言。

(节选自《列子·黄帝》,有删改)材料二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②,后有刍豢之色③。子贡问曰:“子始有菜色,今有刍豢之色,何也?”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磋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旗裘旃相随,心又乐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文寖深,又赖二三子切磋而进之。内明于去就之义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注】①章戴:尹生名。②菜色:形容人脸色干枯苍白泛黄,好像平日只吃蔬菜而营养不良的样子。引申为心境混乱忧烦的神色。③刍豢(chúhuàn)之色:形容人脸色红润有光泽,好像是常吃肉类荤食、营养丰富的样子。引申为平和喜悦的神色。2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内A明于去就之义B出C见羽盖D龙旗E旃裘相随F视之G如坛土矣H是以有刍豢之色。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二子之道”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中的“进”含义不同。B.“列子又不命”与成语“耳提面命”中的“命”含义不同。C.“今复脱然”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脱然有怀”中的“脱然”含义相同。D.“心窃乐之”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乐”含义相同。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闵子骞与尹生在求道过程中都有情绪的起伏,闵子骞先有快乐后有纠结,最后释然尹生先因请教无果而心生怨恨,后因受到批评又深感惭愧。B.列子在学道五年后始有起色,学道七年后得到了先生“并席而坐”的礼遇,学道九年后与自然融为一体,心境如枯叶随风飘荡,达至道境。C.列子学道获得进展主要表现在对是非利害的态度上:最初悟道之时不敢言是非利害最后得道时不知是非利害所在,实现了心灵的彻底超越。D.闵子骞因出身贫寒而脸色暗淡无光,入孔子之门学习后,他变得容光焕发,这让他的同门子贡感到很是好奇,于是便前去询问缘由。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而怼憾者再三。(2)今被夫子之文寖深,又赖二三子切磋而进之。24.两则材料都对学道之法进行了探讨,请简述其异同。

【答案】20.BFH

心中能明辨去留的大义,当我外出看见既有华丽的车子又有威武的龙旗、穿着华丽的人跟随的(场景),就如同看到泥土一般,因此容光焕发。“内”与下文的“出”在语法结构上相对,“内明”与“出见”是两个相对应的动词性短语,B处应断开;根据语境,“出见”的宾语的中心语是“相随(的场景)”,“羽盖龙旗旃裘”是中心语“相随(的场景)”的修饰语,结构完整,F应断开;

“矣”是句末语气助词,H处应断开。

21.B

A.正确。深入理解;超过。句意:学得了二位先生的道术。/臣所喜爱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技术的追求。B.错误。二者都指“教导”。句意:列子又没有传授什么。/提着耳朵叮嘱,当面给予指点和教导。C.正确。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