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的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为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做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B.烛之武引过去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的主观认识。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刘勰“披肝胆以献主”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C.《战国策》中邹忌劝说齐王纳谏,广开言路。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答案〗1.A2.B3.C4.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但烛之武是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①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②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最后再次总结: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认为是正确的,好的说辞要看情势的需要,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材料二则认为,刘勰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真正好的说辞不但要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对于其中蕴藏的道理与智慧,应该学习和借鉴,但不能不加分析地将经典作品的所有内容奉为圭臬,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所以“一纵一擒、一放一收”针对的是四层转折,突出了攻打郑国的害处和不攻打郑国的好处。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错误。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为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错误。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灭亡了郑国,对晋国有利,但秦国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好处。D.“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战略。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可知,“披肝胆以献主”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A.虽对当时有利,但不属于“说辞”,且不属于“忠于为君”,更没有“敏于成事”。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只是谈论如何施行王道,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C.《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国丞相邹忌勇于进谏齐威王,而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事。完全符合“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的特点。D.《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是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针对时弊的说辞,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1段首先说“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接着阐述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第2、3段是说烛之武讲究策略,“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第4、5、6段是说,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不仅讲究策略,更讲究战略: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结合最后一段关键句“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可知,再次总结阐述: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依据“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等内容可知,材料一认为刘勰的观点是正确的,好的说辞要看情势的需要,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依据“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词’。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可知,材料二认为,对刘勰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真正好的说辞不但要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同样是刘勰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启示我们,对待经典作品,我们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当然,经过岁月淘洗和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必然蕴藏着宝贵的道理和智慧,但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经典内容都奉为圭臬,不能绝对照搬照抄,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才是对待经典正确的态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娘后窗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娘会唱歌还会跳忠字舞。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这两年,娘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不得已停止了女工活儿。然而,娘说什么不肯放弃她那台老式的缝纫机。爸和我都主张把缝纫机拿走,放在房间里的哪个角落似乎都和整体布局不搭调。娘却不搭理我们,说缝纫机要放着,说不上什么时候还能用上。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过日子哪能都买新的,到外边修补都要求人花钱。开始我不太理解,坏了就淘汰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后来想想,哪个人没有几件旧物是割舍不掉的呢?这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某一段时光的见证者。旧物就像树根,是不能拔掉的。一旦拔掉,生命就会失去活力。想明白这些,我不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娘,而是都听娘的,只要她觉得欢喜就好。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娘的性格,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我能把我娘带出来游玩,却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从二老身上我都能得出心态性格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结论。从老家走出来在外生活的这十几年,与父母见面的机会极少,平均每年一次而已,每次都格外珍惜。二老确实实现了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但我娘和我爸生活在一起,我还是时常有些隐忧,不是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是担心他们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可是,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每次打电话,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老爸总是笑呵呵地说,你娘在家里就剩下享福了,活儿都是我自己干的,她就是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哪里有受委屈?娘在一旁直咧嘴,说爸净捡好听的说。我在电话这头常常无法分辨,哪一个说的是真话,哪一个说的是假话,他们各说各的理。无奈的时候,我只好说,等你们相看两厌的时候,一个到我这里来吧,就是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没有新鲜感,不知道珍惜,分开一段时间就会想到对方的好。这时,他们就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可不到你那里去,往楼上一住就像蹲了监狱一样,住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在这件事上,他们倒是达成了共识。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是作为女儿,我一定让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选自《海燕》2020年第12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交待“我”叫“娘”的原因。“原来罪魁祸首就是我啊!”此话虽以俏皮的口吻说出,但也包含着“我”的自责和愧疚。B.“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做这些事情的频度,她从未间断过,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一面。C.“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既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某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某一段时光。作者母亲无法割舍的她那台老式缝纫机即是如此。7.下面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语言生动活泼,如“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句式简短整齐,富有节奏。B.文中提到“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从中可见作者对娘的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担忧。C.文章以“我娘”为标题,突出了写作对象,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行文过程中以“我”的视角叙事,便于抒情议论。D.文章中“我”是叙述者,也是文本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可引发读者对和母亲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的思考。8.请结合爸爸的形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请结合文章分析“我娘”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6.C7.A8.①爸爸是一个传统的男性形象,他脾气暴躁,为人固执严肃,有大男子主义。②他的形象更加反衬出母亲懂得忍让、乐观豁达、不纠结、不苛刻的一面。9.①娘教孩子们唱歌,丰富夜晚的生活,娘成为“我”音乐的启蒙老师。②娘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吓,不想挑起家庭战争,极力忍受爸爸的责骂。③娘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地劳作;娘做了十字绣,她把最好看的送给“我”,希望用在“我”的新房子里;④娘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告诉孩子们,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流泪。〖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C.“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错误,文中并未谈无法归乡,也未谈苦闷之情。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表现手法、体裁特征,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A.“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分析不当,本文多用散句和短句,如“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等,偶有整句和长句,如“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作用的能力。(1)首先,分析“爸爸”这一析人物形象。根据文中说“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可知:爸爸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根据“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可知:爸爸为人固执严肃。根据“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可知:爸爸是一个传统的男性形象,有大男子主义。(2)其次,分析“爸爸”这一析人物的作用。根据文中“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更加反衬出母亲懂得忍让、乐观豁达、不纠结、不苛刻的一面。【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1)由“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分析概括出:娘教孩子们唱歌,丰富夜晚的生活,娘成为“我”音乐的启蒙老师。(2)由“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分析概括出:娘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吓,不想挑起家庭战争,极力忍受爸爸的责骂。(3)由“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分析概括出:娘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地劳作;由“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分析概括出:娘做了十字绣,她把最好看的送给“我”,希望用在“我”的新房子里。(4)由“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分析概括出:娘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告诉孩子们,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流泪。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凶”意思相同。B.“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忍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不同。D.“退而与万章之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14.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答案〗10.A11.D12.D13.(1)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把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2)从天子到百姓,喜欢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14.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用”的意思是“任用”,动作的发出者是“宣王”;而“适”的意思是“到……去”,动作的发出者是“孟子”,故“用”和“适”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C。“所言”是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据此排除D。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凶”均解释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句意:河内遇到饥荒。/年成不好时还避免不了饿死。B.正确。更。/施加。句意: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接着又遇上饥荒。C.正确。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拿下。句意: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D.错误。两者意思不同。返回。/使……撤退。句意: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烛之武使秦兵撤退。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错误,结合文段二“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可知,梁惠王没有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B.“孟子更强调后者”错误,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C.“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错误,原文“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应该是没有区别,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谨”,形容词作动词,慎重、认真地兴办;“申”,反复强调;“颁”通“斑”,须发花白;“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道路负戴”。(2)“至于”,到;“弊”,弊病;“何以异”,有什么区别。【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文中“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是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角度提出的办法。根据具体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人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可概括,孟子从保民的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根据措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概括出孟子从教民的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参考译文:(一)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收成不好,也是这样。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孟子说:“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占耕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的事。”“(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到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田忌这些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领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终南东溪中作岑参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备注〗。〖备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解析〗【15题详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C项,“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错误,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诗五六句“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七八句“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并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天资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了“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以人文主义价值为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断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观点。如此,儒道两种相反的价值取向,互补互促,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应该效法“道”的原因,即“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了宇宙秩序的和谐。“道”在此处为本源、道理、法则等诸义。“法”则可以理解为效法、遵循。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由“道法自然”触发的这一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的理性态度,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②,自会③,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道’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我们应当顺应‘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示例:①相得益彰②因势利导③水到渠成19.儒家则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等相应的内容。20.原句“从某种意义上讲”表达更严谨;原句“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引用名言,生动形象,有说服力;原句多用短句,与文章风格一致。〖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是说儒道两种相反的价值取向互相配合,可用“相得益彰”。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②根据“顺应之”“顺势而为”可填“因势利导”。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③“自会”“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强调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可用“水到渠成”。水到渠成:水一流到,沟渠自然形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根据上文“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可知,此处是说儒家与道家的不同,应将“则”放在“儒家”后,把“以人文主义价值为取向”改为“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改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搭配不当,且不合文意,“推断出……观点”改为“推导出……内容”。【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限定性作用,表达更严谨;改句去掉“从某种意义上讲”表达不够严谨。原句“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引用名言,生动形象,有力地论证了“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这一观点,说服力强。原句“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多用短句,与文章风格一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民贵”“民本”,这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显然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本末倒置之嫌。①,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②。孔孟之道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对中国历史经验的体验告诉我们:③,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这种所谓的“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因此,无论是“素王(素王是孔子的众多称呼中的一个)”还是“亚圣”,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答案〗21.①既然“君轻”

②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

③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意思答对即可)22.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而“贤者、能者在位”是乌托邦式的,因此“素王”“亚圣”都只能被冷落(或供奉)在寺庙里。〖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一句“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可知,本句阐述孟子终其一生游说君王,是看重君王的力量的,这正是和前句“君轻”的一种矛盾,所以第一空应是对“君轻”观点的一种质疑的态度,即可推断第一空应填“既然‘君轻’”;第二空:结合后文出现统治者“性善”和“兽性”两种行为,所以前面应该阐述的是这两种对应的行为。前句已经出现了“‘暴君、昏君’史不绝书”,此空阐述内容应该是“圣君明主”,前文强调了数量多,此空应对应数量,那就是明君很少。即可推断第二空应填“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第三空:此空与后一句“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构成了转折,由此判断此空应是阐述与之对应的“贤者、能者”,既然后句出现“‘奸者、庸者’在位……”质疑的表达结构,由此可推测前句表达结构也与之相似。即可推断第三空应填“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文段的能力。概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首先分层次,抓住主要信息。第二段第一句话点出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基础是假想统治者“性善”,由此得出结论“‘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然后第二句主要阐述这样的制度之下圣人的处境,那就是“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概括出主要内容之后,将两句话连成一句话时,要注意题目要求,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要分析两句话之间的关联。前一句是原因,后一句是结果,由此可将内容概括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而‘贤者、能者在位’是乌托邦式的,因此‘素王’‘亚圣’都只能被冷落(或供奉)在寺庙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中华历史上辩才众多,诸如烛之武、孟子、蔺相如、诸葛亮等,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或退百万之师,或护国家尊严,或藏中华智慧,或怀爱国情怀……虽无刀光剑影,言辞之间却尽显英雄本色。现实生活中难免遭遇战争、斗争、矛盾和尴尬,我们要善于运用语言化解冲突,显示言语的力量。请结合自己的言语经历谈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要求:(1)综合材料大意,选好角度,文体自选,标题自拟;(2)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3)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的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为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做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B.烛之武引过去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的主观认识。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刘勰“披肝胆以献主”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C.《战国策》中邹忌劝说齐王纳谏,广开言路。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答案〗1.A2.B3.C4.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但烛之武是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①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②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最后再次总结: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认为是正确的,好的说辞要看情势的需要,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材料二则认为,刘勰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真正好的说辞不但要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对于其中蕴藏的道理与智慧,应该学习和借鉴,但不能不加分析地将经典作品的所有内容奉为圭臬,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所以“一纵一擒、一放一收”针对的是四层转折,突出了攻打郑国的害处和不攻打郑国的好处。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错误。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为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错误。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灭亡了郑国,对晋国有利,但秦国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好处。D.“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战略。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可知,“披肝胆以献主”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A.虽对当时有利,但不属于“说辞”,且不属于“忠于为君”,更没有“敏于成事”。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只是谈论如何施行王道,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C.《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国丞相邹忌勇于进谏齐威王,而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事。完全符合“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的特点。D.《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是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针对时弊的说辞,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1段首先说“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接着阐述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第2、3段是说烛之武讲究策略,“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第4、5、6段是说,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不仅讲究策略,更讲究战略: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结合最后一段关键句“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可知,再次总结阐述: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依据“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等内容可知,材料一认为刘勰的观点是正确的,好的说辞要看情势的需要,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依据“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词’。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可知,材料二认为,对刘勰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真正好的说辞不但要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同样是刘勰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启示我们,对待经典作品,我们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当然,经过岁月淘洗和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必然蕴藏着宝贵的道理和智慧,但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经典内容都奉为圭臬,不能绝对照搬照抄,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才是对待经典正确的态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娘后窗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娘会唱歌还会跳忠字舞。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这两年,娘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不得已停止了女工活儿。然而,娘说什么不肯放弃她那台老式的缝纫机。爸和我都主张把缝纫机拿走,放在房间里的哪个角落似乎都和整体布局不搭调。娘却不搭理我们,说缝纫机要放着,说不上什么时候还能用上。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过日子哪能都买新的,到外边修补都要求人花钱。开始我不太理解,坏了就淘汰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后来想想,哪个人没有几件旧物是割舍不掉的呢?这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某一段时光的见证者。旧物就像树根,是不能拔掉的。一旦拔掉,生命就会失去活力。想明白这些,我不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娘,而是都听娘的,只要她觉得欢喜就好。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娘的性格,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我能把我娘带出来游玩,却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从二老身上我都能得出心态性格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结论。从老家走出来在外生活的这十几年,与父母见面的机会极少,平均每年一次而已,每次都格外珍惜。二老确实实现了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但我娘和我爸生活在一起,我还是时常有些隐忧,不是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是担心他们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可是,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每次打电话,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老爸总是笑呵呵地说,你娘在家里就剩下享福了,活儿都是我自己干的,她就是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哪里有受委屈?娘在一旁直咧嘴,说爸净捡好听的说。我在电话这头常常无法分辨,哪一个说的是真话,哪一个说的是假话,他们各说各的理。无奈的时候,我只好说,等你们相看两厌的时候,一个到我这里来吧,就是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没有新鲜感,不知道珍惜,分开一段时间就会想到对方的好。这时,他们就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可不到你那里去,往楼上一住就像蹲了监狱一样,住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在这件事上,他们倒是达成了共识。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是作为女儿,我一定让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选自《海燕》2020年第12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交待“我”叫“娘”的原因。“原来罪魁祸首就是我啊!”此话虽以俏皮的口吻说出,但也包含着“我”的自责和愧疚。B.“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做这些事情的频度,她从未间断过,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一面。C.“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既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某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某一段时光。作者母亲无法割舍的她那台老式缝纫机即是如此。7.下面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语言生动活泼,如“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句式简短整齐,富有节奏。B.文中提到“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从中可见作者对娘的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担忧。C.文章以“我娘”为标题,突出了写作对象,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行文过程中以“我”的视角叙事,便于抒情议论。D.文章中“我”是叙述者,也是文本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可引发读者对和母亲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的思考。8.请结合爸爸的形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请结合文章分析“我娘”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6.C7.A8.①爸爸是一个传统的男性形象,他脾气暴躁,为人固执严肃,有大男子主义。②他的形象更加反衬出母亲懂得忍让、乐观豁达、不纠结、不苛刻的一面。9.①娘教孩子们唱歌,丰富夜晚的生活,娘成为“我”音乐的启蒙老师。②娘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吓,不想挑起家庭战争,极力忍受爸爸的责骂。③娘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地劳作;娘做了十字绣,她把最好看的送给“我”,希望用在“我”的新房子里;④娘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告诉孩子们,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流泪。〖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C.“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错误,文中并未谈无法归乡,也未谈苦闷之情。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表现手法、体裁特征,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A.“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分析不当,本文多用散句和短句,如“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等,偶有整句和长句,如“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作用的能力。(1)首先,分析“爸爸”这一析人物形象。根据文中说“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可知:爸爸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根据“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可知:爸爸为人固执严肃。根据“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可知:爸爸是一个传统的男性形象,有大男子主义。(2)其次,分析“爸爸”这一析人物的作用。根据文中“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更加反衬出母亲懂得忍让、乐观豁达、不纠结、不苛刻的一面。【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1)由“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分析概括出:娘教孩子们唱歌,丰富夜晚的生活,娘成为“我”音乐的启蒙老师。(2)由“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分析概括出:娘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吓,不想挑起家庭战争,极力忍受爸爸的责骂。(3)由“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分析概括出:娘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地劳作;由“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分析概括出:娘做了十字绣,她把最好看的送给“我”,希望用在“我”的新房子里。(4)由“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分析概括出:娘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告诉孩子们,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流泪。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凶”意思相同。B.“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忍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不同。D.“退而与万章之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14.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答案〗10.A11.D12.D13.(1)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把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2)从天子到百姓,喜欢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14.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用”的意思是“任用”,动作的发出者是“宣王”;而“适”的意思是“到……去”,动作的发出者是“孟子”,故“用”和“适”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C。“所言”是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据此排除D。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凶”均解释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句意:河内遇到饥荒。/年成不好时还避免不了饿死。B.正确。更。/施加。句意: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接着又遇上饥荒。C.正确。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