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金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南省开封市金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南省开封市金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南省开封市金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南省开封市金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明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金明中学召开“启卷闻书香,落笔书真情”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面的任务。活动一:好书分享漫谈1.某同学阅读《神奇的汉字》这本书后,做出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错误的一项()(2分)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腿肚(dù)子、白羊肚(dǔ);乌龟(guī)、龟(jūn)裂。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以根据声旁定读音:缄(jiān)默、狩(shǒu)猎。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帷暮”应写为“帷幕”,“枯躁”应写为“枯燥”。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字形,例如:“天衣无缝”不要写成“天衣无逢”、“销声匿迹”不要写成“消声匿迹”。2.某同学阅读《神奇的成语》这本书后,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空缺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2分)成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其内容①,丰富多彩。无论对历史的广泛采撷,还是对语言的高度概括,都让人②。穿过风云变幻的岁月,我们与美好的文字③,感悟其中的生活智慧,思索其中的人生哲理,我们在赞叹它多姿多彩的同时,也领悟到人生的千姿百态。A.①包罗万象 ②眼花缭乱 ③不期而至B.①轻描淡写 ②叹为观止 ③不期而至C.①轻描淡写 ②眼花缭乱 ③不期而遇D.①包罗万象 ②叹为观止 ③不期而遇3.某同学阅读《我们的低碳生活》这本书后,与同学分享了下边的材料,请你参与。(6分)材料一(备注:该标志主色为绿色,中间三个手拉手的小人分别为红、黄、蓝三色。)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1)请你解说材料一标志的内容及寓意。(5分)(2)根据材料二给“低碳生活”下定义。(1分)活动二:诗文诵读比赛4.某同学在诗文诵读赛中做如下发言,请你帮他填写完整。(8分)读诗文,就是读人间美景。“①,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读出了天伦之乐的图景。“关关雎鸠,②”(《关雎》)读出了和谐美好的氛围。读诗文,就是读人生情愫。在“③,胡为乎泥中?”(《式微》)的反问中读出了劳役者的质问悲歌;在“一日不见,④”(《子衿》)的感叹中读出了恋人间的缠绵悱恻;在“⑤,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哲理中读出了王勃的乐观豁达;在“⑦,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比喻中读出了孟浩然的从政心愿。活动三:经典赓续文明5.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年级组织了“品读《经典常谈》,赓续中华文明”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共4分)(1)读经典,有收获:根据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同学们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展开阅读。汇总成表格。请你将表格补充完整。(2分)兴趣点所读篇目阅读收获古代文化《诗第十二》《文第十三》①(填入名)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这新制。古代历史《〈史记〉〈汉书〉第九》《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析分明。《史记》开创了“②”(填史书体例),叙事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的时候。《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2)读经典,有感悟:阅读完《经典常谈》,同学们对“读经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想。请你结合对本书的阅读体验,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2分)小文这样说:读经典,不但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还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等历史事实。小语这样说:读经典,让我充分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脉发展。我在读《诗经》《辞赋》《诗》这三篇时,既明白了《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知道了各位大诗人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是融于血脉中的。我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与鉴赏(共38分)(一)文学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6—9题。(共12分)【文本一】①看!——②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④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⑤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⑥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⑧好一个安塞腰鼓!⑨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⑩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⑪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⑫好一个安塞腰鼓!⑬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⑭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⑮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⑯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⑰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⑱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⑲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⑳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㉑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㉒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㉓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㉔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㉕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节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文本二】①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②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③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蝴蝶似的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这北国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孩子们忘情地歌舞。……④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⑤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节选自刘成章《桃花鼓声安塞》,有删改)6.请概括文本一第①到第㉒段的内容,填写在横线上。(2分)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①——②——激昂的鼓点7.小语把“好一个安塞腰鼓”读成了“安塞腰鼓好啊!”请你跟他交流不能改的理由。(2分)8.文本一、二都有对击鼓场面的描写,请从修辞、句式的角度赏析两处画线句的相同之处。(4分)9.请分析两个文本结尾的表达效果。(4分)(二)实用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2题。(共12分)“脑补”是如何实现的?王欣①人类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绝大多数时候感觉会忠实地传递信息,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什么、发生着什么。可是有时候,感觉也会失常,出现各种奇怪的错觉。②埃舍尔是著名的错觉图形大师,在他的画作中,明明是向二楼上去的楼梯不知为什么却返回一楼,鸟儿在不断的变化中成了鱼儿,栩栩如生的两只手在纸上相互勾勒……他的画风在很长时间被美术界视为异端,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③有这样一幅动态视错觉图。舞女旋转的方向会随着观者的视角发生变化:从左边看会觉得是顺时针旋转,从右边看又觉得是逆时针旋转。画家巧妙利用了视觉暂留、明暗对比、姿势与影子的细节,制作出“随心所欲”的动画。④错觉的存在并非脑的缺陷,相反,大脑太“聪明”了,总想在现有的资料上做出分析判断。我们看到一盏台灯,并没有看清它的每一个细节,但是大脑却已经勾勒出台灯的整体印象,没有看清、没有看见的部分都被大脑用推测“填补”上了。大脑总是根据以往经验快速做出填补,这种填补大多时候是正确的,但有时也会出错。⑤大脑在判断物体大小的时候具有“恒常性”。远处的物体虽然看起来小,但是大脑会判断它是比较大的,周边参照物也起到协助判断的作用。“恒常性”在很多时候管用:一个人从远处走来,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越来越大,但是我们知道他的身高并未改变。但埃姆斯房间破坏了这种“恒常性”:身高相同的两个人,A站在距离观察者较远的房间一角,B站在距离观察者较近的一角,看上去B比A高出很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这是由于在我们的认知中,房间总是上下、左右各自平行的,所以,当我们把一个经过改造的不平行的房间当作参照物时,在视觉上我们就会认为远处的人变小了,而近处的人变高了。⑥日常生活中也会遇见错觉。众所周知,月亮在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看起来比它高挂在天空时大。月亮的大小以及它到地球的距离并没有改变,地平线上的月亮和高挂天空的月亮看起来应该一样大。为什么地平线上的月亮看起来更大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月亮高挂天空时,广袤的天空环绕着它,使它看上去更小;月亮在地平线上时,环绕它的天空面积相对较小,使它看上去更大。⑦错觉令人困惑,但也有其特殊的用处。诸葛亮“草船借箭”利用了大雾天和曹操多疑的性格,使船上的稻草人变成了敌人眼中的精兵强将。二战期间,英国魔术师贾斯帕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亚历山大港从德军眼皮底下“搬走”,让大轰炸的计划落空。商业社会中利用错觉的例子就更多了:小房子里多装几面镜子和灯,会有扩大空间的错觉;格子纹的衣服或蓬松的发型,会给体态丰满者制造出苗条的错觉;戴上3D眼镜会产生子弹呼啸而来的错觉。⑧错觉不仅由视觉引起,还可以来自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将食指和中指交叉起来触摸一粒晒干的豌豆,就会感觉自己好像触摸到两颗豌豆。这是因为食指中指交叉时,平时不接触的两个手指侧面便“相会”了,触觉从这两个侧面分别传向了大脑;由于正常状况下这两个手指侧面几乎不会同时接触同一个物体,所以大脑“想当然”地以为是两颗豌豆。⑨广义的错觉还包括错误的推理和判断,如商品价格定在99元而不是100元,消费者就会产生价格低的错觉;在旅程中播放电影,旅客会产生时间过得比较快的错觉;辛苦赚来的钱和买彩票赢来的钱相比,后者往往给人“低价值”的错觉,造成很多中彩票的“幸运儿”大肆挥霍。⑩世界真奇妙,对错怎知道?让我们多一些觉察和思考,离真相更近一点。(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10.本文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说明“错觉”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4分)段落内容①介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提出“错觉”这一概念。②③AB解释错觉出现的原因,并举实验室及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说明。CD⑧⑨E⑩如何避免误判,接近真相11.请举出生活中的一种错觉,利用文本中的知识,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文中的例子除外)。(4分)12.本文使用了大量事例来解说错觉的有关知识,请说说作者这样使用说明方法的原因。(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3—16题(共10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甲】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乙】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蝴蝶似的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A.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B.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C.四面竹树环合 如鸣珮环 D.不可知其源 不可久居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5.语段(一)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3分)16.阅读语段(一)和材料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中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3分)【链接材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遇放逐。⑤涉覆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阅读《蒹葭》,完成17—18题。(共4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7.小语不理解《蒹葭》三个小节为什么基本相同,只改了几个字,感觉很容易背错。请你为他分析这样写的好处。(2分)18.教材虽把《蒹葭》和《关雎》合为一课,但二者在情感上却有所不同,试进行比较。(2分)三、作文(40分)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有人说,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进步。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感悟……读书、旅行、名师指路、阅历、感悟,都能促进人的成长。(1)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在________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②不得出现个人真实信息(人名、校名等);(2)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不要出现人名、地名、校名;②不少于600字。八年级下期中语文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1.(2分)B2.(2分)D3.(共6分)(1)(5分)大家请看,①该标志外轮廓为大写英文字母“C”,是英文碳的缩写(碳元素的化学符号);(1分)②内圈用低碳两个字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D”和“T”作为设计元素,组成三人手拉手的图案,象征着政府、企业和民众携手参与低碳行动;(2分)③下半部分设计成地球的形状、同时看着又像一艘船,代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推动低碳发展,保护全球气候;(2分)④整个标识以绿色为主色调,代表着绿色低碳环保,船上三个“低碳”人搭配红、黄、蓝三原色,象征着原生与变化。(2分)(①必答,②③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共5分)(2)(1分)低碳生活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4.(8分)①黄发垂髫②在河之洲③微君之躬④如三月兮⑤海内存知己⑥天涯若比邻⑦欲济无舟楫⑧端居耻圣明。5.(共4分)(1)(2分)①李白②纪传体(2)(2分)示例一:读经典,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史记》,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司马迁发愤著书,不但有着严谨的治史精神,更有着持之以恒的初心。示例二:读经典,可以让我明晓事理,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四书”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指导了我要及时复习的学习方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让我明白了大丈夫就要坚守心中正道,不屈不挠。二、阅读与鉴赏(共38分)(一)文学性文本阅读(共12分)6.(2分)①击鼓的后生②绮丽的舞姿7.(2分)因为把“好”写在前面,感情表达更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奔放的特点。8.(4分)都使用整齐的短句,(1分)生动的比喻,(1分)渲染击鼓场面欢快激动的氛围,(1分)简洁有力地写出了安塞人民昂扬的气势和蓬勃的生命力。(1分)9.(4分)文本一:以动衬静,突出腰鼓停止后的寂静,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文本二:运用排比(卒章显志),突显文章的主题:高迈劲健的安塞腰鼓能为娃娃们的一生奠定下积极昂扬的生命底色。(二)实用性文本阅读(共12分)10.(4分)A:举视错觉动画的两个例子说明“错觉”在艺术创作中的神奇应用(说明错觉的神奇效果)。B:④⑤⑥。C:⑦。D:视觉错觉的(特殊)用处。E:由其他感觉引起的错觉和广义上的错觉。【评分标准:段落层次划分,即B和C回答正确得1分,内容概括每空1分,E处如果只概括第⑧段或第⑨段不给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11.(4分)【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如果抄文中错觉得例子,不给分。能正确举例2分,若明显套用本文中的例子,可酌情扣1分;举例看不出与“错觉”有关,可不给分,或根据后面的分析酌情处理。能利用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原因2分,言之成理即可,若解释不清楚,或不合理,酌情扣1-2分;共4分。】示例一:掂量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块时,会感到铁块更重一些。因为棉花柔软,铁块坚硬,而柔软蓬松的物体给人的感觉是轻盈的,坚硬的物体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大脑根据这种经验做出推理,产生铁块比棉花重的错觉。示例二: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看车窗外的树木,会以为树木在向后移动。因为人坐在火车上看不到火车在向前运动,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