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罪数理论体系下的牵连犯10000字(论文)】_第1页
【浅论罪数理论体系下的牵连犯10000字(论文)】_第2页
【浅论罪数理论体系下的牵连犯10000字(论文)】_第3页
【浅论罪数理论体系下的牵连犯10000字(论文)】_第4页
【浅论罪数理论体系下的牵连犯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目录TOC\o"1-3"\h\u3255摘要 II4905绪论 116189(一)文献综述 117543(二)论文选题的意义、目的 119657一、牵连犯的概念 33474(一)国外刑法中的牵连犯 36326(二)我国刑法中的牵连犯 316450(三)比较分析 46760二、我国刑法中牵连犯的类型 622152(一)方法牵连犯 619365(二)结果牵连犯 65185三、牵连犯的界定方法 85439(一)牵连犯与其他犯罪的关系 8188811.牵连犯与吸收犯 8281512.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 8172993.牵连犯与结合犯 89652(二)牵连犯在量刑中的界定 96502(三)司法实践关于牵连犯的处罚 1026434四、牵连犯在罪数中的判断方法 1123874(一)牵连犯的构成要件 113381(二)牵连犯的罪数 1130069参考文献 14

浅析罪数理论体系下的牵连犯摘要从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牵连犯理论是刑法罪数论刑罚的一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地位。在解释了有关牵连犯的类型,并考察了国外有关牵连犯的现状后,通过梳理罪数论的问题,对我国有关牵连犯的量刑和处罚问题进一步进行了探讨。除绪论外,本文件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描述的是选择该主题的原因、背景和其相关性。本文首先对牵连犯这一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认为它是一种理论上尚未完全明确的概念,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是否已经实施了与罪行相适应的处罚,也存在混乱。本文在分析牵连犯和罪数论理论的基础上,对牵连犯的量刑和处罚进行了研究,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章牵连犯的概念。本章主要对国外主要是德日两国的牵连犯和国内的牵连犯进行说明,介绍了牵连犯的历史发展背景。通过对国内外的描述,对他们之间涉及的牵连犯进行了比较。第二章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牵连犯的类型.本章重点讨论了牵连犯的所属类型,将牵连犯分成了方法牵连犯和结果牵连犯两类,通过对这两种牵连犯的详细描述,来分析如何区分这两种牵连犯。方法牵连犯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两种罪在主客观方面的联系都是很一致的,而结果牵连犯只需要客观的牵连关系,不需要主观联系也能构成。第三章牵连犯的界定方法。首先介绍了牵连犯与吸收犯、想象竞合犯以及结果犯之间的关系,紧接着介绍了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他们。然而,与一般的数罪不同,牵连犯有时会成为判刑的相关因素,从而证实了牵连犯在判刑中的重要性。这提供了一种实际的方式,使牵连犯能够在司法行政中运作。同时也司法实践对牵连犯进行处罚奠定了基础。第四章牵连犯在罪数理论中的判断方法。在实践中,界定牵连犯犯罪并不容易,因为很容易将牵连犯与其他类似罪数形态相混淆。这一章首先对牵连犯的构成要件进行阐述,接着对我国罪数理论体系下的牵连犯的罪数进行讨论。关键词牵连犯;罪数理论;数罪并罚;酌定量刑情节;处断一罪绪论(一)文献综述实践中,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时,往往会存在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不法行为,那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收受贿赂的同时构成其他渎职犯罪的,应对其如何处罚呢?出于行文方便,因受贿而渎职进而同时构成受贿罪与《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犯罪这一表述在下文简称为“因受贿而渎职”对于该类犯罪,我国有两种规定:《刑法》第399条第4款《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前三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和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16年解释》)第17条出于行文方便,因受贿而渎职进而同时构成受贿罪与《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犯罪这一表述在下文简称为“因受贿而渎职”《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前三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16年解释》)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同时构成受贿罪和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犯罪的,除刑法另有规定外,以受贿罪和渎职犯罪数罪并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决定是从一重处罚,还是数罪并罚?首先,因受贿而渎职属于数行为导致的数罪,不论是先受贿还是先渎职,行为人都是基于一个目的而实施的数行为,此外,如果行贿之后是渎职,则行贿是原因,渎职是结果;如果渎职之后是行贿,则渎职是手段,行贿是目的;在犯罪时,犯罪人与行贿人之间有协议,或者犯罪人与行贿人之间有心理预期或心理联想,认为自己随后会收到钱。无论如何,贿赂和渎职是相互关联的,存在牵连关系。所以,因受贿行为导致的渎职行为这种情况应该被归属于牵连犯的范畴内的。自古以来就有从一重处断和数罪并罚这两种声音,而在目前的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从一重处断原则更容易被接受。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不属于《刑法》第399条第四款规定的情形,则法官在判决类似的案件时普遍适用《2016年解释》。(二)论文选题的意义、目的刑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牵连犯,其一直以来都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复杂的研究和辩论领域。由于中国刑法没有对牵连犯做出统一规定,所以在现实的操作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比如因受贿而渎职的情形,《刑法》与相关司法解释分别确立了从一重处断与数罪并罚两种处置方式。而对于这两种处置方式,在罪数论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数种罪数形态。所以该篇文章是为了理清牵连犯这一概念和原理。一、牵连犯的概念(一)国外刑法中的牵连犯到目前为止,除了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刑法都没有对牵连犯作出具体规定。尽管在理论和现实中对牵连犯的适用和处罚得出了大量的研究结果,但却没有相同的理解。例如,在英美法系国家,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是根据的是其所构成的罪行,然后数罪并罚。而前苏联刑法也不承认牵连犯的概念,刑法理论也很少对牵连犯采取积极的看法。据考证,刑法上牵连犯一词源自德语Verbrechens-konkurrenz。从历史上看,我国学者认为首先将牵连犯纳入刑法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牵连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一重处断”原则的是德国的费尔巴哈。德国刑法理论体系采取了“三阶层“三阶层”体系指的是构成要件该当性(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的犯罪构成体系,犯罪数量、量刑方式等方面不包括在犯罪理论中。在德国刑事司法体系的背景下,研究作为犯罪人的相关主体的犯罪人所实施的行为的自然次数和对其合法财产的损害程度的相关理论被称为“犯罪竞合“三阶层”体系指的是构成要件该当性(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1907年通过的《日本刑法典》总则第54条的规定1907年《日本刑法典》总则第54条规定“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其他罪名的,按照其最重的刑罚处断。”至今仍然有效。然而,随后的立法提案、判例态度或学术意见都对牵连犯成立提出了反对意见。当日本刑法在昭和时期被修订时,学者们普遍主张废除“牵连犯1907年《日本刑法典》总则第54条规定“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其他罪名的,按照其最重的刑罚处断。”日本的罪数学说具体指的是刑法中的犯罪数量,以及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之后所要承受的处罚。其出发点是确定犯罪数量的标准,这与德国基于行为个数的学说不同。最终的处罚是根据犯罪的数量、犯罪的分类以及犯罪行为、罪名和处罚方式来确定的。(二)我国刑法中的牵连犯因为被日本的刑法所影响,我们近现代的刑事立法中也存在一些有关牵连犯的规定。如1910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中第26条1912年《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第26条规定“以犯罪之方法或其结果而生他罚者,从一重处断,但于分则存特别规定者不在此限。”、1928年的《中华民国刑法》第24条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第24条规定:“一行为而犯数项罪名,或以犯一罪之方法或其结果而犯他项罪名者,从一重处断。”1912年《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第26条规定“以犯罪之方法或其结果而生他罚者,从一重处断,但于分则存特别规定者不在此限。”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第24条规定:“一行为而犯数项罪名,或以犯一罪之方法或其结果而犯他项罪名者,从一重处断。”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第55条规定“一行为而触犯数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结果行为犯他罪名者,从一重处断。”首先,不同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中国的刑法是没有对牵连犯做出一般规定。所以,中国大陆的牵连犯并不是一个以总则性规定为基础的教义学概念。如果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对刑法总则理论概括规定的牵连犯概念,是在完成教义学解说总则性法律规定的任务,那么从教义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所谓的牵连犯概念顶多算是对一种司法现象的梳理总结。至于牵连犯处罚一般原则的教义学结论,只不过是延用了日本的立法规定而已。而且,教义学上往往视其为当然性的结论,不疑有他。其次,中国大陆刑法保留了牵连犯的个别性规定。虽然在我国刑法总则中并没有对牵连犯以及牵连犯处罚原则做出一般性的规定,但普遍观点认为牵连犯的一般性规定体现在了我国的刑法分则之中。不过,对于刑法分则的哪些罪名的哪些条款是关于牵连犯及处罚标准的规定,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三)比较分析德、日刑法典用总则条款将牵连犯规定为一罪的利好体现在:为防止对同一案件事实作重复评价,避免对犯罪人处以过苛刑罚,立法认可将牵连犯按一罪处罚,能给司法操作提供法律依据。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谁也无权对原本就满足数个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认定为一罪。只有在法律特别许可的条件下,法官才能把满足数个犯罪构成的事实,评价为一个犯罪。而德、日牵连犯的立法,就是这样的特许。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刑法总则对牵连犯的规定高度抽象和概括,必然导致对牵连关系的认定标准,既存在学说争议,也不乏判例冲突。但是,刑法总则规定的牵连犯还是会有以下几点缺点:第一,认定牵连犯的随意性是由立法的模糊性产生导致的。第二,牵连犯认定的随意性将会导致刑罚裁量不均衡。第三,牵连犯认定的随意性导致案件既判力上的不合理性。第四,牵连犯认定的随意性导致司法不公正从而引发牵连犯存废之巨大争议。综上,用刑法总则条款规定牵连犯,并不能完成既防止重复评价又确保全面评价之牵连犯双重立法目标的平衡。如前文第一部分所述,按“处断一罪”理念,来构建的牵连犯理论更是行不通。如此一来,牵连犯之合理性出路,只剩下一条,那就是用刑法分则条款或司法解释,按个罪情况来列举式规定牵连犯。而我国则是采用刑法分则的一些条款和许多司法解释列举式规定牵连犯的模式,这能明确限制牵连犯的范畴,从根本上克服司法认定牵连犯的随意性这一问题。其合理性在既能确保牵连犯之双重价值目标平衡,又能为本来的数罪按一罪认定提供高效力规范依据。二、我国刑法中牵连犯的类型(一)方法牵连犯方法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实施犯罪的方法导致了其他罪名(方法罪)的产生的情况。主要的法律特征是方法罪与本罪之间的关系,也即牵连关系。方法罪与本罪之间的这种关系,主要是由其在主客观方面是不是具有完全一致的联系所决定的,如果这两个方面都具有统一的联系,那就具有牵连关系,不然,就是不具有。这种统一的联系,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指以下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主观方面,方法罪的犯罪意图是由本罪的犯罪意图延伸而来,本罪目的支配方法罪的目的;(二)客观方面,方法罪行为是本罪行为的准备,他们是一连贯的行为,即为了达到本罪的目的而实施的一连贯行为。没有本罪行为就没有方法罪行为。如果存在以上的两个方面的事实,那么本罪与方法罪之间就存在牵连关系,可以认定为方法牵连犯。例如,挪用公款进行赌博和为其他犯罪活动行贿的问题上,方法罪和本罪在主观上以及在客观上是一致的。关于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赌博,比如挪用公款进行赌博,赌博的犯罪意图影响了挪用公款的犯罪意图的产生,赌博和挪用公款的犯罪意图都是由营利目的所派生出来的,并受其制约。挪用公款的行为(方法罪行为)是赌博行为(本罪行为)的准备行为,为赌博行为的发生提供条件,这两种行为都是行为人为了获利而实施的,如果没有预期的赌博行为,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挪用公款行为。这也适用于为其他犯罪活动而进行的贿赂的犯罪情形,行贿罪和其他刑事犯罪在主客观方面也有统一的联系。(二)结果牵连犯结果牵连犯,是一种犯罪情形,即其他罪名(结果罪)的产生是犯罪人实行了某种犯罪行为(本罪)的结果所引起的。本罪行为的实施并完成,其实施后的一般结果是结果罪行为,没有本罪行为就一定不会有结果罪行为,有本罪行为但不一定会有结果罪行为。只要本罪与结果罪之间有所谓的联系,就说明他们之间有牵连关系。比如,甲偷盗得手提箱一个,里面不仅仅有大量现金和财物,还有手枪和子弹,或者还有一些毒品。于是把手枪和子弹或者毒品偷偷藏在自家的地窖里。结果该行为人的行为不仅符合了盗窃罪的构成要件,还同时触犯了私藏枪支弹药罪或者非法持有毒品罪。该行为人的一系列行为动作分别构成了三罪。由此可以得出,前后罪之间只有在客观方面有着一定的联系。行为人盗窃手提箱时,并未料到其中还有手枪及子弹或者毒品,此时他的目的是非法占有箱中的财物,待发现手枪及子弹或者毒品后,其心理状态表现多样,目的或是自用,或是贩卖营利,或是防止盗窃行为败露藏而不用。前后主观方面的表现既非统一,也非关联,各自独立产生、独立存在,无影响与被影响,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但其仍然属于结果牵连犯当然,在一定情形下,结果罪的犯意是为本罪目的服务的。比如,行为人出于与妇女结婚生子的目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所以行为人一般抱着迫使妇女就范的心理,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后,会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并且行为人有可能对妇女实施其他的伤害行为,如果被收买的妇女仍然不肯屈服的话。整个行为过程中,行为人的行为就可能分别触犯到收买被拐卖妇女罪、强奸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等。前一个为本罪,后数个为结果罪。收买被拐卖妇女的目的(本罪目的)是为了与其结婚,收买后的强奸、伤害、禁闭等行为的犯罪意图也是在本罪的目的支配下产生的。因此,本罪与后面的几个结果罪,不仅在客观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在主观方面也有统一的犯意,统一的目的。由上文可以知道,本罪与结果罪之间的联系有下面的两种情况:(一)本罪与结果罪在客观方面具有内在联系;(二)本罪与结果罪在主客观方面都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两种内在联系的情况,可以说是结果牵连关系的两种表现。我们在分析本罪与结果罪之间的牵连关系时,要认定牵连关系得出结果牵连犯只要说明本罪与结果罪在客观方面具有内在联系就可以。三、牵连犯的界定方法(一)牵连犯与其他犯罪的关系除了牵连犯之外,我国刑法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类似的罪数形态,比如吸收犯、假想竞合犯和结合犯等。在理论和实践中,想要区分这些罪数形态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的。1.牵连犯与吸收犯这是因为,吸收犯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若干犯罪,而这犯罪与犯罪构成之间有着依附关系,所以其中一种不独立的犯罪将会被另一种独立的犯罪所吸收,而行为人只会因被吸收罪而受到惩罚。被吸收的罪置之不论的犯罪形态。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区别在于:数罪独立性不同。牵连犯各个罪名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吸收犯的吸收罪与被吸收罪之间是不相互独立的。第二,它们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成立吸收罪的理由是,一个严重的行为吸收了一个不太严重的行为,或者一个完成的行为吸收了一个未完成的行为,例如,一个既遂行为吸收了一个预备行为,而成立牵连犯的理由则取决于行为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即牵连关系。为了更好的准确界定牵连犯和研究处罚牵连犯原则,应当明确将牵连犯与和其类似的罪数形态相区分。2.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笔者认为,想象竞合犯是一种常见的罪数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行为可以构成多种罪名,而且常常可以产生多种罪过和结果。此外,牵连犯的方法犯罪行为或结果犯罪行为有时会被误解,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要么认成犯罪方法,要么认成犯罪结果。事实上,牵连犯和想象竞合犯之间还是有很巨大的区别的。牵连的前提是存在若干行为,这是牵连犯和想象竞合犯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它是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想象竞合是实质的一罪,也就是行为人所进行的行为,尽管可能使他与此同时构成其他罪名,但是因为它只存在一种实行行为,没有数行为,怎么存在数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所以也就没有方法行为也没有成果行为。由此得出,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之间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判断行为人实施了的实行行为是单数还是复数。这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想象中的竞争本质上是一种单一的犯罪,即犯罪人所犯的罪行虽然可能使他同时犯有其他罪行,但既不是一种技巧,也不是一种变种,因为它只是一种罪行,多种罪行之间不可能有推论。协助和教唆罪与犯罪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者是实施了一个还是多个行为。3.牵连犯与结合犯结合犯是指将几个原本独立的犯罪合并为一个具体的犯罪,根据明确规定的刑法规则对其进行适当的法律制裁。根据对概念的分析,结合犯在行为的独立性上是和牵连犯一样的,也就是说结合犯涉及若干危害行为,而且若干行为之间都是异性质的。不仅如此,牵连犯若干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结合犯若干被结合的罪之间的关系一样,都是牵连关系,以上两个牵连犯与结合犯相同的方面,就是她们经常被混淆的主要原因。但是她们区分起来还是很简单的:首先,两个罪数形态的区别在于他们有没有法定性。结合犯是指刑事法律条文将两个以上有(或没有)牵连关系的犯罪行为结合并界定为具体明确的犯罪,牵连犯并没有这个法定性的特征,换句话来说,牵连犯是不是成立不是由刑法明文规定来决定的,而是被牵连关系所决定。其次,在量刑方面,对结合犯有规定且固定的刑罚,其目的在于限制司法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而对普通犯罪的刑罚一般是选择“从一重罪处断”的处罚原则,那么,对于牵连犯的刑罚更多由法官来自由裁量(即其不仅可以决定刑罚的轻重,也可以决定实施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名)。同样,要被结合的罪名不仅是有牵连的,而且是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最后,牵连犯是属于处断的一罪,结合犯却是属于法定一罪的范畴,这两个罪数形态在刑法罪数理论体系方面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在这四个区别中,区分它们最重要的是它们是否有法定性。这是两种罪数形态之间的根本区别,因此可以确定的是,结合犯不能也不可能取代牵连犯。因为我国刑法理论非常强调罪刑法定原则,所以也应该对牵连犯的法律地位进行强调,而不是仅仅因为存在“牵连关系”,就归为牵连犯。(二)牵连犯在量刑中的界定对于法官来说,除了刑法规定的量刑范围外,量刑时最重要的考虑就是量刑情节的选择。量刑情节一般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定量刑情节,法律或司法解释有规定,法官必须考虑的情节;另一种是酌定情节,多为学术界所总结的。由于没有具体规定,人民法院法官在确定个别案件的自由裁量情节和确定量刑自由裁量情节的种类时,必须以处罚的目的为导向。刑罚的目的必须符合目的刑的思想,预防和教育都必须结合施暴者的人身危险性来进行考量。报应刑主要考察的是行为,而目的刑主要考察的是犯罪人本身,即从犯罪的客观原因延伸到主观原因。与普通数罪相比,牵连犯在主观的恶意会较小一些。二者在主观方面都应当是数个罪过的情形。然而,牵连犯背后有一个属于若干罪行的同一犯罪目的,并且每种犯罪所实施的行为都是由该目的产生的,而普通数罪一个目的产生一个罪过,且这各个罪过与各个目的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在满足同一罪名的条件下,牵连犯表现而出的所要威胁法益的欲望在量上是要比一般数罪小的,所以对其预防与教育的程度也要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法官在量刑时要充分考虑这一酌定量刑情节,也就是犯罪动机,从而使判决的结果能够符合国民的预测性和期待性,符合朴素公正的要求,同时又不违反法律。因此,确定酌定量刑情节的类型并以目的刑为指导,不仅可能致使司法人员的观点从量刑时的行为要件向行为背后的行为人要件而转变,另一方面,可能更好地体现具体案件的特殊性,是以案为基础的伸张正义的指导方针。然后在具体操作细节上,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以预防和教育为主,以人身危险为衡量标准,犯罪的手段、主观的恶性(包括动机)、犯罪的对象、行为人的一贯表现等,都可以作为酌情量刑的情节来考虑。(三)司法实践关于牵连犯的处罚我国刑法典在分则的部分做了一些规定,是有关于牵连犯处罚问题的规定,规定了可以适用的两种处罚的方法:一是数罪并罚;二是不数罪并罚。具体有四种处罚方式:一是直接按照某罪定罪处罚:二是直接按照某罪定罪并从重处罚:三是按照重罪的加重犯处理。四是按照传统学说所说,适用从一重处断的原则。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牵连犯处罚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司法部门在对牵连犯适用刑罚方面出现混乱,这就致使实践中出现矛盾的结果。传统观点认为,在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从一重处断”的原则更应该得到广泛普遍的支持。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费尔巴哈,他是第一个对牵连犯的概念进行系统而全面地解释,并且还提出了牵连犯“从一重处断”的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司法人员对一个犯有多种罪行的人可能施加的过度惩罚。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表示,牵连犯是一种裁判上的一罪,而不是一般的实质上的一罪。因此,他们认为牵连犯应当适用“从一重重处断”原则,即按重的罪行从重处罚,而不是适用传统观点认为的“从一重处断”。我们认为,根据目前的司法实践,如果有明确的规则,就必须按照相关规则进行解释处理。对于未明确指明的牵连犯,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适用处罚原则。处罚原则不能基于数罪并罚原则来,也不能简单地、单一地适用同一种处罚原则。应考虑适用这种处罚是不是合适,于此同时,注意避免双重评价原则和充分评分原则。也应当考虑到牵连犯实施了多次的犯罪行为这一客观事实,以及行为人的犯罪意图。所以罪犯应按照与罪行相适应的处罚程度受到处罚。

四、牵连犯在罪数中的判断方法在实践中,界定牵连犯犯罪并不容易,因为很容易将牵连犯罪与类似罪数形态相混淆。

牵连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罪数形态,在通常情况下,罪数一般是指犯罪的数量,也就是行为人是否实施了一种或多种犯罪,以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作为其标准,只满足一个一个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是一罪,满足数个是数罪。

但是,由于具体犯罪情形的复杂性,不可能以如此简单的方式进行概括。(一)牵连犯的构成要件第一,必须实施了两个以上的危害行为。

这是牵连犯的前提条件。只有实施了一个以上行为的行为人,才会构成牵连犯。

如果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就不可能出现数行为之间产生牵连关系的情形。第二,若干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与被牵连的关系。

牵连关系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几种行为之间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或者因果关系。

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主观说、客观说和折衷说。

笔者认为,在综合考察行为人的主客观因素的同时,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然后得出,行为人的牵连意图和其行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折衷说是更为科学的。第三,这些被牵连的若干行为,必须可以构成不同的犯罪名称。

这就是牵连犯这一主体的基本法律特征和认定为牵连犯的主要标志。第四,这些实施的数个行为必须是出于一个目的的。犯罪的目的是指罪犯希望通过对社会的犯罪来达到的效果。有犯罪意图的牵连犯罪行为可能有不同的故意内容,但都必须是故意的。犯罪的目的是指罪犯希望通过对社会的犯罪来达到的效果。过失犯罪不成立牵连犯。(二)牵连犯的罪数根据中国目前的犯罪理论体系,虽然牵连犯被定义为实质性的犯罪,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将其定罪处罚为一罪,使其与数罪的数罪并罚不同。这种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例如:首先,牵连犯若干行为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也被称为牵连关系,不仅仅是构成牵连犯犯罪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牵连犯犯罪与普通犯罪的重要区别。当犯罪人的数个行为之间具备牵连关系时,促使数个行为之间表现出高度连贯性和目的一致性也就成了其主要的目的。其次,牵连犯的主观恶意较低。与普通数罪不同,在构成牵连犯的情况下,主观恶意程度相对是较前罪低的。从主观上讲,两者都应该涉及多个罪过。然而,在后罪(也就是牵连犯)的情况下,不同的罪行是由一个单一的目的所支配的,而在前罪的情况下,所有的罪行都是由不同的目标产生的,罪过和目的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在同一罪行的情况下,后罪行为人危害合法利益的意图不如前罪的情况明显,因此,更严厉的惩罚的紧迫性显然比前罪的情况要小。由于后罪只有一个犯罪目的,因此后罪犯罪人的主观罚款少于前罪,因此可以从轻处罚。毫无疑问,如果不考虑一些因素,就比如所涉及的牵连关系的情况、相同的危害行为和相同的危害后果,那么一般数罪的起点就要高于一罪的起点。这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对于一般数行,确定刑期的上限是对不同罪行所判刑期的总和,而一罪所判刑期的上限只能是对一罪行所判刑期的上限,但它不是绝对的。然而,它也反映了我国立法的精神和理论方法。这意味着,立法者认为,如果将数罪并罚,那么犯罪人必须尽可能承担每一个罪的后果(其量刑起点高于多个刑罚的最高刑罚)。但在我国刑法理论领域,仍强调牵连犯与一般犯罪相比应具有一定的从宽处理余地,应区分对几种罪行的同时惩罚。因此,如果有要求要对犯有数罪的牵连犯进行数罪并罚,那么考虑到惩罚的目的,可以从宽处罚。在不被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