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_第1页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_第2页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_第3页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_第4页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特征政治由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辽、夏、金统治各有特色,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发展,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大城市空前繁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边疆地区经济进一步开发,国家对社会控制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思想文化文化成就突出,理学形成,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市民阶层壮大。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少数民族也创制文字民族关系与战争相比,各民族间和平交往是主流,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必备知识政治: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中央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政,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一、两宋时期的新变化(2)地方行政:由州(府、军、监)、县二级发展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州(府)、县三级制;文官出任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加强中央集权(3)边防压力:政权并立、议和。宋辽签订协议,宋夏订立和议,南宋与金“绍兴和议”(4)选官制度:科举制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5)考核制度: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6)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7)法律教化①法律: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②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吕大钧《吕氏乡约》(8)货币赋役①货币:“交子”等,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②赋役:征收两税,附加税、徭役繁多。推行募役法,百姓纳钱,官府募人代役(9)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保甲制;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10)变法①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②代表:范仲淹改革官僚机构,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很快失败。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等方面,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农业:稻麦复种制提高粮食产量;出现农户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现象,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在内地种植;人口增长;边疆地区农业发展(2)手工业: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占有重要地位;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3)商业: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北方边境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繁荣,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契约应用广泛(4)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东京等大城市人口众多,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城市经济功能增强(5)经济重心南移: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6)社会生活: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7)交通: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海船能够持续航行(8)对外交往:海外贸易发达,泉州等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文化:全面繁荣(1)思想: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儒学教育发展,“四书五经”;南宋后期理学受到官方尊崇(2)文艺:宋词繁荣;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3)科技: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著《梦溪笔谈》(4)医疗卫生:北宋时出现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5)教育:书院产生和发展,白鹿洞书院最著名二、辽、西夏、金、元的统治1.辽:南北面官制;契丹大字、小字。2.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有一套本民族称谓官称;西夏文。3.金:“猛安谋克”;女真文字。4.元政治: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1)中央机构:元朝设中书省(2)地方行政:元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元行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3)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元朝时期,对西藏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中央机构;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管理;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4)对外交往: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马可·波罗抵达中国(5)选官制度:元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6)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7)法律教化:对唐宋法律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8)货币税收: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科差”(9)户籍制度: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10)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经济:边疆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1)农业:元南方植棉逐渐普遍;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2)手工业:进入彩瓷时代;瓷器大量出口;元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印刷业发展迅速(3)商业:大一统带来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推动商业发展;漕运和海运发达(4)城市:城市兴盛。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5)交通: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重新开通大运河,改变迂回曲折路线,缩短航程;创造性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文化:文化繁荣(1)思想:尊崇程朱理学(2)文艺:元曲繁盛;创制本民族文字(3)科技: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王祯著《农书》[重要概念]文官政治、主户客户、台谏合一1.文官政治: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发展到宋朝已经相当完备、成熟,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确切地称之为士大夫政治,或是文官政治。宋朝文官政治特点:士大夫在宋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主角;士阶层在政治上已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故党争基本上起于内部的分化;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日益成为朝野的共识,双方形成一种制衡关系。2.主户客户: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则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其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可以迁徙。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客户数量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较高。3.台谏合一: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台,御史台,掌管纠察百官。谏,谏官,主要职务是侍从规谏,宋代设谏院,掌管谏诤。宋代台谏有合一的趋势,两者事权相混,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谏官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台谏合一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同时因共任言责,也对皇帝形成约束。素养提升考点1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新变化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题组一两宋政治新变化解析:A由材料可知,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知州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排除B项;通判一般是文官,且与知州(府)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府)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削弱的是知州(府)官员的权力,排除D项。宋朝科举制的完善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2023·湖南卷,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C据题干可知,宋仁宗下令废后,遭到了御史和谏官的反对,事后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即两个机构不能联合起来奏对,应各负其责,这从侧面表明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故选C项;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皇帝的家事即国事,不能说不容置疑,排除A项;从题干信息看,御史和谏官的行为遭到了皇帝的强力反击,维护了皇帝的权威,排除B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不能说明宰相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历史理解:结合以上典例,谈谈你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的认识。[提示]①分化事权:宋代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分权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②崇文抑武:派文臣管理地方,剥夺武将的行政权。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代军事实力的提高。此外,形成的文官士大夫体制,容易酿成党争、政出多门,效率低下。③强干弱枝:宋代从军事、经济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造成地方实力不足,不利于边疆的防卫。④守内虚外: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放松对外部威胁的防范。导致了宋代边防空虚,在边防战争中几乎屡战屡败。王安石变法的举措(2020·山东卷,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解析:C从题干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可知,王安石在赈灾上,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这种赈灾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既可以通过招募灾民做工以达到赈灾的目的,同时,还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故C项正确。农业的发展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题组二两宋经济新变化解析:A根据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可知,水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故C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但不可能根本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D项说法绝对。土地兼并(2023·湖北卷,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宝元元年元丰元年荆湖南路主户456431475677客户354626395537客户比率0.4370.454荆湖北路主户350593280000客户238709377533客户比率0.4050.574江南东路主户902261926225客户171499201086客户比率0.160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解析:A从材料信息看,三路客户比率都呈上升趋势,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农民,客户比例的上升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主、客户数量和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C两项;客户比率的上升,会促使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手工业的发展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解析:D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产品,而输入商品多为奢侈品,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商业和城市的繁荣(2020·海南卷,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解析:B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社会环境,故选B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景象,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D项。历史理解:结合典例思考宋朝商业的新变化并总结宋朝商业常考点。[提示](1)新变化①商业场所:基层市场(平民大众)蓬勃涌现;边境市场(少数民族)往来密切;海外市场(国际贸易)发展繁荣。②金融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人地位:商人地位提高,宋朝商人有了入仕资格。④贸易范围: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⑤交易时空:突破市坊界限、获得宽松环境、转变城市职能。⑥商品种类:农副产品和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⑦商业政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2)[深化拓展]多角度理解宋元以后城市面貌的变化1.城市类型和职能:从政治、军事为主到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2.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城市内部坊市界限被打破。3.城市人口结构和数量: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市民阶层兴起。4.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5.人口流动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向工商业人口流动。6.城市网络体系: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城市、市镇市场网络体系逐渐形成。7.政府管理: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到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经济重心南移1.(2022·山东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宁夏、江西、浙江等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在南方,由此推断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选B项;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项内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宋朝的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南北方纺织技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D项内容,排除。2.(2021·天津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地区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苏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温州、台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区30——摘编自《中国通史》等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题目: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论述: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工具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思维点拨:宋朝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区域经济等各领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这些变化仍属于传统农耕经济的范畴,宋朝生产方式没有新突破,没有产生近代经济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的经济变革。阶层流动宋朝,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朝(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题组三两宋社会新变化解析:C宋朝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流动增强,故选C项;宋朝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郑至道认为四民社会地位相同,实际上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民众生活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解析:B红薯、玉米作为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宋代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晓市、夜市出现,坊市界限已经打破,故B项正确;白银货币化是在明中叶以后,故C项错误;棉花在内地的推广得益于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棉袍才能为一般民众使用,故D项错误。社会风尚(2022·天津卷,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解析:B题干中,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但“冒法者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正因为如此,北宋才出现了这种“好新求奇”的社会风尚,故选B项;A、C两项内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深化拓展]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1.商品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人们重视财富和私有财产。2.经济政策:不抑兼并政策,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社会阶层流动加快。3.政治环境:唐末五代以来,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宋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4.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5.教育与科技:政府提倡文治,重视教育;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宋代理学的发展(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题组四两宋文化新变化解析:C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李觏、张载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儒学家通过改造儒学来复兴儒学、抨击佛道,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张载认为佛道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理学的主张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B程颢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诗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以认识到诗人在自然万物、四季变化中体会的“道”,最后又归结到“富贵不淫贫贱乐”的生活态度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同时又是“伦理”之理。诗中内容丰富,主旨明了,B项符合题意;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历史理解:根据典例图解宋明理学的内涵,并分析其特点,说明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提示](1)内涵(2)特点①思辨化:传统儒学经过理学家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②伦理化: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③融合化: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3)关系①继承:坚持儒家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等。②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宋代文化变化趋势(2022·湖南卷,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解析:D画家李唐生活在南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兴盛,画家感叹寄情山水的山水画不如色彩浓重的牡丹受时人欢迎,故选D项;题干中两种画作风格不同,艺术水准没有高低之分,排除A项;宋代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等各自形成体系,彼此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排除B项;宋代统治者大多对书画十分热爱,加上宋代重文轻武,画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排除C项。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文人士大夫、地方官学以及民间书院都热衷于刻书事业,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儒学世俗化,从而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士族阶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排除C项。历史理解:宋代以来中国古代艺术的两种倾向(1)受理学、科举制、文人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意境表达,如书法、文人画。(2)受商品经济、市民工商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个性,反映社会风情,如元杂剧。迁移运用:结合本书第30页思维建模“中国古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思考:影响两宋时期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政治: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崇文抑武方针、科举制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崇尚学习的氛围。(2)经济:两宋商品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3)文化: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学习;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科技: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考点2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辽朝的统治(2022·天津卷,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解析:A由题干所述内容可知,辽都上京城布局的特点是北面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的皇城,南面是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的汉城,体现了辽代“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辽都上京城布局特征,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皇城内有孔庙可知,都城布局受到了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