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串讲)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串讲)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串讲)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串讲)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串讲)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易不易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串讲)选择性必修下课程目录壹核心考点贰知识点梳理叁难点突破肆实战演练壹核心考点第一部分课标要求课程标准3-2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挥决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篇连贯、语言简明通顺。第一部分文本和题型特点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评论(思想评论/文学评论,时评/书评等)几类。高考主要考查学术论文,它具有以下特征:①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②创见性(原创性):要求提出新思想、新见解。其内容绝不应是空泛的、陈旧的、拾人牙慧的。第一部分文本和题型特点学术论文③逻辑性:应对大量事实、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应符合实事求是、既分析又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其结构要有条理性,主次有别,言而有序。④平易性: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文字要准确、鲜明,深入浅出。注意: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既要按照议论文进行,重点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构与方法),又要兼顾自身的具体文体特征。如政论文要关注其政治性,论文要关注其科学性,评论要关注其针对性等。第一部分文本和题型特点

所谓科普文,是指普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文章。科学是对自然与真理的探索,是对世界认识的重要途径。阅读科普文有利于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2023年5月党中央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规划未来中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增加科学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第一部分文本和题型特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具有以下特点:

(1)

从材料组合看,多数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形式。(2)从材料题材看,主要有两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3)从材料的体式看,论述类材料,多以学术论文为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辨性,总有一个核心概念。(4)题型:一般为三道客观题+二道主观题(24年教育部命题的的九省联考是四道客观+一道主观)(5)考查内容筛选、整合、概括、运用、思维素养阅读第一部分文本和题型特点分析科普文的写作(说明)顺序是分析其文体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普文的写作顺序有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两大类。其中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梳理写作顺序(说明顺序或写作思路)(1)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如事物说明文多用空间顺序等。(2)把握语言标志。如抓全文的首尾段,每一段的首尾句,以及过渡句等。(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顺序,应抓住主体内容概括。第一部分文本和题型特点分析科普文的写作(说明)顺序是分析其文体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普文的写作顺序有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两大类。其中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分析采取何种说明顺序的原因有:(1)采用的文体。如平实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不同顺序。(2)说明的对象。[见“(1)分析说明对象”部分](3)说明顺序自身的好处。(4)读者角度。如读者是公众人物还是专家学者,读者的知识水平,读者兴趣等。贰知识点梳理第二部分单元知识结构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自然选择的证明》1.采用整体总分、分项并列的结构作者通过观察、概括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展开分析和推论,运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见重点剖析2),论述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意义。2.运用驳论的方式如第四段中提到“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通过批驳“特创论”的不合理,推论出自然选择的正确性。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自然选择的证明》3、论证方法分析①事实论证。作者一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更多的是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②道理论证。(第2段)③对比论证。作者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④因果论证。(第3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4段“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8段“既然……所以某一地区的物种……”等。)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自然选择的证明》4.逻辑严密本文主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大量多重复句的运用,尤其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这几类复句的综合运用,体现出逻辑的严密。如“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句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体现逻辑推理关系,“由于”表述前提,“所以”表述推理的结论;前提又表现为递进关系的复句。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宇宙的边疆》·说明方法①列数字,如“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列数字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②作比较,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作者把光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和地球的周长作比较,使人们对光的速度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③打比方,如“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化抽象为形象,让人如同真正感受到了探索宇宙奥秘时的心情。④举例子,如“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这个例子说明了“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让人信服。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宇宙的边疆》·议论和抒情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对宇宙的说明,反而使其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如开头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具有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关系的认识;“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写出了行星的稀罕和珍贵。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宇宙的边疆》·结构特点1.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按照空间顺序,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2.语言准确、科学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千米”,用确切的数字来说明光传播的距离之长,能够让人们有具体的印象;另外,“约”字的运用,更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能够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3.注重文艺性解说词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形象的语言对实物进行描绘。它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艺术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曲感人的歌,是一首动人的诗。《宇宙的边疆》在说明中融入议论、抒情,并巧妙运用拟人、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内涵丰富,具有人文色彩,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自然选择的证明》与《宇宙的边疆》

对比阅读文体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写作目的《自然选择的证明》学术论著逻辑严密,理论性强,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语言严密,表述准确,用词精当,逻辑性强,常用长句来表达复杂的思路,多用问句来引导读者思考阐释科学理论,用于交流、学习、研究《宇宙的边疆》科普作品既客观、严谨,又富于人文色彩语言除具有严谨性之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饱含情感,极具可读性普及科学知识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1.论证结构:总分式文章开头提出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然后第2段分析“天圆地方”说,第3段到第5段分析宣夜说,第6段到第7段分析盖天说,第8段分析浑天说。文章通过对这些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的分析,最后总结浑盖之争涉及的宇宙结构问题及浑盖之争的意义。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典籍,如第2段中引用曾子对“天圆地方”的解释,第3段中引用《晋书·天文志》中对宣夜说的描述;举例论证,如第10段分析浑盖之争时举了扬雄和桓谭的争论,又举了扬雄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对比论证,如第4段把宣夜说和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进行对比并加以区分;类比论证,如文中阐述的西方和中国天文学史上都有的关于宇宙结构的争论。叁难点突破第三部分难点突破·客观题第三部分难点突破·客观题(一)熟悉六种陷阱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设置方法具体手段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第三部分难点突破·客观题(二)答题时候注意三重比对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在比对“内容分析类选择题选项”时,要注意强化三重比对。具体如下:第三部分难点突破·客观题(三)识别七种设错方式在上述六种设错手段基础上,命题者往往形成了八种具体的设错方式。解答时,我们要多从以下具体设错方式去识别。曲解文意、偷换概念、于文无据(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关系混乱、混淆时态例如:[原文]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选项]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2题D项)[比对]“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是“可能”会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属于曲解文意类型。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步骤与方法主要是:①通读文本,整体感知。先整体上了解文章在谈什么,粗略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②研读文本,理清结构。自然科学论著一般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其结构层次也因而较为明显。作者先谈什么,后谈什么,思路是十分清晰的。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快速梳理文本的结构层次。③圈点勾画,化整为零。将文中的概念性词语,观点性句子、总结性句子、作者刻意强调的句子等关键性句子,用自己可以识别的线条或符号标记下来。这样,文章的核心内容就会凸显出来。④淡化专业概念(术语),注重逻辑关系。自然科学论著一般有较为专业的概念或术语,比如《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里的“变种”“物种”,《宇宙的边疆》一文里的“星系”“光年”等。在阅读中,不必过度深究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应侧重于作者对相关概念的关系表述,理解其间的逻辑关系。⑤分析方法,明确观点。自然科学论著属于论说文,其内容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论说文有差别。但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我们常见的论说文是没有差别的,作者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意图的句子,一般也是较容易理解的。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这样就基本上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阅读。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一:材料X或者第X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结构。1、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分总或总分总)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归谬法(反证法)3、论证语言:朴素平实、生动形象、逻辑严谨4、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结合5、论证的角度新颖、论据典型新颖、开篇方式、论点提出的方式直接或含蓄等。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一:归纳概括的技巧1.看标题非连续性文本的标题多放在文末出处中。如果是论点,便可直接提取;如果是论题,则要结合文本提要整合。2.抓概括性的句子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材料观点。这样的句子多为文眼句、中心句或结论句。3.看位置材料的观点一般会在标题、文首、段首或文末、段末的位置适当点出。要关注这些敏感部位。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二:论述文侧重点不同的思考角度基本原则:找出观点,划出体现角度的核心词汇。1.同一母话题下的子话题不同(个人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2.对同一写作对象的态度不同(喜、忧,批、赞)3.对同一写作对象的写作角度不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认知层面,为什么——必要性层面,怎么办——措施层面。4.写作目的不同(强调个人、彰显国家、审视社会)5.结论来源不同(理论推理,实践总结)总之,从题目、观点、结合主体内容的核心词汇,感情倾向、写作目的等多方向考虑)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三:

信息类文本语言特点题1.分析语言特点(所有文体通用)的思考角度(1)语言特色:如质朴、通俗、清丽、典雅等。(2)语体色彩:文言、口语、书面语等。(3)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4)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常变结合等。2.分析论述文论证语言要考虑的角度(1)抽象性:学术语言、专业化语言。(2)有气势:语气词、反问句带有强烈的语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整齐匀称,节奏明快;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使论证鲜明有力。(3)生动性: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使议论显得生动活泼;运用成语、引用古诗文名句,使语言典雅而富有文采,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使用,使语言显得既庄重,又诙谐;不同句式的变换和综合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四:

概括类题1.摘取关键词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一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2.祛除修饰语法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祛除修饰成分。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3.层次切分法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祛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五:

分析重要词语、句子的作用1.分析词语的作用:分析该词语的表面意思;分析该词语的褒贬性和涉及的修辞手法,如反复等;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该词语在原文中真正的意思;分析该词语的使用对于强调论点、丰富论证语言等的作用。2.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内容上的核心句:主要包括论点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针对此类句子,首先要判断其类型,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同时,此类句子通常都与文本的中心论点有关。结构上的关键句:主要包括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针对此类句子,首先要明确它们好中的位置,然后分情况作答。结构复杂或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包括长单句、复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等。针对这类句子,可以从句子的成份入手。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六:

运用材料观点去分析文外材料、解决实际问题1.精准把握文本观点。概括、把握材料观点,要看材料标题(多放在文末材料出处中),抓概括性的句子,注意评析材料中的评论及结论文字。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既要抓住重点材料,又要兼顾其他材料,注意材料间的关联性。2.精准理解文外材料,要抓住关键词语、材料的层次来理解其含意及内容层次。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顾恺之所言“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其中“易”“难”就是关键词。3.抓住两者关联,分析理据关系。材料观点是理,是论点;文外材料是据,是论据。要抓住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与据的角度去分析。4.答案呈现要严谨、规范。肆实战演练第四部分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①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②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籼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籼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③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需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第四部分实战演练④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子采集通常从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其萌发过程,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致出现霉变等问题。相比之下,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储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干燥间进行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围,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种子失去活性。⑤保存种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使用,也就是把“沉睡”的种子“唤醒”,使原本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正常萌发。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萌发率在75%以上即可视为合格。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⑥理论上,对于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但实际上,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的种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反应。比如一种叫白楸的植物,它的种子冷藏后便不能萌发。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楸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高。冷藏之后,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发生凝固,而在进行萌发实验的25℃的条件下,凝固的油脂没有溶化。当把环境温度升高至45℃时,种子细胞内的油脂仍处于凝固状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才逐渐萌发。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⑦第四部分实战演练

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⑧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模拟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的环境,通过变换温度,让它们能够萌发。⑨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唤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但这也正是物种保护工作的乐趣之一——通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一步了解自己要保护的对象,窥探大自然的秘密。

(摘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答案①种子有休眠特性②选种→保存→唤醒第四部分实战演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军覆没”在文中指有相同基因的植物受疾病侵袭,导致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初步检查种子的质量状况,是种子入库前的第一道程序。C.“心腹之患”在文中指种子的内部含水量过多,种子在低温时有失去活性的潜在危险。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答案C2.根据原文中对种子库工作流程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A.健康饱满,或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B.种子在不具备萌发条件时会选择休眠C.在安全范围内,创造干燥低温的储藏环境D.打破种子休眠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答案A第四部分实战演练3.根据原文中白楸种子萌发实验的相关图文,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冷藏后白楸种子的细胞内油脂凝固,由此可见,现有保存技术在改变种子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其内在状态的变化。B.温度为45℃时白楸种子不萌发,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它才开始萌发,因而当种子未被“唤醒”时,不能简单判断其已失活。C.白楸种子被“唤醒”后的萌发率即使达到最高值,也较冷藏前明显下降,这提示我们有必要在采集时确保种子的数量足够多。D.实验中冷藏后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答案D4.请简要梳理本文主体部分的讲述顺序,并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