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课件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课件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课件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课件_第4页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2讲生物的进化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0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02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03目录考点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02[概念摘要]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一片树林中的全部成年猕猴是一个种群吗?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是一个种群吗?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特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1)种群(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①概念: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②计算方式: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100%(4)基因型频率:①概念:某特定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的全部个体数的比率。②计算方式:基因型频率=_______________某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100%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变异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统称为突变(1)可遗传变异的形成: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的可遗传的变异类型。(2)可遗传变异的特点:随机性和不定向性。(3)可遗传变异的作用: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每一个基因的突变频率虽然很低,但在一个中等大小的种群中基因的突变数仍然很大。(4)可遗传变异的结果: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1)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

。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

有可能存活下来。耐药性耐药菌(2)方法步骤相互垂直涂布器不含抗生素抗生素纸片12~16h抑菌圈的直径抑菌圈边缘4、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1)物种要点①要点②①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个物种吗?②马和驴是一个物种吗?是,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结婚,都能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所有的马是一个物种,所有的驴也是一个物种,但是马和驴不是一个物种,因为马和驴交配产生的后代——骡没有生殖能力。马驴骡子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①概念上:种群是一定区b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②范围上:同一物种可以分布在不同区域,由多个种群构成;③功能上:

是物种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1种群2物种种群(2)物种与种群的关系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生殖隔离: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②种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骡狮虎兽(3)隔离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①概念:

_____生物由于__________而分成不同的_____,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同种地理障碍种群地理隔离:东北虎华南虎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或其他地理上的障碍,每一个物种总是分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群体,这些群体就是不同的种群。如东北虎(左)和华南虎(右)都是亚洲虎的后代,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形成两个不同的亚种。(3)隔离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③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联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而没有相互交配,没有基因交流,最终形成生殖隔离。在一个山谷中,有一个鼠种群“快乐”地生活着。雌鼠和雄鼠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后来由于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山谷中形成一条汹涌的大河。鼠种群的个体,一半在河这边,一半在河那边。就这样过了几千年。后来,河流干涸了,两个鼠种群又相遇了。它们发现彼此大不相同。它们之间还能繁殖后代吗?(3)隔离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在

下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种群的

出现差异差异进一步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标

志①

提供原材料②

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③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殖隔离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基因库(4)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概念辨析】1.若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则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控制同一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杂合子连续自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4.杂合子连续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5.细菌在抗生素的诱导作用下产生了抗药性基因。(

)6.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①渐变式(绝大多数):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基因库的差别种群间生殖隔离物种形成改变地理隔离时间积累导致标志1、“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隔离阻断突变、基因重组和

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种群出现差异差异进一步加大隔离地理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基因库生殖基因交流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的形成方式①渐变式1、“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②

爆发式:不需要地理隔离,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的物种。二倍体西瓜幼苗(2n)③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胡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等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便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如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就不是同一个物种。四倍体(♀)(4n)二倍体(♂)(2n)三倍体(♀)(3n)二倍体(♂)(2n)无籽西瓜1、“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二者联系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属于不同物种,是质变基因频率改变,属于同一物种,是量变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2、“列表法”比较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不同考法1结合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考查进化与适应观1.(不定项)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变化一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B.若进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长期保持稳定,则基因频率不变C.若种群存在某些个体致死现象,则基因频率也不一定改变D.有性生殖下的基因重组通过改变基因频率而加快了进化的进程ABD考法1结合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考查进化与适应观2.(2022·浙江卷)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A考法2围绕隔离与物种形成,考查科学思维能力3.(2022·浙江卷)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物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考法2围绕隔离与物种形成,考查科学思维能力4.(2022·湖南卷)稻蝗属的3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方法技巧]是否为同一物种及发生进化与否的判断(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1.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也是一个繁殖单位。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C.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D.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D2.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C.一片水田中的所有鱼的总和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B作业3.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在该小麦种群的基因型中,TT占20%、Tt占60%、tt占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