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件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_第1页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_第2页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_第3页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_第4页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2007.9—2008.14/20/20241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总结及其拓展4/20/20242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一、“经济”的词义变化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有经济活动,即从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但作为描述这些活动的特定词汇——“经济”概念的提出却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词源学的角度讲,“经济”在古代和现代几乎有着意义大相径庭的解释。冯天瑜:《汉字术语近代转换过程中误植现象辨析—以“经济”“封建”“形而上学”为例》当代哲学网2005年。4/20/20243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1.“经济”的古典义:经世济民作为古典词的“经济”,是“经”与“济”的合成词。“经”本为名词,初见《周易》,指阡陌,义与“径”同,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后转为动词,义与“治”同,《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淮南子·原道训》:“有经天下之气”,这里的“经国”、“经天下”,即“治国”、“治天下”。“济”与“齐”相通假,有整齐调和之意;济从水旁,又可释为“渡”,义为渡水。4/20/20244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经济”二字连为一词,首见《晋书·长沙王乂传》,“八王之乱”间,长沙王司马乂〔277~304〕致书其弟成都王司马颖〔279~306〕,称他们“同产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隋《文中子.礼乐篇》有”经济之道”的说法;唐杜甫《水上遣怀》诗中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宋史》中的《王安石传》称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清《红楼梦》第五回中也有说法“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4/20/20245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从词源学角度可以看出,以上所说的“经济”都是指“经邦济国”、“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与“政治治理”含义颇近。《元史》卷172出现“经济之学”,指经国济民之学,其意即为政治学。这与近代之后一直到现在,“经济”所指的财政经济的含义是很不一致的。4/20/20246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2.“经济”的现代义:社会关系的总和+节约A.作为名词的“经济”概念之一,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种活动,即通常说所得国民经济的“经济”,以及开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经济”均指这种含义。B.作为名词的“经济”概念之二,指社会的经济根底,即人们在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是根底,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经济”就是指生产关系。4/20/20247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C.作为形容词的“经济”概念,指节约、精打细算,即人们在生产、流通、交换以及消费过程中如何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一定要讲究经济效益”、“某个工程不符合经济原那么”,这里的“经济”均是指节约、精打细算的意思。概言之,“经济”这个词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如果将“经济”这个词只理解为其中的某种含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会导致片面化的认识。4/20/20248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二、经济学:来源及其原初意义经济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但“经济学”这个概念却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它比人类的经济活动要晚许多。在西欧各国,“经济学”均是从希腊文〔οικουομικοδ〕演变来的,这个词希腊文的原意是家庭管理,古希腊的“家”是生产单位,古希腊思想家所说的家庭管理,实际是研究奴隶制的经济问题。4/20/20249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公元前4世纪,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οικουομικοδ〕,其中希腊文οικου作家庭〔家族〕解,υομοδ原意为法律或支配,二者组合,意谓“家族管理”。这本书是使用经济一词作为书名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也是西方文化中“经济”一词的始源。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从奴隶主的立场出发,第一次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了一个定义:经济学就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4/20/202410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继色诺芬之后,亚里士多德写了《政治学》,作者明确讨论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指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当时奴隶制的家庭经济管理问题。由于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经济问题确实主要限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之内,而超出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国家财政、商业、货币等问题通常是在政治学、伦理学中进行研究,因此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两千多年内,一直只存在“经济学”这个名词。4/20/202411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三〕政治经济学:出现及其“家谱”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是法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重商主义是强调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金银。蒙克莱田在1615年发表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他将书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是想说明他讨论的经济问题已超出了自然经济的家庭管理,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4/20/202412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工场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形成,经济研究的重心开始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从而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演变,政治经济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开展与分化,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又逐渐演化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两个学术体系。这个学术思想的渊源可以概括如下:4/20/202413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法〕弗.魁奈《经济表》〔1758〕〔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167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17〕马克思:《资本论》〔1867〕〔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1836〕〔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英〕凯恩斯《通论》〔1936〕〔美〕萨缪尔森《经济学》(1948)(奥地利〕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德〕卢森堡《资本积累论》〔1912〕〔俄〕列宁《帝国主义论》〔1916〕当代中西方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4/20/202414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A.如何在“与时俱进”中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奉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奉献——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与变动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推进了劳动价值学说,把创新、竞争、利润平均化这些市场运行的根本机制结合起来加以剖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整体与动态图景。4/20/202415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制定了社会总量再生产与国民收入的宏观理论,分析了实际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机理。同时,在其他具体问题上,马克思也留下了具有洞察力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空背景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自发调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时间的继起转化为空间的并存。4/20/202416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B.如何在“学科竞争”中认识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力:西方经济学也是在不断开展的,这种开展的背后动力是对变化的经济现实有更好的解释力。新古典经济学是有两重性的,一方面它回避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内在阶级矛盾,把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当作永恒不变的现象;另一方面,它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大力研究,逐步积累了不少有用的成果,丰富与深化了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认识。4/20/202417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态度是:既不全盘否认,一概排斥;也不盲目照搬,全盘吸收。而是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进行“选择性”借鉴,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反映资产阶级偏见,掩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质及其深层次矛盾的根底理论,必须深刻批判,坚决摒弃;对于西方经济学中描述和分析私有制市场经济微观运行和宏观管理的具体理论观点,如关于价格、竞争、本钱、利润和总需求管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那么应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加以吸收。4/20/202418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一、《资本论》的概括性说明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4/20/202419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资本论》共四卷,4690页,300多万字。《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资本论》的四卷分别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整个《资本论》各卷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且“整个书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4/20/202420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马克思〔1818-1883〕:从1843年底到1883年3月,马克思用了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1843.10—1858.5:搜集材料,写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和手稿;1858.6—1863.8: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1863.8—1883.3:修改和出版《资本论》,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1867-1883年整理和修改《资本论》以下各卷。4/20/202421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恩格斯〔1820-1895〕:1883年恩格斯担负起整理起《资本论》遗稿及其出版的重任。经过辛勤的劳动,《资本论》第二卷于1885年9月出版,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1895年恩格斯逝世时委托考茨基整理原稿,作为第四卷出版。但考茨基将第四卷作为与《资本论》平行的独立著作出版,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1954-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4/20/202422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资本论》的根本框架:

剩余价值〔m)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流转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4/20/202423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在《资本论》的逻辑体系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核心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根本的经济规律,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资本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剥削性质的本质、阶级对立和矛盾对抗,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论”;而且阐明它作为一种兴旺的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机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论”。4/20/202424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二、《资本论》各局部的内容1.《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共七篇二十五章:第一局部:第1篇〔1-3章〕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局部:第2-6篇〔4-20章〕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局部:第7篇〔21-25章〕资本积累理论4/20/202425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2.《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以产业资本的流通过程为对象,即考察属于流通的范畴,又从流通角度考察有关生产的范畴。共三篇二十一章:第一局部:第1篇〔1-6章〕资本的循环理论第二局部:第2篇〔7-17章〕资本的周转理论第三局部:第3篇〔18-21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4/20/202426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3.《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剩余价值在各种职能资本家〔包括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形式及其数量界限的规律。共七篇五十二章:第一局部:第1-3篇〔1-15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第二局部:第4-6篇〔16-47章〕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理论;第三局部:第7篇〔48-52章〕全书总结,批判“三位一体”公式。4/20/202427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4.《资本论》第四局部:剩余价值理论,即是《资本论》写作时的文献综述,对17世纪中叶以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有关的剩余价值学说进行系统性的批判。共三册二十四章:第一册:1-7章李嘉图之前的政治经济学第二册:8-18章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第三册:19-24章李嘉图之后的政治经济学4/20/202428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5.《资本论》各局部之间的内在逻辑:“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有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那么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9-39页。4/20/202429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关于《资本论》前三卷和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也曾说过:“因为所有问题都在前三册中解决了,最后这一册大半是以历史的形式重述一遍”。——《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6页。4/20/202430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的概括性说明“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开展规律。4/20/202431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生产力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打根底,是推动人类社会开展和决定人类社会面貌的最主要因素。概括起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根本的经济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思考题:如何理解效劳业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4/20/202432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称为低级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平安需要生理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4/20/202433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物质资料生产的要素:

生产的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的支出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生产过程生产的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4/20/202434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劳动”:——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劳动、劳动力、劳动者相同吗?——劳动的具体类型:熟练劳动VS非熟练劳动;脑力劳动VS体力劳动;——劳动能力的形成途径:自然禀赋VS后天投资

4/20/202435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分类:包括两类:一类是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即纳入生产过程的一局部自然界中现成的物质资料;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即由人们自己活动所创造的、实际上已是劳动产品的物质资料。——劳动对象的趋势:扩大化——劳动对象的定价问题。〔尤其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展——充分利用——资源定价4/20/202436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劳动资料:——劳动资料的组成: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正确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劳动资料的动态演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传播——生产系统、动力系统、信息系统

4/20/202437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所有制4/20/202438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生产力的组成:

生产力物的因素人的因素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标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开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最根本性的作用4/20/202439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社会生产力表现为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考察生产力的两种视角:——生产力性质,是指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它是由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是指生产力量的规定性,它是由生产工具与劳动者的开展水平所决定的。考察生产力状况就是对生产力的质和量进行综合考察。4/20/202440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水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开展科学技术分工与专业化改变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组合方式〔集约型〕教育和培训市场规模4/20/202441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其活动或产品的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4/20/202442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的四种类型: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根底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性作用。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其他三者的社会性质;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C.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和结构;D.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即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开展。4/20/202443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反映了人与物的相互关系。在现实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为中介的,所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但不能脱离人与物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动态理解。生产关系不是静态概念,而是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的全部经济运行过程的动态概念。——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当人们将生产关系具体化为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时,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4/20/202444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1.生产力-生产关系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表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泼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开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开展要求生产关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起着促进生产力开展的积极作用,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起着阻碍生产力开展的消极作用。4/20/202445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和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问题:如何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化运动——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前讨论的农村土地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4/20/202446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经济根底-上层建筑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在发挥作用时,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C.不同经济利益集团围绕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革所进行的斗争、妥协和革命,必然涉及政治、法律和文化意识领域。D.经济制度的总和成为经济根底,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成为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反映为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20/202447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发现的社会开展规律。政治经济学是要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开展的科学原理,说明生产关系开展的客观规律。它是研究不同社会开展阶段生产关系本质及其开展规律的科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或经济根底〕上层建筑4/20/202448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1.人类社会的开展规律:

原始社会共同劳动、财产公有、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雇农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有人身自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的全面开展4/20/202449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的根本特点:——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根底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这种经济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态度不同。4/20/202450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规律的根本类型:——为人类社会开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为几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为某种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例如原始社会背景下的公社公有制规律。经济规律的具体研究路径:经济范畴和经济变量人们对经济规律的态度:认识、利用4/20/202451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即揭示经济制度运行和变化的规律,包括研究经济范畴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运动的各个环节的经济规律和运行机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揭示和研究当代两种根本的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注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变化——时间上的继起转化为空间上的并存。4/20/202452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对立统一;否认之否认;量变质变;举例:1.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2.商品-货币-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3.经济主体:——社会性:特定社会网络中的人。——历史性:经济主体的社会属性与历史条件相联系。——目的性:人类经济活动具有某种目的。4/20/202453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科学抽象法具体—抽象、现象—本质、复杂—简单抽象思维的结果,是对大量现象材料的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抽象思维活动中得到的,是对现象背后本质联系的概括。〔取精去粗、去伪存真〕。举例:商品、货币、价值、资本、剩余价值、资本运动、剩余价值分配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表达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具体——抽象——具体4/20/202454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实证分析与标准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求证事物的本来面目,答复“实际是什么”。标准分析:对事物作出价值评判,答复“应该是什么”。政治经济学坚持实证分析和标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