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8中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北京西城8中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北京西城8中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北京西城8中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北京西城8中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西城8中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生理活动能在人体细胞中发生的是()A.H2O分解产生O2和NADPHB.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和20种氨基酸C.蔗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D.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成维生素D2.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一段时间后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结合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注射药物一般不影响稳态B.注射量相同的情况下,静脉注射比肌肉注射会使药物更快达到全身各部位C.理想的给药剂量应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中毒浓度与最小有效浓度之间D.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3.下列关于物质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鉴定还原糖实验,配制好的斐林试剂可以长期保存备用B.鉴定蛋白质实验,试剂与蛋白质反应需要进行水浴加热C.鉴定脂肪实验,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的时间没有限制D.鉴定淀粉实验,所用材料应富含淀粉且颜色要尽可能浅4.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自身不能合成组氨酸。将其接种在缺乏组氨酸的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有极少量菌落形成。2-氨基芴是一种致突变剂,将沾有2-氨基芴的滤纸片放到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再接种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进行培养,会有较多菌落出现。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接种前,2-氨基芴和滤纸片须进行灭菌处理B.基因突变的可逆性与是否存在致突变剂无关C.若用划线法接种可以根据菌落数计算活菌数量D.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5.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等生命进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可保证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B.有丝分裂过程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可遗传的变异C.减数分裂过程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神经干细胞与其分化产生的神经胶质细胞mRNA存在差异6.下列与“方向”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在生物之间只能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B.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水是双向流动的,且流动速率基本相同C.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信息种类可相同也可不同D.正常人细胞中遗传信息在DNA与RNA间可双向传递,但场所不同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孢堆黑粉菌是一种真菌,能引起玉米患丝黑穗病。科研人员将水稻细胞中的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玉米细胞中,使玉米获得了抗丝黑穗病的能力。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获得水稻的几丁质酶基因,可提取水稻细胞的mRNA,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合成多种互补DNA片段,再与载体连接后储存在一个受体菌群中,这个受体菌群叫作水稻的________________,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取的目的基因的前提,是有________________,以便合成合适的引物。(2)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目的基因时,需要先将目的基因整合到________。自然条件下,农杆菌更容易感染植物的受伤部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基因工程和杂交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让玉米获得水稻的抗丝黑穗病的能力,而不能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实现,体现了基因工程育种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突出优点。8.(10分)有资料表明胃癌细胞中有胃泌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且外源性胃泌素对胃癌细胞有明显促进生长的作用。某科研人员为验证外源性胃泌素的上述作用,以及进一步研究丙谷胺对其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请完善实验思路,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要求与说明:用细胞流式测定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实验结果测定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培养过程中培养液变化忽略不计;实验条件适宜)(1)完善实验思路:①将X型胃癌细胞培养3天后制备细胞悬液备用。用细胞培养液配制适宜浓度的胃泌素溶液和丙谷胺溶液。②取适量等量细胞悬液加入4组培养瓶中待继续培养,每组若干,各组处理如下。甲组:_______;乙组:51μL丙谷胺溶液+51uL细胞培养液;丙组:_______;丁组:111µL细胞培养液。③将上述样品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48h后取部分样品测定________,并记录。④_______,并记录。⑤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胃泌素和丙谷胺对X型胃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组别72h,571nm48h,各时期细胞百分比(%)OD值G1SG2+M甲1.767±1.132.613.94.9乙1.27±1.1971.119.157.85丙1.585±1.1228.619.1111.31丁1.561±1.12671.119.1111.11(注:OD值大小可体现细胞增殖情况;丁组细胞的细胞周期T=9h。)(2)实验分析与讨论:①用OD值作为检测细胞增殖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甲组与丁组数据比较,说明甲组的处理最可能是促进了S期细胞的________,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乙、丁组数据几乎没有差异,但甲、丙组数据差异明显,可见丙谷胺具有________作用。②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卷相应坐标系中画出丁组细胞中核DNA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曲线,并将坐标系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9.(10分)在充满N2与CO2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某种植物。测得植株的呼吸速率和总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温度保持适宜且CO2充足。横轴表示实验所用的时间)。回答下列问题:(1)第5--7h呼吸作用加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第9--10h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推测最可能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2)与第8h相比,第10h时不再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若此环境因素维持不变,容器内的O2含量将逐渐下降并完全耗尽,此时___成为细胞中合成ATP的唯一场所。(3)该植物积累有机物速率最快的时刻是第___h时,积累有机物总量最多的时刻在第__h之间。(4)在第8h,植物体释放到密闭容器中的氧气量____(大于/等于/小于)植物体消耗的氧气量。10.(10分)猕猴桃味道酸甜,维生素C含量丰富,以猕猴桃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汁及经发酵制成的果酒维生素C含量较高。请回答下列问题:(1)制作果汁时常加入果胶酶,因为果胶酶可以通过分解果胶来提高果汁的____________。由于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为了降低成本,使果胶酶能被再次利用,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或____________法将其固定。(2)猕猴桃果酒制作时,发酵液未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杂菌却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科研人员发现某种微生物中富含果胶酶,通过酶解法和吸水涨破法释放出其中的果胶酶,分离该酶的方法有___________和电泳法,其中电泳法的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___、大小以及形态不同,在电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而实现分离。(4)本实验中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酶进行鉴定。根据如图的电泳结果,某同学得出“所提取的酶具有两条链”的结论,这种说法可靠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科学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见图甲)。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胞体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8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2)胞体受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_____________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3)谷氨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能使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其兴奋。利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结合上述实验),证明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中有8种(婴儿是9种,多出来的一种是组氨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详解】A、水光解产生O2和NADPH属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人体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B、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是12种,B错误;C、蔗糖是植物中的二糖,人体中不含蔗糖,食物中的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葡萄糖和果糖发生在人体的消化道内,C错误;D、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成维生素D,D正确。故选D。2、A【解析】

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由于细胞不停地进行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影响,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也不断发生变化。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以及各器官协调配合下,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详解】A、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注射药物会影响稳态,A错误;B、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先进入组织液,在进入血浆,因此静脉注射的药效更快,B正确;C、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时,该药物的血药浓度应介于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C正确;D、注射药物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D正确。故选A。3、D【解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碘液可以将淀粉染成蓝色。【详解】A、斐林试剂需要现配现用,不能长期保存,A错误;B、蛋白质的鉴定用双缩脲试剂,不需要水浴,B错误;C、脂肪的鉴定用苏丹Ⅲ染色3分钟,或者苏丹Ⅳ染色1分钟,C错误;D、淀粉遇碘变成蓝色,所以要求实验材料富含淀粉,且自身颜色越浅越好,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4、C【解析】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常用稀释涂布法计算活菌的数目,常用平板分离法分离细菌和定量测定。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很多,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详解】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由题意可知,2-氨基芴可使沙门氏菌中野生型增多,说明该化学诱变剂处理缺陷型细菌可使其变为野生型,但由题意不能说明野生型突变为了缺陷型,且根据致突变剂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不能决定突变的方向,可判断基因突变的可逆性与是否存在致突变剂无关,B正确;计算活菌的数目常用稀释涂布法,而不是用平板划线法,C错误;根据菌落的变化情况,可推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D正确。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B【解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细胞中的mRNA、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详解】A、有丝分裂可保证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A正确;B、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B错误;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正确;D、神经干细胞与其分化产生的神经胶质细胞mRNA存在差异,因为细胞内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故选B。6、D【解析】

1、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2、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详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A正确;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水可以穿过细胞膜双向流动,细胞形态基本不变,说明水流动速率基本相同,B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不同的对象传递的信息种类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正确;正常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只能从DNA传递到RNA(转录),不能从RNA流向DNA(逆转录),D错误。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逆转录cDNA文库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Ti质粒的T-DNA上伤口部位的细胞能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基因重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解析】

cDNA文库是指某生物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的mRNA全部经反转录形成的cDNA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而形成的克隆的集合。cDNA文库与基因组文库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基因组文库含有而cDNA文库不含非转录的基因组序列(重复序列等)。与基因组文库一样,cDNA文库也是指一群含重组DNA的细菌或噬菌体克隆。每个克隆只含一种mRNA的信息,足够数目克隆的总和包含了细胞的全部mRNA信息。cDNA文库便于克隆和大量扩增,可以从中筛选到所需目的基因,并用于表达。不论是由细胞总DNA建立的基因组文库,还是由mRNA逆转录而成的cDNA建立的cDNA文库,都是混合物,还要对文库进行筛选,直到获得目的基因。【详解】(1)mRNA可以逆转录得到DNA,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cDNA文库是指某生物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的mRNA全部经反转录形成的cDNA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而形成的克隆的集合。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已知,可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取目的基因。(2)单独的目的基因易丢失,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目的基因时,需要先将目的基因整合到Ti质粒的T-DNA上。自然条件下,植物受伤部位的细胞能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因此农杆菌更容易感染植物的受伤部位。(3)基因工程和杂交育种都可以使优良性状集中在某一个体上,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水稻细胞中的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玉米细胞中,使玉米获得了抗丝黑穗病的能力,这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让玉米获得水稻的抗丝黑穗病的能力,而玉米和水稻不是一个物种,不能杂交,说明基因工程育种具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的突出优点。【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操作、原理的理解以及育种方式的比较,重在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8、51uL置泌素+51uL细胞培养液51uL胃泌素+51uL丙谷胺溶液细胞周期分布/各时期细胞百分比72h后取剩余样品(在571nm波长)测定OD值细胞密度与(细胞悬液的)OD值呈正比/线性关系/OD值越大细胞数越多DNA复制对抗/抑制外源性胃泌素【解析】

题意分析,外源性胃泌素对胃癌细胞有明显促进生长的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外源性胃泌素的上述作用,并且还要进一步研究丙谷胺对胃泌素促进生长作用的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并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胃泌素、丙谷胺以及胃泌素和丙谷胺三种不同因素的处理,因变量为OD值以及细胞周期中各期的变化,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补充实验如下:①实验试剂的准备:将X型胃癌细胞培养3天后制备细胞悬液备用。用细胞培养液配制适宜浓度的胃泌素溶液和丙谷胺溶液。②取适量等量细胞悬液加入4组培养瓶中待继续培养,每组若干,分组、编号,然后给与不同处理如下:甲组中加入51uL胃泌素溶液+51uL细胞培养液;乙组中加入51μL丙谷胺溶液+51uL细胞培养液;丙组中加入51uL胃泌素溶液+51uL丙谷胺溶液;丁组中加入111µL细胞培养液。③为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需要将上述样品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根据题目中的实验结果可知,48h后取部分样品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各时期细胞百分比,并记录。④结合实验表格可知,72h后取剩余样品(在571nm波长)测定OD值,并记录。(2)实验分析如下①由于细胞密度与(细胞悬液的)OD值呈正比,故可用OD值的大小表示细胞数目的多少。甲组与丁组数据比较,处于S期的细胞的占比高于丁组,说明甲组胃泌素的处理最可能是促进了S期细胞的DNA复制,进而加快了后续的分裂过程,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比较发现乙、丁组数据几乎没有差异,但甲、丙组数据差异明显,由此可推测丙谷胺具有对抗/抑制外源性胃泌素作用,从而对抗了胃泌素促进癌细胞生长的作用。②绘图过程中需要根据表中的数据来绘制,故需要计算出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长短,题意显示丁组细胞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为9小时,则G1经历时间为9×71%=14小时,此期进行DNA复制前的准备阶段,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合成;S期经历时间为9×9%=4小时,此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故此期后DNA数目加倍;G2+M经历时间为9×11%=2小时,此期后形成新的子细胞,其中的DNA数目与原来亲代细胞的DNA数目相同,据此绘图如下:【点睛】熟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以及相关的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实验设计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要能力,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的基本思路的掌握是学生的必备能力。9、氧气浓度升高光照强度减弱直至无光照叶绿体细胞质基质28~10小于【解析】

试验一、曲线表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在实验时间内的变化,6~8h间,光合速率线高于呼吸速率线,9~10时光合作用突然降为0。【详解】(1)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密闭容器中氧气浓度不断增加,所以呼吸作用加快,根据题干“实验过程中温度保持适宜且CO2充足”,所以光合作用减弱的原因可能是光照强度减弱直至无光照。(2)第8h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第10h只有呼吸作用,所以不再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如果O2含量将逐渐下降并完全耗尽,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只有细胞质基质才产生ATP。(3)积累有机物速率是净光合作用,等于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所以最大的是2h,在第8-10h光合作用不断下降直至与呼吸作用相等,速率为0,所以积累有机物总量最多的时刻在第8~10h之间。(4)植物体释放到密闭容器中的氧气量是净光合作用,植物体消耗的氧气量是呼吸作用,从图中看出第8h呼吸作用为10,净光合作用小于10。【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重点是根据曲线判断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10、出汁率和澄清度物理吸附果酒发酵的无氧、pH呈酸性条件和代谢产生的酒精抑制了杂菌的生长凝胶色谱法带电性质差异(或带电情况)迁移速度不可靠,只能得出提取的蛋白质含有两种大小不同的肽链,不一定是两条【解析】

1.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它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是果汁变得澄清。2.凝胶色谱法:

凝胶色谱法也称做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所用的凝胶实际上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这些小球体大多数是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的,如葡聚糖或琼脂糖。在小球体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人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人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3.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详解】(1)由分析可知,果胶酶能催化分解果胶,从而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为了使果胶酶能被再次利用,通常采用固定化酶技术来实现果胶酶的重复利用,由于酶分子量小,因此通常采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将其固定。(2)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得发酵液pH呈酸性,同时代谢产物酒精也能抑制杂菌,因此猕猴桃制成的发酵液在未经严格的灭菌处理的条件下,杂菌也不能正常生长。(3)科研人员发现某种微生物中富含果胶酶,由于微生物具有细胞壁,需要通过酶解法去壁,然后通过吸水涨破法释放出其中的果胶酶,再用凝胶色谱法和电泳法将果胶酶分离出来,其中电泳法的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带电性质差异(或带电情况)、大小以及形态不同,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4)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的分子的迁移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