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6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6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6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6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6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16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新人教版【高考题组】考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2015·全国卷Ⅰ·T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理解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科举考试状元南北人数的变化,无法体现理学的影响力扩大。B正确选项表格内容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造成了文化格局的变化。C本身错误的选项宋元之后,经济重心实现南移,但中原经济并未急剧衰退。D本身错误的选项明清都城在北京,政治重心南移说法错误。2.(2015·全国卷Ⅱ·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选C。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唐宋时期的耕作技术已有很大进步,如江东地区的曲辕犁、稻麦轮作技术、筒车等,这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正确。坊市制度瓦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动力,故A不正确。土地集中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故B不正确。海外贸易的拓展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不正确。3.(2015·天津文综·T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中“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傍一人执耧”“种乃自下”等信息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为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D为曲辕犁,C为灌溉农具翻车,都不符合题干要求。4.(2014·福建文综·T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右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选C。整合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发现,明清皇帝到先农坛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均在开春,亦即春耕农忙时节。联系到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基本史实,作为一国之君,其政治姿态实际上体现了重农的治国理念。故选C。5.(2013·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A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说法错误。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6.(2015·浙江文综·T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判断:A所说的“瓷路”,汉代尚未有精美的瓷器外销,主要是丝织品,符合题意,为不正确选项;B表述符合古代中国丝绸效应的史实,排除;C说法符合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的史实,排除;D符合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贸易限于区域的史实,排除。7.(2013·北京文综·T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解析】选C。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但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才成立。故只有C最符合题意。8.(2013·福建文综·T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选B。根据试题材料信息,可以知道唐代工匠不可随意转行,并且政府严格规定了工匠技艺传授培养的对象和年限。再结合所学古代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控非常严厉这一事实,即可判断①④的说法有违材料和史实,只有B是符合题意的。9.(2013·四川文综·T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析】选C。A时间为汉代,与题干商代不符;B发生在元朝;D中《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主要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不能证明题干信息。C中甲骨文为商代的卜辞,时间吻合,“祭祀蚕神”说明统治者对纺织业的重视,故选C。10.(2013·天津文综·T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选B。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A、C、D不符合题目要求。【预测题组】1.《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解析】选C。材料反映铁器等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加固训练】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中的“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较大的投资是灌溉、播种、肥料方面,反映的正是精耕细作。2.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推动唐代筒车的出现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解析】选C。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A错误;水排用于冶铁,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冶铁工具,故D错误。【加固训练】北宋京西北路滑州白马县,立有一块重修古庙的布施碑,其上记载:……口饼行黄立,磨行人行潘贵,绳行王立从,食行邓顺……同已了毕,谨书姓名上石。材料反映北宋时期()A.社会分工越来越细B.官员盘剥工商业者的现象严重C.出现手工工场D.政府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理【解析】选A。材料中“口饼行黄立,磨行人行潘贵,绳行王立从,食行邓顺”的信息说明A正确。3.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解析】选B。材料涉及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并未涉及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故A错误;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盐铁官营制度,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故D错误。4.古代的都城往往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手工业以技术密集和产品精良为特色,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民间市场狭窄 B.官营手工业垄断C.统治阶级需要 D.都城具有吸引力【解析】选C。官营手工业为统治阶级服务,大都分布在都城和城市中,其分布特点即可反映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选C。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犁牛耕、施肥技术等,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可结合其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目的理由。解读材料“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将材料所列的时间呈现方式,修改为以专项形式,按时间展示,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演变过程。答案:建议一:“春秋战国”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理由: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地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建议二: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及其成就。【备选习题】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解析】选A。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一些棉纺织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也投入到生产领域,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购进棉花或棉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纺纱或织布,成品再销售给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