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解析版)_第1页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解析版)_第2页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解析版)_第3页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解析版)_第4页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三、声波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声波的应用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超)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知识点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影响声速的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V固>V液>V气)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回声测距:如图所示,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1/2,即s=vvs(2023春•上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解答】解: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铁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B符合题意;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023春•鹿城区校级期中)为研究声音的特性,小明将一个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随后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A.听得到音乐,小人在跳动 B.听得到音乐,小人不会动 C.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 D.听不到音乐,小人不会动【解答】解:收音机喇叭正在发声,喇叭在振动,纸片小人在振动,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没有传播介质,故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春•瑞安市期中)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外耳道,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可以开放双耳,不伤害鼓膜。当我们吃饼干的时候,我们能够听到饼干碎裂的声音就是因为振动通过我们的牙齿和头骨传递到我们的内耳。当我们日常吃东西、喝水或者挠头的时候,都可以听到骨传导的声音。早在18世纪,骨传导的原理就帮助双耳失聪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重新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贝多芬咬着一根与钢琴相连的棍子就可以听到由颚骨传来的音乐,这其实就是声音骨传导原理的早期应用。使用该骨传导耳机时听到耳机声音和周围环境声音的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A.气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固体,固体【解答】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春•永嘉县期中)下图是小科和小敏探究音叉共振现象实验的过程,面对小敏的质疑,小科增加下列哪一个实验来说服小敏最合适?()(注: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其符号Hz)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B.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C.将两支音叉更换成频率同为500Hz的两支音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D.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360Hz但大小不同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解答】解: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音叉的振幅变小,响度变小,但不能改变振动的频率,故A错误;BCD、探究不同频率的音叉是否能产生共振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实验中需要改变音叉振动的频率,所以应该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故B正确,CD错误。故选:B。(2023春•吴兴区期末)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的传播方式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故选:B。(2023春•镇海区校级期中)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乐器。用“击缶迎宾”的方式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序曲,也是取法于古人,并利用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段,把古代的乐队演奏进行了重新演绎。如图,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因为()A.声波传到人体中去了 B.缶面停止了振动 C.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D.没有介质传播声音【解答】解: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由于缶停止振动,所以响声马上消失了。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023春•吴兴区期中)题为《亚丁湾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最好用一层()A.塑料网 B.真空网 C.液体物质网 D.金属物质网【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阻挡这种声波武器的袭击最好用一层真空网,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023春•金东区校级期中)“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有诗云“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的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振动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解答】解: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朵里。故答案为:振动;空气。(2023春•椒江区校级期中)某兴趣小组在绿色的透明空雪碧瓶中充入白色的烟,分别利用“烟”进行了如下实验:(1)甲同学用手电筒的光线从雪碧瓶穿过,就能清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如图甲)。这是利用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反射,使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2)乙同学点燃一支蜡烛,把瓶口对准蜡烛的火焰,并保持适当的距离,拍动瓶底,可以看见“烟圈”一个一个的“射出”,并能吹动火焰(如图乙),实验现象表明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形式向远处传播。【解答】解:(1)烟是固体颗粒,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漫反射,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2)拍动瓶底,可以看见“烟圈”一个一个的“射出”,并能吹动火焰,这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答案为:(1)反射;(2)声波。(2022春•义乌市月考)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敲一下音叉,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小球起到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2)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说明了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解答】解:(1)甲图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小球可以放大音叉的振动,这属于转换法;(2)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答案为:(1)放大音叉的振动;转换法;(2)空气中。(2022春•温州期末)小明用一次性纸杯(底部贴有笔芯尖)、配重、螺纹圆筒(表面贴有铝箔纸)等工具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手摇留声机。使用方法如下:留声过程:在纸杯上增加配重,将笔芯尖顶住铝箔纸O处,人对准纸杯口大声说话,同时,摇动把手以带动圆筒转动,笔芯尖便在铝箔纸上留下一圈圈凹陷程度不同的小圆点(如图乙):播放过程:将配重取下,调整圆筒使笔芯尖重新对准O点,以相同的速度摇动手柄,此时,纸杯便将原先说的话播放出来。请结合上述信息及所学知识,解释该手摇留声机留声过程中将声音信息记录在铝箔纸上的原理。【解答】答:留声机的工作内容分别是录音和放音,人对准纸杯口大声说话时,声音引起纸杯底振动,而杯底带动笔芯尖随声振动,这个振动的笔芯尖在铝箔纸上留下一圈圈凹陷程度不同的小圆点即声音振动的痕迹,随后调整圆筒使笔芯尖重新对准O点,以相同的速度摇动手柄,在运动声道上的笔芯尖在声道原来记录的痕迹上运动从而振动并驱动纸杯振动发声。(2023春•新昌县期中)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C.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解答】解: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可知,声音传播的介质决定着声音的速度,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故选:C。(2023春•椒江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之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紫外线、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A.次声波 B.紫外线 C.可见光 D.无线电波【解答】解:(1)次声波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通过真空区域,所以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故A选项符合题意;(2)紫外线、可见光、无线电波都是电磁波,能通过真空区域,所以接收器B能接收到的信号,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2023春•义乌市校级月考)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惊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解答】解:A、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鱼缸振动产生声音,故A错误;B、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声音是鱼缸振动产生的,鱼缸振动的声音通过水传递给鱼,这表明水能够传递声音,故B正确;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鱼缸﹣﹣水﹣﹣鱼,故C错误;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鱼缸振动的声音会通过鱼缸和水传递给金鱼,金鱼会受到惊吓,故D错误。故选:B。(2023春•桐乡市月考)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 D.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液体中的速度比气体中要快。此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靠的是空气的传播。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土电话”能传递信息,利用的是固体传声。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2022春•萧山区期中)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答】解: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的;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故选:D。(2022春•瓯海区期中)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空间站进行授课的航天员可以不借助无线电进行直接交流,而航天员在外太空需要借助宇航服中无线电进行交流的原因是()A.太空中噪音太大,听不到声音 B.宇航员讲话声带振动幅度太小,声音太小听不到 C.宇航员在外太空,音调会变低 D.外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飞船内有空气,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是真空,所以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故选:D。(2021春•仙居县期末)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