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1.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其中。杨坚能够入

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B.开通大运河C.废除丞相D.设立军机处

2.隋朝采用的新制度打破了门阀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为寒门学子进入官场提供了机会。下列反映隋朝“新

制度”的是()

A.风吹金榜落凡是,三十三人名字香B.王与马,共天下

C.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一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

这一繁荣局面被称为()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4.唐太宗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是以前农民起义的将领,有的曾效力于他的政敌,

但唐太宗注重他们的才干,不计前嫌,用其所长。这说明唐太宗注重()

A.发展生产B.用人唯贤C.轻徭薄赋D.整顿吏治

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诗符合“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

浓郁的浪漫情怀”特点,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

A.骆宾王B.杜甫C.白居易D.李白

6.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

为()

A.大泽乡起义B.隋末农民起义C.安史之乱D.唐末农民起义

7.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

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

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唐末农民战争

8.下列典故与赵匡胤无关的是()

A.靖康之耻B.黄袍加身C.陈桥兵变D.杯酒释兵权

9.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

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B.民贵君轻C.休养生息D.重文轻武

10.“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王安石变法中这一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宰相权力B.增加财政收入C.加强军事实力D.强化君主专制

11.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

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下列历史事实不属于“送礼”的是()

A.北宋给辽岁币B.元昊向北宋称臣C.南宋给金岁币D.北宋给西夏岁币

13.北宋末年,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

A.铁钱B.交子C.存折D.支票

14.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

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材料强调了印刷术()

A.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B.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

C.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D.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

15.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

映了()

A.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B.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C.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D.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

16.《水浒传》中写道:燕青带着李逵在东京城内游玩,来到--热闹处,听得里边既有敲锣表演的,又有说

评话(评书)的,李逵定要进去听听。书中的“热闹处”应该是()

A.东市B.瓦子C.票号D.草市

17.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等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建立年号。这主要说明()

A.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B.忽必烈代表汉族人民的利益

C.忽必烈学习和利用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D.忽必烈虚心纳谏

18.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的事务达411件,平均每天要处理的公

文达207份。造成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统治腐败B.农民起义爆发C.锦衣卫的设立D.宰相制度废除

19.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准,答题的文体

格式有严格规定。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朝()

A.废行省,设“三司”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D.实行八股取士

20.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清朝设置伊犁将军。这些措施是为了加强对()

A.台湾的管辖B.西藏的管辖C.广西的管辖D.新疆的管辖

21.清朝是一个疆域广大、幅员辽阔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清朝前期疆域南到()

A.库叶岛B.海南岛C.钓鱼岛D.南海诸岛

2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A.促进了中外交流B.推动了民族交融C.维护了国家主权D.引发了社会危机

23.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A.重文轻武B.闭关锁国C.重商抑农D.鼓励贸易

24.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时期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一部“以诡异的想象,

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它是()

A.《西游记》B.《红楼梦》C.《水浒传》D.《三国演义》

25.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

最终形成京剧。这体现出京剧()

A.学习西方,引进技法B.形式多样,专供宫廷

C.剧目繁多,雅俗共赏D.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26.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伟大工程】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一一皮日休《汴河怀古》

【技术创新】

图一图二

【民族交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

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外交流】

图三图四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河?由谁在位期间主持修建?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工具的名称。

(3)材料二中的“公主”指的是谁?这次通婚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分别写出图三、图四中人物的名字及其主要事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一: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

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材料二:元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三: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一一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的建立者是谁?元朝是在攻灭哪一个政权后,统一全国的?

(2)元朝“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名称?管辖台湾的机构名称?

(4)面对当今“台独”“西藏”分裂势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至少答两条)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

地。在长安……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一处口

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一一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1)材料一中所述状况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再举一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政策原因和技术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材料三中空缺处所指的口岸名称是什么?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9.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和动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

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

奔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

帝。

(1)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材料四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死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

(4)“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谁?他是哪一民族的首领?

3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中国灿烂的建筑、科技、

文化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请你一起参与完

成。

【杰出的古代工程建筑】

材料一: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

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它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1)材料一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哪一建筑?材料二中的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抵御匈奴的入侵,那明长城是为了防

御哪个民族的侵扰呢?

【伟大的发明创造】

材料三:“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项科技发明?

【光辉的科技巨著】

材料四:

图1宋应星(邮票)图2李时珍像

(3)分别写出材料四两幅图片中人物的代表性著作。

(4)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请写出自己喜欢的其中一部作品名字。

(5)综合上述内容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

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A

符合题意;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排除B;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排除C;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隋文帝的统治。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识记隋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及意义。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风吹金榜落凡是,三十三人名字香”是《及第谣》,这首诗反映了科举制度,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从政,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王与马,共天下”

是指316年,皇族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打贵族的拥戴,司马睿即位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

御床,时人便称“王与马,共天下”,排除B项;“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是清朝徐骏的《清风涛》,

看似在说清风,实则是在嘲笑清朝宫廷都是无能之辈,排除C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朝陈胜、

吴广起义的口号,朝代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

3.【答案】C

【解析】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

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

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初,排除A项;

开皇之治出现于隋朝初年,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于清朝,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重点掌握开元盛世的含义。

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但唐太宗注重他们的才干,不计前

嫌,用其所长”可知,唐太宗胸怀开阔,最看重人才的能力,发挥人才的长处,基本不受人才出身和背景

的影响,B项正确;“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是经济思想,排除AC项;“整顿吏治”是政治思想,与用

人思想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重点掌握唐太宗的人才观。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A.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排除。

B.杜甫,他被誉为“诗圣”,排除。

C.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排除。

D.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唐诗,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学生对李白相关知识的准确记忆。

6.【答案】C

【解析】A.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

B.隋末农民起义与唐玄宗统治无关,排除。

C.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唐僖宗统治时期爆发黄巢起义,给唐王朝以致命的打击,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答案】B

【解析】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

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

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故“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8.【答案】A

【解析】靖康之耻指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的事件。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

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

康之变”,A项符合题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把一件黄袍加在他身上,

这就是陈桥驿兵变。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BC项与赵匡胤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宋初吸取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教训,采取措施集中军

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D项与赵匡胤有关,不符合题意,

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兴亡和北宋政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正确把握宋朝建立的典故、北宋灭亡的标志事件。

9.【答案】D

【解析】数据中武职和文职出身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任职人员比例说明北宋实行的政策是重文轻武。宋

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

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措施与影响。

10.【答案】B

【解析】“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是方田均税法的内容,该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

隐瞒土地、逃避赋税,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分

散宰相权力”“强化君主专制”无关,也不能“加强军事实力”,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重点掌握方田均税法的内涵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关键是知道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经济领域,掌握其变法措施,理解其内涵。

11.【答案】D

【解析】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B.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宋、契丹、西夏政权的钱币,不能得出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的相关结论,排

除。

C.宋朝时期从事海外贸易,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异邦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D.根据材料“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

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

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即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辽、北宋和西夏时期的民族交流,难度不是,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

案。

记忆辽、北宋和西夏的和战,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答案】B

【解析】A.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史称“岁币”,表述正确,排除A。

B.西夏向北宋称臣,不属于“送礼”,故B符合题意。

C.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表述正确,排除C。

D.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表述正确,排除D。

故选:Bo

本题考查宋辽夏金的民族关系,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宋辽夏金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北宋

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携带方便。

故选:Bt,

本题主要考查纸币的产生.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北宋末年、四川,注意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进行识记,并能运用解决问题.

14.【答案】C

【解析】“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

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强调了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故C

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印刷术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

排除ABDo

故选:Co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强调了印刷术促进了

文化事业的发展。

15.【答案】B

【解析】A.材料与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无关,排除A。

B.材料反映了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报国精神,故B正确。

C.材料与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无关,排除C。

D.材料体现不出乐观闲适的精神,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精神价值,准确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认识查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精神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

情怀素养。

16.【答案】B

【解析】A.东市是唐朝长安城中商品交易的场所,排除。

B.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

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

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十分热

闹。大的瓦子,可容纳几千人。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所以题干中的“热闹处”应该是瓦子,

符合题意。

C.票号是古时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金融机构,排除。

D.乡镇形成的新商业区叫草市,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瓦子,属识记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瓦子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解析】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学习和利用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了汉族儒臣提

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

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这主要说明忽必烈学习

和利用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建立元朝及蒙古族的汉化政策的相关史实。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忽必烈重用汉族官

吏,采取汉族的政治制度,实行仁政,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忽必烈建立元朝及蒙古族的汉化政策的相关史

实。

18.【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的政务负担繁重,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朱元璋废除了宰

相制度,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这一变化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但也丧失了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政

治腐败”不是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在明朝初年,没有农民起义,排除B项;为监视官

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不符合

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强化皇权,需要考生掌握明太祖废丞相的史实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强化皇权,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发生重大变

化,从作文立意、考试内容到文体格式都进行了严格限制,考试形式日益死板,禁锢了思想,不利于选拔

实用人才,D项正确;“废行省,设‘三司'”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

“废除丞相制度”,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君相矛盾,加强了皇权专制,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明朝设立厂

卫特务机构,造成了社会恐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统治,重点掌握明朝加强皇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统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0.【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设置了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时,唐

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今新疆地区);清朝时,设置伊

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D项正确;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管辖台湾地区,排除A项;清朝在西藏设

立的管理机构是驻藏大臣,排除B项;明清在广西实行土司制度对广西进行管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唐朝和清朝对今新疆的管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

的设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

的相关史实。

21.【答案】D

【解析】清朝前期,中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

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

至南海诸岛。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的疆域的相关史实。清朝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的疆域的相关史实。

22.【答案】C

【解析】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郑成功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

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

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都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

主权,C项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都是反抗外来侵略,与中外交流无关,

排除A项;两个事件也与民族交融不符,排除B项;这两个事件没有引发社会危机,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及其历史意义。

23.【答案】B

【解析】A.材料未涉及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A。

B.根据材料“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每日只许

带米两升。”可知,清政府严格限制商船出海贸易,并对船只的载货量具有明确的限制,这体现了清朝对

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故B正确。

C.中国古代始终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重商抑农,排除C。

D.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严格限制,排除Do

故选:B。

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4.【答案】A

【解析】《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

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

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

故事引人入胜。据“以诡异的想象,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

的世界”及所学知识可知,它是《西游记》,A项正确;《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

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

崩溃的历史趋势,排除B项;《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塑造许多被逼上梁山

的英雄好汉形象,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排除C项;《三国演义》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

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

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西游记》的相关史实,“以诡异的想象,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

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四大小说的相关史实。

25.【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

的部分剧目曲调……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可知,题干材料体现出京剧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

特点,D项正确;“学习西方,引进技法”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专供宫廷”与题干内容不符,

排除B项;“剧目繁多”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艺术的相关史实。

26.【答案】【小题1】大运河;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小题2】曲辕犁;筒车。

【小题3】文成公主;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小题4】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解析】1.

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意义以及评价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意义以及评价等知识。

2.

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等知识。

3.

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等知识。

4.

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史实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对外交往史实等知识。

27•【答案】【小题1]蒙古族;忽必烈;南宋。

【小题2】行省制度。

【小题3】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小题4】台湾和西臧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不

可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我们要坚决与分裂势力以及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

管理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如何看待当今“台独”“西藏”分裂势力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管理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如何看待当今“台独”“西藏”分裂势力等知识。

28.【答案】【小题1】广州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根据“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

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可知,唐朝实行开

放的对外政策;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并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促进佛教的发展。根据其口述而

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政策原因和技术原因表现在在主要港口设

置市舶司;航海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用于航海。

(3)根据“(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处口

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可知,材料三反

映了清朝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

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

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开放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要积极

主动开展对外交往;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要更加开放包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不能闭关锁国等。

故答案为:

(1)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游。

(2)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航海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用于航海。

(3)闭关锁国政策;广州。

(4)坚持对外开放,不能闭关锁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