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讲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讲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讲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讲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革命年代,意味着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其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

——摘自高华《革命年代》“告别革命”论

“革命常常是一种情感激流,缺少各种理性准备”,它“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必将带来灾难”。

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搞糟了”,“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朝廷,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所以,自辛亥革命以来,就是不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大革命’,最后就是49年的革命,并且此后毛泽东还要不断革命。直到现在,‘革命’还是一个好名词、褒词,而‘改良’则成为一个贬词,现在应该把这个观念明确地倒过来;‘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情。”“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否定革命思潮

“先前一直被描述为解放史诗的革命史,现在却变成了衰落与失败的故事”。“革命并不意味着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胜利,而是使中国社会的不良分子得以掌握权力”。“革命使潜存于中国文化中的恶劣习性与态度泛滥成灾”。“虽然中国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与革命,但晚清以来的中国从未成为现代社会。换句话说,中国革命不仅未使中国现代化,反而强化了其前现代的状态。”“中国如果没有革命,其境况会较好些”。戊戌百年来的社会问题人口问题(不仅是分配不公导致贫困)农业内卷化问题(农业边际报酬缩减,典型的贫农经济)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政府腐败问题(高效、廉洁的政府)社会不平等问题(主要是经济的不平等,权力资本介入市场活动前的资源分配)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否势在必然?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吗?民国年间出现的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原因何在?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革命是对现存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激进的、根本的变更和重构。

改良主张以现实的存在为基础,对社会生活各方面进行渐进的、逐步的修正与改善,进而达到根本改造的目的。第一,用暴力推翻现存的政权或王朝;第二,以暴力改变旧的政治制度(不一定绝对改变社会结构和体制),同时推翻现政权,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新政权。这是政治意义上的革命。革命的成因第一,革命必定是在统治者或现政权的力量极为衰弱的时候发生。第二,革命必是在社会广泛不满的情形下发生的,没有这一条,即便现政权比较脆弱,也不会发生革命,或者发生革命而不会成功。第三,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第四,有新的社会力量和新的社会阶层产生。辛亥革命的起因近代商品经济的勃兴:经济结构的变动是社会系统变动的基础(革命的物质基础)新式社会群体的组合:新式学生群体、新军士兵群体、绅商群体、革命党人群体、市民大众群体(革命的领导者与参与者)政治世俗化趋向的出现(改革成为革命的催化剂)意识形态的民主化倾向:对民主共和的向往(革命的思想基础)反清排满大众心理的形成(革命的社会心理基础)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

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民国政府的组织形式和原则以美国制度为蓝本)

把一场伟大的革命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归之于某些人头脑中的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心史观。

革命不是也不可能只凭少数人的情感冲动就能发动起来的,也不是只凭某个阶级和政党的意志就能发生的。

革命的发生,除去革命阶级主观的条件外,必须具有革命形势,革命的社会需要。没有革命的条件,革命时机不成熟,任何人的“情感激流”也制造不出革命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是客观情势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列宁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

火车头。”

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革命无疑要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关系。不破坏旧的政权和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就不可能建设新的政权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孙中山说得好:“革命之有破坏,与革命之有建设,固相因而至,相辅而行者也”;“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相行,犹人之两足,鸟之两翼也”。

——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体制上变革得深刻与否,与这种变革的暴力与否,是两回事。辛亥革命虽然名为革命,但是实际上流的血,比所谓的很多改良,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要少得多。至于辛亥以后的战乱,那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所谓和平与暴力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告别什么样的革命?革命可以分析为多个版本。如果局限于政治领域,或可称为“小革命”1.0,这样的革命不伤害社会,应称“好得很”;如扩大为社会改造,则可称为“中革命”2.0,开始向反面走,必须防范;再扩大,再持续,深入精神文化领域,不仅改造社会,还要改造人性,那就“糟得很”,只能称“大革命”3.0,那才是要告别,要反对。

——摘自朱学勤:《重读托克维尔》武昌起义第二年,黄兴回湖南与家乡父老议论道,辛亥革命是革腐恶政府的命,万不能延及乡间,谁若这样干,谁就是罪人。鲁迅曾贬损辛亥革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是“绍兴城内虚无党的把戏”。按他所期盼,应该是从绍兴城头一路“革”下去,先改造鲁镇、未庄,再改造吴妈、阿Q的灵魂,即“树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失败等同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吗?

当时除革命派外,立宪派是唯一最进步的革命力量,并非只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才有资格掌握国家政权,其他任何党派都不能掌握政权。袁世凯:marginalpolitician

养敌自重,挟清压孙孙中山:孙大炮在任最短的开国元勋

1、立宪派和革命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没有明显的界限。2、当时中国真正的界限是英国式立宪,还是日本式立宪的界限,这个界限决定了清王朝和立宪派最终要闹崩,革命在所难免。而立宪派追求的是英国式的立宪,对革命派来说,保留一个傀儡女王和民主没有什么区别。3、革命派与立宪派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是否革命,而是排满不排满。这两派都要搞政治上的变革,立宪派也没有排除激进手段,但他们只是体制的革命,不是种族的革命。“宋案”与二次革命1913年,宋教仁被刺,国民党发动反袁内战。宋教仁:力主内阁制的30岁小家伙(不重用之就杀之)

——唐德刚

“二十一条”大致内容第一号,共有四条:要求中国承认,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日本,并另加其他路矿权利;第二号,共有七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和东内蒙的一切路矿和无限制移民等既有特权,不许列强介入,并延长旅顺、大连租期为99年;第三号,共有两条:要求中国承认,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其邻近矿山等,未经日本政府同意,中国不得自行处理;第四号,只有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所有中国沿岸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借与他国;第五号:共有七条:要求中国承认,聘任有力日人为中央政、财、军顾问;日营医院、寺庙、学校,在内地有土地所有权;中日合办各地警察局;中日合办中国军械厂,统一武器使用;日本享有武昌至九江、至南昌,及南昌至杭州、潮州各铁路之制造权;筹办或整理福建省内的路、矿、港口、船厂,日本有优先权;日人有在中国布道权。——见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中日交涉始末》二十一条和袁世凯称帝日本费尽心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弄得臭名昭著,但也只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收场,为天下笑。共和体制带来的问题(民众对西方政治制度的陌生;传统伦理纲常受到的冲击;社会的动荡;边疆的分离倾向等)知耻而无耻的袁世凯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君宪救国论》袁世凯:又想,又怕;又默认,又否认

改良主张以现实的存在为基础,对社会生活各方面进行渐进的、逐步的修正与改善,进而达到根本改造的目的。改良与革命的关系:一、改良避免了革命。二、改良引起了革命。革命者是鲁莽的空想主义者吗?改良者是怯懦的实用主义者吗?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两种基本的方法。

改良和革命,既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补充的一面。革命的全部正当依据是人民的利益,否则,就不能称其为革命。改良并不等于懦弱,成功的改良代表深刻的智慧,代表以较小的代价获取实质性的转变,代表人道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胜利。

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改良或革命的方式取决于国家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而革命的条件又已具备在这种情况下鼓吹改良以抵制、反对革命,就应该受到贬斥。反之,如果不需要以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且又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却硬要采取革命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改良与革命之争的偏激的

意识形态尘埃

现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革命与改良之争“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马克思“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和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对每一个国家来说,能最快、最有把握地实现目标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

——晚年恩格斯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吗?

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再也没法稳定下来。——江泽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导致了中国的军阀混战;由于军阀混战,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近代中国的军阀势力最早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以原清军的派系为基础。军阀都拥有一支靠封建依附关系维系的军队,控制着一定的地盘,在自己的地盘内按各自的利益各行其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对内横征暴敛,残酷地压榨人民。帝国主义根据各自的势力范围,分别支持一派或几派军阀,作为维护各自在华利益的军事工具。一部军阀割据的历史,

就是一部军阀混战史

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抢夺地盘,控制资源,为了各自的利益连年混战。军阀(主义)militarism“脱离群众,以军队控制政权”—毛泽东“一种有组织的政权体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权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决定因素”地方主义,盘踞一方作为其士兵来源、经济来源、活动发展的空间追求“不变”的利益的混事哲学,没有主义、没有信仰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便都各自寻找和培植自己的走狗,扩张其侵略势力。在列强激烈争夺下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

民国年间的军阀割据和混战,是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结果,是各地大小军阀所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产物。,北洋军阀:直系冯国璋、曹锟英美背景;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日本背景。西南军阀: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均与英美关系密切。民国年间出现的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原因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毛泽东1、辛亥以后从1912年到1949年,甚至广义地讲,从1851年太平天国一直到1949年,其实是重演了一次历史上的王朝循环。2、太平天国以后的清朝,就和黄巾以后的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