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9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设成就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9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设成就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9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设成就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9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设成就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9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设成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设成就研学核心命题突破大题题型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政治制度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经济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内改革,中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思想成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交活动改革开放后,我国一方面秉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传统,另一方面,外交活动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为国内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时代风貌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增强,文化教育快速发展研学核心命题考点一改革开放后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点)考点解读:本考点高考考查相对较少,大部分试题考查识记能力,能力要求素养层级相对较低。但是,本考点是改革开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很多知识与政治学理论密切相关。因此,既要掌握本考点的基本常识,又不用过分追求难度。主干知识•整理二、民主与法治建设

民主政治(1)宪法: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政党: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族: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法治建设改革开放后,通过了1982年宪法,还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是干部制度的重大改革,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三、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成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指导思想。2.香港、澳门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祖国统一迈出重要一步。3.两岸关系发展:改革开放后,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增强,形成了“九二共识”,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命题要语·辨析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冤假错案;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3.1982年宪法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4.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核心深化•拓展2.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法定范围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的政府官员,还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的官员,其范围比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范围要更广选用标准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一标准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个环节政治立场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搞“政治中立”,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官员分类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不搞“两官分途”,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服务对象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我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3.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特点

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既可避免多党制造成的政治不稳定,又可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把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前者是后者的内容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与保障。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与保障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两者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过立法可以选择并推动一定的道德普及,严格的执法也可以弘扬一定的道德精神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需要全社会的维护。依法治国不是强迫人民群众接受法律,而是由绝大多数公民自觉运用、遵守和维护法律的过程史论转化•应用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治建设材料

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1978—1982年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①、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1982—1992年修改1982年宪法;关于我国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②;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1992—1997年1982年宪法第二次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③;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1997—2002年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④;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思考】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表中不同时期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实准确,论述充分。)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论题由①②③④信息的关联论述由①②中信息

由③④中信息

法治建设历程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完善经济法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分层落实•演练A命题角度

本题以新华社对恢复高考制度的评论为切入点,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解题思路

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但“文化大革命”中积累的问题仍然存在,广大人民急切希望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故选A项;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恢复高考制度只是一项具体举措,并不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排除C项;1977年尚未开始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开放是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排除D项。考向2

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2.(2020北京卷,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通过年份文件名称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D命题角度

本题以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方式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改革开放后民主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解题思路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故选D项;表格内容并不涉及政治制度、舆论监督、民主管理等信息,A、B、C三项与材料主题关联很小。考向3

中国为解决香港问题而作出的努力3.〔2022河北卷,10(改编)〕1982年4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6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调研小组,该小组拟定了十二条政策,其主要精神是恢复主权、制度不变,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材料集中反映了(

)A.国际环境的变化促进了香港问题的解决B.中英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得到切实执行D.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中国为香港问题而提出的主张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上述主张基本形成了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隐性联系(1)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2)20世纪80年代初,中英开始商谈解决香港问题的办法,中国提出“一国两制”适用于香港(3)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决定自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比中英最终达成的协议,认识中国的上述主张与最终中英联合声明的内容大体相同A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思想依然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反映了纠正“左”倾错误、拨乱反正成为最紧迫的要求,故选A项。角度2

历史阐释——1982年宪法的特点2.(2023安徽合肥一模)在基本权利的规定上,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内涵,重新调整了基本权利体系,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这些调整(

)A.突出了主权在民B.彰显了人文精神C.构建了法制体系D.规范了公民行为B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2年宪法使人权保障体系化,增加了特殊人群的权利保障,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色,彰显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没有论述国家权力的来源,不能判断国家主权的来源,A项错误。材料仅提到1982年宪法这一部法律,不能判断“构建了法制体系”,排除C项;“规范了公民行为”属于公民的义务,排除D项。角度3

历史概念——《反分裂国家法》颁布的意义3.(2023江苏南京期末)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和平统一是解决两岸分歧的唯一方式

B.民族问题导致两岸的长期对立C.一个中国原则已成台湾各界的共识

D.立法体现中国政府的统一决心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实现祖国统一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表明中国政府的统一决心,故选D项。考点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与理论(高考常考点)主干知识•整理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1.改革开放的启动(1)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随后,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2)开放:1980年,国家首先开放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改革开放的深化(1)改革: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企业改革。(2)开放: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渐形成,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攻坚克难的改革开放(1)背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2)举措①总目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宽领域: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向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形成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回答和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总结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3)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深化了对“发展”的认识,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共十九大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历史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5.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核心深化•拓展1.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转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特点

农村突破,城市跟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巨大成功。农村的成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循序渐进,逐渐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渐进性特点,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到城市,最后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放首先从开放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然后逐渐扩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相互促进一方面,改革后的企业要求走出去,从而促进了开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也倒逼国内经济与国际接轨,从而推动了国内的改革,两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坚持公有,市场导向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举3.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总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经济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外交方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严治党确定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材料

民工潮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可落常住户口①。1985年之前,农民工主要被乡镇企业吸收,呈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流动方式。1985年,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86年,公安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凡年满16岁、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了常住户口的公民,都应该申领身份证。史论转化•应用1985年之后,农民工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地域流动,出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流动方式②。1989年春节后,百万民工下广州,当地火车站人流汹涌而至,交通运输不堪重负。“民工潮”首次爆发。当时的广州到处人山人海,很多火车严重超载……日发旅客8

000人的湖南衡阳站,最高时多达35

000人。远在西北的兰州也是人满为患③……据统计,1989年至1993年农民工每年增长25%左右,1988年2

600万,1989年3

000万,1992年4

200万。1992年后,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人口大规模流动常态化,“民工潮”的称谓逐渐退出历史④。

——摘编自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民工潮”作出合理的解释。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形成原因由①的信息

基本态势由②的信息

由③的信息

认识评价由③的信息

由④的信息

国家政策变革的促进

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中西部流向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

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成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

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2023湖南卷,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C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新华社关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一张照片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改革开放初期依然面临着较大的阻力隐性联系(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推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思想上还未完全解放,经商致富在农村受到社会的诟病(3)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争论,邓小平及时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张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反映了中共中央的政策和态度考向2

中国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之间的联系2.(2023湖北卷,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命题角度

本题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核心问题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之间的联系。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1992年我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复关”的关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作为一个主要指导中国国内建设的思想体系,其并不能直接导致中国“复关”谈判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项。考向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3.(2022山东卷,9)下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D命题角度

本题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为切入点,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解题思路

据图示可以看出,1983年后,我国第一产业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故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强调农业占比下降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对外开放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命题角度

本题以中共十四大前后人们对于“失业”的态度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思想解放对于深化改革的促进作用。解题思路

将“待业保险”更名为“失业保险”能够更精准地将劳动保障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劳动者,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说明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失业现象并不是经济改革造成的,排除A项;此时我国刚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已经完善”的说法明显过于夸张,排除C项。热点预测角度1

史料实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1.(2023广东名校一模)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农民厂长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里闲置的机器设备,搬进刚刚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夜以继日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A.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B.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C.公私合营已成为时代潮流D.知识经济得到企业重视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农民厂长借用国营工厂的设备和工程师,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激发了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故选B项;材料内容与现代企业制度无关,排除A项;公私合营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知识经济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排除D项。角度2

学术观点——邓小平对世界市场的论述2.(2023广东汕头一模)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

)A.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C.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D.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C解析

材料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发展中国家市场对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C项正确。角度3

历史解释——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深化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3.(2023北京海淀一模)1992年,一篇记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所做重要谈话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改革开放取得的新发展是(

)A.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B.在粤、闽沿海建立经济特区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考点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基层治理(选必链接点)考点解读: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都是选择性必修的内容,但是,其背景又与必修内容(改革开放)密切相关。近几年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对微观史学的考查,关注民众和基层,本考点体现了这一高考的热点。主干知识•整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民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国际影响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文化的获得感的增强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助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确保粮食安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的手段确保食品安全(2)卫生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中国的卫生事业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3)教育发展: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4)城市生活: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休闲娱乐场所众多2.基层治理的发展(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在城市实行社区自治制度。(2)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3)关税个税治理:改革开放后,关税条例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198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4)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6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命题要语·辨析1.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的大国关系框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渐构建起了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提示

从世界范围看,当代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规模最大,但是并非最为完善。4.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5.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核心深化•拓展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我国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各种世界事务往往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塑造周边和国际环境。(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非只重视“对大国的外交”,其实质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理念、做法和模式,更多体现的是一个大国的国际担当。(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精髓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其中,“共赢”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外交理念,反对“我赢你输、赢者通吃”。(4)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部力量对我国战略防范和牵制增加,我国还不能完全得心应手地应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外交运筹帷幄,多方周旋。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深厚的历史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秉承服务人民、教育大众、促进和谐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优良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保持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互关互爱的积极向上的思想风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世界优秀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民主、文明、自由、平等等世界优秀的思想文化,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要求、新时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出现了不同步的问题史论转化•应用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将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开始对农村社会原有的治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改革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土地的生产经营权和分配权下放给农民,由农民自主地安排生产和生活①;二是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由乡镇政权组织行使国家管理职能,在乡镇以下建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②。村民自治制度成为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一项基本制度③。——摘编自杨弘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及启示》【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意义。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变化由①中信息

由②中信息

意义由①中信息

由②中信息

由③中信息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社建乡,实行村民自治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以及农业发展

发展基层组织,健全国家治理体系

推动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1.(2023山东卷,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C命题角度

本题以中国不同时期的睦邻政策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中国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解题思路

材料反映了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上的政策演变,三个历史时期都强调睦邻友好,意在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合作是主流,不等于没有分歧,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中国周边国家众多,发展水平各异,“均衡发展格局”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改善全球治理体系,D项错误。考向2

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2.(2023北京卷,9)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A命题角度

本题以“村村通”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解题思路

“村村通”是国家大规模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将城乡有机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B项错误。三线建设开启于20世纪60年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C、D两项错误。考向3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善3.(2022江苏卷,12)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B.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C.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

D.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A命题角度

本题以1996年上海浦东新区居民的生活变化为新情境,要求考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解题思路

材料中的食品类开支比例的降低,实际上是恩格尔系数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的重大进展,A项正确。市场经济基本建立是21世纪初,B项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C项错误。浦东新区是经济开发区,并非经济特区,D项错误。考向4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4.(2022天津卷,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的积极影响隐性联系(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2)改革开放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社会道德受到一定的冲击(3)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归纳蒋筑英和朱伯儒事迹的相似点是“无私奉献”的个人品德,希望以模范人物的楷模作用加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价值观——文化产业弘扬传统文化1.(2023福建厦门二模)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天书奇谭》时力求“探民族风格之路”。下面为该电影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影片诙谐幽默,是一代中国人心目中最好的动画片之一。该动画片的成功反映了(

)A.传统艺术与时代的互动

B.经济特区助推文化创新C.电影日益契合儿童需求

D.市场经济刺激影视创作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天书奇谭》采用传统的水墨画和中国服饰,运用现代动漫技术,体现了传统艺术与时代的结合,故选A项;上海并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项;《天书奇谭》在当时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不仅仅是契合了儿童的需求,排除C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角度2

史料实证——21世纪,中国城市外交的发展2.(2023安徽淮北一模)2002—2007年,全国共有309个城市与五大洲119个国家的105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对外友协举办建交纪念会及各种大型活动358次,开展文化交流项目180多个,举办各类大型演出、展览活动超过500场次。这(

)A.拓展了对外交往的空间B.推进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C.实现了外交的重大突破D.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A角度3

历史阐释——中国当代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2023福建泉州二模)1980年,广西宜州合寨村农民自发组建了一种全新的治理共同体——村民委员会,这一做法迅速得到中央肯定。这主要是由于它(

)A.完善了人民公社的体制

B.传承了“三三制”的原则C.体现了群众自治的精神

D.开创了“新农村”的先例C解析

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体现了群众自治的精神,故选C项;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A项的“完善”错误。“三三制”的原则是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排除B项;“新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