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解题技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_第1页
选择题解题技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_第2页
选择题解题技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_第3页
选择题解题技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_第4页
选择题解题技巧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题技法一偷梁换柱[方法指导]即干扰项所涉及的概念或主题与题干材料中所描述的概念或主题不符。解答这类试题需要注意主体一致原则:主体即题干的主体,亦称主语或重心,该原则指的是正确选项的主体必须与题干材料的主体一致,否则为错误项。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解析:B题干中18世纪末,法国国民议会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门审理父母与20岁以下子女之间的纠纷来代替家长或者家族直接把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同时父母对21岁子女的控制权被取消,这意味着国家所指定的专门机构才有权处理家庭中个人之间的纠纷,这等于把个人权利用国家法律来保障,建立了公民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题目主旨不是体现个人意志问题,排除A项;题干中只有“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这体现了男女地位问题,C项内容属于以偏概全,而且也与题目主旨不一致,排除;“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等信息说明国家利益是高于家族利益的,排除D项。1.(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西周时期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为王臣,包括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继续担任诸侯或王官,周王必须进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经过周王册封的诸侯或王官的继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保障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B.彰显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C.维系了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D.强化了君臣间的契约关系[即学即练]√解析:B

由题干可知,西周时期诸侯或王官必须经过周王的册封,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这一制度形式上彰显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地位必须经过周天子的册封才合法,这不是保障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而是保障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是通过分封宗法制来维系的,而不是靠天子册封来维系,排除C项;在西周分封制下,并不存在君臣间的契约关系,所以也就谈不上强化了君臣间的契约关系,排除D项。2.(2023·山东潍坊三模)清朝时期,基层管理从注重管理国家编审册上的人户,变为注重管理乡村中实际居住的人户。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赋税制度的演变 B.治理理念的革新C.西学东渐的影响 D.国家疆域的拓展√解析:A

据材料“……变为注重管理乡村中实际居住的人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废除人头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故选A项;清朝基层治理延续封建社会的里甲制和保甲制,治理理念并没有革新,排除B项;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向中国传播的过程,清朝户籍作用削弱是由于摊丁入亩的施行,并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清朝基层管理中户籍作用减弱主要的原因不是国家疆域的拓展,排除D项。3.(2023·江苏南通四模)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工业资本家的主要来源。对图中数据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封建经济开始瓦解B.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膨胀C.民族工业资本雄厚D.民族工业发展吸引商业资本投入√解析:D

据图中数据可知,1872—1913年,工业资本家主要来自地主阶级,商人占有一定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进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914—1922年,以商人为主,商人对近代中国工业的投资占比加大且超过半数,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吸引商业资本投入,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便开始瓦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近代中国工业资本家主要来自地主和商人,未体现官僚资本的作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且材料只体现资本来源,未体现数量,排除C项。√4.(2023·山东淄博三模)希罗多德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中写道:“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这反映了希罗多德(

)A.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B.开阔宏观的治史视野C.拥护希腊民主政治 D.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解析:A据题干中“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可知,希罗多德认为撰写《历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以致其不被中断,据此可知,这反映出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希罗多德所撰《历史》的目的,而不是其治史视野,排除B项;题干内容不仅述及了希腊的文明,而且还述及了异邦人的“丰功伟绩”,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希罗多德所撰《历史》的目的,而不是其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排除D项。技法二时空错位[方法指导]时空错位是指选项故意设置与题干时间、地点不符的表述。高考选择题题干材料往往呈现的是一个“陌生时间+陌生事件”的组合结构,考生都要根据这一时间或时间段的阶段特征逐一推敲备选项,从中排除时空不符的干扰项。解题时尤其注意“开始、萌发、形成、建立、确立、成熟、结束、完成、实现、重心、中心、起源、滥觞”等隐含时空概念的词汇,避免掉入试题陷阱中。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解析:B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出现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大大增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项;1982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还不到要理顺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程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C项;中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D项。1.(2023·北京怀柔三模)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4600—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图可知(

)A.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B.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C.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即学即练]√解析:C

据图可知,长江下游的良渚刻符与黄河中游的甲骨文数字具有高度相似性,说明各具特色的良渚文化与殷商文化虽时空距离较远,但刻画数字符号相似,具有一定的联系,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故选C项;良渚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非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良渚刻符的出现早于甲骨文,成熟文字甲骨文起源于包括良渚原始文字在内的陶器刻画符号、图画、纹饰及雕塑,排除B项;良渚文明是父系氏族社会,而非母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2.(2023·江苏南通四模)宋神宗元丰年间,两浙户均耕地为20.38亩,南宋时跌至16.1亩。浙西一带的农民每到秋熟,就到“土沃多旷”的两淮,帮助淮民收获,田主仅取收获的一半,“他皆为浙人得之,以舟载所得而归”。这表明南宋(

)A.人口增长压力导致季节性流动B.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获得发展C.政府对百姓职业更换限制松弛D.经济重心尚未转移到江南地区√解析:A

据材料“两浙户均耕地为20.38亩,南宋时跌至16.1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历了两宋之际的战乱,两浙地区的户均耕地不断减少,在耕地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表明当时人口数量增长,且两浙人民帮助淮民收获,体现了两浙人民随收获季节流动,故选A项;自明朝后期起,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两浙居民帮工也属于农业劳作,并未更换职业,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排除D项。3.(2023·山东济南三模)近代以来,魏源讲“师夷长技”,洋务派讲“中体西用”,严复则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据此可知,当时(

)A.文化忧患意识增强

B.发展洋务成时代之需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政治改良被提上日程√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师夷长技”的意思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制服侵略者,还没有强调文化的危机;“中体西用”的意思是,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可见已经有了对文化的强调;而严复时已经认识到了文化的危机,故选A项。“洋务”仍关注西方器物,排除B项。“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都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已经反映出其思想较为先进,并不传统,排除C项。中国近代的政治改良启动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的戊戌变法,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2023·江苏盐城三模)1324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率领一支庞大商队,带着100头骆驼驮着黄金前往麦加,史称“黄金朝圣”。1339年,欧洲地图上首次出现了曼萨·穆萨和马里帝国。以上史实表明(

)A.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B.欧亚非三洲的宗教趋于同质化C.国家实力取决于区域位置优势D.交流使西非文明国际影响扩大解析:D据材料马里国王“带着100头骆驼驮着黄金前往麦加”可知,地处西非的马里与西亚之间有联系,由材料“欧洲地图上首次出现了曼萨·穆萨和马里帝国”可知,马里与欧洲之间有联系,因此,“交流使西非文明国际影响扩大”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D项;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的,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欧亚非三大洲每个地方宗教信仰的情况各不相同,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国家实力影响因素的信息,无法得出国家实力取决于区域位置优势的认识,排除C项。技法三表述绝对[方法指导](1)采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来描述某一历史现象。(2)故意夸大某一措施的作用。(3)试题中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选项,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字样:单字,如皆、均、仅、最、凡、只、都等;双字,如开始、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根本、所有、消亡等;三字,如保证了、消除了、摒弃了等。此外,数据图表类试题还应注意两点:①没有“比例”就论断“主要”,十有八九是错的;②只看得到“比例”,无法得知“总量”时,不能做对比性判断(增长、衰退、减少……)。

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解析:B题干中太行山区的农民所述的“新规矩”体现了在农民家庭中,女性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尊重,这是由于女性也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有了与男子地位趋向平等的物质基础,故选B项;由“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中需要对方同意的米的开支数量可知,男性的决定权还是高于女性,所以据此不能说男尊女卑的观念消亡,排除A项;按劳分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实现的,而题干中“解放区”是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颠覆”一词过于绝对,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并没有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被颠覆,排除D项。1.(2023·河北邯郸三模)明朝虽无门下省,但是仿唐宋谏官之制,设立了正七品的监察官给事中,凡“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据此可知,明代的给事中(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完全为君主制度服务C.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

D.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即学即练]√解析:A

据材料可知,明朝的给事中仿照的是唐宋谏议制度,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对皇帝的失误进行驳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A项;据材料“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可知,给事中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并未完全为君主制度服务,且“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贪污腐败现象除受到制度因素影响外,还受官吏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给事中的设置不能“杜绝”贪污腐败现象,且“杜绝”表述也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给事中与官吏考核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2.(2023·安徽马鞍山三模)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庄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在抗战期间,该报始终将号召团结抗战,开展政治理论宣传,增强民主意识作为其宣传主要内容。《新华日报》的发行(

)A.消除了国共两党分歧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唤起了全民抗战意识D.使中国共产党掌握抗战话语领导权√解析:C

据材料中的“193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由《新华日报》的发刊词可知,其目的在于为抗战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激发民众的抗战意识,故选C项;“消除”表述绝对,且“消除”两党分歧的说法不成立,国民党和共产党始终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之后,材料中的时间已经形成,因此推动其形成的说法不成立,排除B项;使中国共产党掌握抗战话语领导权的说法不成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行的是党外合作,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且《新华日报》并不具备这一影响,排除D项。3.(2023·河北石家庄三模)1869年6月,明治政府批准各藩“奉还版籍”申请,同时任命274名藩主为藩知事,继续主持藩政,但规定藩收入的十分之一为藩知事家禄,余者为藩财政收入,原家臣的俸禄改由藩财政担负,从而釜底抽薪,事实上割断了旧家主与家臣经济上的授受关系。这些举措(

)A.使“文明开化”得到了落实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以“全盘西化”为指导思想D.清除了封建残余势力√解析: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通过“奉还版籍”举措,割断了旧家主和家臣经济上的关系,并且减少了藩知事家禄的收入,削弱地方收入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奉还版籍”,没有呈现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奉还版籍”政策的内容及影响,而非突出其“西化”思想,排除C项;“清除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4.(2023·安徽芜湖二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从领导力量上看,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也有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领导的。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A.反殖民统治斗争形式多样B.彻底摆脱西方殖民统治C.民族革命出现各阶层联合D.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各异解析: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的领导阶级一般是国内较为先进的或占有优势力量的阶级,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由不同阶级领导,说明有的国家工业发展较好,所以是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有的国家工业化水平较低,所以是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领导,故选D项;通过材料只看到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阶级不同,看不到他们之间的反殖民统治的斗争形式,排除A项;“彻底”表述绝对,且材料未涉及这些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些领导阶级是独立领导革命还是联合其他阶层共同革命,排除C项。技法四以偏概全[方法指导]在历史学上称为“孤证不立”,即孤立的一个证据不能完全证明一个普遍的真理。考生解题时需要注意全面原则,是指题干材料以分号、句号或省略号为标志,包含着并列关系的两层或三层意思,对应的正确选项也必须全面包含这些意思,否则就是错误选项。此外,如果材料为个案,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普遍”“共识”等字样,此类选项一般为错误选项。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A根据“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井研县制盐业规模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选择权,可看出井研县制盐业不是官营手工业,而是民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工匠仅是少部分手工业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自主权,无法体现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以“佣身赁力”为生的仅是少数井研县制盐业工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并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井研县制盐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故D项错误。1.(2023·辽宁葫芦岛二模)唐德宗为培养近臣,于贞元二年(786年)正月特发诏书,以罹灾京畿诸县的名义,亲自从尚书省、御史中拣择10员,外放为京畿诸县县令进行历练。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这反映了该时期(

)A.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B.君主亲掌地方官员选拔C.士族有较大政治影响力D.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官[即学即练]√解析:C

据材料“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为培养近臣,选了一批士族出身的官员,反映出唐朝虽然有了科举制度,但士族仍有较大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些官员参加科举考试,无法得出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选拔了10人,不是所有地方官员,B项以偏概全,排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门第,唐朝是以科举制为主,注重学识,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2023·北京海淀二模)明代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又称“言官”。“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以部曹用。”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样的制度设计说明(

)A.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

B.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D.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解析: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监察官员考选时优秀者授给事中,其提拔与惩处都与其他官员不同,反映了朝廷对监察官员的重视,体现了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并未说明朝廷吏治状况,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明朝的制度设计,与明朝君主的表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科举考试优秀者授给事中,并不能说明全国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D项以偏概全,排除。3.(2023·湖北武汉模拟)据统计,在1918年以前的大约20年时间里,曾经发表过介绍社会主义主张的文章的报刊不足30种;然而在1918—1922年,此类报刊多达220余种,当时舆论界大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B.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C.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解析:B

据题干可知,在1918年之前,介绍社会主义的报刊数量很少,但是在1918—1922年,这类报刊数量急剧增长,达到了220余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部分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材料变化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了转变,故选B项;题干内容仅述及介绍社会主义报刊数量的变化,并不能扩大为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认同,A项以偏概全,排除;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排除D项。√4.(2023·北京丰台二模)下面是某学者关于《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解析:D据材料内容中“细菌战役”“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信息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此可知,贯穿全书的主线是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来解读历史,故选D项;据题干中目录内容可知,该书主要记述美洲和其他大洲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排除A项;“细菌”“植物、动物”“生物多样性”等属于生态环境层面,与世界近代政治格局无关,排除B项;“哥伦布将病毒带回欧洲?”这一目录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但这仅是其内容的一部分而已,C项以偏概全,排除。技法五因果混乱[方法指导]因果混乱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准确和透彻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解答这类试题:一要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选项是不是题干所述现象的原因;二要注意检查选项所述原因是不是同义反复或因果倒置。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A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C项因果倒置,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排除;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2023·辽宁沈阳四模)“禁榷”是中国古代对重要商品采取政府垄断经营的制度。北宋政府禁榷的范围包括盐、茶、酒、醋、铁等,其禁榷范围之广、攫取商品利益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宋代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财政的紧张 B.重农抑商的强化C.阻碍商业的发展 D.社会治理的完备[即学即练]√解析:A

据材料“北宋政府禁榷的范围包括盐、茶、酒、醋、铁等”“禁榷范围之广、攫取商品利益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榷”是中国古代对重要商品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制度,而北宋禁榷范围广,主要是因为政府财政紧张,通过对重要商品的垄断经营获取利润以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与禁榷制度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禁榷制度本身就是政府参与商业活动的体现,排除B项;禁榷制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社会治理的完备不一定意味着需要实行禁榷制度,并且宋代“社会治理的完备”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023·湖南长沙一模)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B.维新派的大力推动C.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发展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侧重于为洋务运动服务,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则转向制度变革,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日益深入,故选D项;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探索不仅有维新派,还有革命派等,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发展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3.(2023·广东惠州一模)20世纪70年代初,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工程建设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此外,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等水电站纷纷在建或建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在于(

)A.科学技术的突破 B.国民经济布局的优化C.全面整顿的推行 D.国家战略决策的调整√解析:D

依据材料可知,建设项目和成就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再结合时间,可以得知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国家推行三线建设的成果,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科学技术的突破,故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是针对当时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战争威胁,基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的考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布局的优化更多是三线建设带来的结果,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4.(2023·山东聊城三模)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部分非洲国家某种作物占总出口的比例(%)统计表。表格所示经济现象的形成根源于(

)国家

作物年份

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苏丹咖啡花生可可原棉1950—97.271.771.3195252.496.262.370.4195465.276.374.755.7A.非洲种植结构单一

B.非洲地理环境独特C.世界市场发展需要

D.宗主国的殖民方式解析:D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国家出口商品中以原料为主,历史上这些非洲国家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在工业革命的时代,西方国家需要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场,受殖民统治影响的非洲国家出口商品以原料为主,故选D项;非洲种植结构单一是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所示现象的根源是殖民方式的影响,B、C两项并非根源,排除。技法六过度引申[方法指导]过度引申是指试题故意设置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或者无法根据材料推理出来的干扰项。这类试题有两种情况:一是答非所问;二是根据材料无法推理出这一历史结论。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试题关键是弄清楚题干主旨,这是判定选项正误的主要依据。

(2021·山东卷,10)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解析:A据材料可知,古雅典时期,公民大会负责选拔女祭司并规定女祭司的薪资,说明公民大会在处理城邦重要事务中起主导作用,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公民大会的职责而不是祭司的地位,而且题干中没有关于祭司是否享有特权的规定,排除B项;雅典城邦规定公民才能享有政治权利,妇女不属于公民群体,没有政治权利,排除C项;D项内容过度引申,题干中女祭司的薪资不等同于公民的津贴,排除。1.(2023·河北唐山三模)《左氏春秋·桓公五年》载:“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夜,郑伯使祭足(人名)劳(慰问)王,且问左右。”这表明(

)A.周王与诸侯矛盾不可调和B.周朝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D.分封制的根基逐渐瓦解[即学即练]√解析: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率军讨伐诸侯国郑国,结果是王军败,且周王被射中肩部,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