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确认理论缺陷及其改进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_第1页
会计确认理论缺陷及其改进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_第2页
会计确认理论缺陷及其改进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_第3页
会计确认理论缺陷及其改进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_第4页
会计确认理论缺陷及其改进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确认理论缺陷及其改进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1.本文概述在会计领域,确认理论是理解和解释会计信息处理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还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决策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判断。传统的会计确认理论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如对某些经济事项的确认不足、确认标准的不一致以及确认维度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相关性,也限制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现有会计确认理论的缺陷,并探讨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的改进方法。本文将对现有会计确认理论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价,识别其主要的缺陷和不足。接着,本文将提出一种基于多维确认观的会计确认理论框架,该框架将扩展传统确认维度,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靠性、相关性和预测价值等。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多维确认观在实际会计处理中的应用,并评估其相对于传统理论的优越性和潜在挑战。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会计确认理论的理解,而且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有用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提出和验证多维确认观,本文期望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实务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信息需求。2.会计确认理论概述会计确认作为会计信息处理的核心环节,其核心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性。会计确认涉及对经济事项的识别、计量和报告过程,它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于维护财务报告的质量和用户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权责发生制原则:该原则要求,只有在权利和责任发生时,相关的收入和费用才予以确认。匹配原则:要求将与收入相关的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时序性和因果关系。可靠性原则:强调会计确认的信息应当真实、可验证,避免主观臆断和错误。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确认应当保持一致性,便于不同期间和不同实体间的比较分析。确认时点的不确定性: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确定何时确认收入和费用存在主观判断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层可能基于自身利益,对会计确认进行操纵,导致信息不对称。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如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对传统的会计确认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学者们提出了确认维度的拓展与多维确认观。这一理论认为,会计确认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维度,还应包括非财务维度,如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多维确认观强调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经济事项,以提供更全面、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加强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会计准则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新经济形态。提高会计确认的透明度和可验证性:通过增强信息披露和审计程序,提高会计确认的透明度和可验证性。引入非财务信息: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确认范畴,以提供更全面的财务报告。会计确认理论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通过拓展确认维度和采用多维确认观,结合会计准则的改进,可以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提升会计确认的准确性和相关性。3.会计确认理论的缺陷分析会计确认作为财务会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理论框架在指导企业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事项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商业实践的多样化以及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多元化,现行会计确认理论暴露出一些固有局限性和适应性问题。本节将深入剖析这些缺陷,以便为后续章节提出的改进措施奠定基础。现行会计确认理论倾向于遵循“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强调依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单纯的法律构造来决定其是否应被确认。尽管这一原则旨在揭示企业真实的经济状况,但在实践中,对经济实质的判断往往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特殊的合同安排以及跨期交易等,其经济实质可能并不直观,甚至存在多重解释的可能性。这导致会计实务中对经济实质的理解和应用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引发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和决策有用性受损。过度依赖经济实质可能导致忽视法律形式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涉及税务、监管合规及法律责任认定等情境下,法律形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现行会计确认体系主要以单一货币单位(如本国货币)来计量和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企业经营面临多元化的货币风险,且部分资产(如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无形资源)和负债(如环境负债、社会责任承诺等非契约性义务)的价值难以通过货币量化。这种单一货币计量方式无法全面反映企业面对多种货币波动风险的敞口,也无法准确评估某些非货币性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不仅限制了会计信息对投资者评估企业全面风险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支持作用,还可能导致企业在应对复杂经济环境时的战略决策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撑。现行会计确认主要采用时点确认法,即在某一特定时点记录交易或事项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这种方法在处理简单、明确的交易时具有清晰性和确定性优势。对于持续进行的经济活动、长期项目以及涉及未来收益流的合同等,时点确认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不足,无法充分反映这些活动或项目的动态进展和潜在价值变化。尽管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如完工百分比法、公允价值计量等手段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计量难度大、主观性强、信息可靠性受质疑等问题。时点确认与过程确认之间的权衡困境,反映出会计确认理论在应对经济活动复杂性方面的局限性。会计确认标准旨在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通常要求企业遵循统一的会计原则和准则。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业务模式,僵硬地坚持一致性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及时、恰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例如,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许多新型资产(如数据资产、用户群体等)和新型交易(如加密货币交易、共享经济业务等)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方法在现有准则中尚无明确规定。这使得实务中对类似事项的会计处理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决策有用性。如何在保持会计确认标准必要一致性的前提下,赋予其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新兴经济现象,是当前会计确认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会计确认理论在处理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的关系、应对货币计量的多元性需求、平衡时点确认与过程确认的方法选择,以及协调确认标准的一致性与灵活性等方面存在显著缺陷。这些缺陷限制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决策相关性,呼唤对会计确认理论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与创新改进。后续章节将围绕这些问题,探讨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的改革路径。4.确认维度的拓展概述现有确认维度:介绍目前会计确认理论中的主要维度,如发生性、可计量性、相关性等。局限性分析:指出现有维度在应对复杂会计环境和新兴经济活动中的不足,如对无形资产、金融衍生品等的处理。预测性:强调对未来经济活动预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长期合同和不确定环境下。透明度: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开性和可理解性,增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能力。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多维确认观在实际会计处理中的应用和优势。总结拓展维度的意义:强调拓展维度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决策有用性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如实证研究和国际比较分析。5.多维确认观的理论构建传统会计确认的局限性:分析现有会计确认理论的局限性,如单一维度的局限性、对非财务信息的忽视等。多维确认观的引入:介绍多维确认观的概念,强调其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潜力。相关理论与概念:引用相关理论,如决策有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支持多维确认观的合理性。确认维度的拓展:详细说明如何拓展传统的确认维度,包括财务、非财务、前瞻性、历史性等维度。整合与协调:探讨如何将不同维度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框架,确保信息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多维确认观在实际会计确认中的应用和效果。财务报告的改进:讨论多维确认观如何改进财务报告,提高其决策有用性。信息披露的优化:分析多维确认观如何优化信息披露,包括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审计和监管的影响:探讨多维确认观对审计和监管实践的潜在影响,如审计标准的调整、监管要求的更新等。实施挑战:识别并讨论实施多维确认观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数据获取难度、信息处理复杂性等。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进一步完善多维确认观的理论和实践。总结本章内容:总结多维确认观的理论构建,强调其在解决现有会计确认理论缺陷中的重要性。对会计实践的启示:提出多维确认观对会计实践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一理论。6.改进会计确认理论的建议这个大纲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撰写关于改进会计确认理论的部分。每个小节都应该包含详细的分析、讨论和建议,以确保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在撰写时,应确保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7.结论本研究旨在揭示当前会计确认理论存在的缺陷,并探讨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的改进路径。回顾全文,我们对会计确认的核心概念、现行理论框架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我们系统梳理了会计确认理论的现状,指出其在处理复杂经济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不确定性事项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局限性。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确认标准的僵化、计量方法的单一以及对经济实质反映的不充分,导致会计信息可能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而影响决策有用性。我们提出了基于确认维度拓展的创新思路。这一视角主张超越传统的时点与时限、金额与性质等基本确认维度,引入诸如风险、价值创造过程、资源流动性等新维度,以更立体、动态的方式捕捉经济事项的本质特征。通过这种维度拓展,能够增强会计确认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商业实践。进一步,我们构建了多维确认观,倡导从多个相关维度综合考量经济事项的确认问题,而非孤立地看待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多维确认观强调各确认维度间的相互作用与权衡,提倡在确认过程中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以及经济事项对财务报表整体信息质量的影响。这一观念旨在打破传统确认理论的线性思维,促进会计确认从单一标准向多元、综合标准的转变。本研究通过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的提出与论证,为会计确认理论的缺陷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我们不仅揭示了现有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还为会计准则制定者、实务工作者以及未来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这种理论革新有助于推动会计确认从静态、机械的过程转变为动态、适应性强且更具决策相关性的信息生成机制。尽管本研究提出了理论构想与改进路径,但具体实施仍需面对诸多实践挑战,如新确认维度的具体量化、多维确认观在会计准则中的体现形式、以及如何在保证信息可比性的同时兼顾多元信息需求等。这些问题为后续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将理论框架转化为具体的确认原则与操作指南,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决策需求方面的效果。我们呼吁会计界积极参与到这一理论革新进程中,共同探索并推动会计确认理论的持续发展,以期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决策,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参考资料:会计确认理论是会计实务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确认理论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亟待我们寻求改进方案。本文将围绕会计确认理论缺陷及其改进展开讨论,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提出新的写作思路。在传统的会计确认理论中,财务报表的确认主要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强调可靠性、相关性和可计量性。这种确认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难以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无法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传统确认理论还过于依赖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缺乏对经济实质的深入理解。为了克服传统会计确认理论的缺陷,学者们提出了多维确认观。多维确认观强调从多个维度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包括时间维度、风险维度和价值维度等。这种观念试图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多维确认观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确认标准难以制定、主观判断成分过多等。为了改进会计确认理论的不足,我们可以基于确认维度拓展提出新的改进方案。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传统确认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对未来现金流量的确认、风险维度的评估以及价值变动信息的。这种改进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确认理论的缺陷,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拓展后的确认标准仍面临操作难度较大、主观判断风险高等问题。目前,现有会计确认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传统确认观念的束缚,以及多维确认观尚未得到广泛接受,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较大偏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会计确认理论的改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会计确认理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寻求一种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的确认体系。这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入研究会计确认的本质和规律,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制定出更加客观、准确的确认标准。我们还需要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多维度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会计确认理论。会计确认理论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并积极寻求改进方案。基于确认维度拓展与多维确认观的思路为会计确认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一改进方案仍需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优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是指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即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利润等会计要素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是要明确某一经济业务涉及哪个会计要素的问题。某一会计事项一旦被确认,就要同时以文字和数据加以记录,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中。所谓会计确认,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辨认哪些数据能否输入、何时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如何进行报告的过程。会计确认包括会计记录的确认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确认。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在其著名的《会计学导论》中对会计确认所下的定义是:“所谓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予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一步还要确定已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入会计报表和如何列入会计报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SFACNO.5)中将“确认”定义为:把一个事项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从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来看,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环节。(也有观点认为,会计确认可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但这种观点侧重的是从会计确认对象的角度进行划分)初始确认是指在一项交易或事项发生之后,明确其所涉及的会计要素,编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相关会计账簿,对其所涉及的会计要素变动以文字和货币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过程。初始确认是对交易或事项进行正式的会计记录的行为,关注的是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是否应该被记录,应在何时、以多少金额、通过哪些会计要素在会计账簿中予以记录的问题。从会计账簿的会计信息到财务报告信息,是财务会计加工信息的第二阶段,也就是会计的再确认。再确认的主要任务是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再确认有四个特点:第一,他的数据来自于日常的记录;第二,对会计要素的表述即用数字,也用文字;第三,把账簿记录转化为报表的要素,有一个挑选、分类、汇总的加工过程。第四,在财务报表中的表述,资产负债表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应辨认其是否为会计要素,应予在会计帐簿中正式加以记录;对应予进行会计记录的经济业务,要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会计要素,如何在会计帐簿中加以分类记录。其次、编制报表时的确认,主要解决应为经济管理和报表使用者提供哪些会计核算指标问题,确认已记录和贮存在会计帐簿中的会计数据哪些应列示在报表的具体项目中。最后、进行会计确认。必须以会计确认的标准为依据。会计确认的标准是指会计核算的特定规范要求。会计核算的特定规范主要有:会计假设、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规等。只有符合这些会计核算特定规范要求的,会计才予确认。将经济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通常还包括圣项目嗣后发生变动或处理的确认。会计确认有文字和数字描述两种,以后者为主。(1)可定义性,即应予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2)可计量性,即应予确认的项目应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应予以确认的交易或事项要能够以某种计量属性可靠地进行计量。(3)相关性,即应予确认项目的有关信息,在使用者的决策中导致差别。(4)可靠性,即应予确认的项目的有关信息应如实反映,可验证和不偏不倚。确认标准还要服从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的约束条件,即:确认一个项目的预期效益应证明提供和使用该项信息的费用是适当的,且该项目被认为是重要的。最初对资产的取得及负债发生,一般按确认日期的现行价格(即历史成本)计量确认;以后,除非发生了改变资产、负债项目或其数额的事项,且该事项符合确认的标准以及有关会计规范,原则上应继续以原确认的数额为准。其中(1)对收入(营业收入与其他收入,包括西方会计中的利得)的确认,应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即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和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方可确认为收入。对跨期的长期工程(含劳务)合同,一般应根据完成进度法或完成合同法确认收入。(2)对费用(含资产处理损失)的确认,应以是否与确认的收入相关联为基本衡量标准。对一切预支的成本或费用,要递延到有关的收入取得时,才能计列;而一切同本期收入有关的未来费用,则要在本期内预提;对预期经济利益业已消失的原确认资产,应确认损失(如提前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理净损失)。在会计确认的一般原则上,中国和西方的现行做法大同小异。但在实际执行中,西方往往采取较为保守的稳健性原则对其进行调整。即:对可能的损失或负债,应予充分估计;而对可能(预期的)收入或利得,一般则不予估计,或必须十分谨慎地加以估计。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有关存货的信息时,通常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方法对历史成本信息进行修正。中国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吸收了西方会计规范中的有关内容。早在20世纪初会计确认就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会计确认在会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会计研究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会计确认贯穿了整个会计工作的始终。会计要反映经济活动,需要从企业收集大量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而这些经济数据并非全部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对象的范围。会计处理的对象是能引起会计要素变化的各项经济业务。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所产生的数据是否应当在会计凭证、账簿中加以记录,以及怎样把账簿中的信息和其他数据转化为财务报告,都必须经过会计确认进行辨别和认定。由会计人员编制并经过外部审计人员鉴证后的报表上的项目都需要经过会计的确认,对于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如管理当局的盈利预测和声明等则不要通过会计的确认。因此会计确认界定了会计记录的范围并决定了财务报表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初,计量被公认为会计的核心职能。会计就是一个计量的过程。而计量的两个重心就是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佩顿(1922)在《会计理论》中写到:“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定期决定净收益和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的计量是以会计假设为基础的。由于对资产和收益的不同定义和对会计环境的不同假设就产生了争议。这些争议也就促成了计量流量和存量的不同会计方法的形成。在损益表成为主要的财务报表之前,资产计价是会计争论中的主要问题。资产计价争论的主要部分就是关于历史成本问题。理论上根据持续经营假设可以对一些项目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固定资产由于不是以销售为目的就应该以历史成本计价,而像存货等流动资产由于最终命运是要被销售就以当前市价计价。资产的用途被作为计价方法的动因。但是在当时银行家等债权人是报表的主要读者,受他们的影响在会计实务中稳健原则是会计的主要原则,像存货等流动资产不是以市价计价而是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当会计报表的重心转移到损益表时,其他的会计原则例如客观性原则和配比原则就被用来支持历史成本会计。美国会计学会AAA(1936)认为“会计本质上不是计价的过程,而是把历史成本和收益在当前和后续会计期间分配的过程”。1940年,佩顿和丽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把资产看作是未分配的成本。会计人员本质上是成本分配者而不是计价者。但在另一方面,历史成本会计也受到了批评。坎宁(1929)认为资产是未来的服务,因而最合理的计量方法就是将资产使用获得的未来收入进行折现,在企业存续期间资产价值的变动要在会计记录中确认。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了。Edwards和Bell(1961)建议使用现实成本来代替历史成本对资产进行计价。Chamber(1966)提出了“持续适应环境会计(continuouslycontemporaryaccounting)”,该系统以脱售价值作为计价基础。Sterling(1970)则以单人决策模型为基础,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倡导应采用现行市价作为计价基础。在美国,收益的确认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法律和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所得税法使得实现原则成为会计收益确认的主要工具,即收益只有在实现时才能被确认。配比原则确定了从已实现收入中扣减的费用。这样会计收益就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运用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的结果。这种收益确认方式受到经济学家的批判,英国经济学家Hicks定义经济收益为“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因此收益就是资本这项生产要素的回报。在这种经济理论下资产价值的所有变动(无论实现还是未实现)都要包括在收益里面。但在实践中要运用收益的经济定义就意味着要考虑所有的未来收入的现值变化,包括要对未来事件预期的修正,例如折现率。这种包罗万象的收益对会计人员来说过于主观而无法接受。比较两种收益概念成了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57年对实现下的定义为“实现的本质含义是保证在报表中足够明确和客观的确认资产或负债的变动”。这个定义受到了Sprouse(1965)的批评,他认为这仅仅是确认的同义词。1964年美国会计学会AAA的实现概念委员会在其一份报告中一致认为可检验的资产价值的变动应当在会计账簿中予以记录。Myers(1959)则提出了关键事件原则作为收益确认的另一个原则。上述两大争议实质上都是会计确认的问题。对历史成本的争议实质上就是确认的对象问题,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到底是确认已发生的交易还是确认发生或潜在的发生交易。对实现原则的争议实质上就是确认的时间问题,即收入是在销售时确认还是收款时或者其他时点确认。从计量观看会计的功能就是计量。确认的目的就是要产生正确的计量。因而评价确认原则是以计量的正确性为依据的,不同的确认原则导致不同的会计方法,对会计实务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种计量观没有考虑对会计计量功能的需求,只考虑了计量的本身,因而会计的计量功能只是一种假设。对会计确认的研究应当从会计信息的需求出发,而不仅仅考虑计量的正确性。信息经济学对会计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被用于生产和交换。信息的价值就是在于它能够改善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每种信息资源都有其特点和优势,会计信息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在信息观下,会计的职能就是要向外界传递信息。资产、负债、收益等本身并无内涵而是一种信号,告诉信息使用者企业的状况。了解会计信息的不同用途对于研究会计非常重要。美国会计学会AAA(1957)在《公司财务报表的会计和报告准则》中说到:“会计的首要职能就是收集和传递对理解企业活动关键的信息。”会计数据发挥着两个主要的信息作用:一个作用是使决策制定者能够容易在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佳行动方案;另一个作用是使合同双方之间的缔约更加容易,因为合同中的部分条款可以以会计数据来定义。信息观对准则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FASB在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首先定义了确认是把一个经济事项正式记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并建立了确认的4个标准,即可定义、可计量、相关性、可靠性,同时还规定了收益的两个确认原则,即在实现或者可以实现时、赚取时确认。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是会计确认的两个首要标准。在商业环境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确定性,即要素的不确定和计量的不确定。不确定性被认为是收付实现制会计的大敌。这两种不确定性是可靠性问题的主要根源,而可靠性则是会计确认的最重要的问题。但在保持会计信息产品的可靠性时,也要考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确认问题的研究似乎是对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权衡,这就产生很多备选的会计方法,会计人员要根据环境在很多备选的确认原则中进行选择,并注意是否使用这些备用的原则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应用他们带来的损失。这种确认问题的成本——效益理论反映了信息观对当代会计思想发展的影响。传统的会计长期以来都认为人们可以利用一套抽象的原则如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在备选的确认原则中进行选择。但是要寻求严格地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视觉是困难的,因为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受到经济后果的影响,所以对于何为最佳会计方法也许不会有共识。不同的利益方考虑不同的因素并选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学术界,逻辑严密性和内部一致性是重要的,而对于准则制定者,其他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则是很重要的因素。经济学对信息价值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并对会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早期的信息含量的研究都是在单一个体背景下进行的。在多重个体背景环境下,决策者在一个随机的环境下和其他的理性决策者相互作用,对方的决策可能会影响它的财富。实际上信息在单一个体背景下和多重个体背景下的角色是不同的。例如,在单一个体背景环境下,一个人可以选择不使用信息而和原来一样富有,由于没有对应的行为存在,因此信息的价值就至少是零。在多重个体背景的环境下,这种免费处理信息的情况不总是可能的。决策者使用不同的特定信息,对手也会采用不同的行动。这种对应的行动可能会改变决策者的原有的期望,因此特定的信息资源可能有负价值。在不同环境下信息的用途不同,不同的原因也会产生信息的需求。通常人们可能会因为生产目的、消费目的、投资目的或者合同目的而需要信息。会计信息在资本、产品和劳动力市场上都存在需求。当会计研究由正确计量会计的流量和存量转移到考虑信息的含量和使用者的需求时,对于确认的研究主要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但却很少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研究,这是会计确认研究的不足。会计的确认几乎涉及到会计整个加工处理程序,但辨认能否及何时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确认即初次确认是第一步的工作。第二步决定在会计报表上正式予以揭示的信息。会计确认凭证审核,在方法上一般是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通过审核经济数据所代表的经济活动来进行的。第一次会计确认是从凭证的审核开始,而以编制成记账凭证为结束。会计确认可具体化为填制和审核凭证,某项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要根据原始凭证确认为某个会计要素及对应的会计科目,据此编制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载明了经济活动的内容、时间、数额以及应作为何种要素而记入什么账户,会计确认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凭证的审核。凭证审核,包括了对凭证外表形式的审核,譬如凭证本身是否真实、合法、准确和完整等等;也包括对凭证实质方面的检查譬如是否违反有关的法规和制度、是否合理合法等等。由此可见,会计具有监督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反馈控制的作用,同会计确认这一程序是分不开的。会计确认是会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涉及到如何准确、完整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本文将重点探讨会计确认理论的研究,包括其定义、重要性、确认标准以及确认程序。会计确认是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认定,即通过特定的会计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它既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也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大量的经济交易和事项需要被准确、及时地记录和反映,这就需要会计确认来发挥作用。如果会计确认出现问题,轻则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重则可能影响企业的决策,甚至导致企业的重大损失。会计确认的标准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可定义性:被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定义。在以上五个步骤中,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进行操作,以确保会计确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会计确认理论的研究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会计确认理论,我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它,从而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会计信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会计确认理论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化和更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未来,我们期望会计确认理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推动会计行业的进步。“提单”与提货单不同,提单即B/L(BILLOFLADING),提货单即船开后,承运人给发货人(SHPR)B/L,收货人(CNEE)凭B/L在目的港换取D/O。B/L是物权凭证,可以背书转让,D/O不可以。CNEE用B/L换D/O,这个动作称为换单,一旦完成这个动作,SHPR就可以理解CNEE已经提货。咱们把货物交给货运公司以后,货运公司出具给咱们的文件。拿着这份文件就可以提货了。提单一般是自动复写的一式六份,三份是正本(上面有original字样),三份副本(标明copy字样)。除了“正本/副本”字样外,其它字句完全一样。正本一般是鲜艳彩色,而副本多半是黑白,一眼就可以分辨。任何一份正本提单都可以提货,一旦提货,其余的正本就失效了。副本只作留档、记录、证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