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一个陌生的场面犹如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就像另一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外国游客的眼中全都是一模一样的外国人。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13篇高达50%以上。而且,有24篇纯粹是杜撰了10%的细节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这样,40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会使人筋疲力尽,而且,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也没有这种可能性。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使人们有了隔阂,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交流,我们留心的并不是某个众所周知的类型所具有的特性,而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最让人难以捉摸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他是个煽动家,啊,煽动家就是这种人物,所以他就是这种人物。他是个知识分子;他是个富翁;他是个外国人。——这与以下说法就大不相同:他是个耶鲁人,但却是个平庸之辈。——我们对于他(她)的其他情况又有多少了解呢?问题出在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假如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则,那么,人为了进行观察而接受预见的习性,就只会导致错误而不会带来简捷。这些规则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描绘世界。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而且,我们还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始于何时、始于何处、如何被我们继承、我们为什么接受。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它能使我们明白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学校课本、传统、小说、戏剧、绘画、言论把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此人的头脑,把另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彼人的头脑。那些想要审查艺术的人士,至少不会低估这种影响。他们一般是对它进行曲解,而且几乎总是愚蠢地试图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但无论如何,就像臧否诗人的柏拉图一样——“诗歌和诗人干扰了我们宁静的灵魂和对世界的理性判断”,他们模模糊糊地感到,通过虚构而形成的模式往往会被强加给现实。因此,每当我们谈到某一批人的思想,谈到法国人的思想、军事家的思想、布尔什维克的思想时,往往就会陷入混乱。(摘编自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成见”一章,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由报道和想象拼合的见解不可避免地超出人们只能了解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B.经验表明,即使目击者,也会因事后减弱了事件现场印象而不可能真实再现事件全貌,只能作些添枝加叶的想象处理。C.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希望对其不加分类概括而生动详尽地观察的做法,既缺少可能性,也会使观察者筋疲力尽。D.在作者看来,成见有其积极意义,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一篇报道所呈现的事实,常会经过当事人和知情者共同的有意加工,旁观的知情者对事实的观察总是带有选择性,甚至创造性。B.教育能使人具有敏锐的意识,有效识别一些先入之见的侵入,而使对事物的感知过程不至于受到强烈影响,以致陷入错误。C.作者在第六段中谈到“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这种方式”是指那些构成人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D.想要审查艺术的人士,希望世界应当按照某种法则去运行,并根据这种法则描绘世界,并以此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来支撑作者文中所表达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重视个人修养,在《论语·子罕》中提出君子应该杜绝的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B.阿Q见城里人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凳子,油煎大头鱼却加上切细的葱丝,心想“这也是错的,可笑!”C.《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听闻渔人到来,都来打听消息,之后各家又把他请到家中,拿出酒食来款待。D.欣赏画展作品时,人们常习惯于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某种艺术流派风格观察展览作品,并作出好恶评判。4.作者引述哥廷根心理学会议观察实验,旨在表达什么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5.本文以人们对世界的见解切入,逐次引申到核心话题“成见”。讨论成见问题时,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说明自己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答案〗1.B2.B3.C4.①一篇报道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旁观者会选择性地创造报道内容。(角度:报道内容的创造)②即便专业老练旁观者,面对刚发生在眼前一事件,也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地报道,而会加入个人的改编。(角度:旁观者的改编报道)③面对突发的陌生场面,人们的观察会陷入一种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进而影响报道的真实性。(角度:陌生场面与报道真实性)5.①举例论证,第四段论证成见发生必然性时,以现代生活匆忙的现象事例予以佐证;第五段论证先入之见对感知过程的强烈影响时,使用了“他”的具体身份的事例论证。(举一例证即可)②假设论证,第六段以“如果”假设“世界按照法则”的哲学样板,论证具体的描绘世界方法。(举另外一种哲学样板亦可得分)③对比论证,第六段论证不同生活哲学样板对世界的认识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来描述认识世界的结果差异。④引用论证,最后一段论述艺术审查时,引用了柏拉图对诗人与诗歌观点。〖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能作些添枝加叶的想象处理”错,曲解文意。材料第二段,原文指出,随着现场印象的减弱,本人所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并不是凭想象去描绘,而是对它进行改编。选项则强调“作些添枝加叶的想象处理”,故错。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常会经过当事人和知情者共同的有意加工”错,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为“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有意加工”主要由知情者完成,当事人参与在发生的事件中,而非“共同”。C.“是指那些构成人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错,范围扩大。第六段具体谈了两种生活哲学:一种强调世界应按照某种法则运行,一种强调世界运行自有规则。C项所引判断句,实际是第二种生活哲学的价值表现。D.“以此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错,过于绝对。原文第七段说“而且几乎总是愚蠶地试图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应是“几乎总是愚蠶地试图阻止”,选项表达更绝对,与原文意不符。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的核心论点是绝大多数事实被再现时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C.《桃花源记》是作者凭借想象以虚构的形式构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富庶、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不适合论证本文的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引述哥廷根心理学会议观察实验旨在表达的观点”,结合上一段(第二段)内容可以从报道内容、旁观者、报道情况等角度加以分析。①报道内容:原文“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13篇高达50%以上”,一篇报道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旁观者会选择性地创造报道内容。②旁观者的改编报道:原文“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有24篇纯粹是杜撰了10%的细节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即便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作为专业老练的旁观者,面对刚发生在眼前一事件,也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地报道,而会加入个人的改编。③陌生场面与报道真实性:原文“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40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面对突发的陌生场面,时间又极其短暂,人们的观察会陷入一种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进而影响报道的真实性。【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原文“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使人们有了隔阂,……我们留心的并不是某个众所周知的类型所具有的特性,而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第四段以现代生活匆忙的现象事例佐证成见发生的必然性;原文“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他是个煽动家,啊,煽动家就是这种人物,所以他就是这种人物。他是个知识分子;他是个富翁;他是个外国人。——这与以下说法就大不相同:他是个耶鲁人,但却是个平庸之辈”,第五段论证先入之见对感知过程的强烈影响时,使用了“他”的具体身份的事例。可见其运用了举例论证。②原文“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描绘世界”,第六段以“如果”假设“世界按照法则”的哲学样板,论证具体的描绘世界方法。可见运用了假设论证。③原文“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描绘世界。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它能使我们明白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学校课本……把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此人的头脑,把另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彼人的头脑”,第六段论证不同生活哲学样板对世界的认识时,通过对比来描述认识世界的结果差异。可见其运用了对比论证。④原文“那些想要审查艺术的人士,至少不会低估这种影响……就像臧否诗人的柏拉图一样——‘诗歌和诗人干扰了我们宁静的灵魂和对世界的理性判断’”,最后一段论述艺术审查时,引用了柏拉图对诗人与诗歌观点。可见其运用了引用论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捕鼠〖备注〗迟子建入冬以来,哈尔滨也落了几场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的,没怎么存住。①而昨夜的雪,却是大动干戈,把哈尔滨杀得白茫茫的。街边的榆树,本来还命悬一线似的,将三两片枯叶当金币一样吊着,大雪这个天贼一来,它们立刻吓软了腿,哆嗦着坠地了。而野地里那些筷子般长的瑟缩的荒草,再想打悲秋这张牌,也是不可能的了,过膝的大雪生生把它们的幽怨埋住了。大雪后的哈尔滨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在乌鸦眼里,一定是三张刚出锅的面饼。埠头区那张大些,新城区的中不溜儿,而傅家甸稍小一些。②不过最小的这张面饼,像是撒了黑芝麻。因为大雪过后,一个令人惊恐的消息传遍了这里;鼠疫来了。人们无法安生呆在屋子里,纷纷抄着袖子走向街头,一探究竟。傅家甸成立了防疫卫生局,在各区域内下派卫生医士和巡警,发现此类病者,一律厉行隔离。同时号召大家捕捉老鼠,切断疫源。听说官府为了鼓励百姓灭鼠,捉一只老鼠,奖励铜钱五分。金兰想自己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和黄猫捉老鼠,挣一分是一分。她在客栈的各个角落下了捕鼠夹,然后把黄猫圈在灶房,让它一意捕鼠。黄猫已经习惯了捉到老鼠就把它消灭掉。可如今吃掉老鼠,等于吃掉了钱,金兰不许。她一旦从门缝觑见黄猫捉住老鼠,就赶紧冲进去将其夺下。黄猫愤怒地竖起胡子,喵喵叫着,不明白为什么该吃的东西,却突然不让吃了。黄猫有了抵触情绪,捕鼠就没有热情了。金兰晚上睡觉,能听见灶房的老鼠窸窸窣窣地响了。早晨起来,不是发现竹篮的干粮被糟蹋了大半,就是看见案板上的肉被啃得面目皆非。而且老鼠故意气她似的,将米粒似的黑屎遗留在灶台上。一想起它们享用了一夜的珍馐美味后,清晨鼓着圆溜溜的肚子回窝睡觉了,金兰就为猫的怠工大为恼火。她捉住黄猫,掐它的脖子,想着吓唬吓唬它,它就不敢对横行的老鼠袖手旁观了。哪想到她教训黄猫的时候,被推门而至的翟役生撞见了。做太监的,在人群中,还是觉得孤单吧,他们特别喜欢养猫养狗做个伴,翟役生也不例外。他初来傅家甸时,怀中抱着的,就是一只雪白的猫。白猫懒于捉老鼠,被翟役生养得肥嘟嘟的,娘娘一样供着。有一日它享用鱼骨,一不小心,粗大的鱼骨竟然卡在喉咙,只一会儿的工夫,就断气了。没了心爱的白猫,翟役生就把心思转移到黄猫身上,每次回到客栈,只要带了吃的,总先喂给它。翟役生见黄猫被金兰掐得四爪乱蹬,以为金兰要置它于死地,照着她的背就是一拳。金兰一个趔趄,黄猫就此脱身。“我再晚回来一步,你是不是要吃猫肉了?”翟役生扯着公鸭嗓大叫。“吃猫肉了又怎的?”金兰说,“我不让它吃耗子,它还来脾气了,不捉了!这两天耗子在灶房造反了,你就一点没听到?”“你不让它吃,你吃?”翟役生不平地说。金兰说:“再怎么的,我也不会吃那玩意儿呀,没听说死耗子如今能换钱么?”翟役生说:“换什么钱啊,都是瞎传。你出去看看,家家抓的死耗子,都扔外面了。你要是有本事换成钱,不用在家和猫争嘴,街上捡去吧!”翟役生虽然个子不高,但他的手和脚,却出奇的大,也出奇的灵巧。他不但会糊灯笼,还会给自己补袜子。金兰对翟役生为什么出宫,一直心存疑虑。她也问过他,在里面呆着有吃,有喝,何苦出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翟役生只说他想家,就出来了。再问他在里面是做什么的,③翟役生只回一句:“嗨,做这个的,不都是伺候人吗?”再无第二句话。按照金兰的揣测,翟役生极有可能犯了什么错,受了刑罚才被赶出来。他右腿断过,留有伤疤。在金兰想来,那条腿绝不会像翟役生说的那样,是在门槛跌折的,而是被人打断的。但凡雨雪的前夜,翟役生总能准确预报,因为他那条伤腿会疼。夜里,金兰正睡着,忽然听到有老鼠的动静。她想,灶台下只有一个红萝卜,就啃去吧。可令金兰没有想到的是,当她忍不住,要进厨房看时,却发现瞿役生已到那里,④只见他忽然抽出手,纵身扑向灶台,眨眼间,老鼠已被他罩在掌下。他纵身捕鼠的姿态,简直就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猫!当翟役生炫耀地将那只还吱吱叫着的灰老鼠提起来的时候,金兰惊异不已地说:“真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翟役生冲口而出:“好几年不干这个了,没想到一逮还能逮住!早年我……”话没说完,翟役生打了个深深的寒战,扔下老鼠,叹了口气,“啪”地打了自己一巴掌,哭丧着脸说:“怎么还记着这本事呢!”那只死里逃生的老鼠落地后,还有点发蒙,它哆嗦了几下,这才开溜。它这一去,估计是不会再回到人的世界了。金兰呆住了,其实翟役生捕鼠的那一刻,她已然明白,他在宫里过着怎样的日子。金兰没说什么,她从缸里舀了一盆清水,端到他面前,怜惜地说:“洗手吧,以后再也不用干这个了。”翟役生垂手站着,没碰清水,金兰便又催促了一遍:“洗手吧。”谁知翟役生忽然夺过那盆水,“哗”地一下,朝她头上泼来,然后将铁盆“咣当”一声摔在地上。金兰气坏了,她一边骂翟役生不识抬举,一边用力将他扳倒在地,一脚接着一脚踹他。金兰没有想到,翟役生的身子竟是这般懈松,她的脚,就像踹在棉花包上。(有删改)〖备注〗选自长篇小说《白雪乌鸦》,小说反映的是清末(1910)哈尔滨发生鼠疫时的社会生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标题意味丰富,既指金兰和猫捕鼠,也指翟役生的特殊技能及其在宫内的差事,还指鼠疫之下民众捕鼠防疫的行为。B.从死老鼠“都扔外面了”可以推测,官府在鼠疫发生时采取的号召捕鼠、隔离病患等一系列措施,并不能遏制鼠疫的传播。C.翟役生供养白猫,又为了救黄猫而与金兰吵架,说明他对猫感情深厚,这不仅因为他孤单,还与他在宫中的遭遇有很大关系。D.翟役生是因为在宫中犯错误被打断腿赶出宫的,他不愿意让金兰知道这段往事,于是就谎称自己是“想家”才出宫的。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中“大动干戈”“杀”赋予“雪”以人的行为,突出了哈尔滨的雪之大,寒气逼人。B.句②中“面饼”上“撒了黑芝麻”不仅比喻形象,而且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C.句③中翟役生只回金兰一句话,并且语焉不详,这为人物加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D.句④中“抽”“纵”“扑”“罩”四个动作一气呵成,突出了翟役生捕鼠的敏捷娴熟。8.翟役生捕鼠的情节在文中有多处伏笔(或铺垫),请任选两处简要说明。9.小说最后两段翟役生有两处看似反常的表现,意蕴深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小说前面交代了翟役生爱猫的种种表现,为后文写他像猫一样捕鼠埋下了伏笔。(因为干的是和猫一样的活儿,所以爱猫。)②小说前面写翟役生手脚出奇的大、出奇的灵巧,为下文写他捕鼠做了伏笔。③金兰对翟役生出宫的疑虑和翟役生对宫内生活讳莫如深,为下文写他捕鼠埋下了伏笔。9.①第一处:翟役生认为金兰让他洗手是瞧不起他干捕鼠这活儿,这让他联想到在宫里被人瞧不起的经历,所以发怒,夺过水盆泼金兰并摔了盆子。②第二处:被金兰推倒在地打骂时,翟役生的身体像棉花包一样懈松,丝毫不反抗。由此可见,翟役生在宫里长期被奴役,不敢反抗、不能反抗已成为他的习惯和本能。③翟役生的两处反常行为,反映了清末底层百姓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奴役、摧残人性的黑暗社会。〖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是因为在宫中犯错误被打断腿赶出宫的”错误。原文是“按照金兰的揣测,翟役生极有可能犯了什么错,受了刑罚才被赶出来。他右腿断过,留有伤疤。在金兰想来,那条腿绝不会像翟役生说的那样,是在门槛跌折的,而是被人打断的”,由此并不能肯定翟役生“是因为在宫中犯错被打断腿赶出宫的”。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这为人物加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错误,翟役生是太监,在宫里伺候人,文中的这些信息很明确。覆役生吞吞吐吐、语焉不详,是不愿意说在宫中的生活,并不能增加他的神秘色彩。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的分析能力。由“他初来傅家甸时,怀中抱着的,就是一只雪白的猫。白猫懒于捉老鼠,被翟役生养得肥嘟嘟的,娘娘一样供着。有一日它享用鱼骨,一不小心,粗大的鱼骨竟然卡在喉咙,只一会儿的工夫,就断气了。没了心爱的白猫,翟役生就把心思转移到黄猫身上,每次回到客栈,只要带了吃的,总先喂给它”可知,在小说记述翟役生初来傅家甸时,把翟役生对白猫的喜爱和珍视及白猫死后将对白猫的感情转移到黄猫身上的行为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为后文中他像猫一样敏捷地捕鼠埋下了伏笔。由“翟役生虽然个子不高,但他的手和脚,却出奇的大,也出奇的灵巧”可知,小说前面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出翟役生手脚的巨大、强调了翟役生的手脚灵巧。正是这种巨大和灵巧,使他在捕鼠时能够发挥出超乎寻常的优势,为下文写他厨房能够捕抓到鼠做了铺垫。由“做太监的,在人群中,还是觉得孤单吧,他们特别喜欢养猫养狗做个伴,翟役生也不例外……没了心爱的白猫,翟役生就把心思转移到黄猫身上,每次回到客栈,只要带了吃的,总先喂给它”“翟役生见黄猫被金兰掐得四爪乱蹬,以为金兰要置它于死地,照着她的背就是一拳。金兰一个趔趄,黄猫就此脱身”可知,金兰不明白翟役生为何要出宫和翟役生对宫内生活讳莫如深避口不谈,金兰疑虑、翟役生不谈会引发读者强烈的想知道原因的欲望,同时也为下文写他能灵巧地捕鼠埋下了伏笔。【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意蕴的理解能力。由“照金兰的揣测,翟役生极有可能犯了什么错,受了刑罚才被赶出来。他右腿断过,留有伤疤。在金兰想来,那条腿绝不会像翟役生说的那样,是在门槛跌折的,而是被人打断的”可知,翟役生听到金兰让他洗手,误解了金兰对他的好意,以为这是金兰嫌他脏对他的轻视,因为他以前在宫中从事的是捕鼠这种在许多人眼中并不光彩的工作。这种被轻视的感觉,让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在宫中时所受的冷眼和嘲讽。这让他心中充满了怒火,却又无处发泄,所以才夺过水盆泼金兰并摔了盆子。由“翟役生冲口而出:‘好几年不干这个了,没想到一逮还能逮住!早年我在……’话没说完,翟役生打了个深深的寒战,扔下老鼠,叹了口气,‘啪’地打了自己一巴掌,哭丧着脸说:‘怎么还记着这本事呢!’那只死里逃生的老鼠落地后,还有点发蒙,它哆嗦了几下,这才开溜。它这一去,估计是不会再回到人的世界了”可知,金兰的愤怒地推倒了翟役生,而翟役生的身体却像是一个棉花包,松软无力,任由她打骂。这细节反映了翟役生在宫中的生活状态。他的身体虽然存在,但他的灵魂似乎早已被磨灭。长期的奴役和压迫,使得他习惯了逆来顺受,习惯了不反抗,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有反抗的力量。在他的心中,反抗也许意味着更残酷的惩罚,所以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屈服。不敢反抗、不能反抗已成为他的习惯和本能。由以上可知,翟役生的两处反常行为,反映了清末底层百姓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奴役、摧残人性的黑暗社会。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①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材料二: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备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不同。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14.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答案〗10.BEG11.B12.B13.(1)却只是凭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这样行事国家就有危险,平民这样行事家庭就受损害。(2)这话讲得太高深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14.①晏子倡导“礼义”之仁“勇”,反对欺凌违义之暴“勇”。②孟子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对敌一人之匹夫小“勇”。〖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了遵行礼仪规范而轻视死亡的人才能称为有勇,诛杀凶暴而不畏强悍的人才能称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要以能推行礼仪和最佳行为方式为准则。“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为并列结构,且句意完整,B处断开;“故”,为因果关系的连词,应放在句首,E处断开;“勇力之立也”与“以行其礼义也”构成条件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条件,G处断开。故需要断句的三处为:B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二者词义相同,都指军队。句意: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C.正确,都是使动用法,都指“使……安定”。句意:如今您如果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D.正确,词义不同,后者意为“纵横”。句意:(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男儿本来就看重纵横疆场,所向披靡。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错。从下文“任之以力,凌铄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可推断晏子对这四人的评判,是崇尚勇力、不顾礼仪道德的不义之徒,非贤士,因此导致桀、纣被灭掉,夏、商也衰亡了。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徒”,只;“立于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世立”;“立”,立身;“匹夫”,平民百姓。(2)“大哉言矣”,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言矣大哉”;“大”,高深;“疾”,毛病。【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根据题干,围绕两则文本关于“勇”的主张,分条作答。材料一,晏子针对齐庄公矜夸勇力,不实行道义,有理有据的谏言,指出真正的勇力”的内涵:奋不顾身实行礼叫做勇,诛伐凶暴不避豪强叫做力。反对欺凌天下诸侯,杀戮无罪之人,崇尚勇力,不顾礼义。材料二,孟子认为,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请大王把小勇扩大开去,像周文王、周武王的勇武那样,去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因而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参考译文:材料一:庄公极力崇尚有勇猛之力的人,却不顾及推行礼仪的最佳行为方式。那些依靠勇力得势的人,从不顾忌国家法令,为所欲为,因此贵胄族亲不去推行忠言善事,近臣也不敢进谏君王,朝纲混乱,所以晏子决定去拜见庄公。庄公问道:“从前有只凭勇力在世上久立的国家吗?”晏子回答:“我听说,为了遵行礼仪规范而轻视死亡的人才能称为有勇,诛杀凶暴而不畏强悍的人才能称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要以能推行礼仪和最佳行为方式为准则。商汤王、周武王用兵伐罪不是忤逆,兼并其他国家也不是贪婪,这都是在遵行仁义的行为。诛杀凶恶残暴从不畏惧其强悍,消灭罪恶从不害怕人多势众,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为。古时候能称得上是有勇力的人,都是遵行礼仪的勇猛之人;如今君上没有推行仁义的美德,臣下没有消灭罪恶、诛杀凶暴的行为,而仅仅依靠单纯的勇力而去立于世间,那么诸侯这样做以后就会导致国家面临危险,平民这样做就会导致家庭残破。以前夏朝的衰亡,因有推侈、大戏;殷国的衰亡,因有费仲、恶来。这些人虽然能脚走千里,用手能撕裂猛兽,但任用他们的勇力后,他们却侵犯欺凌天下苍生,乱施淫威杀戮无辜百姓,像这样崇尚勇力,却不顾及推行仁义道德,这就是夏桀、商纣灭亡的原因,殷商夏朝也是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主张一味崇尚勇力,而不顾及推行仁义的最佳行为方式,任由有勇有力之人,毫不顾忌国家法令,以威强立身,以淫乱暴力行事,导致贵族皇亲不上陈推行善事,近臣也不敢进谏君王。像这样背离圣王德政天下的原则而仿效亡国之君的行为,用这种行为来求得国家长存,我晏婴从来没有听说过。”(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材料二:齐宣王问道:“和邻国相交有什么原则吗?”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服侍小国,所以商汤服侍葛国,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服侍大国,所以太王服侍獯鬻,勾践服侍吴国。以大国身份服侍小国的,是乐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服侍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人足以保住自己的国家。(正如)《诗经》上所说:‘畏惧天帝的威严,所以能得到安定。’”宣王说:“您说的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好勇武。”孟子答道:“(您既然好勇)那就请您不要喜好小勇。按着剑瞋目怒视地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战胜一个人。希望您能够喜好大勇。《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人民,(为他们)设立了君主,设立了老师,(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因此)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负责,普天之下有谁敢超越他的本分来胡作妄为?’(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这是周武王之勇。而周武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您如果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还惟恐您不喜好勇武呢。”(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庭芳·归去来兮(并序)苏轼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无何①。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备注〗①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称,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世界。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借放归之事抒发感慨,看似轻松,实则饱含词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传达出慷慨悲凉之意。B.词人由黄州前往临汝,已到南都却又“蒙恩放归阳羡”,“蒙恩”二字流露出词人的欣喜与感激之情。C.词人实写清溪高山、画楼夕阳等自然人文景观,展现了阳羡之地的优美景色,暗含“归去·来兮”的原因。D.“应烂汝、腰下长柯”借用晋人王质伐木观棋、不觉斧柄烂尽的典故,指出岁月流逝,世事变迁。16.本词下阕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写到了仙人的世界,但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本词中词人展开想象,描写了自己与天女对话、“群仙笑我”等内容,借由仙女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却“君恩未报”,穷困潦倒、功业未就的窘况。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的仙人盛会图,与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写”说法错误,“清溪高山、画楼夕阳”是词人的想象之景。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下阕中词人突发奇想:我来到银河尽头,织女停下梭子埋怨:“为什么不顾风狂浪险,长久嬉戏在人间?”掉头又问同行的童子:“你腰间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烂。”一群仙女齐声笑我,穿的青衫像蓑衣一样,千丝万缕,破烂不堪。结合上阙“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知,本词中词人展开想象,描写了自己与天女对话、“群仙笑我”等内容,借由仙女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自已年事已高却“君恩未报”,穷困潦倒、功业未就的窘况。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的仙人盛会图,“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这样美好自由的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乡愁在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而用叠字来表达乡愁亦是常见的现象,如当代诗歌中余光中的乡愁是“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而《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也蕴含着浓烈的思乡之情。(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援引“盘庚之迁”一事来表明,哪怕改革措施招致的“怨诽之多”也要去做,因为“______,______”,表现出王安石力排众议、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3)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古代文人有登山喜好,登上山顶在他们心里,是一种精神、心理象征,如古诗词“______,______”。〖答案〗(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是汤一介先生主持编修的。关于编修《儒藏》的理由,汤先生本人曾强调:自宋以来,历代王朝都编有《佛藏》和《道藏》,①,这与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他坚信儒家的精神资源是十分有用的,能够帮助解决目前人类文明所遭遇到的困难。《儒藏》的编纂,②,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的理念和方式。它基本上是延续了传统的以典籍为中心的分类方式,同时按照现代的儒学观念和理解,重新对各部类的典籍进行了筛选和排列。【甲】《儒藏》的编纂是一个浩大而复杂的工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有思想理念、编排方式、体例规则、整理方法……等。【乙】编修所需时间较长——至少需要十三四年。【丙】此外,儒家典籍里的情啊,理啊,思啊,志啊,都值得细细品味。【丁】其中,“普遍和谐”“内在超越”“内圣外王”“和而不同”“忧患意识”等儒学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汤先生反复要求,宁可慢一点,也要精一点。他表示,虽然出版速度不够快,③,绝不能盲目追赶速度。参与编修的几百位中外学者,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儒家经典解释学的构建与探索终于开花结果。汤一介先生及众多学者为儒学的当代发展写下了不朽的证辞。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 D.【丁】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2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19.①却没有把儒家典籍编成《儒藏》②既继承和延续了过去的传统③但一定要保证质量20.参与编修《儒藏》的几百位中外学者,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儒家经典解释学的探索与构建开花结果。〖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甲]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