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文学创作中,以大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影响深远。新世纪以来,对鸿篇巨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少作家追求时间跨度的久远、主题的宏大、气势的磅礴,但在趣味的深化、境界的提升、内涵的丰富等方面着力甚少。要靠大部头的创作才能奠定文学史地位,文学界在这一点上似乎形成了共识,为此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一出手就是长篇小说,却忽略了语言的推敲和结构的斟酌,把细节定位为细枝末节,忽略细节,认为文学细节有瑕疵也是无伤大局的小错误。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细节的雷同已经成为影响文学品质的突出问题。细节的雷同是想象力贫困和创造力匮乏的体现。这些年在婚恋题材的小说与影视剧中,夫妻感情破裂时常会围绕着结婚照演戏,或凝视或拌打,像傀儡一样做出一种按部就班的机械反应。按理说,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应该有自己的角度,其笔下的细节能够显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修养与魅力。不无遗憾的是,在同类题材的创作中,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都如出一辙。不应回避的是,某些细节在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也会反复出现。表明在功利化追求的影响下,作家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质量,使得作家的想象力受到抑制,创作出现竭泽而渔的倾向。文学细节的艺术质量和作品总体的艺术水平构成正向的关联,细节失真或者细节移植看似小事,却是作家无法辩驳的硬伤,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要保证创作的艺术质量,必须重视细节的打磨。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语言既是细节,也决定整部作品的品质。语言的粗糙是近年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作家写得太快,语言泥沙俱下。在图像文化影响日隆的语境中,文学语言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多作家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视觉化倾向,强化语言的直观性,不少叙事作品都向剧本靠拢,听觉化的人物对白和视觉化的场景展示成为作品的主体内容。作家语言的辨识度出现弱化的趋势,不同创作者的语言相差无几。文学语言的同质化必然削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个性化的文学语言是建构文学性的基础。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发扬工匠精神。有些写作者对文学和语言都缺乏必要的敬畏感,总是以赶任务的方式紧跟潮流,敷衍了事。工匠精神包含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执着坚韧的专注品质,模范的工匠们精益求精,一生做好一件事,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力争做到完美和极致,把打造精品作为人生目标。有艺术雄心的作家应该写得慢一点,写得少一点,写得精细一点。我想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因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创性而成为文化积累。(摘自黄发有《论文学细节与文学性》)材料二:“太阳之下并无新事”,无非是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为何无数作家还在饶有兴致地写,无数读者还会津津有味地品?这是因为,虽然事非新事,但不同的人遭遇相同的事,却有不同的感受、反应和表现。因此,就文学来说,精彩全在过程的褶皱处。而作家的本事,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如何将褶皱中的奥妙巧妙地展示给人看。成功的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读者的心神好像被施了魔法般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写不好细节的作家,哪怕思想再深刻,也不能算是个好作家。塑造形象离不开细节。真正的文学作品,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不可或缺的,二者依靠细节来显现。假如通篇都是笼统的叙述而没有细节描绘,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是一掠而过,就必然导致作品情感空洞、形象模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根本来不及对某一朵花细心观赏,无由体会其独特的美,又怎么可能对其一往情深呢?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细节就是形象,细节就是情感。细节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作家往往将众多人物放进同一个场合里对照来写。《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王熙凤、金鸳鸯的撺掇下,她充分发挥搞笑才能,把全场逗得开怀大笑: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一群年轻小姐、公子、贵妇人大笑起来,他们的姿态、声音、动作、神情各个不同,惟妙惟肖。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在完全放松状态下,一个个展现出各自的“真我”。细节引发读者参与感。法国思想家梅洛•庞蒂曾说,“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他,全在乎细节之刻画,正是种种细节,体现出它“在场”的状态,“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之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都是至关重要的”。文学作品“以一种感性之物的方式存在”,应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功能,从而进入一种沉浸式“体验”,进而达成共情、反思、超越、升华。总之,文学作品离不开细节,细节写得好,是了不起的才能。(摘自赵海菱《也说文学作品的细节之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忽略了细节,指出写作要重视文学细节的打磨。B.材料一以这些年婚恋题材小说与影视剧为例,论证了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会有自己的角度。C.材料二认为,判断一个作家好坏的标准是他能否写好细节,至于思想深刻与否不在考虑范围之内。D.材料二认为,文学作品情感空洞,形象模糊,有可能是因为作品通篇是笼统叙述,而没有细节描绘。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部头作品才能奠定在文学史的地位已成共识,这让作者热衷长篇小说创作。B.作品中的文学细节的艺术质量高,作品总体的艺术水平往往也高,反之亦然。C.作家创作时不应该只追求速度,还应该精细打磨文学语言,避免同质化倾向。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发扬工匠精神可以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质量,创作出精品。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注重破立结合,让论证更有针对性,观点更有说服力。B.材料一尾段运用排比,突出作家应有的态度,增强论证气势。C.材料二以设问开篇,运用类比论证法论证,并提出中心论点。D.材料二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主要观点得以凸显。4.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选取一个角度鉴赏下面文字的妙处。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选自茹志鹃《百合花》)5.校文学社举办文学创作论坛活动,请结合材料以“让细节重回文学作品”为主题,简要地向与会的文学新秀们提四点建议。〖答案〗1.D2.A3.C4.示例一:①细节描写让作品人物兼具形象性和情感性。②衣服撕开口子,又拒绝缝补,这一细节表现了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的形象特点;新媳妇找针拿线来缝补,又凸显了一个友善、活泼和热情的女性形象。

示例二:①细节描写凸显出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展现出各自的“真我”。②衣服撕开不小的口子,活泼热情的新媳妇赶忙要给缝上,腼腆执拗的通讯员却高低不肯,人物的鲜明个性跃然纸上。

示例三:①细节描写引发读者参与感,更容易共情、升华。②拟声词“嘶”,以及动词“笑”“找”“拿”“挟”“走”调动读者多个感官,读者如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人性美、人情美。5.①要改变一味追求大而长的错误观念,追求细节的精准。②要避免细节的雷同,用心观察,呈现自己的个性、修养和魅力。③要弱化量化指标,重视打磨细节,保证创作的艺术质量。④要警惕文学语言的同质化,追求文学语言的个性化,增强语言的辨识度。⑤要克服急躁情绪,学习工匠精神,让细节成就作品的独创性。⑥要了解文学细节的多重魅力,在写作中自觉追求。⑦要向经典作品学习,写出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细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忽略了细节”错,材料二并没有认为“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忽略了细节”;B.“论证了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会有自己的角度”错,论证了文学创作中细节雷同的问题;C.“至于思想深刻与否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错,原文“写不好细节的作家,哪怕思想再深刻,也不能算是个好作家”,可见思想和细节都是判断的标准。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已成共识”错,原文“似乎形成了共识”,非肯定。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运用类比论证法论证”错,材料二“精彩全在过程的褶皱处”“如何将褶皱中的奥妙巧妙地展示给人看”是比喻论证,无类比论证。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真正的文学作品,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不可或缺的,二者依靠细节来显现”“细节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分析:从塑造人物形象看,借被子的时候,小通讯员由于“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破洞竟是由于小通讯员见着“新媳妇”不好意思,慌里慌张地想逃离造成的。这个细节把小通讯员的稚气可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而正是撕破了衣服,才有“新媳妇”要给他补上。可是小通讯员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给他缝补——这里的“高低不肯”是害羞的表现。于是,小通讯员形象以及在特定的环境下的心理状态被揭示了出来。这实在是一个可爱可敬的半大孩子,因懂了一点男女有别而不好意思与女人太接近,见到女人就会脸红紧张。但是面对残酷的战争,小通讯员却表现出了勇敢无畏的精神。他能独自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能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冲在子弹横飞的最前面。细节中有行动、有语言、有情状的描写,能鲜活人物形象,昭示人物思想品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写新媳妇的笑,表现她的活泼可爱,找针拿线来缝补,表现她的善良、淳朴,女性形象鲜活。结合材料二“细节引发读者参与感”分析,从语言运用看,“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挟了被子就走”衣服撕破,两个人物之间围绕缝补衣服展开的细节描写画面都极具画面感,引发读者的形象,参与感强烈。拟声词以及动词的运用能够调动读者多个感官,使读者如身临其境。【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一出手就是长篇小说,却忽略了语言的推敲和结构的斟酌,把细节定位为细枝末节”要改变一味追求大而长的错误观念,追求细节的精准。②“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应该有自己的角度,其笔下的细节能够显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修养与魅力。不无遗憾的是,在同类题材的创作中,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都如出一辙”要避免细节的雷同,用心观察,呈现自己的个性、修养和魅力。③“家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质量,使得作家的想象力受到抑制,创作出现竭泽而渔的倾向”“细节失真或者细节移植看似小事,却是作家无法辩驳的硬伤,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要保证创作的艺术质量,必须重视细节的打磨”要弱化量化指标,重视打磨细节,保证创作的艺术质量。④“作家语言的辨识度出现弱化的趋势,不同创作者的语言相差无几。文学语言的同质化必然削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个性化的文学语言是建构文学性的基础”要警惕文学语言的同质化,追求文学语言的个性化,增强语言的辨识度。⑤“有艺术雄心的作家应该写得慢一点,写得少一点,写得精细一点。我想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因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创性而成为文化积累”要克服急躁情绪,学习工匠精神,让细节成就作品的独创性。⑥“真正的文学作品,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不可或缺的,二者依靠细节来显现”“细节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细节引发读者参与感”要了解文学细节的多重魅力,在写作中自觉追求。⑦“成功的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读者的心神好像被施了魔法般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作家往往将众多人物放进同一个场合里对照来写。《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红楼梦》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情节描写中写笑的场面成为经典,要向经典作品学习,写出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细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东坡的麦子范薛鲁公元1079年除夕,天降大雪,御史台监狱里释放了一个特殊的犯人,他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灰暗的一百三十多天,凌侮,折磨,险些丧命。最终,贬官黄州,美其名曰:团练副使。然而,黄州并没有为他预备下栖身之所。他先寄居拥挤的驿馆,后移至一座寺院。那寺院叫定慧院,坐落在城中。初到黄州的那段日子,苏轼身心皆疲,狱中的生活仍让他心有余悸,他终日大睡,只在黄昏时才出来走走,有时在寺院里看看竹子,有时到江边转转,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惊喜地发现,虽然经历万千磨难,他的诗心未泯,很快又要拱出芽来了。新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铺展在案上,墨香悠然。①风掀起宣纸的一角,微微作响。未干的墨迹还泛着点点微光。他双手倒背,站在窗前,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又斜又长。好久没有这样释怀了,美妙的韵律仍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嘴角上扬,久违的自信又回来了,一阕新词的初成,多么像婴孩的诞生,在深沉的夜里,在荒蛮的异乡寺院,他安抚了自己的心灵,有疲惫,也有说不清的愉悦。不久,苏轼的家眷也来到黄州。那时,他已从定慧院迁到临皋亭。临皋亭是官舍,其实所谓官舍,不过是江边的一个小小驿站,也就是供官员走水路时暂时歇脚的地方。房舍简陋,四壁空空,他置办了些简单的家用物什:床、木柜、案几、桌椅。开始垒灶做饭了,②锅碗瓢盆丁丁当当响了起来,案板上堆着新鲜的菜叶,一缕炊烟从灶间袅袅升起,新垒的锅台还未干透,蒸汽四处游走,油爆葱花的香味、泥土熏蒸的气息,以及薪火燃烧的味道混杂在一处向四周弥漫。树上鸟雀叽喳乱叫,门外的孩童蹦跳嬉闹。家重建起来了,尽管简陋,甚至还有些寒酸,毕竟一家人团聚了。苏轼是个乐天派,他善于在困顿的夹缝中寻找光亮,他很满意临皋亭带给他的安宁,他时常小酌微醉,坐看门外的风涛烟雨,尽享着人间静美。其实,在别人眼里,那不过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一个驿站而已。然而,浪漫代替不了稻米,团聚的欣喜过去,无法回避的问题迫在眉睫,二十多张嘴,拿什么来糊口?粮食从哪里来?那年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在那块叫东坡的土地上,以一个农民的姿态,开启了他躬耕陇亩的新生活。③他脱掉了长袍,一身短衣打扮,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洒着汗水。捡瓦砾,锄草根,耕田犁地。秋天,他播下了一地麦种,也播下了一地希望。麦子成熟了,那片曾经布满荒草和瓦砾的土地上,如今一片醉人的金黄。苏轼站在一望无边的麦田里,成了真正的麦田守望者。这一年,湖北大旱,而苏轼的麦子却获得了大丰收。我们不必美化苏轼的农耕生活,他不是作秀,完全是为了谋生。一收一种之间,有不尽的汗水流淌,以及肌肉的酸麻胀痛。现在的他,每日都在为五斗米折腰。不过,他不是折腰权责,他折腰于大地。当他从麦田里直起腰来的时候,他的腰杆依然像树一样坚挺,因为,他的灵魂从来都没有弯过。④竹杖芒鞋,莲衣斗笠。苏东坡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了,但他不是普通的农夫,对于普通的农夫来说,田野家园,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图谱。然而对于苏东坡而言,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有梦,有诗,有画,有书法,有音乐和美食,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人生的遭遇,往往带有某种使命,命运把他贬谪到黄州,受尽各种磨难,绝不仅仅为了让他多收几斗麦子,一定还有更大的使命,只不过他不知晓罢了。一日,他去沙湖,途中突然遇雨,浑身浇得透湿。雨水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既然淋透了,索性慢慢行在雨中,或者再放开些,那就长吟低啸吧!不多时,雨过天晴,夕阳斜照,回首来时路,风也止了,雨也停了,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这次途中遇雨,让他完成了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雨后归来,他立即研墨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被压抑的自我唤醒了,在偏僻的黄州,孤独中他在与世界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他要为最真实的内心而书写,不媚俗,不违心,不雕琢。他的思念与感伤,他的快乐与凄凉,他生命中所有能够承受和不能承受的轻和重,都化成了千堆雪,万重浪,封存在他那充满灵光的文字里。挣脱了枷锁,接下来,他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出井喷之势,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他的登峰造极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百多年以来,一直为后人传唱,那种宏阔的气势,那种豪迈的情怀,高山仰止,没有人能够超越。苦难是另一种土壤,在黄州被贬的岁月里,苏东坡萃取了大地的精华,同时也萃取了他自己的精华。他把内心所有的感受,深埋在这片特殊的土壤里,精耕细作,收获了一大批另类的麦子。他是一个骄傲的收者!再苦难的日子,苏东坡也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鱼、东坡豆腐……这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都是他在困窘中的突围,无不闪耀着他智慧的灵光,表达着他对世俗生活的眷恋和热爱,这何尝不是他培植的另一种麦子呢!(选自《散文月刊》2023年第5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到黄州时,苏轼到江边看潮水起落,云朵卷舒,在大自然中排解心中的苦闷,寻找心灵的寄托。B.荒蛮的寺院中,苏轼诗兴涌动,安抚自己的心灵;简陋的驿站中他能感受安宁,享受人间静美。C.东坡的麦田里,苏轼为五斗米而折腰,挥洒汗水,播种,耕耘,收获,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D.诗文创作中,苏轼书写真实内心,寻求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自觉完成不幸遭遇所带有的使命。7.下列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描写环境和肖像,与传神的动词一同构建出立体画面,营造出形神兼备的诗化意境。B.②句表现苏轼家眷的到来为临皋亭带来的烟火气,通感修辞形象地描绘出这一温馨场景。C.③句多用短句,兼有整句、散句,呈现出抑扬顿挫之势,概略表现苏轼躬耕陇亩的新生活。D.④句化用巧妙,对仗工稳,典雅凝练,与下文《定风波》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中“麦子”的含义。9.作者在真实叙写中融合了小说中的“虚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及其表达效果。〖答案〗6.D7.B8.①麦子是苏轼亲自耕种和收获的粮食。②是苏轼贬谪时期创作的诗文等艺术作品,也指东坡肉等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③麦子是乐观豁达、智慧坚强的精神品质的象征。9.①文章以史料为据,真实再现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如准确时间的交代。②作者将苏轼置身于具体环境中,虚构其动作、神态、心理等,如“他嘴角,上扬”。③真实叙写中融入虚构想象,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及精神,增强感染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自觉完成”错,原文“只是他不知晓罢了”,表明苏轼的诗文创作并不是去自觉完成某种使命。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B.“通感修辞”错,在展现这一场景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多感官结合的手法,有嗅觉、视觉、听觉形象等。没有通感修辞。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结合“麦子成熟了,那片曾经布满荒草和瓦砾的土地上,如今一片醉人的金黄。苏轼站在一望无边的麦田里,成了真正的麦田守望者”可知,苏轼亲力亲为,“麦子”是他耕种和收获的成果,即“麦子是苏轼亲自耕种和收获的粮食”。其次,结合“然而对于苏东坡而言,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有梦,有诗,有画,有书法,有音乐和美食,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可知,“麦子”是苏轼被贬时期,在其他领域的诸多成果,即“是苏轼贬谪时期创作的诗文等艺术作品,也指东坡肉等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最后,结合“苏东坡被压抑的自我唤醒了,在偏僻的黄州,孤独中他在与世界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他要为最真实的内心而书写,不媚俗,不违心,不雕琢。他的思念与感伤,他的快乐与凄凉,他生命中所有能够承受和不能承受的轻和重,都化成了千堆雪,万重浪,封存在他那充满灵光的文字里”可知,“麦子”是苏轼身处逆境之中的高贵精神品质,即“麦子是乐观豁达、智慧坚强的精神品质的象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结合“公元1079年除夕,天降大雪,御史台监狱里释放了一个特殊的犯人,他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可知,本文的依据为历史记载,交代了准确的时间,即“文章以史料为据,真实再现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如准确时间的交代”。结合“好久没有这样释怀了,美妙的韵律仍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嘴角上扬,久违的自信又回来了,一阕新词的初成,多么像婴孩的诞生,在深沉的夜里,在荒蛮的异乡寺院,他安抚了自己的心灵,有疲惫,也有说不清的愉悦”“他脱掉了长袍,一身短衣打扮,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洒着汗水。捡瓦砾,锄草根,耕田犁地。秋天,他播下了一地麦种,也播下了一地希望”可知,“他脱掉了长袍……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洒着汗水。捡瓦砾,锄草根”为动作描写,“他嘴角上扬”为神态描写,“有疲惫,也有说不清的愉悦”为心理描写,作者将苏轼置身于具体环境中,虚构其动作、神态、心理等。结合“苦难是另一种土壤,在黄州被贬的岁月里,苏东坡萃取了大地的精华,同时也萃取了他自己的精华。他把内心所有的感受,深埋在这片特殊的土壤里,精耕细作,收获了一大批另类的麦子。他是一个骄傲的收者!”可知,苦难历程是苏轼真实经历过的,而作者将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又融入了想象,这种真实叙写中融入虚构想象的手法,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及精神,增强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③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一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恕群道也。⑤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如水赴下而流速。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神明,而发乎物类也。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昔颜渊之学圣人也,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斯皆触类而长之,笃思而闻之者也。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汤,成汤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尧、舜。故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其人虽亡,其道犹存。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致,昭明而成博达矣。(选自东汉•徐幹《中论•治学篇》,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昔之君子A成德B立行C身没D而名E不朽F其故G何H哉I学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指古代六种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意思相同。B.而,表转折关系,与《劝学》中“而青于蓝”的“而”用法相同。C.和,指调和,与《赤壁赋》中“倚歌而和之”的“和”意思不同。D.道,指学问,与《登泰山记》中“道皆砌石为蹬”的“道”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刚刚出生,处于蒙昧状态,就像宝贝放在暗室里难以找到,学习就像明亮的阳光照进暗室,启发蒙昧,发展智慧。B.先王任命了主管教育的官员,以“三教”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认为“三教”都齐备了,做人处事之道才算是学成。C.学习要勤思考,重实践,太昊、燧人、帝轩、仓颉的例子说明人们都要向神明学习,从而在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D.古之贤者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注意互相学习,今天求学的人勤勉学习,求于经典,也能成为博学通达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2)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14.请简要概括第④段阐释的治学方法。〖答案〗10.CFI11.A12.C13.(1)学习,是用来疏导精神,畅达思想,陶冶性情,是圣人最看重的事情。(2)独自一个人思索就会思路阻塞而不畅通,独自一个人做事就会陷入困境而不能成功。14.①不懈怠,终身学习;②立志向,自强不息;③总群道,博采众长。〖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的君子能养成高尚的品德树立良好的品行,身死之后名声仍然不能磨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学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句意完整,“昔”作“君子”的定语,“之”为助词“的”的意思,“成德立行”作“君子”的并列谓语,语义衔接紧密,中间不断开,故应在C处断开;“身没而名不朽”句意完整,“而”作连词,连接前后两个主谓短语,表递进,故应在F处断开;“其故何哉”句意完整,“其故”作“何哉”的主语,“哉”为句尾语气词,其后断开,即在I处断开。故应在CFI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师说》中“六艺”指六本经书。B.正确。句意:所以即使有好的资质,但没有坚定的志向。/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C.正确。“而”,调和;应和。句意:美好膳食的调和。/按着歌声吹箫应和。D.正确。“道”,学问;道路。句意:并不仅仅取决于接受一种学问。/道路上都是石头砌成的台阶。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人们都要向神明学习”错误。原文说“斯大圣之学乎神明”“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圣人向神明学习,贤明的人向圣人学习,并不是都向神明学习。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的;“务”,事情;“……者,……也”,判断句。(2)“滞”,阻塞;“困”,陷入困境;“就”,成功。【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可知,君子就学习而言,学习要做到不懈怠,终身勤勉,不知疲倦,直到死去才停下来。由原文“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可知,即使有好的资质,但没有坚定的志向,也是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要立志向,自强不息。由原文“故曰学者所以恕群道也”可知,治学要总群道,博采众长。参考译文:①古代的君子能养成高尚的品德树立良好的品行,身死之后名声仍然不能磨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学习。②学习,是用来疏导精神,畅达思想,陶冶性情,是圣人最看重的事情。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处在蒙昧状态,什么都不知道,就像宝贝放在没有光线的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到,明亮的阳光照进来,那么各种东西都辨别清楚了。学习,就是心灵的阳光啊。③所以先王任命主管教育的官员,掌管公卿大夫家的子弟的教育,教育他们学习六种道德,分别是:智、仁、圣、义、中、和;教他们学习六种品行,分别是:孝、友、睦、姻、任、恤;教他们学习六种技能,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这三方面的教育都齐备了,那么一个做人之道的教育就算完成了。④子夏说:“每天坚持复习,那么自己学过的知识就不会忘记;经常自己勉励自己,那么自身的学习精神就不会怠惰;多次听闻天下的大道理自己的志趣就会更加高远广泛。”所以君子就学习而言,学习劲头的不松懈,如同宇宙的运行,如同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知疲倦,直到死去才停下来。所以即使有好的资质,但没有坚定的志向,也是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是学习者的引领;资质,是学习者的随行同伴。求学的人不担心天资不充足,而是担心不能确立志向。因此从事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但学习成功的人却没有几个,所以说,君子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志向。《周易》说:“君子应当自强不息。”大型音乐的成功演奏,并不仅仅取决于一种乐器的声音;美好膳食的调和,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菜的味道;道德高尚的人品德的形成,并不仅仅取决于接受一种学问。所以说这就是学习的人要综合学习各种学问的原因。⑤独自一个人思索就会思路阻塞而不畅通,独自一个人做事就会陷入困境而不能成功。人的内心世界一定要有光明指引,这样必定能够透彻领悟世间道理,就如同火焰得到风的助力后会燃烧得更加炽烈,如同河水流向低处流速会更加迅速一样。所以,太昊观察天地而画出八卦,爆人氏观察季节变化而发明钻木取火,轩辕黄帝听到凤凰的鸣叫而调和音律使之和谐,仓颉观察了鸟雀行走的印迹而创造了文字:这些都说明了至高无上的圣人向神明学习,并从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的道理。贤明的人无法向遥远年代的圣人学习,于是就向近代的圣人学习,所以就以圣人为师。过去颜渊向圣人学习,能做到闻一知十,而子贡也能做到闻一知二,这都是掌握一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认真深入地思考终能有所收获的例证。并不是只有贤明的人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会相继传承而学习,孔子承袭于周文王、周武王,而周文王、周武王承袭于成汤,成汤承袭于夏禹,夏禹承袭于尧舜。所以说,六经都是一代代圣人因循传承的著作。那些著作者虽然逝去,所阐述的道依然存在。今天学习的人如果怀着殷勤的心意,用心苦思向经典学习,也完全可以达到圣人的高度,使自己学说显明卓著,成为博学通达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歌子孙光宪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①知何向?黄鹤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②?〖备注〗①伊轧:象声词,摇桨之声,同“咿呀”。②疏旷:自由自在,旷达放纵。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芊芊”“漾漾”两个叠词的使用形象地表现出湖边草色与水波的动态美。B.“玉轮”点出词人泛舟湖上的时间,月华初上,扣舷而歌,意境开阔闲适。C.上、下阕分别侧重描写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体验感。D.黄鹄的啼叫与白鸥的栖眠形成了一组动静关系,以静衬动,画面优美动人。16.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词人为何会心生“疏旷”之感?〖答案〗15.D16.①(客观)景物氛围的感染。湖上美景气象万千,词人触景生情,生发出自在旷达之情。②(主观)词人自身的追求。词人享受湖上泛舟的快乐,对渔家生活充满向往,心生自由放纵之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以静衬动”错,应为以动衬静。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客观)景物氛围的感染。这首词抒写渔家情怀。上片头三句“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写湖上风光,突出了湖上的草色浓郁。“沿蓼岸”三句,写舟泊枫汀,月华初上,境界开阔静美,水天一色。湖上美景气象万千,词人触景生情,生发出自在旷达之情。(主观)词人自身的追求。下片写渔家之乐。“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写扣舷而歌,骋目而望,摇着桨儿在湖上自由自在地荡漾。“黄鹤叫,白鸥眠”写听着黄鹄的叫声,见到白鸥栖息,渔人更感到自己同鸟儿一样的自由,于是就有“谁似依家疏旷”之感。词人享受湖上泛舟的快乐,对渔家生活充满向往,心生自由放纵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1)龙在我们的传统中是祥瑞的象征,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古人写作时常用龙的形象传情达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以具体的物象作比,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其奔放之笔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3)文人学士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钱大昕的“十驾斋”就取意于《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熟透的柿子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但是有些传言让大家望而却步,难以尽享其美味。误区一:______①______。柿子颜色金黄,有人以为吃它最补胡萝卜素。其实不然,它的胡萝卜素含量只有胡萝卜的6%和芒果的3%,在两位“大神”面前真有点不值一提。柿子营养优势最大的是富含维生素C,每百克含量约为30毫克左右。吃100克柿子,就能满足当日维生素C需求的30%。误区二:______②______。其实,白霜是柿子被晒成柿饼时,水分逐渐蒸发,果肉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随之渗透到表皮上来,在表面凝结形成的白色粉末。白霜是可以吃的,无须刻意洗掉。误区三:_______③_____。因为柿子含有鞣酸,所以很多患有贫血的朋友担心吃柿子会加重贫血。其实,像甜柿子和脱涩后的涩柿子这种鞣酸含量低的柿子还是可以偶尔吃的,只要不大量、长期吃就好。另外,对于有缺铁性贫血的小伙伴,在遵医嘱服药的同时,平时饮食还要注意选择富含铁的食物。18.请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柿子最补胡萝卜素②柿饼上的白霜是防腐剂(柿饼上的白霜不能吃/柿饼上的白霜有毒)③吃柿子会加重贫血19.示例一:柿子最大的营养优势是富含维生素C,每百克含量约为30毫克。

示例二:柿子最大的营养优势是富含维生素C,每百克含量为30毫克左右。〖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语境需要填写人们对柿子误解。①根据后文“有人以为吃它最补胡萝卜素”“其实不然”可知吃柿子不能最补胡萝卜素,可填“柿子最补胡萝卜素”。②根据“白霜是可以吃的,无须刻意洗掉”可知柿饼上的白霜无毒,可填“柿饼上的白霜是防腐剂(柿饼上的白霜不能吃/柿饼上的白霜有毒)”。③根据“多患有贫血的朋友担心吃柿子会加重贫血”“像甜柿子和脱涩后的涩柿子这种鞣酸含量低的柿子还是可以偶尔吃的”可知吃柿子不会加重贫血,可填“吃柿子会加重贫血”。【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中有二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定语顺序排列不当,“营养优势最大的”改为“最大的营养优势”;二是重复赘余,“约”和“左右”重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