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完整版本_第1页
碳水化合物完整版本_第2页
碳水化合物完整版本_第3页
碳水化合物完整版本_第4页
碳水化合物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也称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特别是植物中。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

按其聚合度及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类单糖是构成各种寡糖和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己糖和戊糖在自然界分布最广。重要的己糖有D-葡萄糖、D-果糖、D-半乳糖。在自然界中,只有葡萄糖和果糖以游离状态大量地存在。单糖类是产热快、持续时间短糖尿病病人不宜过多摄入单糖。己糖葡萄糖是构成多种寡糖和多糖的基本单位,在葡萄中含量丰富,蜂蜜中也有。葡萄糖在体内是极其重要的活跃代谢物,是多种活性物质生物合成的原料或前体,如嘌呤、嘧啶、某些氨基酸、卟啉类、胆固醇及其衍生物、糖蛋白、糖脂、脂肪酸、乳汁中的乳糖、某些动物体内的维生素C果糖多存在于苹果、番茄和蜂蜜中自由的果糖在体内含量甚微,但其磷酸酯是糖代谢过程中及其活跃的中间产物,参与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糖的异生及甘油和脂肪酸的合成半乳糖几乎全部以结合的形式存在,和葡萄糖结合成乳糖,也是水苏糖和棉籽糖的组成成分戊糖D-核糖是RNA、NAD+、NADP+、辅酶A以及FMN和FAD的组成成分。D-2-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D-核糖和D-2-脱氧核糖在体内可由葡萄糖或糖原转变而来L-阿拉伯糖多以结合状态存在于果胶、半纤维素和树胶中,食用过多的水果或果制品,其中的果胶类在消化道被水解,L-阿拉伯糖被吸收,尿中可出现大量的L-阿拉伯糖,形成所谓的饮食性戊糖尿。D-木糖大多以结合成的木糖胶的形式存在,是体内某些蛋白多糖的组成成分,食用大量梅子、李子、葡萄等水果时,尿中可出现D-木糖。一般膳食中含单糖很少。双糖类

由两分子的单糖结合而成。常见的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蔗糖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缩合而成,普遍存在于植物的叶、花、根、茎、种子和果实中,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多制成白糖、红糖、砂糖食用。蔗糖的消费量与文化背景、饮食习惯和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儿童少年膳食中蔗糖的含量一般较成人膳食多,而摄入蔗糖过多易患龋齿、肥胖等疾病。麦芽糖由二分子葡萄糖组成,大量存在于发芽的谷粒,特别是麦芽中。食入的麦芽糖一般较少,主要来源于淀粉的降解。乳糖天然的乳糖只见于乳汁,消化液中的乳糖酶可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肠内乳糖酶不足时,易患乳糖不耐症。

糖醇糖醇是单糖的重要衍生物,主要有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醇存在于多种植物的果实中。由于山梨醇含有多个醇羟基,亲水性强,临床上常用20%或25%的山梨醇溶液作为脱水剂,使周围组织和脑实质脱水,降低颅内压,消除水肿。甘露醇在海藻、蘑菇中含量丰富。甘露醇除有与山梨醇相似的作用外,还可作为食品的改进剂。木糖醇是存在于多种水果和蔬菜中的五碳醇,因在体内的代谢不受胰岛素的调节,可用于糖尿病食品中。

麦芽糖醇可作为功能性甜味剂用于心血管病、糖尿病食品中。由于麦芽糖醇不能被口腔中的微生物利用,故有防龋作用。寡糖又称低聚糖,由3~9个单糖分子组成。是重要的益生元、双歧增殖因子、双歧因子目前已知的重要寡糖有:棉籽糖、水苏糖、低聚果糖、

大豆低聚糖、低聚甘露糖、异麦芽低聚糖等。功能性低聚糖主要包括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水苏糖、棉子糖、帕拉金糖等。功能性低聚糖是肠内有益菌的增殖因子,可以促进动物体内的菌类平衡。可减少便秘,降低血压、血粘度和血胆固醇。棉籽糖又称蜜三糖,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的种子、果实、花和根茎中,在甘蔗和棉籽中含量尤多。水苏糖是一种四糖,常与蔗糖和棉籽糖共存。低聚果糖是在蔗糖分子的果糖残基上结合1~3个果糖而成,又称寡果糖,主要存在于日常食用的水果和蔬菜中,如洋葱、大蒜、香蕉、黑麦和蜂蜜等天然食品等,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可被大肠中的双歧杆菌利用,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此外,低聚果糖不被突变链球菌作为发酵底物,不提供口腔微生物沉淀、产酸、腐蚀的环境,可作为防龋甜味剂。

大豆低聚糖是存在于大豆中的可溶性糖的总称,也存在于豇豆、扁豆、豌豆、绿豆和花生中,主要成分是棉籽糖、水苏糖和蔗糖,分别占3.7%、1.3%和5%。大豆低聚糖也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可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基料,部分代替蔗糖应用于清凉饮料、酸奶、乳酸菌饮料、冰激凌、面包、糕点、糖果和巧克力中。低聚甘露糖双向调节肠道功能,防止和改善便秘和腹泻。有效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高选择性增殖肠道双歧杆菌,增殖率达50倍以上。具有仰制血糖升高,降低血脂,抗血毒,保护肝功,增加人体免疫力的能力。具有促进钙,铁吸收的功能,可使钙吸收率提高23%。不被口腔酶分解,有防龋功能。低甜度,低热量,不被人体吸收,事宜糖尿病人使用。纯天然原料---魔芋制取。异麦芽低聚糖又称分枝低聚糖、异麦芽寡糖,基本组成单位为葡萄糖,分子中含有α—1,6糖苷键。异麦芽低聚糖存在于天然酱油、豆酱和清酒中。由于其分子结构中特有的a(1,6)键,异麦芽低聚糖可以到达大肠,被生长在那里的双岐杆菌所利用。可使体内双歧杆菌增殖100倍,达到抑制有害菌,清除体内毒素,促进肠胃正常蠕动,加强肠胃对各种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维护肠胃内微生态平衡,提高肠胃及免疫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多糖类由≥10个单糖分子组合而成,在酶或酸的作用下,水解成单糖残基数量不等的片段,最后成为单糖。按照营养学新的分类方法,多糖类包括淀粉和非淀粉多糖。

淀粉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在热水中可以溶解,支链淀粉难溶于水。支链淀粉含量越多,食物的粘性越大。

淀粉是存在于食物中能被人体利用的最主要的多糖,谷类、干豆类、坚果类和块根类如马铃薯、红薯等食物中含量丰富。为了增加淀粉的用途,淀粉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可获得各种各样的变性淀粉,如预糊化淀粉、高粘度淀粉、低粘度淀粉、氧化淀粉、交联淀粉、糊精、阳离子淀粉、淀粉衍生物等。这些淀粉仍保持原有的颗粒结构,外观与原来的淀粉无差别,但是,粘度、粘度的稳定性、色泽、凝沉性、胶粘性等性质有了明显的改变,在食品工业可用于增稠、保型、稳定冷冻食品的内部结构、改善食品的风味、除却异杂味等。新生儿肠腔中的淀粉酶的活性很低,出生一个月内几乎不能测出,所以,不能过早喂哺这类食物。糊精在天然食物中含量很少,是淀粉分解产生的,平均由5个葡萄糖分子构成。用糊精制成的婴儿配方食品可用于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糖原几乎全部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又称动物淀粉,在膳食中含量很少。非淀粉多糖包括植物细胞壁成分和非细胞壁物质,前者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即以前所称的膳食纤维;后者包括植物胶质、海藻胶类和菊粉等。非淀粉多糖在消化道都不被消化、吸收,但它们可吸收与保留水分,使粪便变得松软,又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及肠道蠕动,有利于正常的排便,防止便秘;由于它们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故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膳食中含纤维素较多的亚洲、非洲人中,患结肠息肉、结肠炎、结肠癌者比西方人少。非淀粉多糖对预防胆石症、肥胖症均有重要的意义。营养学家建议,应避免食物过于精细,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有习惯性便秘的人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每日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远比蛋白质、脂肪多,它是人类从膳食中取得能量的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提供能量快而及时,氧化的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无害。葡萄糖能迅速氧化,给机体提供能量,生命的重要器官如心脏、脑组织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全部由葡萄糖氧化来供给。如果供给中枢神经系统的葡萄糖不足,就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出现昏迷、痉挛,甚至死亡。糖原是肝脏和肌肉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体内1/3的糖原储存在肝脏。一旦机体需要,肝糖原即分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肌糖原是骨骼肌中随时可动用的能量储备,用来满足应急的需要。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并参与多种活动糖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的糖蛋白是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抗体、某些酶和激素的组成部分,粘蛋白是构成软骨、骨骼和眼球的角膜、玻璃体的组成成分;糖与脂类形成的糖脂是细胞膜与神经组织的构造成分之一;作为遗传物质基础的核酸就含有五碳糖核糖及脱氧核糖。具有解毒作用如果肝糖原丰富,则机体对某些细菌毒素的抵抗力增强。动物实验还发现,肝糖原不足时,动物对四氯化碳、酒精、砷等有害物质的解毒作用显著下降。最近的研究证实,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菌作用下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有广泛的解毒和保健作用,其中的丁酸可明显地降低结肠癌的发生。这些短链脂肪酸还可为结肠粘膜提供能源,有利于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维持结肠粘膜的完整性。调节血糖被吸收的单糖进入血流,有的直接被组织利用,有的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肌肉组织。饥饿时,血糖降低,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具有节约蛋白质和抗生酮作用食物中碳水化物的充分供给可以减少蛋白质作为供能物质而被消耗,使蛋白质在机体最需要它的地方发挥作用,这不仅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碳水化物还可以防止由于脂肪产生过多酮体而导致的酸中毒。增强肠道的功能抗性淀粉、功能性低聚糖、非淀粉多糖类如纤维素和果胶等抗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虽然不能在小肠内消化吸收,但可促进肠蠕动,刺激肠道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增殖,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于增强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加排便量,被称为益生元。益生元一些新的作用如调节血糖、降低血脂、清除肠道毒素氨和酚等也成为碳水化合物研究的热点。食物的血糖指数食物的血糖指数(glycemicindex,GI),表示人体食用含50g碳水化合物的某一食物后所引起的人体对此食物的血糖反应,在测定时是以食用同样含50g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或白面包引起的血糖反应为100%,然后两者作比较而得出的比值。食物的GI值是通过人体试验得出,其大小反映了进食不同的食物后对人体餐后血糖影响的大小。低GI的食物,由于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进入血液后对血糖变化的影响较小,即餐后血糖的波动较小;而高GI的食物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使餐后血糖波动较大。食用低GI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较小,所以WHO和FAO都推荐,参照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表,合理选择食物、控制饮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低GI食物还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机体的饱腹感,减少饥饿感,并改善肠道运动,促进粪便和肠道代谢物的排出,控制肥胖、降低血脂、减少便秘。高GI(GI>75)的食物食物种类GI值馒头88大米饭83米饼82小麦面条81玉米片79山芋(煮)77华夫饼干76中等GI(GI=55-75)的食物

食物种类GI值食物种类GI值油条74冰激凌61西瓜72油炸土豆片60苏打饼干72荞麦面条59胡萝卜71芒果55全麦粉面包69玉米55菠萝66燕麦麸55小米粥62甜玉米(煮)55马铃薯62爆米花55低GI(GI<55)的食物

食物种类GI值山芋(生)54猕猴桃52山药51芋艿48通心面45葡萄43李子42

扁豆38苹果36

食物种类GI值豆腐(炖)32藕粉32饺子(三鲜)28柚子25豆腐干24四季豆27樱桃22黄豆(煮)18魔芋17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常以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百分比表示。碳水化合物的供应量没有统一规定,因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所需的总能量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异。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曾建议我国健康人群的碳水化合物供给量为占总能量的60%~70%。在我国膳食结构中,碳水化物的含量较西方膳食高。根据我国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实际摄入量和FAO/WHO的建议,2000年制订的碳水化合物的AI(占总能量的比例)为55%~65%。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比例大于80%和小于40%都对健康不利。对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也提出要求,应包括淀粉、不消化的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和低聚糖;限制纯能量食物如糖的摄入;提倡摄入营养素/能量密度高的食物,以保障人体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及改善胃肠道环境和预防龋齿的需要。膳食纤维的推荐参考摄入量美国FDA推荐的摄入量为成人每日20~35g,此数值是基于保持通便和有助于预防某些慢性病而提出的。中国营养学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建议不同能量膳食的膳食纤维的推荐参考摄入量:低能量组(1800kcal)24.9g/d(13.8g/1000kcal),中能量组(2400kcal)30.2g/d(12.6g/1000kcal),高能量组(2800kcal)35.4g/d(12.6g/1000kcal)。摄入过量的膳食纤维可以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还会增加肠道蠕动和产气量导致腹胀不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如谷类、薯类、豆类、坚果根茎类蔬菜等食物中的淀粉,粮谷类。一般含60~80%,薯类含15~29%,豆类为40~60%。蔬菜中的膳食纤维,水果中的果胶。小部分来自蔗糖、糖果、甜食、糕点、甜味水果、含糖饮料和蜂蜜中的单糖和双糖。蔬菜、水果也含有单糖。动物性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但是,乳类含乳糖较多,是婴儿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婴儿食物中蔗糖加入过多,由于蔗糖在肠道发酵过盛,过分刺激肠蠕动,会引起腹泻。常见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g/100g)

食物名称含量食物名称含量食物名称含量粳米(标二)77.4绿豆62.0牛奶3.4籼米(标一)77.9黄豆34.2鸡蛋(白皮)1.5精制龙须面74.7马铃薯17.2猪肉(瘦)1.5标准粉73.6甘薯(红心)24.7带鱼3.1玉米(鲜)22.8鲜枣30.5芹菜3.9方便面60.9木耳(干)65.6黄瓜2.9能量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它们常被称为三大产能营养素。三大产能营养素蕴藏的化学能在体内经生物氧化后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用于维持体温;另一部分形成三磷酸腺苷(ATP),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高能磷酸键也可转移给肌酸,形成磷酸肌酸。机体活动消耗的能量大部分取自ATP,每摩尔ATP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7.3kcal能量。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维持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肺部呼吸、腺体分泌、物质转运、电化学梯度、分子转运、生物合成等重要的生命活动和生物过程。尽管食物中三大产能营养素的供应量的变化很大,但血液循环中用于形成ATP的底物的水平却保持着相对恒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通过胰岛素和一些反向的调节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的作用实现的。这些激素协同配合,一方面使胃肠道吸收的产能营养素储存起来,如碳水化合物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另一方面,在禁食状态时通过动员体内的储存来维持循环中这些营养物质的水平。常用的能量单位为卡(calorie),指1g水的温度从15℃上升到16℃所需要的能量。人体所需的能量多年来一直以千卡(kca1)为单位表示,因为用卡表示数值太大。1984年推行国际单位制后,以焦耳(Joule,J)为能量单位。实际应用中用兆焦(MJ)和千焦(kJ)。能量常用单位及换算1000kcal=4.184MJ=4184kJ1MJ=239kcal由于人们用千卡即方便又习惯,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能量RNI将千卡和兆焦一并列出。人体能量的来源碳水化合物是机体的重要能量来源(70%)。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后,有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肌糖原是骨骼肌中随时可动用的贮备能源,用来满足骨骼肌在紧急情况下的需要。肝糖原也是一种贮备能源,贮存量不大,主要用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肝脏还能利用乳酸、丙酮酸、甘油和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合成糖原。机体利用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或糖原,称为糖异生作用。肝糖原异生作用对保持肝脏肝糖原贮备有重要意义。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的主要贮存形式。脂肪通常贮存在皮下组织、内脏器官周围、胃肠系膜及肌间等处,贮存量较大,成年男子一般为体重的10%~20%,女子更多一些。贮存的脂肪,在需要时可迅速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经血液输送到各组织、细胞以供利用。人体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机体所需能源物质供能不足,如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过大时,体内的糖原和贮存脂肪以大量消耗之后,将依靠组织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来获得能量。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

WHO将能量需要定义为;“个体在拥有与维持长期的良好的健康状况相适应的体重、体成分和体力活动强度时,达到与能量消耗相平衡的能量摄入水平。该量应能够维持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和合理的体力活动。对儿童、孕妇和乳母,能量需要包括与良好的健康相适应的组织储备、分泌乳汁等有关的能量需要。”目前,世界上对能量需要量的估计绝大多数是以24小时为单位合并能量消耗的各个方面的估计值做出的。这种方法就是要因加算法(factorialapproach)。使用这种方法评价能量总消耗(totalenergyexpenditure)需要考虑下面三个方面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清醒状态、空腹、安静情况下所消耗的能量即为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用于维持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它与体表面积、体型、年龄、性别、内分泌状况和气温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与无脂组织(fat-freemass,FFM)或被称为的瘦体组织(leanbodymass)高度相关,而与脂肪组织的关系较小。基础代谢所需的能量随体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加。儿童年龄越小相对体表面积越大,基础代谢率也越高。体型矮胖,体表面积较小,脂肪组织较多,基础代谢较低。瘦高体型的人体表面积大,瘦体质较多,基础代谢率高。按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crate,BMR,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用于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单位是kJ/(m2·h)]计,男性比女性高,因女性体内的脂肪组织比例大于男性,活性组织(瘦体重)比例小于男性。年龄越小,BMR越高。儿童少年比成人高,婴幼儿时期是一生中代谢最旺盛的阶段。在高温环境下因散热需要出汗,呼吸心跳加快;温度过低可使机体散热增加并颤抖,因此不论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都可引起基础代谢率增高。在寒冷地带生活的人比在温热地带生活的人高。运动、甲状腺机能亢进、儿茶酚胺释放、发热、应激、冷暴露和烧伤等可导致BMR升高。对基础代谢影响最大的是甲状腺激素。它可增强各种细胞的物质代谢速率,分泌过多或过少可导致基础代谢率的增加或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基础代谢率可比正常平均值增加40%~80%。孕期BMR增高与胎盘和子宫增长、胎儿的发育、呼吸和心跳的加快使消耗的能量增加有关。在同一家庭内的成员之间,用FFM(无脂组织,去脂体重)校正的BMR差异较小,而在无关的个体之间,BMR差异较大,说明BMR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BMR的测定一般在清晨未进餐以前进行,距前一天晚餐12~14小时。让被测者平躺在床上,全身肌肉放松,精神松弛,要求环境温度适宜,在20~25℃。人体每小时的基础代谢率年龄(岁)男女年龄(岁)男女kJ/m2kcal/m2kJ/m2kcal/m2kJ/m2kcal/m2kJ/m2kcal/m21~221.853.0221.853.030~154.036.8146.935.13~214.651.3214.251.235~152.736.5146.435.05~206.349.3202.548.440~151.936.3146.034.97~197.947.3200.045.445~151.536.2144.334.59~189.145.2179.142.850~149.835.8139.733.911~179.943.0175.742.055~148.135.4139.333.313~177.042.3168.640.360~146.034.9136.832.715~147.941.8158.837.965~143.934.4134.732.217~170.740.8151.936.370~141.433.8132.631.719~164.039.2148.535.575~138.933.2131.031.320~161.538.6147.735.380~138.133.0129.330.925~156.937.5147.335.2静息代谢,是与基础代谢很接近的一种机体代谢状态。静息代谢率(restingmetabolicrate,RMR)的测定对过夜空腹方面的要求没有BMR严格,也不要求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与BMR相似。RMR比BMR相差10%左右,在实际工作中采用RMR较方便。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与摄食、消化、吸收、转运、储存有关的能量消耗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dynamicaction)或食物的热效应(thermiceffectoffeeding,TEF),出现在摄食后的12~18小时,其耗能的多少因食物种类而异。摄入蛋白质时最高,相当于蛋白质本身所产生的能量的30%,碳水化物次之,脂肪最低,一般混合膳食相当于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的10%。肥胖个体的TEF较低,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导致体重超重的原因,还是体重超重以后的结果。

各种体力劳动体力活动包括各种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和各种体力劳动,是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energyexpenditureforphysicalactivity)不同,主要与肌肉的活动量呈正比,同时与劳动的熟练程度、劳动环境、气象条件也有关系。在人体消耗的总能量中,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占主要部分,且变化很大。不同职业人群的能量需要量差异很大,取决于体力活动的类型(一般分为轻、中、重)和工作时间。习惯于久坐(sedentarylifestyle)和不动(physicalinactivity)的人能量需要少,而活泼好动者能量需要多。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将成人的活动强度分为3级,应用BMR乘以体力活动水平(physicalactivitylevel,PAL)来计算人体的能量消耗量。建议的中国成人活动水平分级活动强度职业工作时间分配工作内容举例PAL男女轻75%时间坐或站立25%时间站着活动办公室工作、修理电器钟表、售货员、酒店服务员、化学实验操作、讲课等1.551.56中25%时间坐或站立75%时间特殊职业活动学生日常活动、机动车驾驶、电工安装、车床操作、金工切割等1.781.64重40%时间坐或站立60%时间特殊职业活动非机械化农业劳动、炼钢、舞蹈、体育运动、装卸、采矿等2.101.82生长发育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需要能量。新生儿按kg体重与成人比较,其能量消耗比成人多2~3倍。3~6个月的婴儿,每天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占摄入能量的15%~23%。据测定,体内每增加1g新组织约需4.78kcal的能量。孕妇子宫、乳房、胎盘、胎儿的生长及体脂的储备、乳母合成和分泌乳汁也需要能量。能量的平衡每g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在体内产生的能量分别为4kcal(16.8kJ)、9kcal(37.8kJ)、4kcal(16.8kJ)。所以,含脂肪比例高、水分含量又少的食物为能量密度高的食物,如奶油、坚果类、咸肉、含脂肪多和脱水的肉类、豆类等。而新鲜水果和蔬菜属能量密度低的食物。对儿童少年来说,有的可能活泼好动,有的可能较文静,每天活动的内容、活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