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聂赫留朵夫的灵魂皈依之路_第1页
论聂赫留朵夫的灵魂皈依之路_第2页
论聂赫留朵夫的灵魂皈依之路_第3页
论聂赫留朵夫的灵魂皈依之路_第4页
论聂赫留朵夫的灵魂皈依之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摘要《复活》是托尔斯泰呕心沥血的巨作,他用世人所称道的“心灵辩证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贵族形象—聂赫留朵夫,主人公的道德自我完善表达了大师的愿望。小说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拯救玛丝洛娃的过程,细致具体的刻画了他心理起伏变化,以独特地方式展现了男主人公的人性复活的艰难曲折过程。作者以辛辣讽刺的笔法揭露了官吏们享乐和利己主义的丑恶面纱,批判了监狱、法庭和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时也反映了19世纪俄国人民的生活所面临的苦难。本文试图通过对聂赫留朵夫的自我矛盾的心理演变来探讨他是如何摆脱异化状态,转变成现实域中的真实人,以及从文本中主人公所体现出的从“罪”到“救赎”的精神复活历程进行解析和思考他回归的动因,通过主人公的道德完善来挖掘作品的价值意义。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聂赫留朵夫自我回归道德

AbstractResurrectionisTolstoy'spainstakingmasterpiece.HesuccessfullycreatedanobleimageNekhludoffwiththeworld'sacclaimed"Dialecticsofmind".Thehero'smoralself-improvementexpressesthemaster'swish.ThroughthedescriptionofNekhludoff'sprocessofredeemingandsavingMaslova,thenoveldepictshispsychologicalupsanddownsindetail,andshowsthedifficultandtortuousprocessofthehero'shumanityresurrectioninauniqueway.Theauthorrevealstheuglyveilofpleasureandegoismoftheofficials,criticizesthecorruptionoftheprison,thecourtandtherulingclass,andreflectsthesufferingoftheRussianpeopleinthe19thcentury.ThroughthepsychologicalevolutionofNekhludoff'sselfcontradiction,thispaperattemptstoexplorehowNekhludoffgotridofthealienationstateandturnedintoarealpersonintherealworld,andtoanalyzeandthinkaboutthereasonofhisreturnfromthespiritualresurrectionprocessof"sin"to"salvation"embodiedbytheherointhetext,andtoexplore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theworkthroughthemoralimprovementofthehero.

Keywords:Leotolstoy;Nekhludoff;selfregression;morality

目录引言 1一、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与救赎 1(一)聂赫留朵夫思想的变化 1(二)聂赫留朵夫决心的动摇 2(三)聂赫留朵夫行动的力量 3二、聂赫留朵夫道德回归的动因 4(一)民族性格动因 4(二)社会政治动因 5(三)托尔斯泰主义观 5三、《复活》的创作意义 7(一)道德的自我完善 7(二)文学的社会作用 9四、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第12页论聂赫留朵夫的灵魂皈依之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往往具有社会历史价值,看完之后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这是他的独特魅力所在。《复活》是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时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这时他的世界观发生“激变”,批判国家专制制度,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寻找改革俄国黑暗现实的道路。列宁曾在书中评论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撕下了一切假面具”达到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1]。《复活》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规模的社会心理小说,小说中聂赫留道夫这个精神探索型人物则代表了托尔斯泰的思想面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复活》是这样评论的,认为它是赞颂人民同情的最优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提到了卑劣与德性,任何事情都需要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和博爱的怜悯去观察社会[2]。小说里主要围绕聂赫留道夫这个人物形象,描写他从兽性人到灵魂皈依这个转变之路中所看所思的心理活动,从多方面角度探讨了这个社会现象存在的种种矛盾问题,如政府的司法制度,整个官僚与贵族社会,官办教会,农民的生活状况等等。所以聂赫留道夫这个人物形象作为作者思想转变的核心人物,具有极高地研究意义价值。一、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与救赎聂赫留朵夫贵族出身,是文学中忏悔贵族走上救赎之路的典型,他的思想高度突破了贵族阶级的思想局限,谴责贵族丑恶嘴脸,这时他逐步成为贵族阶级的一名绝情的“审判者”[3],逐步向农民群众靠拢的地步。在《复活》中聂赫留道夫灵魂皈依之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也是他性格变化的三个层次[4],故事从聂赫留朵夫作为大学生时喜欢上玛似洛娃开始写起,他参军后的堕落生活,与玛丝洛娃断联后在法庭上再次相遇等情节展开。在此基础上,聂赫留朵夫实现了从兽性人到精神人的转变。在精神复活这条路上,往往是非常艰难,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起点是痛苦的,过程是迷惘和矛盾的,终点是他人性复活了,以全新的面貌开始生活。(一)聂赫留朵夫思想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常常跟他的成长期发育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关联,而性格往往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判断以及他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态度。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忏悔与救赎之路上,他的思想态度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至于他在不同的阶段表现的行为具有差异化。他的思想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纯洁—堕落—“复活”。1.大学时期--纯洁崇高的青年聂赫留朵夫尽管出身贵族家庭,但读书时的他,是一个朝气蓬勃,爱淳朴的生活,有着美好追求的叛逆青年,毫无贵族阶级意识。此时的他很有抱负理想,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急于为一切美好的事物献身,达到无限完善的境界。他是斯宾塞的信徒,对斯宾塞的“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观点印象深刻。当他的思想意识到土地私有制是对农民的一种残酷和不公平后,决定放弃自身的利益,把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分给农民,并为此写了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响应更多人关注。纯洁崇高的他在姑姑家认识了半养女半奴婢的玛丝洛娃,两人互相产生了情愫,他对她的感情也是真心诚意的。2.进入沙皇军队后到再次遇到玛丝洛娃前--堕落的贵族进入军队生活和上流社会后,原来满腔热血的青年就一去不复返了,放纵自己的欲望,沉醉于花天酒地、行尸走肉的生活,变得腐朽堕落。聂赫留朵夫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罪恶羞耻,相反觉得道德是一种束缚,处于疯狂的利己主义状态中。他用田产获得的收入作为自己的娱乐开销,把女人当成一种享乐的工具。正是在这样的利己的思想下,纯结的少女玛丝洛娃被他诱奸后,然后无情的把她抛弃。他心中的“兽性的人”压倒了“精神的人”,不再相信自己,而是而是相信别人,追求肉体的自我,放弃精神的自我,成为一个游手好闲腐朽的贵族军官。3.再次重逢玛丝洛娃--灵魂复活的开始十年后,他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这时的她已经从积极生活、乐于为善的姑娘沦落成妓女,精神变得麻木不仁。这场惊人的巧遇让他回忆起自己对她所犯下的过错,并逼迫自己承认是一个冷酷、无耻、没有悲悯之心的人,他的良心被慢慢唤醒了。但他是不想承认他的罪恶,也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罪名。一想到玛丝洛娃,他的内心深处就感到特别痛苦和羞愧,越使他极力地想忘记自己的罪恶。现在的他仍然利己主义,考虑的是不能让他人知道他曾经诱奸她的事,或玛丝洛娃会不会指控他,让他当面出丑。当玛丝洛娃被无辜判刑成服苦役后,聂赫留朵夫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罪孽深重,慢慢的发现周围的人是那么的虚伪。他感到灵魂仿佛注入了道德泉流,尘封已久的心门被打开了,似乎发现了新世界。那泯灭了的良心与人性、羞耻心、同情心迸发而出,汇聚成了精神的人,与心中的兽性的人进行对抗。他的内心种下了追求正义的种子,他心中复活了作为人性的基本要素的良心[5]。(二)聂赫留朵夫决心的动摇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常用到心灵辩证法的描写方式,特别是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把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心灵辩证法是将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现实的社会环境进行反复的比较,层层递进地方式刻画人物的心理,从而形成鲜明突出的矛盾冲突写作手法。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忏悔过程中,往往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通过大量的反思之后,才会意识到行为的对错,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人公逐渐战胜心中邪恶的过程。《复活》精彩地叙述了聂赫留道夫在复活过程中动摇、退缩、迂回曲折的心理过程。心灵辩证法在小说中描写聂赫留道夫的心理活动最突出的地方在法庭上偶遇玛丝洛娃后,把他的复杂感情和思绪的变化描写的细丝入微。他对玛丝洛娃的遭遇既感到怜悯和羞愧,又对她卖弄风骚的行为感到厌恶;他又怕被玛丝洛娃当众揭发他放荡的往事,但又清楚地知道眼前的事实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他造成的。当玛丝洛娃被法庭宣判到西伯利亚流放后,聂赫留道夫开始进行“灵魂的扫除”来振作精神。但他对道德的自我完善没有信心,他心中的魔鬼对他说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了,灵魂回归是没有结果的,然而另外一个声音说一切皆有可能。他心理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之后,一个强大的精神的人在他身上苏醒了。恶劣的行为可以通过忏悔不再重犯,然而恶劣的思想难以彻底拔除,它会诱使人反复的滋生恶劣的行为。苏醒后的聂赫留道夫,在赎罪的道路上,心理活动和思绪变化是复杂的,一方面反复说服自己坚定信念,另外一方面受人和环境的影响,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内心就退缩起来,摇摆不定,做思想斗争。他内心的灵魂搏斗始终伴随着灵魂皈依的整个过程。聂赫留道夫内心的动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玛丝洛娃的不信任。因为玛丝洛娃曾经是妓女这个身份,在她灵魂复活过程中,她身边的人都用有色的眼镜看待她,聂赫留道夫也不例外。一旦听到别人讲述关于玛丝洛娃扭曲的事实,他就对她失望、恼怒起来。他害怕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值得,白费力气,同时又希望玛丝洛娃能和他一样回归自我,改过自新。放弃土地私有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意识到地主不应该占有土地,另一方面他心里又舍不得这些土地和这笔收入,认为毁掉自己的家业是不明智的选择。心中的一个声音对他说不该占有土地,并且即将要去西伯利亚,房子和产业都没有用,另一个声音却反驳道毁掉产业容易,置办起来就难了。他也经常质问自己现在的做法是否真心诚意,还是只是作秀?当他以低价租让土地给农民们后,农民们却不是特满意,没得到他们的感激之情,他又感到忧伤。他的决心受别人的议论的影响。聂赫留道夫作为名望贵族,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上流社会传开,被他人热议。他的所作所为不被身边朋友和家人理解,还被认为这种行为很可笑,受到他人的嘲讽。聂赫留朵夫行动的力量忏悔和苦难是对自我的超越,这是为了精神的复活而走的痛苦的受难之路[6]。聂赫留道夫的道德逐渐回归后,善的强大力量让他相信凡是人能做到的一切最好事情,他也能够做到。他挺身而出去承担责任和进行营救,开始了叛逆的艰难历程。“精神的人”苏醒后,行动之一:聂赫留道夫决心为玛丝洛娃案子上诉到参政院。他打算鼓起勇气向玛丝洛娃忏悔,并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和名誉来与她结婚。为了帮她洗脱罪名,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寻找上诉的渠道,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各地,不惜花重金、时间精力与虚伪的律师、政府官员打交道。当上诉被驳回了,他也做好了最坏打算准备,与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流放之地。行动之二:聂赫留道夫放弃舒适生活。他意识到奢侈的生活是一种罪恶,物质上的享受会使人精神颓靡,贵族家庭里有很多物质对于一个人生存来说是不必要的,这些物质都是为了好面子,虚荣心在作祟。于是他决心退掉大宅子和解雇仆人,改住旅馆,出门尽量不坐马车,体验起穷苦人家的生活,把自己当仆人,过上苦行僧的日子。行动之三:聂赫留道夫把土地分给农民。他作为一名贵族阶级,主要收入是来自田产,放弃土地所有权,即意味着放弃世代家族积累下来的财富。现在的他对土地私有制给农民带来的不幸认识的更透彻了。他知道地主庄园的经营是建立在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奴役之上,不加以改革的话,这样子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残酷的。对于如何处理土地,才能更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他首先采取的是不雇农民耕种而是把土地低价租给农民,也就是把徭役制改为代租制,但是效果不大。于是他与农民们一起探讨商量,集思广益,他选择把土地完全交给农民,把土地税用作村社的公益事业上,真正造福于农民。行动之四:聂赫留道夫帮助向他求助的人。在监狱里,他认识了许多囚犯,他发现有很多囚犯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他们大多数都是被生活所迫而没有意识的违法了,他同情生活在这样恶劣环境的犯人。在这里,他答应了女政治犯薇拉的请求,设法让她的同伴舒斯托娃出狱;试图给另外一名政治犯走关系;了解梅尼绍母子俩的冤案,为他们找律师上诉案子;也有用金钱救济比较贫穷的农民等等。二、聂赫留朵夫道德回归的动因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回归”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探析这个回归动因能更好的把握主人公命运发展的必然性。聂赫留朵夫的回归动因可分为内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则在于他潜意识里拥有俄罗斯民族的高尚的品质,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格让他意识到自己有罪后,唤醒他沉睡的道德良心。他也受过其他俄罗斯哲学家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关键是他拥有俄罗斯人爱善于反省的秉性特质,对自己进行内心探索来促使他不断审视自己,一层一层的剖开自己存在的行为问题。外在因素是他本人年轻时误入歧途和俄国统治阶级的虚伪残暴让他有很大的感触;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内心中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也是作者创作的具有自传性色彩的探索型人物。主人公叛离了贵族阶级,走进农民生活,道德回归这个局面是作者的一个主观人设安排,即出自他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道德说教需要;同时也是当时俄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真实写照,即否定现实然而又没有出路,只能把精神寄托于宗教的一批先进贵族知识分子。小说极力描写了聂赫留道夫看透贵族阶级以至整个沙皇统治阶级的虚伪把戏,否决贵族的道德和生活方式,站在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憎恶自己所属的阶级生活,并下定决心与这样的生活决裂,他多次去监狱了解许多囚犯的冤案及其生活状态。(一)托尔斯泰主义观19世纪俄国人对东正教的信仰在出现危机,使原有的道德体系崩塌,道德的缺失成为这个制度变革的时代严峻的话题。东正教作为基督教三大派系之一,是俄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国教。许多俄国人从呱呱坠地起就被灌输东正教的思想,并伴随他们的一生,这种宗教信仰直到19世纪开始慢慢转变。东正教的危机根源于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和制度的改革,这种情况必然会对宗教产生巨大冲击。东正教危机,主要还是指在上流社会以及中产阶级之间,社会变革对底层民众的影响主要还是物质层面的,他们生活十分困苦;上流社会以及中产阶级受到的影响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底层大众由于很难解决温饱问题,他们知道东正教的腐败虚伪,在利益面前教义不值得一提。旧的信仰的危机让托尔斯泰等一批思想家意识到建立和重塑信仰的迫切性。托尔斯泰试图用一套道德教育思想来改变社会的现实状况,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为人类指点出路,由此托尔斯泰主义由此而生。托尔斯泰主义具有浓烈的基督教色彩,博爱观和忏悔意识处于核心位置,主张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思想,他的理想是全人类友爱和平等。博爱观等同于“宽恕”,以爱为前提。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孽的,宽恕他人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宁和达到更高的道德层次。博爱的障碍是人的内心充满恨与恶,这不利于世界和谐。博爱观它是向人们传递充满善意的温暖,促进人们友善,同时博爱有心胸宽广和人人平等的意思,特别是不歧视底层阶级的群众,而是对他们具有同情心并给予关怀。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博爱观对他的道德回归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作为中层阶级多次到监狱,并认真倾听囚犯们的诉苦,把他们的苦难放在心上。忏悔意识出自基督教的“原罪”理论,原罪与忏悔关系是互为存在的前提,救赎者把上帝作为忏悔的对象,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洗涤,追求形而上的生命意义。托尔斯泰忏悔意识是人性忏悔,它的产生是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发展历程中人性升华的产物。十六岁的托尔斯泰就不信仰东正教的教义,然而基督教中的忏悔意识却与他的精神融为一体。晚年的托尔斯泰的精神发生激变,忏悔意识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地更加明显。“道德的自我完善”思想理论的产生到最终确立,更是内心反省直接作用的产物。聂赫留朵夫是灵魂救赎式忏悔,正由于他有忏悔意识,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认识到自己有罪,内心的愧疚感成为他灵魂皈依的动力。《复活》这本书是“托尔斯泰主义”思想最终形成的标志。在托尔斯泰立场上,他认为人道主义是对自己灵魂的忏悔来摆脱罪恶。聂赫留朵夫是作者的化身,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人道主义者、社会改良主义者,他的精神复活过程实际上是用实际的行动来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过程,最终走向灵魂的复活。民族性格动因聂赫留朵夫作为那个时代最清醒的人,身上具有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显著特征,他的精神回归还要源于他骨子里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俄罗斯民族复杂的性格,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是宗教性、矛盾性、救世情怀、罪感情怀和忏悔意识。俄罗斯人热爱深度思考和自由幻想,具有胸怀宽广、爱反省的精神面貌。俄罗斯民族也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民族,具有摇摆不定的不稳定性,以至于他们思想变化起伏比较大。由于俄罗斯国家横跨欧亚两大文化板块,它的文化具有东西方两种文明,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定位不明确,所以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有极强的矛盾性和分裂性。一方面他们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特殊,也造就了他们的深刻的思想和灵魂,他们具有那种对社会不懈探索的精神。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是他们在具有强烈的罪感之后会有忏悔的欲望,他们在探索中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托尔斯泰具有俄罗斯优秀知识分子深厚的救世情怀,从《复活》中能找到体现民族性格的诸多表现,如聂赫留朵夫忏悔与救赎过程中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活动都表现了俄罗斯民族复杂矛盾的性格,正由于他是一个勇于积极探索的人,因探索这个社会使他的人性和尊严走向苏醒。社会政治动因聂赫留朵夫在替玛丝洛娃上诉的过程中,他对身边的庸俗而虚伪的人持批评的态度,使他的灵魂复活走向第二个阶段。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国家制度及社会秩序黑暗腐朽的时期,主人公的生活遭到了来自外在社会生态环境的压力所带来的自身精神问题的困扰,[7]即他亲身观察到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以及长期存在的农奴制给底层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苦,对整个统治阶级以及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重新审判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决心与这样污浊不堪的社会决裂。1.虚伪的法庭法庭应该是公平正义的地方,具有阻止社会成员违法犯罪,维持社会健康运转的作用。然而故事中的法官们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审判过程也只是走下流程仅凭自己的心情审案子。每个法官们在审案时心里想着的是自己私事,如庭长希望能够早点结束案子好与他的情人约会;一位法官想为自己的胃按摩而提出休庭;副检查官装腔作势的提出各种不必要的问题,只为了想向其他人展示自己非常专业,陪审团成员也是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比如玛丝洛娃应该是无罪的却被判成去西伯利亚服苦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陪审员的一个疏忽以及因为庭长急于结束案子而省略了向陪审员补充必要的交代;因被酒店老板夺走了老婆的梅尼绍夫却被指控烧了酒店老板的院子,事实上他当时是待在教父的家里;一群因集体祈诵福音而被判刑,仅仅因为信仰不同。2.黑暗的监狱《复活》中的监狱没有把犯人当作人对待,而是侮辱和体罚他们,监狱成为了司法腐败的地方。这里关押着着各种无辜的百姓,有些农民因为没有身份证而被关进来,有些农民的牛没有被留意到而误闯地主的草场也被关进大牢。他们之所以被关进来一方面是他们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或者影响到他们的统治管理。另外一方面没有正义担当的官员们想去帮这群无辜的人解决问题,如典狱长认为不该他管,检察长和省长互相推卸责任,谁也不负责。如犯人们在炎热的天气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过程中,好几个犯人因为身体吃不消而死掉,然而押解官并没有把他们的死放在心上,只是嫌办理手续的麻烦。3.腐朽的农奴制聂赫留朵夫所在的社会是个封建社会,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当西方已经跨入工业时代,然而俄国还维持着农奴制度。农民没有人身自由权、言论权、劳动合法收入权,他们受到残酷的地主压迫剥削而失去自我[8]。在他们认知里,地主是狡猾的,只有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正如聂赫留朵夫要把土地送给他们时都不相信这是为了他们好,认为这里面一定有欺诈。他们所作出这样的心理反应正因为他们被欺压的太久了。土地被地主们占去了,农民就失去了救命的稻草,生存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死亡已经麻木不仁,似乎适应了这种天天面对死亡的生活方式。女人活成了男人,做着力所不及的劳动。有些人在农村待不下去了,就来到大城市只能干这个城市最苦最累的活,也只是勉强能填饱肚子,与饱食暖衣的城市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都是聂赫留朵夫亲眼所目睹的农民生活,然而其他贵族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腐朽的农奴制就像一针清心剂一样让他感到震撼和同情农民们,他的心逐渐靠近这些底层民众。三、《复活》的创作意义人们很喜欢用他者的经历来审视自己,审视社会。通过获得对他者的认同来建构自我的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复活》虽然主要叙述的是聂赫留道夫个人的灵魂皈依之路,但是却具有社会普遍性。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感到虚空而被这个社会异化的时候,而聂赫留道夫这个形象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特殊代表,他的精神觉醒可引领我们自我意识觉醒并为他而复活。托尔斯泰借聂赫留道夫来对个体进行道德说教从而使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不断完善,努力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纯粹友好民主。(一)道德的自我完善“道德自我完善”是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进行思想探索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他认为人们要想从罪恶的生活制度中摆脱出来,就只能靠道德的自我完善。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而我们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时,可以把心中的善当成“上帝”,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活的更快乐一些。人们之所以在罪孽中无法走出来,就是因为不相信善,而导致这样的原因在于人们相信至高无上的权力,把权威当成了世界上不可侵犯的事物,以至于卑微的人们心甘情愿的被地主们奴役,忘记了道德能够约束人们的残暴的行为。荀子认为每个人本来都是善良的。善的因素与自我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存在自我完善的可能性。国家的稳定和谐发展可通过法律和道德来规范个体行为。法律能够强有力的禁止人们犯罪,是属于“国家意志”的他律;而道德完善表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指出了俄国当时法律制度的腐朽,认为法律并没有给弱势群体带来公平正义和解决所处困境的希望,并且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成为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保障。所以他企图通过主人公的道德自我完善来给人们寻找出路。道德的自我完善不能被简单定义为品格的提高或心灵的打扫,实质上是内心的道德主体规则的重新组建的过程。托尔斯泰认为理性的自我在道德完善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需要意志力去完成道德准则,将道德的自我完善上升到道德的总体完善。对于如何进行道德自我完善作者有自己的鲜明观点:他认为道德规范的建立的基础是具有忏悔意识,这是个体自发的过程,是对自身认罪反省,是道德完善的开端。这一步需要有一个唤醒忏悔者意识的契机,例如他生活中的某个人或似曾相识的事物激发他内心深处的记忆,让他回想起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而见到玛丝洛娃的堕落正是聂赫留道夫道德回归的一个关键契机,让他在法庭上不断地在内心深处审视自己,一点点的分析自己原罪,再把自己军营生活的所作所为与青年时崇高单纯的自己进行对比,才慢慢意识到自己现在所生存的精神状态。聂赫留道夫在为自己的利己行为感到愧疚时,也正是他意识到忏悔的过程。个体的道德自我完善需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它是产生善的内部动力,即主体能够对客观的事物进行是非曲直、善恶的判断,从而引起他内心的体验。主体有忏悔的意识后表明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聂赫留道夫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个虚伪卑鄙的人后,认为这样的自己是个可恶的人,他对身边的人的评价也变了,他讨厌老科察金一家虚伪的客套,开始评判贵族阶级的生活都是可恶可耻的。自我意志是道德完善的精神力量,是主体为了实施道德行为目的所作出的个体意志努力。道德自我完善过程是主体进行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复杂过程,自我意志力成为关键性因素。聂赫留朵夫虽然经历了决心的动摇,但他最终也没选择放弃自我。他要求自己身体上体验粗茶淡饭,首先是物质上的转变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力。综上所论,道德自我完善是个体自发变得越来越好的过程,精神变得更加高尚,找到自己生命意义所在。(二)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产物,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但文学对生活的作用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对人们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潜移默化产生的。这种渗透到人的内心世界的熏陶和感染,会鼓舞人们去改造自己周围的环境,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复活》广阔而深入地再现19世纪的俄国社会全景,描写了俄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成功地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