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课件_第1页
1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课件_第2页
1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课件_第3页
1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课件_第4页
1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四月20241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消费投资出口——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任何经济问题都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影响的。1950年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出口5亿美元)1977年贸易额为148亿美元。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排名第32位,(当时出口仅97.5亿美元)。1997年跻身全球第十大贸易国行列。2002年,中国GDP突破10万亿人民币(102398亿),进出口总额为620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1.8%出口3256,进口2952,在世界贸易排名第五位。2004年进出口规模8512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四,超过法国。2004年突破1.1万亿;2004-2006年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7-2008年世界排名第二位2009年出口总额世界第一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2、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3、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社会主义阶段。Ⅰ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对外贸易的概况1、殷商、春秋战国时期:丝绸远销西方2、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2、唐宋时期唐朝——长安城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唐代的丝织、陶瓷和金属铸造等产品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宋朝——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有50多个国家;成立对外贸易专门机构“市舶司”。元朝——中国版图跨越欧亚两大洲,海运贸易空前繁荣,制定《市舶抽分则例》22条,对外贸易管理比以前更有效。陆路贸易复兴。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大事件。清朝——1685年,清政府限定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为对外通商口岸;1757年,清政府限定广州为通商唯一口岸。海关是管理对外贸易的唯一机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1、长期以官方贸易为主导2、相对主动3、开放程度小4、传统贸易优势产品主要以陶瓷、茶叶、纺织为主。Ⅱ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概况(一)概况1、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2、1858—1880年,中国被迫开放华北地区和长江沿岸主要港口;3、1880—1900年,中国被迫开放西南地区;4、20世纪初,中国被迫开放东北地区;5、1937—1949年,中国陷于长期战争状态。(二)性质——半殖民(三)主要特征

1、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控制和垄断

2、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3、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4、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Ⅲ新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贸易产生的政治前提政治前提——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贸易的建立1、没收官僚资本对外贸易2、建立国营对外贸易3、改造民族资本对外贸易

从此,在我国对外贸易领域中,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外贸易已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对外贸易也就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3、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4、十年动乱和拨乱反正时期时期(1966-1978)5、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位居第三十二位,从2004年以来稳居第三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进入1994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2000.5.1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世界经济史的奇迹出现了——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中国紧紧抓住了三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并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外贸总额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大国。凭借价格利器,中国制造在十几年间席卷世界,尤其最近五六年,“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无可置疑、无法捍动——目前,全世界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PC、手机、彩电、空调,40%的纺织品都在中国生产。2004年西班牙埃尔切的中国鞋被焚烧课程结构PART1对外贸易概述——Chapter1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PART2对外贸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Chapter2

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根据——Chapter3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课程结构PART3对外贸易宏观管理——Chapter4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宏观管理手段Chapter5

立法管理Chapter6

经济调控Chapter7

行政管理课程结构PART4对外贸易的关联效应

——Chapter8

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PART5非货物贸易——Chapter9

技术贸易——Chapter10

服务贸易

PART6国别经贸关系——Chapter11

中国对外经贸关系部分网络资源(国内)阿里巴巴福步外贸论坛126B2B外贸之家中国国际贸易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外经贸中国贸促网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网国际商务桥推荐推荐推荐常用网站

国家商务部/

国家统计局

中国海关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中国出口贸易网/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本章重点对外开放的内涵;“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回顾;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简析“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一、对外开放的内涵1980年6月,第一次公布对外经济政策1981年11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施1982年12月,确立对外开放政策为基本国策(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邓小平出访日美后的的认识:国际方面: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服务。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国内方面:

1.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大跃进图片

大炼钢铁,“大跃进”中树立起一座座土高炉。图为1958年河南信阳地区农村的情形,一年后此地出现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人民日报》掀起浮夸狂潮密植高产“卫星田”,稻谷实际上是从别处移栽而来,谷穗密密麻麻,据说撑得住小孩。图为小孩在高产田稻穗上。一哄而起的集体食堂,吃饭不要钱,红火一时的公社食堂饥荒袭来时的农村户籍管理部门的分省区死亡人口统计显示,1958到1961年期间各省非正常死亡人数合计达到一千八百万(未调整低报偏向)。全国共有两大高死亡的饥荒带:其一是以四川为中心,从青海、甘肃到贵州、湖南、广西共六省区;其二是位处中原的安徽、河南两省。大跃进期间全国分年度非正常死亡状况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涵义

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三)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3.利用外资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5.设立经济特区最主要最根本二、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浦东内地

我国对外开放也逐渐由沿海向内地和边境城市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过程1、建立经济特区(1980年起):——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浦东(1990)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标志着对外开放在沿海部分地区开始由线向面上推进4、开放浦东、内地(90年代)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内地开放形式多样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重庆万县宜昌武汉九江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浦东第五步:开放内地——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第一步:拉开序幕——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第二步: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正式确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第三步: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第四步:开放沿海地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勃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区。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概念什么叫经济特区?“特”在哪里?“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国家给予海南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点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对外开放前的深圳今天的深圳厦门深圳珠海海南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思考: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①靠近国际市场。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交通便利。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⑤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思考:国家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兴办经济特区?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战略意义: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港口城市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沿海经济开放区

概况: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

概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③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沿江开放龙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进入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4月18日,李鹏同志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1、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2、有利条件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

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

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北海广州深圳湛江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开放的沿江、沿边、省会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重庆万县宜昌武汉九江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与对外开放(1999)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构想在西部开发中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与东部地区进行一帮一的对口帮扶。重庆;四川—辽宁;贵州—深圳、青岛、大连、宁波;云南—上海;西藏—;陕西—江苏;甘肃—天津;青海—辽宁;宁夏—福建;新疆—山东;内蒙古—内蒙古;广西—广东。§2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2001—2005年)*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年份进出口出口进口总额年均增长(%)总额年均增长(%)总额年均增长(%)1981-1985年2905.413.01281.68.41523.616.11986-1990年4864.110.62325.317.82538.44.81991-1995年10144.519.55183.519.14961.019.91996-2000年17739.210.99616.910.98122.310.72001-2005年45586.229.523854.530.221731.728.7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位居第三十二位,从2004年以来稳居第三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进入1994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9万亿美元。不仅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稳步增长,与印度、东盟等周边国家(地区)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南非、巴西、智利等国家进出口也保持良好增势。2003年至2006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位次略有变化。2003年,日本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位居第二、三位;2004年至2006年,贸易伙伴位次则为:欧盟、美国、日本,美国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2006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723亿美元、2627亿美元和2073亿美元。东盟已经成长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06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9倍。印度跻身于我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249亿美元,是2002年的5倍,年均增长49.8%。另外,2003年至2006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年均增长45.5%,与拉丁美洲年均增长40.9%,均远高于同期我国货物进出口的整体增速。2002年以来,我国广泛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目前正在与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商谈11个区域贸易安排。其中,中国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已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海湾6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等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与印度、韩国、秘鲁开展自由贸易研究等。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国(截止到2008.10)*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1-200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口变化年份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2001年1187.9464.644.617.52002年1570.8677.148.220.82003年2274.61101.651.925.12004年32341655.454.527.92005年3916.72182.551.428.6年份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2001年1205.2641.249.526.32002年1556827.152.7282003年2249.91191.854.528.92004年3018.81614.353.828.82005年4620.81977.17030*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较大进展国家和地区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占进口总额的比重2001年2004年2001年2004年2001年2004年欧盟15.015.415.418.114.712.5美国15.814.720.421.110.88.0日本17.214.516.912.417.616.8中国香港11.09.817.517.03.92.1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合计59.054.370.268.647.039.4东盟8.29.26.97.29.511.2韩国7.07.84.74.79.611.1中国台湾省6.36.81.92.311.211.5俄罗斯2.11.81.01.53.32.2澳大利亚1.81.81.31.52.22.1加拿大1.41.31.31.41.71.3上述六个国家和地区合计26.828.717.118.637.539.4上述十个国家和地区合计85.883.087.387.284.578.8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增长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出口一般贸易86.857.148.042.241.4加工贸易12.140.949.555.254.6其他贸易1.11.92.52.64进口一般贸易88.249.132.844.542.4加工贸易10.135.244.241.141.5其他贸易1.715.723.014.416.1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成为外贸增长的主力军

2001-2004年我国出口、进口分企业性质情况

企业性质2001年2005年出口额所占比重(%)出口额所占比重(%)总值2661.5100.05933.7100.0国有企业1132.342.51535.922.2外资企业1332.450.13386.158.3其他企业196.97.41011.719.5企业性质2001年2005年进口额所占比重(%)进口额所占比重(%)总值2436.1100.05614.2100.0国有企业1035.542.51764.529.9外资企业1258.651.73245.758.7其他企业1425.860410.8*外贸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加强了外贸领域法律法规建设@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利用外资政策,深化对外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