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做香囊、包粽子等亲子活动备受欢迎,龙舟、桨板、皮划艇等多样化水上活动颇受追

捧……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

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推动了健康文明过节,使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

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

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

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

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

许多新的元素。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

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文化发展自有其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具有重要作

用。比如,最近几年的端午节,内涵丰富的具有端午文化特色的线上科普、文艺演出、民间

游戏、特色旅游等活动接地气、有人气,让人们得到文化的滋养。再如,“云观展”、沉浸

式体验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文化传承创新获得强劲动能,开启无限空间。以文化创

意、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好多种文化业态,有助于提升大众参与度,增强审美

趣味,提升美育素养,也有利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别开生面。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

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

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

大浪淘沙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推陈出新、海纳

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统节

日具有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定会在新时

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我们也必能麋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摘编自王巍《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

材料二:

岁至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

日。

传统佳节之所以被我们摆在极高的位置,正是因为它对于中国人骨血中的精神传承,有

着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塑造。对于端午节来说,它在传承和赋能中更加生机勃勃。看这一节日

里的经典场景,能让我们对端午节根脉绵延、千年不绝的文化轨迹有更加清晰的感知。

情怀端午,缅怀爱国爱民的先贤。“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到端午节,

自然会联想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汨罗江那一泓江水历经了时光的淘洗,让以爱国情怀为

核心要素的屈原精神走过了千年,历久弥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把家

国放在心中的先贤们,已由历史中个人的纤纤一脉汇聚成民族的精神丰碑,为端午这样的传

统佳节赋予精神内涵。

文化端午,品味岁月积淀的底蕴。传承是最好的记忆,开创是最好的永存。对于积淀了

千年底蕴的端午来说,后人对于它的打开方式,始终离不开念兹在兹的“文化”二字:幼儿

园里的小朋友包起粽子是有模有样,文化广场上《离骚》的诵声朗朗,大江大河里的龙舟在

劈波斩浪,纪念屈原的原创音乐剧《九歌》正火热上演……深奥的传统文化看起来不易破题,

但很多人已经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端午模样。“文化自信是更基本、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端午节里的文化表演、民俗体验、非遗展示等活动遍地开花,

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有了亲身感悟。

健康端午,乐享辟邪祛病的安康。端午时节,许多人家都会将艾草、菖蒲绑成一束然后

插在门楣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对于卫生健康的看重,绝不仅

仅是美好的祈愿一一“艾香”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具有东方智慧的先祖们早已经在和大自然

的接触中积攒了辟邪祛病的诸多经验,并在代代相传中注入了关于“安康”的理解和诠释。

千年端午,让传承溯流而上。从时光轴上看,端午节所走过的岁月太过久远,好在它并

没有无奈蒙尘,也没有被时代抛落,而是在后人的传承中越擦越亮。解析端午佳节的深厚内

涵,无需拉开太长的视野,一场仪式、一次咏唱、一片粽叶、一身汉服,都能从中感受到传

统佳节里的灿烂辉煌。这种文化传承久久存在于华夏儿女的肌理下、血脉里,让无数的人向

着更开阔的未来奔涌而去,同时也将端午的坚守与传承无限拉长。

(摘编自韦丰《千年端午,让传承溯流而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但材料一强调要在传承中有创新,材料

二强调要在传承中追溯文化根脉。

B.材料一告诉我们,传统节日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乡土社会,这里的“乡土社会”与费孝

通的“乡土中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C.材料二指出,与传统经典、传统技艺不同,传统节日因其独特的精神传承,被人们摆

在了最高位置,其他形式无法取代。

D.材料二认为,每逢端午节,每家将艾草、菖蒲绑起来插在门楣上,的确具有辟邪祛病

的功效,这一做法值得代代相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能够帮助我们感受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B.当下,以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这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C.在端午节的各项活动中,如果纪念屈原的活动缺失,端午就没有了文化底蕴。

D.既然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端午非遗展示活动就要开展起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端午活动说起,然后进入“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的论述。

B.材料二引用屈原和纪念屈原的诗句,凸显了屈原的伟大精神,增强了文化底蕴。

C.材料一以除夕守夜、诗意端午为例,论证了节日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创新的观点。

D.材料二从情怀端午、文化端午、健康端午和千年端午这四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打开方式”和“越擦越亮”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

5.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下面这个端午活动的认识。

2023年端午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沉浸式实景演出以

峡江两岸为天然幕布,将山水美景、人文气象与文艺表演融合,让千年文化以文艺之美飞入

寻常百姓家。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旋转的世界(节选)

陈继光

以前他们的宅院旁就有这么条小河。①龙乾坤跑车回来,可以吃到从田里刚刚摘来的新

鲜蔬菜,还可以吃到一碗“呛虾”一一这在江南的饭馆中是难得的名菜了。

黄春秋那良种鸡①也是在这条小河边最早培育的。

龙乾坤上班后,她就坐到那架老式织布机前,耳朵里是织机单调的声音,梭机往复是那

么迟缓。这时刻,那群鸡,就在屋外的田野里、小河边、竹林里,从容不迫地寻觅它们的美

食。

就在五十年代初期,河对岸建起了一座有一万余工人的纺织厂。用大型纺织机械,需要

大量纯净的水。渐渐地,这条清澈的河流,变成了一条污水道。鱼、虾都匿迹了。连那些鸡

仿佛也变得烦躁起来了。

她的那架织布机终于闲置了。从此,她第一次思索着,大工业使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

到了什么;消弭了什么,又增添了什么。

她想到了前不久与西方一个外交家的那次关于饮食的“厨房”谈话。

那位在国际上相当活跃的外交家毫不掩饰地说:“在我们国家,再也吃不到这样美味的

鸡了!”他说他们那里的养鸡场,都是用化学激素催肥,结果一只只鸡的确很肥硕,却失去

了鲜美的滋味。

这位饱尝世界各国珍馔美肴的外交部长,回国前还在机场餐厅特地点了“春秋鸡”。他

让随行记者拍了照片。一幅是他手中抱着那只“春秋鸡”,一幅是他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春

秋鸡”。从此,黄春秋与“春秋鸡”名扬海内外。

乘务员来送茶点了。这是个俏丽的姑娘,看起来二十多岁,装扮上一身航空服,显得很

有些现代化。她神态优雅轻盈,笑容可掬,还会说点外语,彬彬有礼。头等舱内,总共不过

坐十来个乘客,除黄春秋外,都是外宾。按顺序,该将茶点送给黄春秋了,可是,姑娘却将

茶点送到她身旁的芥川君那里,连眼梢也不看她一眼,接着,又送其他几个外宾。倒是芥川

君有些过意不去,将面前的茶点让给黄春秋。正在他们推让的时候,姑娘才冷冷地将最后一

只茶杯放到黄春秋身旁的茶几上。

“这姑娘长得真漂亮。”黄春秋想,几乎可以与她的儿媳夏慧华媲美。姑娘对她冷待,

她却并不介意。黄春秋喝了口红茶,目送着那位俏丽姑娘到机舱去了。

黄春秋注意到,在这批外宾中间,有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穿着半新的西服,一双眼睛,

平时总是那么忧郁,只有当看到鸡的时候,才闪闪发光。②这人叫基洛格,黄春秋在心里暗

暗叫他“鸡先生”。这位“鸡先生”专门搜罗世界上各种鸡。为此,不惜耗费巨资。去澳洲

找莺眼鸡,去非洲觅缝纫鸡,去南美寻火地鸡,甚至冒险到极地去探玄冰鸡。他收罗这些鸡,

并不是为了经营养鸡事业。据说,他那令许多人羡慕的美丽宅院,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鸡巢。

基洛格说:“我宁可将一切给鸡,而不愿给人。”

当黄春秋把这个人物,在昨天晚上说给一家人听时,夏慧华说:“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

‘丰裕社会’中的精神危机。”

谈论中间,她与她的儿子龙星云,都想到了几天前在“鸡餐馆”中发生的事。

五天前,龙星云少年时代的一个同学来登门拜访。这个人虽然比龙星云还小一二岁,却

已经是一个闻名全国的社会学家了。他由黄春秋与龙星云陪同,一起到“鸡餐馆”就餐。“鸡

餐馆”门庭若市。服务员看到黄春秋来,就将他们引到雅静的小餐厅内。入座后,他们听到

屏风背后一片喧哗,刀叉叮当声,竹筷敲碗声,碰杯声,还听到“哗啦”一声,打碎了杯盘,

中间还夹杂着粗野的、带着酒意的叫闹声:

“吃啊!才尝了三十个菜就不行啦,一一草包!”

“脓包一一你要拿出赚大钱时的那种劲头来,一一吃!”

“你把这半瓶茅台一口喝干,一一我就再吃!”

“你忘了,那个港客的口头禅:舍命陪君子。一一喝!”

接着两人开始对骂……

他们转过屏风想去劝阻一下。眼前的景象,使他们都愣住了。

两个东倒西歪的人,面对着令人瞠目的一大堆菜,看来足够三十个人下箸。

这两个吃客,一个吃得脸呈赭红,一个面色青灰,看到陌生人,他们立即停止了谩骂,

那神情,又组成了一种联防。

社会学家看到了两个值得深思的典型。黄春秋观察着:两个醉汉与社会学家、她的儿子,

都是年轻人,他们处在同一个餐厅中,却是完全不同的两极。还是龙星云比较敏感,用几句

话就争得了主动,触到了他们的隐痛。

“你们喝完酒干什么呢?”

“干什么一一睡大觉!”

“睡醒后干什么呢?”

“干什么一一飞一趟广州。”

“到广州后干什么呢?”

“干什么一一老子去挣钱!挣大钱!”

“你们不觉得自己的世界太狭窄吗?”龙星云说。

“鸡先生”基洛格从机舱的圆窗前回过头来,用忧郁、冷漠的眼光,扫视了一下头等舱

中的同行者。他看到了黄春秋,瞬间,眼中闪出了一丝笑意,朝黄春秋点了一下头。噢,千

载难逢的基洛格的笑容。据说,只有在他认为遇到真正的人时,他才开颜一笑。

(有删改)

【注】①黄春秋办养鸡场培育出良品“春秋鸡”,成为养鸡专家,赴京开会。选文是从

黄春秋在飞机上回忆往事开始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春秋曾用老式织布机织布,在田野里、小河边、竹林里养鸡,此行为散发着浓浓的

田园气息。

B.西方那位外交家关于饮食的谈话,反映了工业化时代养殖业重速度、轻质量的倾向。

C.黄春秋对冷待她的乘务员并不介意,缘于这名乘务员与其儿媳夏慧华长得同样漂亮。

D.眼神忧郁、不苟言笑的基洛格,对黄春秋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说明黄春秋是他欣赏的

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部分通过对比写出黄春秋生存环境的变化,又通过心理描写,表现黄春秋对

大工业生产模式利与弊的思考。

B.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矛盾统一体,如王熙凤外表光鲜而内心刻毒。本文中女乘务员也

是一个外在与内在的矛盾统一体。

C.“鸡餐馆”发生的两个青年大吃大喝、粗野对话的一幕,完全是从黄春秋的视角表现

的,这使人物和场景显得非常真实。

D.龙星云“你们不觉得自己的世界太狭窄吗”的反问,既是对两个青年思想现状的评价,

又是希望他们有所改变的劝诫。

8.本文两处画线句分别写龙乾坤跑车回来能吃到新鲜蔬菜和“呛虾”、黄春秋在心里给

基洛格起了一个“鸡先生”的外号,各有怎样的用意?

9.请简要概括本文穿插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

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

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眠拒

之,大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塘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

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谕以祸福,仁杲遂降。诸

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

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喉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

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呆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塘自虚,

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唐太宗讨薛仁杲,率左右二千余骑,追奔直趣折塘以乘之。仁杲列阵城下,太宗据泾水

以临贼阵。贼徒气沮,无敢进战,其骁将浑干等数人临阵来降,请还取马。太宗遣之,于是

各乘良马,须臾并至。

唐太宗讨薛仁杲,乘胜逼其城下,仁杲婴城自守。太宗具知贼中虚实,将领大军继至,

四面合围。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诘朝,仁杲率其将士开门请降,得其

精兵万余人。

(节选自《武经总要》)

材料三:

仁杲勇而无谋,兼粮馈不属,将士稍离,其内史令翟长孙以其众来降。仁杲妹夫伪左仆

射钟俱仇以河州归国。太宗知其可击,遣将军庞玉击贼将宗罗眠于浅水原。两军酣战,太宗

以劲兵出贼不意,奋击大破之。乘胜进薄其折塘城仁杲穷蹙率伪百官开门降太宗纳之。

(节选自《旧唐书•薛仁杲传》)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乘胜进A薄B其折塘城C仁杲穷D蹙E率伪F百官开门G降H太宗I纳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古代军中置鼓,用以发出进军的号令,文中“鼓大小”是指鼓大小不一。

B.或,表示假设,与《蜀道难》“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中“或”字意思相同。

C.未易,指不容易,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未易”意思不同。

D.婴,指环绕、围绕,与《陈情表》“刘夙婴疾病,常在床磬”中“婴”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武德元年,李世民征讨薛仁杲,薛仁杲部将宗罗喉进行抵抗,李世民把握住战机,

派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将宗罗眠击败。

B.李世民率领两千多骑兵追击薛仁杲残部,一直追到折塘城,将薛仁杲围困在城中,薛

仁杲在折摭城下摆开阵势进行应对。

C.李世民详尽掌握了薛仁杲实情,合围其困守折塘城,在李世民的强大攻势和其他因素

的共同作用下,薛仁杲最终投降。

D.李世民在回复将领总结胜利原因时说,自己否定了开始制定的计策,采用权变之术,

不给敌人以会合兵力实施计策之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

(2)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

14.从材料三来看,除去李世民一方的因素外,薛仁杲最终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人诗①

陆九渊②

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

从头收拾一口吞。

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

朝饮渤凝水,暮宿昆仑巅。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注】①大人诗:一作“少时作”,为诗人17岁时作。②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教育

家,继承了孟子的“大体”思想,将《孟子》列入“四书”;创立“心学”,主张“心即理”

“立大志,做大人”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可以看出,诗人陆九渊少年时期就有非同寻常的志向。

B.诗人表达胸襟开阔时以强衬强:即使咆哮大嚼的虎豹虬龙,也会遁逃避之。

C.“朝饮”二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连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想象奇特。

D.本诗先用七言后用五言,不求每句字数的一致,便于抒发自由奔放的情感。

16.少年陆九渊的“胆大”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两句,用以形容现在

那些溺爱孩子不计后果的家长也非常恰当。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道,庭院里有一棵枇杷树,","

作者面对此景,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3)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小明非常欣赏由山与水构成的雄浑阔大画面的诗句,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泊在江边,伸出漆得锋亮的白色舷梯,半落在水里。不是搁浅,满甲板的灯欢喜地亮

着,照见四边水里的石子,①地放光。有人走下船去江里洗脸洗脚,江风湿寒,江水里

倒藏住些太阳白天的亲吻,水竟微热,让人觉着大江的温暖与慈善。于是,对这不知名的小

山,也充满好奇与好感。

江边有一土坡,生长着杂乱的灌木丛。坡顶是一块平坦浓密的原野,紫色的晚霞在地平

线上烧出冉冉的荒火。模糊的草地上,②散落着白色的小花,似初春尚未化尽的残雪,

在黑暗中提醒着什么。渐渐地,小花沉入弥漫的夜幕。它开过,又谢了。谢了,又开过。它

沉入黑暗,犹如从来没有过一般。

没有人知道这个停泊地的确切位置,它叫什么,它在哪里,它为什么存在,又为什么被

一群陌生的过客冒犯,然后留在他们记忆中,漂流到陌生的远方去。这是一次偶然的夜泊,

此生也许再也不会到这儿来了。这些自由又孤独的小花,你好,再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开过,又谢了。它犹如从来没有过一般沉入黑

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常的皮肤有完整的屏障功能,可以抵御外界物理、化学等各种刺激。皮肤屏障就像一

堵坚实的砖墙,表皮角质形成的细胞①,细胞间的基质就像水泥,将成头紧密连接在一

起,最外层还有皮肤分泌的脂质等成分覆盖,构建起完整且坚实的皮肤屏障。

当屏障功能受损时,砖墙结构出现松散、变薄的情况,这时外界灰尘、花粉、病原体、

化妆品等物理、化学刺激就很容易进入皮肤,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皮肤会出现干燥、红肿、

瘙痒、刺痛等不适感,如果皮肤屏障功能②,症状反复得不到缓解,就形成了敏感肌。

皮肤角质层变薄、脂质消失都会造成皮肤屏障功能,而导致皮肤角质层变薄、脂质消失

的原因,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清洁。现在的小仙女们都很重视面部清洁,应运而生的

洁面产品也非常多,这些产品会使皮肤自身分泌的油脂被过度清除,且会使角质层变薄。

③,新生的角质形成的细胞来不及补充脱落的细胞,角质层长期变薄、松散,就会造成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非常容易出现红斑、刺痛、瘙痒、干燥等敏感症状。

20.下列句子中的“就”和“就很容易进入皮肤”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A.春天就要来了,可也不要忘却寒冬里紧紧呵护着你的人儿。

B.试着去了解一个人,爱一个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C.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就大会议程和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D.这些年他就爱书法,对唱歌、跳舞、运动等似乎兴趣不浓。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女孩要保护好皮肤,清洁时要掌握好“度”,过度清洁就

会损伤皮肤。的确如此,一些事情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但生活

中我们也常常说:突破极限,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B.“有着本质的区别”错。C.“与传统经典、传统技艺不同”于文无据。D.“的确

具有辟邪祛病的功效,这一做法值得代代相传”错。

2.C"如果纪念屈原的活动缺失,端午就没有了文化底蕴”错误

3.D“从情怀端午、文化端午、健康端午和千年端午这四个方面”错。“千年端午”

是材料总结,不与其他三个方面并列。

4.①含意:“打开方式”指的是后人过端午节的方式,“越擦越亮”指的是后人对端

午文化的长久坚守与大力弘扬及其成效。②作用:这两个短语生动形象,体现了语言的活力

与张力,具有启迪读者、感染读者的效果。

5.①体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②融入百姓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③增强了审美趣味,提升了美育素养。④有助于人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

加坚定文化自信。

6.C"缘于这名乘务员与其儿媳夏慧华长得同样漂亮”错,从文中黄春秋的各种表现看,

原因应是她内在的修养。

7.C“完全是从黄春秋的视角表现的”错,应该是从黄春秋、社会学家和龙星云的视角

表现的。

8.①表现了过去的自然环境好,没有污染。②反映了基洛格对世界上各种鸡的喜爱。

9.穿插的内容:本文以黄春秋乘机赴京参会为叙述主线,穿插记叙了养鸡环境的变化、

西方某外交家的话及其吃“春秋鸡”的情景、基洛格对各种鸡的爱好和夏慧华的话,以及两

个青年大闹“鸡餐馆”的种种回忆的内容。穿插的作用:①穿插的这些回忆反映了工业发展

导致环境污染、物质丰富伴随精神匮乏的社会现象,深化小说的主旨,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②在黄春秋赴京参会这一单纯的叙事主线上,穿插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使文本的叙述富于变

化,更有张力。

10.CEH

11.A文中“鼓大小”是指鼓声大小不一。

12.D"自己否定了开始制定的计策”于文无据。

13.(1)薛仁杲部将大多临阵投降,又(提出)返回城里取马再来,李世民将他们放

回。(“将”,将领;“复还”,又返回;“纵遣”,放回。)

(2)(唐太宗)于是派能言善辩之士向敌人晓以祸福利害关系,城中惊惧,(薛仁杲)

不知采取什么计策。(“纵”,派;“谕”,晓谕,告诉;“计无所出”,不知采取什么

计策。)

14.①薛仁杲有勇无谋。②粮草供应不上。③手下将士离心离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是追击败逃的敌人,必须仔细了解对方败逃的真假。如果敌人军旗整齐有序,鼓声

呼应协调,指挥号令统一,队伍众而不乱,虽然后退而逃,却并不是真正的败退,其中必有

奇谋异策,对此必须慎重考虑。倘若敌人军旗参差不齐,鼓声大小错乱不协调,指挥号令喧

闹不统一,这才是真正的败退,(对于这种敌人)应当全力以赴地进行追击。兵法说:“凡是

追击撒退之敌,不可懈怠麻痹,如果敌人中途停驻不走,就要考虑其是否另有朗谋。”唐高

祖武德元年,李世民征讨薛仁杲,薛仁杲派部将宗罗眠领兵抵抗,在浅水原被唐军打得大败

而逃。李世民亲率骑兵追击,一直追到折塘城,将据守该城的薛仁杲包围起来。薛仁杲的部

将大多临阵投降,又(提出)返回城里取马再来,李世民将他们放回。不一会儿,他们都各自

乘马而归。李世民详尽掌握了薛仁杲的虚实,于是进兵包围了折塘域。李世民又派遣能言善

辩之士入城向敌人晓以祸福利害关系,薛仁杲于是被迫投降。众将领都来向李世民祝贺,并

借此机会询问道:“大王您在大破宗罗眠军之后,却丢下步兵,又没有攻城器械,却率骑兵

直迫折塘城下,当时大家都不相信能够破城降敌,但最终竟攻下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世民说:“这是采用权变之道而逼迫敌人,让敌人来不及实施计策,因此战胜了敌人。况

且,宗罗眼所部将士都是陇西地区的人,我军虽然大破其军,然而击杀俘获的不多。如果缓

慢追击的话,溃败的敌人都会逃入折塘城,薛仁杲把他们集中起来加以安抚,我们就不容易

战胜他们了;逼迫敌人(紧追不舍),敌人败兵就会流散到陇西各地。(这样一来)折塘域中自

然空虚了,薛仁杲已经吓破了胆,没有时间另谋对策了,所以他只能畏惧而开城投降了。”

材料二:

唐太宗征讨薛仁杲,率领手下两千多骑兵,追击直趋折塘城,趁机消灭敌人。薛仁杲在

折塘城下排列阵势,唐太宗依靠泾水,面对敌阵。敌人气馁,不敢进兵出战,薛仁杲的猛将

浑干等几人临阵前来投降,(然后)请求回去取马匹。唐太宗打发他们回去,于是那些降将各

自骑乘好马,一会儿工夫都回来了。

唐太宗征讨薛仁杲,乘胜逼近折塘城下,薛仁杲环城而守。唐太宗详尽掌握了敌情,率

领大军前后来到城下,四面合围。(唐太宗)于是派能言善辩之士向敌人晓以祸福利害关系,

城中惊惧,(薛仁杲)不知采取什么计策。清晨,薛仁杲率领他的将士打开城门投降,唐太宗

获得精兵一万多人。

材料三:

薛仁杲有勇无谋,再加上粮草匮乏、运粮不及,将士渐渐背离,他的内史令程长孙率领

部众前来投降。薛仁杲的妹夫伪左仆射钟俱仇拿河州归附于唐。唐太宗明晓此时可以攻打薛

仁杲,就派将军庞玉在浅水原攻打薛仁杲的将领宗罗喉。两军激战,唐太宗率精锐部队出其

不意,奋力攻击大败敌人。乘胜通近薛仁杲盘踞的折塘城,薛仁杲陷入困境,率领伪百官打

开城门请求投降。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投降。

15.B“即使咆哮大嚼的虎豹虬龙,也会遁逃避之”错。

16.①吞吐万物的气概:诗人说自己胸襟宽广,能够吞下亿万虎豹虬龙,并咆哮大嚼。

②超越自然的气势:诗人说能把山连成琴,能把黄河作为弦。

③宣扬孟子思想的雄心:诗人说自己可以把“万古不传”的孟子的思想传扬下去。

17.①.虽曰爱之②.其实害之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④.今已亭亭如盖

矣⑤.落木千山天远大⑥.澄江一道月分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18.示例:①五颜六色②星星点点

19.“它开过,又谢了。谢了,又开过”体现出花开花谢、花谢花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它开过,又谢了”只体现出花开花谢的单一过程。原句更能强调生命的生生不息。“它沉

入黑暗,犹如从来没有过一般”重点在“从来没有过一般”,强调的是花的渺小、不被关注;

“它犹如从来没有过一般沉入黑暗”重点在“沉入黑暗”,强调花隐入黑暗的状态。原句表

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下段的内容衔接更紧密协调。(意思对即可)

20.B文中的“就”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在某种条件或者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A.副词,表示立刻、马上。B.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在某种条件或者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C.介词,引出下面内容。

D.副词,表示范围,只。

21.①相当于一块块砖头

②长期得不到恢复

③如果频繁、长期使用

22.皮肤角质层变薄、脂质消失都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而导致皮肤角质层变薄、脂质

消失,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清洁。

23.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由语言文字运用II中过度清洁会导致皮肤损伤的现象,总结出“一些事情如果把

握不好‘度’,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的道理。然后一转,又提出“突破极限,才能感

受到不一样的生活”的观点。这两句话并不难理解,第一句强调做事要有“度”,否则过犹

不及,后果严重;第二句强调打破“度”的限制,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材料的主旨是我们要讲究“度”,但又不能处处死守某个“度”,可见材料对于“度”

的理解本身就具有辩证性,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度”的含义极为丰富,这里指的是

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尺子),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在生活事业上,凡事都要适可而止,

做事要恰到好处,切忌过犹不及。但实际上“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它需要视情况、

场合、对象、事情的性质而定,情形不同,“度”的标准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

中能够视情况而灵活应变,同时又能理智处理各种事情,在合理范围内做到最好。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发现,材料中的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们各有

各的道理。第一句话重在告诉人们要理性、恰当地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分昼夜地苦学,超出了身体承受的“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