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分析题课件50张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分析题课件50张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分析题课件50张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分析题课件50张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分析题课件5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古文者得语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小赖文意概述(12题)

——借题解文考点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涉及三个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一)选项内容构成: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2023新高考I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2022新高考I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2021新高考I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2023新高考Ⅱ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二)基本上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2023新高考I卷]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三)四个选项的顺序一般与选文各节内容的先后顺序一致[2022新高考I卷]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2021新高考I卷)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教学目标以典型的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为例,探究和识别该题型干扰项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总结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提高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题目怎么命?——单项选择——选错误【转述文意】1.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重分析、轻概括。“分析综合”,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角度基本是选误,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作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那个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纵观2011年以来的新课标卷的高考试题,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比对人物——误解形象、张冠李戴比对时间——时序颠倒比对地点——空间错位比对关键词——曲解文意、归纳不全比对有无杜撰——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比对关系——强加因果、因果颠倒、事件杂糅技巧突破:关注“六比对”细读选项表述“分析综合题”解题步骤:快速圈定解答区域和具体出处比照选项与原文相应语句的异同关键:能够比较准确地译出原文注意选项的转述是否等值[2023·新高考Ⅰ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原文: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译文:如今的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天的顶点;说到深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必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高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解析]C选项中的“他们”指代前句说的“世人”,而文中“引经据典、援用圣贤”的应该是“好事而穿凿者”,而不是范围更广的“世人”。扩大范围。C[2023·新高考Ⅱ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原文: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译文:李靖说:“苻坚统领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用兵能聚合而不能分散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距离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联合夹击,从而大败公孙述,这是兵力能分散也能聚合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这些)得失事迹,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解析]D选项中唐太宗认为苻坚的失败和吴汉的胜利都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不是仅指“吴汉战例的得失”,以偏概全。D[2022·新高考Ⅰ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原文: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译文: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事,就在夜里去召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援救的话,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使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解析]重点关注“寡人愿子之行也”,意为“寡人希望您能出使游说”,而A选项中说“孟尝君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张冠李戴,因此A项错误。A[2022·新高考Ⅱ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原文: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译文:册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出征,妻子、儿女在后方置办田地房屋等产业。吴汉回来之后,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于是他把田产宅业全部分给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解析]D项张冠李戴。“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亲、妻子的娘家人。D[2021·新高考Ⅰ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酷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寒冷逼迫上身,所以就没有时间顾及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降低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要用严酷的刑法呢!”[解析]文中说“安用重法邪”,哪里用得着实行严刑峻法?是说用不着使用严刑峻法。这样的偷盗行为,只需要“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等方式即可。而且文中并没有说明严刑峻法不能达到“止盗”的目的。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B[2021·新高考Ⅱ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而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译文: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解析]A项.“仍然尽力支持”错。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是有限的支持,选项错在“任然尽力”这个程度副词。曲解词义。A[2020·新高考Ⅰ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他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

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

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

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原文: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译文:魏忠贤令抚按严加追缴,捆缚他的族中兄弟子侄辈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连累判罪而死,母亲因哭儿子而死。[解析]D项,根据原文中“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可知,左光斗的母亲因为儿子的去世哭泣伤心而死,选项“母亲……迫害致死”曲解文意;文中也未提及左光斗的同宗群母被迫害致死。D[2020·新高考Ⅱ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原文: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译文:海瑞也屡次上疏要求告老回家,皇上劝慰挽留他,不允许他辞官。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南京任上。[解析]C项。“致使海瑞被迫退休”错误,原文“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海瑞被迫退休”,而原文“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句告诉我们,海瑞死于任上,两者矛盾。这是个细节错误设置,曲解文意。C归纳比对方法比对人物——误解形象、张冠李戴:注意选项中何人说过何话,做过何事,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比对时间——时序颠倒:注意选项中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看时间词与原文是否一致比对地点——空间错位:注意选项中人物在何地做了何事,看地点词与原文是否一致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归纳不全: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关键词语的作用比对有无杜撰——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根据比对关系——强加因果、因果颠倒、事件杂糅: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课堂小结概括分析文意快速定位仔细比对比对人物——误解形象、张冠李戴比对时间——时序颠倒比对地点——空间错位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比对有无杜撰——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比对关系——强加因果、因果颠倒、事件杂糅[2020·新课标I卷]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原文: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dié,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乃裒póu羡缗mín得二千,复发橐tuó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译文: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口袋中黄金五十两,用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缗:本义为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羡,上下结构,因喜爱而希望得到,有余,余剩发:本义是放出、射出,意译“拿出”[解析]此题错误是“同时”的说法不成立,原文有“明年春”字眼,意思是“第二年春天”,可知这两件事不是同时做的;作对这道题的前提是学生要能读懂文言文,知道主人公在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的原因结果来龙去脉,其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如果学生不知道“明年”“裒”“橐”等关键字词的意思,做题就可能存在困难。[2020·新课标Ⅱ卷]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原文: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译文:金人来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考虑帅臣的人选,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向皇上赞誉他,于是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山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解析]原文“金人来归燕”可知金人来归还燕山旧地,而不是选项说的“金人前来归顺”,曲解文意。原文“安中请行”是王安中请求前往,并未说明请求燕山府任职,无中生有。选项中的“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是在“王黼赞于上”之后,皇帝授予他的,不是王安中自请的,张冠李戴。[2020·新课标Ⅲ卷]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廷因此恢复。原文: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

译文: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准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解析]“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有误,原文是“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是原来有规定,而不是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曲解文意。[2019·新课标Ⅰ卷]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原文: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lí,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译文:一年多以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刚刚祭祀过天地,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已经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比不上他啊。”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老师。C项,①“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有误,这里强加因果。②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时序颠倒。[2019·新课标Ⅱ卷]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原文: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译文: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通行,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首傅公子虔,右傅公孙贾被处以墨刑。黥qíng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解析]原文“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可知,选项中“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表述错误。以偏概全/说法绝对。选项中表示全部范围的词语有“全”“都”“所有”“共”“一概”等;表示限定范围的词语有“只”“仅仅”“光”等。[2019·新课标Ⅲ卷]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原文: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译文: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尚:娶帝王之女为妻[解析]原文说公叔忌惮吴起,吴起逃往楚国的原因是怕被公叔陷害,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选项“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属于无中生有。[2018·新课标Ⅰ卷]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原文: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译文:(曹真)去世后,宣帝代职,于是任命鲁芝参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解析]原文“郡邻于蜀”可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不是“蜀地”。[2018·新课标Ⅱ卷]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原文: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译文: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解析]原文“旋踵”是“畏避退缩”,选项中“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属于曲解文意。[2018·新课标Ⅲ卷]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原文: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shēn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译文:范纯礼沉毅刚正,曾布畏惧他,(便去)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任命你为承旨,范纯礼右丞不同意。”王诜很生气。正值王铣接待辽国使臣,范纯礼主持宴会,王诜污蔑他直称皇上御名,(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知府,提举崇福宫。馆:本义是接待宾客的房舍/作动词,有接待、安置义/引申为华丽的住宅、官署。

提举:官名[解析]原文“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可知是王诜宴请,由范纯礼主持宴会,属于张冠李戴。原文“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可知范纯礼只是因此被贬官,并非免职,属于曲解文意。[2017·新课标Ⅰ卷]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原文: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译文: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B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极有文才口才”的是“谢瞻等”,而不是“谢弘微”;谢弘微是“言辞简约”。[2017·新课标Ⅱ卷]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原文: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译文: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C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2017·新课标Ⅲ卷]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原文: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译文: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A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事件错误。[2016·新课标Ⅰ卷]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译文: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使谕以指意”,即“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从而止息了边害。人物与事件出错。[2016·新课标Ⅱ卷]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原文: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译文: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赍jī”是把东西送给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帑tǎng金”是国库里的钱财,因此不是“筹措钱款”。[2016·新课标Ⅲ卷]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原文: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译文: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选项对应的文字是“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不听”的对象应是“矫旨”之人,选项误把“不听”的对象当成傅珪了。[2015·新课标Ⅰ卷]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原文: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译文: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C项①原文“状类宦者”即样子像是宦者的人,选项“杀二宦官”,混淆人物;②“误伤太子之人”并非宦者,而是“争斗”中杀死宦者的“都人”。此题C项张冠李戴,人物混淆。[2015·新课标Ⅱ卷]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原文: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译文: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在来护儿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C项强拉因果,错误在于“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因果关系不存在,通过前文“后怒解”表明皇帝不再生气,所以“以致”前后的因果关系不存在。[2014·新课标Ⅰ卷]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原文: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文: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

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A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直言不讳”一词与原文不符,颠倒是非,于休烈是借赞圣主明君委婉地回答了肃宗的问题。[2014·新课标Ⅱ卷]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原文: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译文:(但)面对大事的时候,刚毅决断没有什么能阻挠他。武宗登基的时候,赏赐以及为先帝发丧、大婚各项费用共需一百八十多万两。府库不提供。韩文请求先从承运库拿。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昌。)B项,①选项说“他不顾非议”,“不顾非议”“应该是同时有其他人的反对”,而文中只说到“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并未提及其他人的反对,因此表述不正确,属于无中生有;②“着手压缩编制”曲解文意,文中只说“文力请裁汰”。[2013·新课标Ⅱ卷]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原文: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构求諲过失。

(译文: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